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十)

来源: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19-09-03 点击:

  (接上期)   望齿与龈齿是骨之余,属于肾;龈是阳明经分布之处(足阳明经络于上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龈),故望齿、龈可诊知肾及胃肠的病变,特别是温热病在阳明热盛和热伤肾阴的情况下,更须注意。
  望齿,要注意色泽、润燥、形态几方面。齿干燥是胃阴已伤;齿燥如光石,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多为肾精枯竭,肾水不能上承。牙齿焦黑或枯黄脱落者,多为肾精竭绝,预后不良。《难经》说:“病人唇肿、齿黑者死,脾肾绝也。”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而气液未竭;齿焦无垢,则气液已竭。牙关紧闭是风痰阻络或热极生风;睡中咬牙叩齿,多为胃火或虫积,亦可偶见于正常人。
  望龈,也要注意其色泽、形态。牙龈淡白,多为血虚或失血;红肿疼痛,多属胃火盛;牙龈色紫,多因血瘀。牙龈出血,称“齿衄”,血多色红,牙龈红肿者为胃火伤络;血少色红,牙龈不红,或牙齿松动者,为肾经虚火,或脾气虚弱所致。牙龈萎缩,牙根外露,牙齿松动者称为“牙宣”,多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牙龈溃烂,称为牙疳,分为“风热牙疳”、“走马牙疳”两种。风热牙疳伴有疼痛剧烈,口臭出血,因胃热炽盛与外感风邪相搏而成;走马牙疳则腐烂迅速,流出紫色血水,气味臭秽,甚至腮颊溃烂等,多因积毒热炽引起。
  望咽喉咽通于胃,为饮食之道;喉属于肺,为呼吸之门。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亦与咽喉关系密切。故望咽喉可诊肺胃肾之病。望咽喉应注意其颜色和形态的改变。咽喉红肿疼痛者,多属肺胃热盛;咽干而红,无明显肿痛者,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若咽喉一侧或两侧红肿,有核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喉不适或吞咽不利者,称喉蛾,属肺胃热盛,外邪侵犯。其中,表现为红肿高突疼痛加剧、吞咽困难、如物阻塞、身热恶寒者,是由于外感风邪,引动肺胃积热,上蒸咽喉而成,称为“风热喉痹”;如果咽喉微有红肿,早晨痛轻,午后痛重,夜间更甚,是因阴亏火旺所致,称为“虚火喉痹”。如喉部红肿溃烂,表面有黄白或灰白腐物,形如膜状,称“伪(假)膜”,此膜若刮之可去不再复生的,属于肺胃热浊上蒸;若刮之不去,重剥出血,且随即复生的,是为白喉,属肺胃阴伤之候。
  (三)望躯体〓包括望颈项、胸胁、腹部和腰背等部位。
  望颈项,涉及到任、督二脉。前为颈,为任脉所循行;后为项,为督脉所循行。手足三阳经并行于两侧。故颈项的病变常与上述经脉有关。
  望颈项主要观察其外形、动态。如颈部喉结外有肿物随吞咽而上下,称为“瘿瘤”,多因气郁痰滞所形成;颈侧颌下有肿核,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亦称“痰核”,可分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结核形如鸽卵,根盘散漫,色白坚肿,伴有寒热,颈项强痛,多因外感风热夹痰凝于颈部所致;慢性者,渐渐窜生,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可动,无寒热,亦不痛,多因肝郁化火,肝肾阴虚,痰结于颈部所致。瘰疬破溃后,久不收口,形成瘘管,称为“鼠瘘”。多与痰火血瘀互结、正气受损有关。项部或颈部两侧红肿热痛,甚至破溃流脓者,分别称为“项痈”和“颈痈”,多因三焦郁火上攻,气血凝滞所成;如生成项颈前正中部位的,最为严重,称“锁喉痈”;生在后项部正中的,称为“对口疽”。以上均与胃中积热,湿毒上壅有关。就颈项部的动态而言,项强不舒,兼有发热恶寒者,多因外感风寒引起;兼有高热、抽搐、神昏等症者,可为热极生风;兼有头晕、耳鸣等症者,可为肝阳上亢。项软者,表现为抬头无力,在小儿可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的“五软”之一;若大病之后,颈项软弱,是为气血大虚。若久病、重病见有项软,头垂,眼窝下陷,多为精气衰竭的危象。颈脉搏动,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颈脉怒张,可见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以及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的病人,见有哮喘、怔忡者。
  望胸胁,可诊察心、肺的病变和宗气盛衰,以及肝胆、乳房的疾患。
  望胸胁包括望外形、动态两方面。外形方面,如胸扁平、肩下垂,可见于消瘦者,或肺肾阴虚、气阴两虚者。桶状胸,多为久病咳喘、肺肾气虚者。鸡胸,多见于小儿佝偻病。胸廓两侧不对称,一侧塌陷者,可见于肺痿、肺部手术后者;一侧高起膨隆,胁间变宽或外凸者,可见于悬饮、气胸病人。肋如串珠或肋橼外翻者,多为软骨病。乳房肿溃,多为乳痈或腹部有病或妊娠;反之,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多为胸部有病。吸气时间延长,吸气困难,可见于白喉、急喉风;呼气时间延长,呼气困难,可见于哮喘、尘肺等。呼吸急促,多为肺失肃降,可因肺热、痰浊阻肺所致;呼吸微弱,多为肺气虚、体质衰弱所致。
  望腹部,剑突下至耻骨上的部位即腹部,包括脘腹、脐腹及小腹。望腹的外形和动态,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盛衰。如腹部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鼓胀,一般与气滞、湿热、血瘀有关。若腹胀大、周身水肿,多属水肿。若腹部膨隆、青筋暴露,属于血鼓,与湿阻血瘀有关,“血吸虫病”也可见此症状,称为“虫鼓”。小儿腹大坚硬、面黄肌瘦、发稀作穗、嗜食泥土者,称为“疳积”,多与脾虚有关。腹部局部膨隆,多见于腹内有疳积的病人。脐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有物隆起,多在直立或用力时发生者,多属疝气。腹部凹陷,仰卧时最明显,伴见形体消瘦者,在新病可因吐泻太过,津液损伤;久病多因脾虚,气血亏损;兼见皮肤粗糙如甲错者,为精气耗竭危症。
  望腰背,要注意观察脊柱及腰背有无畸形及活动受限。如脊柱后突,背部突起者为龟背,多与肾气亏损、发育异常有关;久病重病而见“背曲肩随”者,多为脏腑精气虚衰之象。背部发生痈、疽者,称为发背或“搭背”,由火毒凝滞而成。背部反折,即背部向后弯曲,称“角弓反张”,可见于破伤风。腰部皮肤鲜红成片,作痒发热,有水疱累累成串,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或“带状疱疹”,属心肝二经风火;水疱颜色黄白、破溃流水、疼痛者,属脾肺二经湿热。前者为干性,后者为湿性。腰部拘急,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湿内侵,脉络瘀滞,或因跌仆闪挫。(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诊断 中医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下一篇:酒醉不宜盲目解 什么方法能解酒醉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