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强势子女不会幸福_子女们如何让父母晚年过得更幸福?

来源: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2019-04-03 点击:

  编者按      前不久,一组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近四成的城市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并且年龄越大越严重。在我们关注育儿心理、婚姻情感等方面的同时,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孟大爷家的小孙子今年参加高考,本来就疼爱有加,再加之高考的缘故,孟大爷在家便不敢大声说话,像往常一样找老战友来家里小聚就更不可能了,特别是儿媳担心孩子分心,只要小孙子在家电视绝不能开……这种紧张的气氛足足持续了仨月有余。现在可好,考试终于结束了,暂且不管成绩如何,孩子先松了口气,全家人也跟着轻松起来。
  想像着孟大爷此刻应该是开着电视机相约几位老朋友在家喝点小酒正得意,或者儿子孙子围绕膝下跟老人聊些家常,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孟大爷一个人呆坐在家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原来,儿子和儿媳早已订好机票,高考完便带着孩子全家三人去外地旅游了,自己连孙子面都没见着。回想这段时间自己过得很是郁闷,孙子考试结束后,本以为儿子媳妇该多关注下自己了,没想到却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人家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走了。
  孟大爷越想越郁闷,他问自己是不是老了对这个家来说就没有价值了?那么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年过七旬的孟大爷忍不住老泪纵横。
  
  目前有近四成老年人受抑郁困扰
  
  很多人认为人到晚年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阶段,不必为工作奔波,不必为供车供房苦恼,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不快乐?说这话的八成是个年轻人,且多半正在供车供房;也有人说退休老人不必再应付各种大小考试,同理推知,那么这一定是出自正在经历各种大小考试的人之口……这样看来,每个人的不同理由又可以认为是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投射,因为人们常常会对自己体会到的痛苦感受性更强更加敏感,而对于他人的积极方面体会更深。
  其实,存在抑郁等心理情绪问题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近日,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消息称,在对全国29个城市的4945名老年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39.86%的城市老年人存在抑郁等问题。也就是说有近四成的中国城市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等心理情绪方面问题,这一数字较十年以前有显著升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存在抑郁情绪的老年人有发展为抑郁症的风险,而抑郁症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重要诱因,所以,老年人的心理情绪问题不容忽视。
  
  各种“丧失”体验严重影响老年人心理情绪
  
  人到成年晚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期,一般指60岁直到生命终结的这一阶段。此阶段无论身心都有逐渐衰退的表现,由于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了心理上的种种变化。与儿童、青少年期、成年前、中期相比,成年晚期的认知活动发生了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并且深刻而持久。
  在影响老年期情绪体验的各种因素中,“丧失”的情绪体验最常见,影响也最严重。丧失感的来源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经济地位、健康、容貌、配偶等方面内容。人到老年,虽然获得了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生活,但是生理上的老化易体会到更多不安和恐惧,特别是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严重的丧失体验。
  并且这种丧失体验一旦被激发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也与老年期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以及内稳态的调整能力降低有关。
  
  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
  
  老年人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可能连老人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就拿孟大爷来说,后来想一想他也觉得小孙子高考结束了是应该带着出去散散心到处玩一玩,自己年龄大了,又有高血压,出门着实不太方便。但是,再一想到好不容易等到孙子考试结束了,他们却把自己扔在家,心里又是一阵酸。那么,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对方要求越具体越容易满足。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比较难把握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腴的年代,特别是父母亲这个年龄,物质上他们几乎什么都不缺,所以心理上的缺失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
  心理门诊曾经接诊过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与其他来做亲子关系咨询或者婚恋问题咨询的场景不同,女儿陪伴在老人身边问寒问暖,很让人感动。老人除了血压略高,身体其他各方面都不错,看起来精神矍铄。老人说自己年轻时参军造就了现在的好体格,儿女都很孝顺,为了方便照顾自己还特地买下了隔壁的房子,这样就跟自己住邻居很方便。不仅如此,怕老人孤单,孩子们特地精挑细选请来了一位保姆照顾老父亲的日常起居。晚上孩子们风雨不误陪伴老人一起吃晚饭,白天各忙各的。
  老人说知道孩子们的孝心,但是他很想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儿子女儿统统不让。例如晚饭后刷碗,老人每每都想着自己动手做点家务,但是保姆抢着干了;本想着自己去菜市场买个菜什么的,女儿抢着做了。所以,这位爷爷很郁闷,他觉得孩子们虽然都孝顺,但是没人真正懂他。
  
  爱的前提是接受
  
  很多子女认为给了父母爱,事实上给出的是钱或者物质上的东西,他们以为,我给你钱,你可以买喜欢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给予你爱。而钱,对与老年人来说,钱只是毫无意义的纸。所以有些老人会认为,孩子虽然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都是对我毫无意义的东西,或者都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需要的。
  这句话可能会击中了很多子女的痛处,也击中了很多家庭矛盾的核心,因为子女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但是老人还在抱怨子女对自己不好。问题的最核心是,子女给出的东西不是老人想要的。事实上与如何理解“爱”有密切关系。
  对于这件事来说子女和老人都没有错,只是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经过自己的思维模式理解的爱是有不同意义的。老人可能认为更需要精神层面上的关怀,而儿女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的前提下,他们把自己的爱变成了物质或者金钱。其实,从子女的角度来说,自己给予老人的这种有形的爱其实主要还是满足了他们自己对于孝顺的需求,也可以说子女们把他们自己的需求投射在了老人身上。
  上面提及那位80岁的爷爷,想象一下吃过晚饭儿女和孙子孙女一群人慵懒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手拿水果闲聊,这位爷爷一个人收拾碗筷然后去厨房刷碗刷盘子的,这场面的确让人难以接受。对于这样一件家务琐事难道也没有两全的办法吗?
  其实这个是可以有的。北师大林丹华副教授曾经说过,爱的繁体字写法其实是能够拆解出一个“受”字的,爱的前提不仅是自己付出爱,还需要对方能够接受,否则只能成为单方面的付出,不能称为“爱”。对待老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付出爱还得用老人能接受的方式。上面那位爷爷的子女可以考虑陪伴老人一起做一些家务,吃过晚饭和父亲一起收拾桌子洗盘子刷碗,不必全部代劳。这样既可以满足老父亲的需求,又满足了自己作为孝顺子女的需求,不仅这样还能陪伴一起做事情,让老人体会到更多的关注。

推荐访问:过得 晚年 子女 父母
上一篇:病怕撑 [病多是撑出来的]
下一篇:【治病未必皆服药】服药时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