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作用

来源: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点击: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道德基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道德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道德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有封建礼教的桎梏。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其中的一部分积淀便上升成为道德。道德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1、道德的内涵。道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观念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情感心理方式的总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国传统文化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认为道就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传统道德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它在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政治的稳定,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主要就是靠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道德来维系和延续的。

  2、道德的特征。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功利性。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带有强烈的社会阶级属性,它必须服从并服务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同时,统治阶级看到道德的功利性一面,看重“德治”,常常借用国家力量,把符合自身利益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赋予政治和法律的权威,统治社会,道德是维护统治阶段的重要工具。

  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道德的产生源于社会秩序的需要。传统道德在维系社会的既有秩序,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维护政治稳定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一点决定了道德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性质。

  道德的局限性。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是靠思想统治的力量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没有强制力,所以在维系社会秩序上,它也常常与统治阶级的目的有所差距。传统文化没有看到道德的局限性,过分夸大道德的作用,所以出现了一些如“存天理、灭人欲”等一些封建礼教道德的糟粕。

  (二)正确认识继承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精华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1、道德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的产生和奠基是在先秦时期。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后出现了儒、道、法诸子的伦理思想。经过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德治”、“重利轻义”成为封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道德思想。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创始者——各诸子百家都把重德修身看作是立身治国的根本原则,把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荣辱紧紧相连,把道德视为国家兴亡、政治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19 世纪70 年代开始,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为了使社会变革成功,摆脱封建束缚,发动了“道德革命”,提出用资产阶级新道德代替封建主义旧道德尝试。如康有为的新伦理观表现在从对传统道德的解释中,阐发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道德标准、善恶标准、义务、论道德修养等,构建了比较系统和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根据民主革命发展的要求,把伦理道德的建设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对西方自由平等观的解释不是单纯从个人价值方面考虑而是着重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振兴。认识到了从思想道德方面建设党的重要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以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为主要内容,以磅礴的气势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迷信和愚昧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建国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道德建设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如雷锋精神、勤俭节约的美德,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革命人生观的教育,也将道德的内容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改革开放进入关键转型期,经济关系的深入变革使中国的道德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党中央通过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提倡树立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观念,以此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号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形成有机的结构生态,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目前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而且也为新时期重构中华民族荣辱观道德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2、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造就了传统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传统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因为传统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传统道德。我们应该撇开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认识到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意识。正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人与禽兽就区别开来了,人就具备了独特的内在价值,人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是道德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所谓整体,就是民族和国家;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正因为传统道德强调整体主义理念,就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国耳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至理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中国传统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虽历经无数次内忧和外患,但始终能够一次次获得新生,走向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私利与公利的关系。中华道德从来就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据朱熹的解释,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中华道德一方面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如果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的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以义为上,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在经济生活中讲道德,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伦理化。

  第四,推崇仁爱原则。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并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范畴。孟子说“仁者爱人”,亦将仁释为爱人,由此形成了仁者爱人的重要理念。仁者爱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其次它强调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对不同的人,仁爱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再次,它强调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通过实行仁政教化,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最后它强调要将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界万物的爱。仁者爱人的理念,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古代人文主义的特征,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第五,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是传统道德的根本追求。传统道德历来重视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首先,它充分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它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正因为这样,讲道德就渗透于传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应当说,由于将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指出了当前我们道德建设的重点。同时,他又提到,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一)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对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就必须否定和抛弃。

  (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1、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传统文化中许多思想观念对我们今天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如前所述,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仁爱"、"互利"、"贵和"、"包容"、"善良"、"谦下"、"诚信"、"慈孝"等伦理道德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义思利”、“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勤俭廉政”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还包括“五四”以来在社会变革与前进中开创和形成的新思想、新道德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吸古纳新,将它们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解释,对我们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内容无疑大有帮助,会使公民道德教育更具中国特色。

  2、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

 从德育的实施方法上来看,传统文化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国古代教育史源远流长,重视德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留给人类教育的宝贵遗产。以佛、道、儒三家为例,佛家重视观照内心世界,对人性、人欲、欲望心理的探索相当深入;道家“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注重生命的“顺天从性”等观念对我们如何在实施公民道德教育中把握好教导与化育的关系是有启发意义的。素来被奉为正统的儒学,其教育思想更是博大精深。以孔子为代表,他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许多方面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将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节俭”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在今天来看也具有极强的继承价值。我们现今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观点,都是讲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是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创造精神,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热爱、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就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大力弘扬国学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涵了医学、戏剧、书画、数术等诸多范畴,内涵丰富。国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国学是国家和人民的灵魂。要进一步发挥“国学”修身做人,特别是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以至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可以开展“以经典诵读” “传统主题教育月”为形式的国学学习活动,以对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修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来提高自我修养,陶冶性情,提升人格品质,最终实现道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二)扩大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对于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将其列为法定节日后,要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内涵,注重发掘其中蕴涵的精神资源、传统美德的因素。利用祭拜炎帝黄帝、祭拜孔子等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问祖。改进过节方式,将其赋予时代精神,切实让传统节日真正起到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的本来意义。

  (三)发挥本地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本地文化是贴近社会基层的文化,浅显易懂,和大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有价值的道德观,对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市的当涂民歌就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和传承。李白文化与我市有着不解之缘,要利用这一有利形式进行学习古代的诗歌文化。同时,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挖掘图书馆、文化馆、陈列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公共文化的道德教育力度。

  (四)党委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十七大报告为指引,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同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公民道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出版、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方式,在全社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及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物的规划和扶持,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打造精品,繁荣文化,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注重引导文化消费,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接受群体。

  (五)加强文化管理,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也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法制化管理,严厉打击文化市场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发展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为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在马鞍山市开展网络“向心力”工程建设,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加强对网吧的长效管理,把网吧和网络文化市场建设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场所和阵地;积极引导和扶持音像业、娱乐业、演出业和网吧行业向连锁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扶持和支持演出经纪机构和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进一步激活演出市场,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为百姓提供道德教育的良好平台。

  (作者系中共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道德 作用
上一篇:有有关学生致老师一封感谢信
下一篇:党员先进事迹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