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来源:网络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06 点击: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八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解读(一)许多看似复杂的事情,蕴含的道理往往很简单。中原经济区浩大磅礴,立意却大道至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以人为本的内涵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是唯物史观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它不仅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而且也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第一,发展为了人民,鲜明地表明了我们促进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们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他强调,“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这些都表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发展为了人民,正是这个根本原则的体现。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就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利益、社会权益。第二,发展依靠人民,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广大人民的支持、参与,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正如一位革命前辈所讲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建国后,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工业企业,我们实行民主管理,并产生了举世闻名的、以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事业的推动者,改革起步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古今,放眼世界,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每一个政权的更替,无不与民心向背息息相关。上世纪末,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苏共的垮台,历历在目。在这里,我想以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例子。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后,英国左派群众曾举着书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名言的标语在伦敦冒雨游行以纪念这位改变了历史的伟人。毛泽东改变、影响历史,根本点就在于他把“人民”深深地烙写进了历史。历史从来都是人民的历史,但有了毛泽东,历史的人民色彩更加浓厚、更加自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推翻了压在过去一代代历史创造者身上的统治阶级,成了历史、社会的主人。毛泽东谈论最多的是人民。他创造的新中国叫做“人民共和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治协商机构、政府、法院、检察院、军队、警察、银行、钱币、邮政、国家电台等等都在前面冠上了“人民”的称号;他所缔造的新型军队是“人民军队”,他所创立的独特战争形式是“人民战争”毛泽东最高的也是他最满意的衔称是“人民领袖”,当人民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脱帽弯腰回敬呼喊:“人民万岁!”毛泽东所遗留下的,不仅是加有“人民”称号的各种机构、事物,也不仅是领袖和人民之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更主要的是崇敬他的丰功伟绩、朦胧或自觉地信奉他的“人民创造历史”思想的人民本身。机构上的“人民”称号可能删掉或仅保留称号而淡去了毛泽东所赋予或希望有的实质内容,毛泽东本人也遭受一些人的诋毁与否定,但亿万人民世世代代记得毛泽东、信奉毛泽东,毛泽东便永远地在历史中活生生存在,毛泽东也因此永远能对社会、历史发挥强大作用。人民是毛泽东的最大遗产,有人民在,毛泽东就永远不会像他的一些诋毁者希望的那样被一笔抹去。

 历史在不断兴衰演替,人民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境况也可能反复,但人民要求有人的地位、自由和尊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创造精神是始终都不会磨灭的,总是要表现出来的。

 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创造历史也需要有杰出领袖人物的激发和组织,否则难以发动和收取大的成效。人民呼唤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和历史活动功绩作为一种历史坐标始终在激励与启示人民如何把握与创造历史,毛泽东的思想、理想、战略与领导艺术等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源泉之一是人民取之不尽的宝藏。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更是人民的遗产。今天的人们怀念与学习、研究毛泽东,其主要动力和意旨也正在于此。

 尽管时势变迁很难再有第二个毛泽东,但毛泽东及领悟、信奉毛泽东思想的人民群众已永远化作为影响和决定历史的巨大力量,只不过有时可能影响得大一些,有时影响得小一些,但无论现今和未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可以肯定,都将永远铭刻上毛泽东和人民的印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创造了不可能根本逆转的人民历史,人民也把毛泽东永远带入历史中。(三)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

