腘窝筋紧疼痛 针灸治疗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19-03-31 点击:

  经筋理论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经脉系统的独特诊治规律。“经脉者,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故大部分学者认为经脉中气血因邪气阻滞不通为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却忽视了经脉“伏行分肉之间”,藏于经筋之内,经筋损伤形成“横络”,卡压经脉,是经脉“痹阻不通”的重要原因。“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经筋过用、劳损才是形成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损容性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重视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治疗损容性疾病(面部选穴)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经筋痹痛而致的相关部位和内脏疾病的调节(整体选穴),标本兼治。
  
  1损容性疾病的经筋病理因素
  
  1.1经筋释义: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1]。经筋辨证系统与经脉辨证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都是经络学说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外,还有保护人体内脏,反映病候,调节经脉的作用。当人体出现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受外伤等因素,将使人体肌肉“津液涩渗,迫切为沫”,形成“横络”,卡压相应的经脉以及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而发生经络脏腑病或经络五官五体病,这是经筋损伤而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1.2经筋与损容性疾病的关系
  1.2.1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经脉痹阻不通使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血运行异常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但是经脉穿行于筋肉之间、经筋之内,经筋“着藏”护卫经脉,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当经筋反复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时,经筋就会挛缩,甚至形成粘连条索,卡压在此穿出的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异常或不足,产生损容性疾病;其二,在美容方面,祖国医学更注重健康之美,精神之美,即所谓“神”美,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养形可以全神,神旺可以容美,当形体过度劳损产生经筋痹痛,“痛则神归之”,使“心神暗耗”,影响人的精神之美,失去了健康,美丽就毫无意义;其三,“无瘀不成斑”,瘀血痹阻于络脉之上,就会形成斑块,人体用力不当或挫闪跌扑或不协调的运动,会导致经筋附着处的络脉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形成瘀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1.2.2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经筋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指人体的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2]。而人体脊柱的活动和稳定,除软骨、关节和椎间盘以外,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椎旁的经筋。由于经筋劳损,会使脊柱的应力异常,引起产生一系列内脏疾病及其相关损容性疾病。正常人体脊柱的稳定系统,可分为两部分: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椎间盘、相应的韧带,以维持脊柱的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主要是指经筋系统,以维持脊柱的动力平衡。事实上,外源性稳定要比内源性稳定重要的多,失去内源性稳定,脊柱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外源性稳定,脊柱即不能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和活动,这就是经筋的“主束骨,利机关”作用。因此,经筋系统在脊柱相关疾病及其损容性疾病中意义重大,现以脊柱为纲,分颈椎、胸椎、腰椎三段。
  1.2.2.1颈项部经筋损伤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手足三阳经筋均循行于颈项部和头面部,手足三阴经筋虽然没有直接通过颈项部,但其循行路线交于对侧的阳经经筋,间接地与颈项头面发生联系。颈项部位于头胸之间,乃连接头、躯干、上肢的枢纽,颈部结构复杂,软组织丰富,活动最多,最易劳损。当颈项部经筋因损伤而挛缩时,可以改变颈椎的生理曲度,影响和激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颈外动脉、椎旁交感神经节等,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及复杂的临床症状。枕动脉供应区非常丰富,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当二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后大直肌等肌肉劳损时,卡压枕动脉时会引起后头痛及供应区的损容性疾病。循经筋针刺天柱、风池、完骨等穴附近的阳性反应点可治疗脱发、黄褐斑、皱纹、上睑下垂、眼袋、粉刺、耳鸣、头痛、眩晕、失眠等疾病。交感神经分布于椎动脉的表面及其上方的斜角肌,当斜角肌和起于C1~4横突的肩胛提肌及附着于钩椎关节、寰椎关节的相关肌肉挛缩会卡压交感神经和椎动脉而引起相关症状。循经筋针刺C1~6横突、天�等穴附近的有效点可治疗眼袋、黄褐斑、粉刺、面部皮肤干燥、粗糙、面瘫、心悸、烦躁等病症。
  颈总动脉在颈部损容性疾病及相关内脏病的意义非常重大,因该动脉供应颈部及面部大部分的血管、神经、肌肉,面动脉起于颈外动脉,且面动脉与来自眼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存在广泛的融合,面神经部分血供来自椎动脉、基底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部分血供也来自椎动脉。所以当颈深、浅筋膜挛缩、劳损时,会卡压颈总动脉形成皱纹、颜面疱疹、面部皮肤干燥、须发早白、雀斑等病症,而针刺或推拿C1~6棘突、天柱、玉枕、肩井等附近的有效点,可获奇效。
  1.2.2.2背部经筋损伤及其筋源性内脏病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足三阳、足少阴及手三阴、三阳经筋均上行于胸背,而胸椎旁的软组织主要是足太阳经筋,《灵枢・经筋》:“上挟脊,上项”。足太阳经脉在背部循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内,背俞穴也“着藏”于太阳经筋之内。背俞穴乃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背俞穴可以促进和调整脏腑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故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从生物力学考虑,虽然人的脊柱系统是对称的,但是由于人行为习惯的不同,而使肌群的劳损程度不同,应力不均,牵拉脊柱,引起脊柱系统生物力学失衡,机械性刺激或压迫附近的神经、血管,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发各种内脏疾病。如:当人的左侧习惯较重时,左侧菱形肌劳损,常使胸椎偏左,而产生胸闷、心悸、叹气等症状,如:乳腺增生病,可针刺天宗附近的有效点。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可针刺T11、T12附近的有效点。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可针刺T3附近的有效点[3]。针刺了关于心、肺、脾、胃、肝、胆等脏腑的背俞穴也就调节了上述脏腑功能异常所引起的损容性疾病。而诸如血虚风燥、气滞血瘀等证候,也可根据辨证选取相应脏腑所对应的背俞穴针刺之,这都体现了对损容性疾病的整体治疗。
  1.2.2.3腰部经筋损伤及其筋源性内脏疾病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症:腰部是人体的枢纽和中心,足三阳、三阴经筋均汇于此,而手三阴经筋也达到季胁,下肢的支撑功能与上肢的劳动活动两种不同的力学要求在腰腹部汇集,活动度大,受力强,运动模式复杂,较易劳损。腰部经筋最主要的当属腰大肌,腰大肌为强大的屈髋肌,运动力最大,最易劳损,而且腰大肌行程较长,其间腰大肌腹部与输尿管、睾丸(卵巢)血管、生殖股神经、腰小肌相邻;腰大肌后侧为腰方肌;内侧有腰动、静脉和腰交感干。当腰大肌劳损形成结筋病灶时会卡压上述组织器官,而引起内脏、腰腹腿联合病症群。腰大肌被髂筋膜包被,该筋膜覆盖耻骨肌,包被前列腺体,当腰大肌痉挛时,会引起髂筋膜异常紧张,使耻骨肌及前列腺肌挛缩,从而使前列腺实质内的尿道和精阜闭塞,出现排尿异常。故针刺L1~4横突附近的有效点[4]和腰夹脊穴可以刺激腰大肌间接地治疗粉刺、黄褐斑、肥胖、消瘦、荨麻疹、须发早白、脱发等损容性疾病,直接地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性功能低下、腰痛、慢性疲劳等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证。
  
