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运营管理案例选择题 [资源与运营管理案例精选]

来源:网络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3-24 点击:

  

 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

 资源与运营管理

 案例精选

 目录

 第一单元

  招募并留住伙伴

 ……………………………………………… 2

 第二单元

  财务表现

 ……………………………………………………… 5

 第三单元

  工作环境

 ……………………………………………………… 9

 第四单元

  资源配置

 ……………………………………………………… 14

 第五单元

  客户和质量

 …………………………………………………… 18

 第六单元

  促使变革进行

 ………………………………………………… 21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和决策

 ……………………………………………… 26

 第八单元

  项目管理

 ……………………………………………………… 32

 第一单元:招募并留住伙伴

 案例一

 晨星公司是一家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型企业,由于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正确的内部决策,2002年公司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员工人数从2002年初的176人增加到同年年末的600人。晨星公司一直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总经理之下并列着八个部门。人力资源部王经理相对于其它几个部门经理的经理来说有着更高的威信,在公司属于响当当的人物,行事雷利风行。由于公司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部的各项工作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招聘。被动招聘的局面日趋严重。招聘专员小夏为此很烦恼。

 03年元旦后的某天,招聘专员小夏在公司办公室走廊碰见了培训专员小梁。

 小夏:“小梁,你说我该怎么办。这么多用人需求申请,时间紧不去说它,而且一些岗位都是新设立的,连岗位描述都没有,(备注:岗位描述由部门经理负责起草,人力资源部的绩效专员负责定稿,按照人力资源部规定,在招聘新岗位前应完成招聘岗位的岗位描述,而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部门经理的拖延。)你看这几张用人需求,对人员资格描述那么含糊,叫我怎么做招聘广告?再说面试,我选上的人,他们又看不中,他们不说清楚,我怎么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真怀疑他们自己心里都没个谱,觉得缺人,就填个单子,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小梁:“那你多催催部门经理,让他们及时补上。告诉他们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资料,你无法正常进行招聘工作,会影响到招聘速度的。”

 小夏:“你以为我没说?催了好几次了,口头上都答应的好好的,转过身就忘了,他们总有比这事更重要的事情。” 

 小梁:“那你就只能缓缓。” 

 小夏:“缓?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王经理已经找我谈过话,她说在去年的年终会议上,许多部门提出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影响部门绩效,而人员不足的直接原因就是招聘速度太慢。真是天地良心,我可没有偷过闲,就不提每天在网上搜索简历熬得两眼通红,这三个月来我已放弃了6个节假日去参加各种招聘设摊了,没有合适的人,总不能怪我工作不得力吧!” 

 知识点:

 l 招聘的各个阶段及其任务

 l 工作描述

 l 人员规范和任职资格

 l 招聘过程的任务和分工

 案例二

 在一个小型会议室里某公司正在对前来应聘的大学生进行面试。以下是毕业生小李与主考官的对话实录:

 小李:各位领导、老师好!

 主考官:请坐!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小李:非常高兴你们到我们学校来招聘毕业生,我叫李华,是本校计算机系的应届毕业生。我对软件开发很有兴趣,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同时作为班团干部也参与、组织了不少社会活动,应该说大学期间我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不少的收获。这是我的成绩单和个人简历,请你过目。

 主考官:你了解我们公司吗?

 小李:贵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电讯公司,我从上大学起就十分向往毕业后到贵公司工作。我认为到贵公司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我的才华,我不怕吃苦,就怕无事可做。

 主考官:上大学时你为什么报考计算机专业

 小李:说实话当时报考计算机专业是老师和家长的主意。但我在学习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后就深深的爱上了我的专业。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

 主考官:你学过的课程与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关系?

 小李:我想,计算机技术的广泛采用是电讯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函盖了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主要方面,这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我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前面我已说过对软件开发更有兴趣,我想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许是将来的工作需要的。

 主考官:你喜欢你们的学校吗?你们系的老师怎样

 小李:我非常喜爱我的母校,我也非常尊敬我的老师,因为我在母校学到了知识,我从老师身上学会了做人。

 主考官:你还有哪些特长和爱好?