 90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带领人民群众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党。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人民始终是党的执政基础。30年改革开放,亿万人民始终是推动中原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力量。没有亿万人民埋头苦干,河南就不会成为今天的经济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今天,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已经拉开,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我们依然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鲁迅曾经说过:“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说明,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试想,自古以来,人类历史由混沌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哪一步不是由人民决定的呢?科技发明、文化创造,哪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呢?就连王朝的兴衰和更替,又哪一次不是借助人民的力量呢?所以,连封建帝王李世民也不得不感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面隐含着: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卢书记早就告诉大家,中原经济区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我们光讲筹划是没有意义的,关键要在实践上做文章,要给中原经济区“破题”。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中原经济区战略落实到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中去,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想问题、做决策,都要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四)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发展之源、宗旨所在。毛泽东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是什么?让人民都富裕起来。“三个代表”代表的是什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我们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一句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产生于1944年9月8日中直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同志会议上的演讲。大家知道,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1943年正式出任中共中央主席后,在全党全军有着巨大的威望。然而,面对中直机关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逝世,毛泽东不但“破格”地参加悼念会,还在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说明,毛泽东始终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他张思德同志的追掉会上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邓小平同志对人民又是如何看的呢?全国解放后,他在一次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精髓和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更是从关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甚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是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这又是邓小平的群众观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邓小平教导我们: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上,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经作过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说是“人民是一切的母亲”。到1982年,他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又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既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利比亚局势骤紧,滞留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的处境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外交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接回部署。外交部、国家旅游局、公安部、民航局等部门围绕尽最大努力在节前接回所有滞埃同胞的目标,迅速行动起来。外交部和驻利比亚使馆立即采取各项应急措施,为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和协助。至3月5日,中国政府协调先后派出飞机、军机、轮船、大巴,共接回包括35860人。不到10天的时间,在距离北京9000多公里之外,中国海陆空三路并进,胜利实现撤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堪称奇迹,举世赞叹。这次撤离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 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情况复杂,规模空前,挑战史无前例,创造了“七个第一”。

 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撤离海外人员;·第一次海陆空联动;·第一次采用摆渡中转方式撤离;·第一次租用外国邮轮、飞机、汽车撤离;·第一次为大量护照丢失人员开具一张纸的“回国证明”;·第一次派出军舰与军机参与撤离;·第一次在撤离中动员众多友好国家进行协助。充分彰显了党始终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五)人民利益比天大。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番话,质朴实在,发人深省。

 “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这一轻一重,说得到位,说得准确,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领导干部的心里,非常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在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的问题上,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到底应该何去何从。近来党中央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为开启“十二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更为全体党员干部如何开展好具体工作提供了参照。“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古代清官的思想意识里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当官与为民的良好素质,这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堂很好的政治课,充分说明了新时期在当官与为民的关系上,领导干部到底应该怎么做。那种替谁说话、违法乱纪言行,已经充分表明了在群众观问题上的偏差与错位,那种漠视、忽视、蔑视的态度更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扭曲。卢展工让领导干部们反思担任领导职务到底是为什么,还提到“为什么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群众却有那么多的意见,甚至出现仇官、仇富的现象?”应该说,这些问题的提出在领导干部心中着实引起了一些思考。评心而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老百姓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可是,一些最基层的老百姓仍然心有微辞,愤愤不平,一些本来无足轻重、可以很好处理化解的事情也都累积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引起了经常上访、越级上访的情况,有的还进一步激化,造成冲突,给党群干群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领导干部处理群众工作的态度认识、方式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的干部本就是人民公仆,领导干部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可是在个别人眼里却成了“官帽一带,立马变坏”,眼睛向上,为非作歹,一心想着个人利益,无视基层群众的冷暖、安危、苦乐,最终把自己葬送在偏离的私心欲壑之中,成为历史的罪人。“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这不仅是对官德的基本要求,更是对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这样过硬的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才能经受得住权、钱、色的考验。(六)能否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是检验一名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试金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南阳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也是非常强调为官之道。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吃亏吃亏多吃亏,吃亏吃得众心归;吃得你人格闪光辉!”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不同时代的民意闲谈,反映了在老百姓眼中一名“好官”的基本标准: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这样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下、名气大小,群众都会记住他;这样的领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百姓的拥护。(七)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榜样,处处可见:老支书史来贺,一心一意做事,毕生为民造福,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纵然逝去多年,依然音容宛在。信访干部李海景,真诚执着为民请命,坚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如天”,为民的情结如同种子回归泥土,年年春风吹又生。

 青年士官武文斌,军校毕业前的12天累死在抗震救灾一线,26岁远行的背影,在为民捐躯的那一刻绽放出最夺目的光芒。(八)清风无私雅自爱,修竹有节长呼君。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情怀,行行皆有:身患重病的女检察官,用她对法律和人民的深沉大爱,燃烧着生命,创造了奇迹。一心育人的女教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炼一炉好钢,不出一粒炉渣”,默默无闻数十载,被很多学生叫妈妈。慷慨解囊的企业家们,爱心汇聚,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困境,让河南文化事业焕发光彩。(九)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中原大地上,为民的举措,层层展现: 公交调价,让市民们用一元钱,见证了小政策的大实惠。