  2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2.1指导损容性疾病的针灸处方: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针灸处方(穴位组成)包括病位选穴、辨证选穴、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经验选穴四个部分[5]。经筋辨证体系的引入不仅完善了针灸处方的选穴途径,而且还为我们进一步治疗筋源性损容性疾病及脊源性损容性疾病开拓了思路。十二经筋实际上是十二条力线,十二条容易劳损部位的规律性总结。人要完成一个动作,不是一块肌肉完成的,而是有多个肌群的参与,其中有主动肌的收缩,还要有主动肌两旁的协同肌参与,同时处于主动肌对侧的拮抗肌及其协同肌还要去拮抗,在上述肌群的共同作用下,人才能完美、顺利地完成一个动作。经筋辨证体系的点-线-面-体规律提示我们,治疗损容性疾病要全面考虑,既要注重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颈项部经筋损伤(病位选穴),还要注意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胸背部的经筋损伤(辨证选穴),以及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症―腰腹部经筋损伤及其引起的内脏疾病(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
  每个人因生活习惯的不同,其劳损的部位也不同,引起损容性疾病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因治疗时期的不同,经筋劳损的程度不同期治疗部位也要有所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病无常穴”。自《甲乙经》之后,大部分学者都习惯按照教科书上的标准定为选择穴位,然而穴位最初都是从“以痛为输”―阿是穴发展而来,“按其上,即便或痛或快”、“筋骨之上,痛者为真”,穴位有时候不一定在标准定位上,可能在其附近,而且,每个人的损伤不同,其疼痛部位会有所变化。在取穴时必须重视揣穴的作用,即“穴无定处”。 “病无常穴,穴无定处”,提示我们在治疗损容性疾病时,既要全面查体,选穴全面,还要注意穴位、结筋点的变化,取穴准确。这里的针灸处方既指导着毫针精确治疗,也指导着靶向推拿、刮痧、拔罐、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水针、灸法、火龙等疗法在损容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2优化损容性疾病的治疗工具:因经筋损伤引起的损容性疾病,经筋劳损程度的不同,其病程可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因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经筋损伤早期多为功能性损伤期,病程短,经筋和经脉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反应性挛缩、扭曲,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阻滞,造成气血津液的涩渗,渗出液刺激压迫而出现疼痛与不适。经筋病灶点仅有压痛和不适而无痛性条索、挛块等病理性器质性损伤,此期毫针法、灸法、水针法、推拿法等即可。中、晚期其损伤反复多次,渐至器质性损伤,出现痛性条索、挛块等病理性器质性损伤,此期采用传统方法,即毫针法、灸法、水针法、推拿法等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此期应选用长圆针、小针刀、刃针、火针等疗法进行治疗。经脉与经筋相互关联,在治疗时应相互补充,协调为用。在筋源性损容性疾病的晚期,应详细查体,辨别是经脉病,还是经筋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选取适当方法治疗,也可结合病变采用中药进行内治调节。
  经筋系统虽与经脉系统同出于《内经》,但历年来多不被中医临床工作者重视,对经筋进行深入研究的更少。临床上经筋病证不在少数,由经筋损伤引起的损容性疾病更多,以经筋理论辨证治疗损容性疾病,解除横络卡压,调理相关经络之气和相关脏腑,从根本上治疗了此类疾病,为治疗损容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开拓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
  [2]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15.
  [3]李江舟,赵 艳,刘 芳. 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0(11):129.
  [4]李江舟,王 禹,刘 芳.长圆针治疗痛经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骨伤,2001,14(9):542.
  [5]董宝强,王 颖,王富龙,等.略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63.
  
  [收稿日期]2009-07-20 [修回日期]2009-12-16
  编辑/李阳利

推荐访问:经筋 针灸 性疾病 作用
上一篇:【抗凋亡蛋白BAG-1在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中的作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下一篇:[中药让斑块变得不再危险] 斑块剥离手术危险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