 小李:除了专业外我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喜欢美术和流行音乐,也喜欢背起行囊去游历名山大川

 主考官:你有哪些缺点?

 小李:我得承认我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方面得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弥补。再就是外语学得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学习。

 主考官:你对加班、出差怎么看?

 小李:我近几年内不会考虑结婚,没有家庭负担和拖累,加班应该没有问题。至于出差更是我所高兴的。

 主考官:你是否打算将来继续深造?

 小李:我想先工作几年,积累一些经验,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然后再进一步“充电”。

 主考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小李:不知贵公司什么时候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结果?

 主考官:一个星期内我们将公布此次招聘的毕业生名单

 小李:谢谢你们,我可以走了吗?

 主考官:再见

 知识点:

 l 面试过程

 l 面试的时间和地点

 l 面试中的提问技巧

 l 面试中的障碍及排除

 l 基于资格的面试

 案例三

 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销售经理——皮尔森先生,此时正在审核瑞·约翰逊先生的档案材料,这位约翰逊先生申请地区销售代表的职务。联合印刷公司是同行业中最大的厂家,主要经营范围是印刷初级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教材用书,经营系列的商贸性出版物以及其它非教育类的出版物。该公司目前正考虑让约翰逊手下的销售成员同大学教授们打交道。

 从档案上看,这位约翰逊先生似乎是一个不爱在一个地方或职位呆很长时间的人,很明显的一点是在其大学毕业后的10年后,他没有一项固定的工作。在其工作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芝加哥做了八个月的招待员。他在Riviera呆了两年,所做的一切仅够维持生活,而今,他刚回来。由于没有足够的钞票,所以不管在哪儿,他都想方设法谋生。既然他以往是这种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公司就会自动取消考虑他的资格。但皮尔森先生还是决定对约翰逊的申请给予进一步考虑。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一个主要销售商力荐他,尽管这个人很清楚约翰逊的既往。

  皮尔森先生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花了两天时间,同纽菲尔德及其朋友——作为顾问,一道会见了约翰逊先生。三人一致认为问题关键在于:约翰逊先生能否安顿下来,为生活而认真地工作。

 约翰逊对这个问题抱诚恳的态度,并承认自己没料到会有这种答复,他清楚自己以前的工作情况,可他似乎又觉会得到这份预想的工作。约翰逊先生似乎有优越的素质来胜任这个工作。他的父母是东部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教授,他在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因而,充分地了解向教授们推销教材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他是一个有能力,知进取的人。

 在会见后,皮尔森先生和顾问都认为,如果他能安顿下来投入工作,他会成为一名杰出的销售人员。但是两人也意识到还有危险存在:那就是约翰逊先生可能会再次变得不耐烦而离开这个工作或者去某个更好的地方。不过,皮尔森决定暂时雇用约翰逊。

 然而,公司招聘程序要求在对人员最后雇用之前对每一位应聘者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一些测试表明:约翰逊先生充满智慧且具有相当熟练的社会技能。然而,其余几项关于个性和兴趣的测试,则呈现出了令公司难以接受的某些方面。测试报告说,约翰逊先生有高度的个人创造力,这将使他不可能接受权威,不可能安顿下来投入一个大的部门所要求的工作中去。关于他的个性评估了许多,但是所有一切都归入一个事实:他不是公司想雇用的那类人。依据测试结果,皮尔森先生还拿不定主意是否向总裁建议公司雇用约翰逊先生。

 知识点:

 l 人员招聘的要点

 l 面试过程

 l 人员测试

 l 雇佣决定

 第二单元:财务表现

 案例一

  