 村村通工程,让群众用每天走过的路,丈量着畅通的努力与希望。招商引资,承接转移,用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圆了无数河南人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财政投入,办好实事,600亿元的资金,让人们享受到了安居、社保、教育等方面更多的阳光。(十)应该说,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心里面装着人民,思想上想着人民,工作上依靠人民,在尽心尽力维护、保护着人民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在为民服务上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方法不得当,需要我们时时警醒:民生不能忘。个别地方拉闸限电,让老百姓看不成电视、用不上暖气,让企业生产受阻、经营困难,对群众疾苦关心不够,对群众困难解决不力,这样的领导干部深夜自省,不觉得亏欠么?民意不敢违。个别地方热衷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喜欢造“节”、造“会”、造“论坛”,对群众的意愿倾听不够,对群众的利益考虑不周,这样的领导干部扪心自问,不觉得有愧么?民怨不可积。个别地方强制拆迁,不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群众得失考虑不足,对群众情绪不能及时察觉、缺乏耐心疏导,这样的领导干部静心追思,不觉得不安么?(十一)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民生是发展的根本。人心齐,泰山移。可以说,民生如何,民意如何,民怨如何,亦即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重视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

 第一,民生连着民心。民生是我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与民心所向连在一起,与政府的形象连在一起,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连在一起。我们的很多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与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是分不开的。我们要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赢得民心,使人民群众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第二,民生凝聚民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都是民生的事业,关系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民智民力的具体体现。民生是具体的、实在的,只有解决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问题,才能使群众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出来,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出来。我们要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凝聚民力、汇聚民智,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民生关系发展。民生改善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可以说,民生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发展怎么样。发展不是哪几个人的事情,不是哪一个领导班子的事情,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的事业,离开了群众这个发展的主体就不可能有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地推动发展、惠及民生。

 第四,发展决定民生。有发展才有民生,发展是最大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就业这个民生之本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民生的保障,是民生的基础,是民生的关键。发展决定民生。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来促进民生不断改善,使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的过程。

 (十二)群众利益无小事。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要持续破解老问题,也要积极应对新矛盾。老问题是什么?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总量靠前,人均靠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新矛盾在哪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哪里是我的家?”不断涌现的“房奴”,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新词汇把几十元填不满一个菜篮子的尴尬诙谐地展示在眼前……(十三)生活在新世纪,感受着新发展,民众的眼界越来越宽,思虑越来越远,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新变化,为执政为民注入了新内涵: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钱夹子”,事关亿万家庭的安危冷暖,这无疑是为民的着力点;秉承公平正义,办事公道正派,加快转变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让民众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幸福感,真正有主人翁的感觉,这也是为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把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依然是为民的着力点。(十四)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征程中,为民服务,改善民生,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更重了,转变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要求更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权为民所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情为民所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利为民所谋。带着责任去做群众工作。有了这份责任感,才有可能拥有公仆的情怀和普通劳动者的心胸,彰显社会公信,赢得群众口碑。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有了亲近群众的感情,干部和群众之间就多了份坦诚,自然就少了官腔、官味和官架子,避免了“雷人雷语”伤害群众。带着爱心去做群众工作。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既要从多数人利益出发,也要维护个体合法权益,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把群众的事看成大事、急事、难事,这需要一种爱的境界,需要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十五)李瑞环同志曾讲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群众最可敬,是说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一切大的进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功劳;群众最可爱,是说他们干的事情很多,要求却不高;群众最可怜,指的是群众是最艰苦的,我们的决策出现失误,最终还是群众吃苦头;群众最可畏,是说真把他们得罪发怒了,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十六)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当官犹如当保姆”,拿着人民的俸禄,就理当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多干少说,坚持“四个重在”,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其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唯物史观明确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执政行为必须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论原则。我们党是一个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党,总是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发展党的理论,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其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其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日益突出。我国已经确定的到202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说到底,是一个更加关注人、解放人、发展人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诉求。其三,围绕“人”的新矛盾新问题日益显现。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等问题,越来越要求必须走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物本发展观,走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了更好地指导发展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执政为民。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济南考察集中棚户区改造安置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概念。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然而纵观这些年河南的发展,总体上是好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例如在某些地方,发展并非完全以人为本,而主要是以GDP为本、以政绩为本。不能不看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深重、内需乏力的特殊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会遇到比以往更复杂的困难和矛盾。例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用于修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一些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地方税源收缩,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的财政投入力度难免受到客观制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速、保税收进而保政绩,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冲动很有可能会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发展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科学发展观难以落到实处,还可能诱发更多的公众不满,甚至出现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为人民的道理几乎尽人皆知,问题是道理常常是一种“软约束”。鉴于以往理论与实际、口号与行动“两张皮”的教训,发展为人民的道理应该延伸出一些硬杠杠抑或说行为“底线”。例如,人民是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最大的受害群体,无论任何理由,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都不能上马,“带血的GDP”都不能允许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拉动,常常是应对经济趋冷的首选,但站在人民立场上看,财政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源自纳税人血汗,因此都必须算计投入产出。就象常有人假设的情景那样,组织一邦人前来挖坑,挖了填上、填上再挖,也能增加内需,也能解决就业,也能增加GDP,而这个坑以及这样增加的GDP却无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财政投入绝非是为人民。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应以“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十七)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需要是第一责任。发展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民意似水,人民是天,民情如风,百姓为重。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把做官当成为民利民的机会、为民利民的舞台。(十八)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情绪是第一信号。“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倾听意见,做任何决策,办任何事情,都能理顺群众的情绪,符合群众的愿望。(十九)建设中原经济区,群众疾苦是第一考量。“心中犹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一个领导干部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爱人民,就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带着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深厚感情,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二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亿万河南人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埋头苦干共建中原经济区。(二十一)黄金时代永远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中原儿女创造了硕果累累的今天,也必将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二、如何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就是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括自然观、历史观等。一般的说,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在其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定的世界观。世界观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只是系统还是零散,自觉还是盲目,清晰还是模糊,坚定还是摇摆,正确还是错误,先进还是落后的区别。人生观就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观察、研究、探索人生问题,形成的一些对人生生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是人生观。其中包括生死观、金钱观、公私观、荣辱观、幸福观、恋爱观、家庭观等。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判断是人们判断和对待社会发展和个人活动的标准、价值观就是两者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从价值观的由来,实质和运用来说,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它是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和活动的评价与判断,我们做事常要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比金子还贵”“不值钱”用、利、值、金子、钱、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观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人的价值等的基本观点和选择,它受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和支配,是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相关性、阶级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的特征。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科学成果和几千年来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用以观察人类社会,列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切物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都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双方斗争又统一,从而推动旧质向新质的转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创造世界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排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一切偏见,成为人类社会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世界观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也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它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因为,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利益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这种不同的世界观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因而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历史发展到当今时代,世界观基本上可以分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世界观。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实质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就是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莫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使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从而武装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使他们从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析中国社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从战乱和灾难中拯救了我们的国家,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纠正了工作的失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比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在内容和内涵方面更广泛更具体,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正是党的领导人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建设中原经济区基础之上的何平九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实践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应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形成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纵观党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党就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什么时候在世界观上出了问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遭遇挫折。那么,领导干部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首先应该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该积极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著作,特别是要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其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按照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办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冲破落伍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摆脱以往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对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使思想认识符合中国今天的现实,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建设中原经济区正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我省人口多,底子蒲、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必将具有重要意义。(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所谓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作为一种象征,古人曾将“权”喻为“秤锤”,指其具有衡量判断轻重之功能。《汉书?律历志上》说:“权者,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的本义是“衡量审度”,引申义是“制约别人的能力”。权力是把“双刃剑”。从积极的角度看,权力的公共性、整合性等,能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从消极方面看,权力的扩张性、支配性等,又极易使权力蜕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权力,既可以用来服务人民,推动工作;又可能使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贻害事业。解放初期,为了整肃纪律,我们党毫不留情地处决了刘青山和张子善两大贪官。当时,毛主席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党员干部一个个都寡廉鲜耻,人民群众就会把我们当成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和行使手中权力,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形象和命运,更关系着国家的兴废存亡。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应该要有责任的观念。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重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如果把权力错误地当成私有财产和利己工具,而忽视权力的公共性、服务性等本质特征,就必然导致滥用权力,使权力发生“异化”,导致腐败。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手中的权力凝聚着人民的重托。绝不能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其次做好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体现在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行为上,一要廉洁,二要勤政。实践表明,干部廉洁勤政,抓工作就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另外,还要做到秉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秉公用权,不能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明朝一位叫万钢的大臣曾说:“畏法度者最快乐”。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恃有权,心里“无所畏”,做事“无所惧”,也就离犯错误不远了。