  集合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罐装和冷冻蔬菜水果以及冷冻的果味浓缩饮料的中型厂商,它的产品主要提供给零售业、餐饮业和一些工业市场。公司还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其生产一些冻、干类食品。公司使用一系列的知名品牌在全加拿大销售它的商品,而对于那些大的零售连锁店以及酒店、餐馆及其他单位的食品经销商,公司则采用无商标的销售策略。此外,公司还向欧洲和美国出口它的产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由于连续几年出现亏损,公司的财务状况很不乐观。在90年代初期,由于出现严重的营业损失,公司卖掉了一些分支机构和财产以减少债务并使主营业务得以改善。1992年,一个财力雄厚的大股东为了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安定外部股东,为公司减免了$3500000的债务。

      下面是这个公司1992年的财务报表中的简单信息,从这个报表可以了解这个公司的经营状况。

 表:       集合有限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

  4月30日                    单位:千美元

  ——————————————————————

                             1992年   1991年

          资产

  流动资产

  现金                        $100     $100

  应收账款                    5076     6004

  存货                       24783    37867

  预付费用                     347      542

  递延关停成本                1172     1172

                             31478    45685

  资本性资产

            20599    24100

  其他资产                     664      707

                            $52741   $70492 

              负债

  流动负债

  银行借款

              $16128  $26436

  应付联营公司即期债券,

    不带息

             

   1500     6000

  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负债      8317    11735

  长期负偾流动部分

       2751     2838

                             28696    47009

  长期负债

    38081    38035

                            $66777   $85044

            股东权益

  股本

                 $35429   $35429

  亏绌                     (14465)  (49981)

                           (14036)  (14552)

                            $52741   $70492

  ——————————————————————

           集合有限公司合并损益表

  4月30日                         单位:千美元

  ————————————————————————

                                  1992年   1991年

  总销售额                       $91460   $112704

    销售折扣和运费  

             15321     19061

    净销售额                      76139     93643

  成本和费用

    销售成本、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 $73526    $89954

    折旧和摊销                     2381      3399

    利息

   短期负债            

           1653      3487

   长期负债              

       2039      1729

                                  79599     98569

    营业·亏损                   (3460)    (4926)

    售饮料业务和农场收益         976         -

    信用债券本金减免收益

      3500         -

    工厂关闭和重组成本

       (500)  (10740)

    本年净利润(亏损)                 516  (15666)

    年初亏损                     (49981)  (34315)

    年末亏损                     (49465)  (49981)

    每股净利润(亏损)                 $02    $(60)

  ————————————————————————

  知识点:

 l 财务基本术语

 l 3种主要报表

 案例二

  

  集合有限公司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非常注意其成本的控制。因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赢得市场和顾客,就必须在产品的功能和外观包装上下一定的工夫。除此之外,近年来的广告费用也呈大幅度的上涨。如果再不控制成本费用,公司的经营很可能会陷进更大的麻烦之中。

 为此,公司专门要求财务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小组,分析并确定影响成本的因素。然后根据分析的信息,建立其相对固定的成本模式。因为集合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型的企业,所以其成本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直接成本(可变成本)、间接成本(部分可变成本)和管理费用(固定成本)。

 作为公司整体来看,尽管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归结在这三个类型当中,但是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相对来说,各个部门的情况要简单一些。比如,销售部门的支出和成本中,就基本不涉及到与生产相关的,如原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而更多地是与其业务量和所处理的定单量的关系密切。

 下表是集合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门一个季度的成本报表,从这个表可以看出来这个部门的成本组成及相关的信息。