 (三)必须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求真,就是要善于探规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对高层次或领导层、管理层人士而言,对于从事具体工作,做具体事情的人们而言,就是要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正视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求真务实,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经验教训,在我们现实的工作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着重强调的是,我们既要抓经济指标,又要认真看待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好务实和讲政绩的矛盾,政绩就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华众取宠,更不能脱离重视提高指标,图虚名、务虚功。要坚持用统筹的眼光理性思考,去谋发展、搞建设。统而言之,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就我们个人而言,主要是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敬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说:“无论个人和集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忘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玩物足以丧志,奢侈必将失德。领导干部想奢侈享乐多了,想党的事业必然就少了;离灯红酒绿近了,离人民群众必然就远了。久而久之,不犯错误才怪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在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上下功夫。一要加强思想修养,防止享乐思想的滋生;二要注重防微杜渐,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三要强化监督意识,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四要发扬奉献精神,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四)、必须具备廉洁奉公的品行与情操就个人而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干部本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和体现了党的形象。古人云:“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欺,廉则吏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正如俗话所说讲:无欲则刚。毛泽东曾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1944年,中央在延安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在解放区普遍印发,供党内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当时在通知中指出:“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要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他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可以说以史为镜,对于我们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五)、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无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都充分体现了领导干部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而要实现这个宗旨,必须时时处处想到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这一点,党的几代领导在认识上和要求上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说:“我们是以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邓小平说:“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江泽民说:“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利益的特殊利益为最高标准”。近几年来,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区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埃及和利比亚局势动荡引起的中国公民圆满撤离等等,无不表明,党的着眼点就是 “群众利益”、“人民生活”和“民生问题”。三、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去改革创新,而改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利益分化、利益分配等诸多矛盾,这些变革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实现固然与自己的努力奋斗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要靠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一点对于每名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领导干部手中执掌着各种权力,在资源与利益分配中占据着有利地位,属于强势群体,如果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就能形成一种放大效果,影响和带动一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否则,不仅有害于改革开放大业,也有害于领导干部个人。我们必须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有些事情从眼前看是有益的,但从长远看是有害的,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长远利益为重。树立为长远利益而奋斗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这是树立正确利益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这样说,并非否定局部利益。作为领导干部,当然要考虑自己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利益,关键是看你在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采取什么态度。如果能够顾全大局,哪怕牺牲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那就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只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考虑问题,对全局利益全然不顾,甚至损害全局利益,那就是狭隘的、自私的、错误的。(四)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我们对物质利益并不是一概排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要通过从事劳动,获得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物质文化利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领导干部。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应当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这种获得除了必须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之外,还应该建立在为民奉献的基础之上。(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不仅掌握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也享有一般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但权利是相对于义务而言的,当你享有某种权利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普通公民如此,领导干部就更应当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变得空前复杂,人们头脑中的利益观也相应地复杂化了。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带有一定的道德因素,体现出一定的利益取向。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普通生产者、交换者的基本道德意识是平等交换、互惠互利。他们按照“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逻辑去考虑生产经营,是合情合理的,在守法的前提下,也是允许的。但是,作为领导干部,则不能仅仅以此做尺度,必须要有更高的标准。一定要把权力当作责任,把履行职责和义务放在首位,讲付出、讲奉献。切不可把履行义务看作无足轻重,而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六)纪律约束与严格自律的关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两点,一是“慎微”,二是“慎独”。

 各级领导干部,都担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即使是所谓的突变,也蕴涵着大量的数量的积累。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开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可以这样说,一些人之所以堕落成腐败分子,往往就是从一些小事上开始。我们大家都应当从一些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自觉地防微杜渐,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

 同志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十分值得珍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善待生命,充分实现它的价值。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使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手段的情况下,通过正当途径获取物质利益,对谁来说都是必需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千万要记住,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成为它的俘虏,既有损于个人名节,也有悖于领导干部的本色,只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时刻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才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谢谢大家!17

推荐访问: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高于一切 利益
上一篇:1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专项训练-句意表达
下一篇:初级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