 表:售后服务部一季度成本报表

 一月

 二月

 三月

 本年度截止目前为止

 业务量

 5,100

 4,915

 5,550

 15,565

 工资及相关成本

 工资

 15,000

 15,700

 16,100

 46,800

 职工保险

 1,500

 1,570

 1,610

 4,680

 养老金

 750

 785

 805

 2,340

 工资单其它支付内容

 375

 393

 403

 1,170

 出差及津贴

 200

 210

 175

 585

 车辆费

 0

 0

 0

 0

 招聘

 0

 750

 0

 750

 员工福利

 200

 20

 50

 270

 培训

 150

 0

 900

 1,050

 临时员工

 900

 450

 0

 1,350

 小计

 19,075

 19,878

 20,043

 58,995

 设备

 租金

 750

 750

 750

 2,250

 费用

 400

 400

 0

 800

 服务

 250

 400

 250

 900

 维修

 0

 150

 0

 150

 保洁

 150

 150

 150

 450

 小计

 1,550

 1,850

 1,150

 4,550

 行政

 电信费用

 450

 350

 400

 1,200

 办公用品

 350

 250

 500

 1,100

 信息技术成本

 550

 550

 500

 1,600

 邮递费

 150

 200

 150

 500

 其它行政费用

 0

 120

 50

 170

 小计

 1,500

 1,470

 1,600

 4,570

 管理

 管理费

 1,000

 1,000

 1,000

 3,000

 折旧费

 400

 400

 400

 1,200

 保险

 300

 300

 300

 900

 财务成本

 375

 375

 375

 1,125

 小计

 2,075

 2,075

 2,075

 6,225

 合计

 24,200

 25,273

 24,868

 74,340

 知识点:

 l 成本类型

 l 成本动因

 l 影响成本的因素

 l 成本的内容及分配方法

 案例三

     集合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公司要求会计人员根据新的情况重新编制财务预测报表,同时准备迎接外部专业人员对公司报表进行的审计。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的一个基本性的立足点是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正常的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可以使资产得以变现、使债务得以解除。我们通常称这种假设为“持续经营”假设。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下面是一一些单独地或结合在一起可能会指出企业潜在问题或危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

 1、 连续经营亏损;

 2、 营运资本严重不足;

  3、 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资金以使经营继续下去;

  4、 没有能力满足现有贷款协议的要求;

  5、 有可能出现一项或更多的不利的或有负债;

  6、 资金不足以偿还债务;

  7、 计划大范围地削减或清算业务;

  8、 出现迫使一个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停止经营的外部因素。

  有时候企业中会同时发生上述几种情况,但希望它能继续经营下去也是合理的;同时,上述情况的出现会使企业实际上陷入破产的窘境。在以上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存在许多可能。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要评价每一种特殊情况所存在的环境,以确定出现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此外,审计人员还有责任根据自己做出的上述评价,对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报表表达及信息披露进行评估。然后,该审计人员才能就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公正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来提出自己的审计报告

 知识点:

 l 企业财务报表

 l 会计和审计制度

 l 编制预算的假设

 l 财务预算技巧

 第三单元:工作环境

 案例一

 某塑料制品公司为了落实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了企业的劳动安全规定,下面是这家企业劳动安全规定中的一部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下简称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生产岗位职工安全教育 

    第五条 企业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四十学时。 

   第六条 厂级安全教育由企业主管厂长负责,企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厂级安全教育应包括劳动安全文化的基本知识,本企业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及状况、劳动纪律和有关事故案例等项内容。 

   第七条 车间级安全教育由车间负责人组织实施。车间级安全教育应包括本车间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和规章制度,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安全事项,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项内容。

   第八条 班组级安全教育由班组长组织实施。 班组级安全教育应包括遵章守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卫生事项,典型事故案例,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等项内容。 

   第九条 企业新职工应按规定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十条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并经过考核,取得特种作业资格方可上岗工作。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企业职工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车间或班组级安全教育。企业在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第三章 管理人员安全教育

     第十二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厂长、经理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任职。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四十学时。

   第十三条 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任职。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一百二十学时。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厂长、经理对本企业安全教育工作负责。企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工作。 

   第十七条 企业安全教育工作应纳入本单位培训教育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所需人员、资金和物资应予保证。

 第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岗位职工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安全员安全教育和班前教育、事故教育、安全活动日(周、月)等项安全教育制度。 

 第十九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档案。安全教育档案由企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管理或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十条 企业对于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并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病危害方面做出成绩的单位和职工,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人员有权进入企业,对企业安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组织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劳动行政部门对于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并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方面做出成绩的企业和人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凡未按本规定进行安全教育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凡未按本规定进行安全教育而造成职工伤亡事故或严重职业危害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十四条 企业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知识点:

 l 健康和安全的法律法规

 l 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

 l 安全责任、义务和处罚

 案例二

 安全事故的原因何在?

 矿难、火灾、飞机失事……近来一件接一件的重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令人痛心。仅就煤矿行业而言,7月7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刚刚召开紧急电话会议通报了近两个月发生的十起煤矿事故,但是,7月8日正当有关方面全力抢救富强煤矿矿难之际,吉林江源又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黑龙江鹤岗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四十多名生龙活虎的矿工命丧黄泉。在这些事故当中,既有非法开采的私人小矿,也有具有64年开采历史的国企老矿。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企业乃至行业上的本质差异,仅从安全生产这一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许多“症结”所在。

 “症结”之一:我们忽略了安全投入成本,淡化了安全经济观。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投入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置安全生产于不顾。纵观所有重大安全事故,无一不存在这方面的原因。事实上,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和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有研究成果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故整改效果的关系比是1∶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我们不难发现,安全投入搞得好的企业不仅安全事故少而且经济效益也好;与此相反,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或者干脆不顾安全生产的企业和行业,即使是一时收到了一定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不会长久,一旦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轻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重则毁掉一个企业。安全就是效益,这是所有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的“安全经济观”。而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设施,也是实现安全生产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所在。

  “症结”之二:对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不够。

 绝大多数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源于事故隐患的存在。而很多事故,如吉林江源富强煤矿矿难,又都是在当事人不执行主管机关的限期整改通知、停业整顿通知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只要重大事故尚未发生,对这些利欲熏心者、心存侥幸者只能追究其行政责任,而且多以罚款、限期整改等了事。但这对于企业追求更大经济利益的心态,对于地方保护主义实在是隔靴抓痒,缺少应有的震慑。因此有学者提出要将“安全事故隐患”也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设立“妨碍安全管理秩序罪”,严格追究事故隐患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在强有力的刑罚的威慑下,安全事故隐患有望得到减少和消除,从而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症结”之三:日常安全执法检查的虚置及地方保护主义的猖獗。

 目前,我国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少,有关日常安全检查的部门也在强化之列,可是现实当中一些地方的安全生产执法部门却成了走过场的机构,执法不严,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这些执法部门之所以敢在法律面前打折扣,往往不是由于自己搞权钱交易从中获取好处就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驱动。有些地方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什么乱采滥挖,什么安全不安全,只要能给地方带来利益,什么都可以默许与纵容。试想,如果贪婪的企业主遇到了腐败的执法人员与地方官员,那么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都不奇怪,南丹矿难如此,繁峙矿难如此,富强矿难亦如此。

 “症结”之四:工人的权利意识与安全意识较差。

 在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中我们发现,许多工人的作业环境非常险恶,但是很多人还与企业主签订所谓的“生死合同”,这些工人真的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吗?为了挣几个钱,好像还不至于,但是让他们心存侥幸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淡薄的权利意识与安全生产意识。而这一点又恰好迎合了本来就经营不规范并且见利忘义的私人小企业主们。所以,如何提高公民特别是外出打工农民的权利意识与安全意识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安全生产法。这一专门法律的通过是我们确保安全生产、防止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契机。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学习、宣传和切实实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经济的良性发展。

  知识点:

 l 安全事故的责任

 l 安全事故的危害

 l 安全同绩效管理的关系

 案例三

 中国石化重视健康和安全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原则,在人员、资金、设施等方面提供切实保证,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安全工作体系。本公司2002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上报事故总数、财产损失、人身伤亡事故持续下降,安全生产连续实现总体平稳。

 中国石化有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公司总部和每个生产企业都设有安全环保部门,并且各重点生产装置都配备了安全工程师。同时,建立了严密的责任体系,推行了安全生产一岗一责制和全员安全承诺制。

 中国石化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管理的制度、规定,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对一些重要的现场作业,如用火作业、进入设备作业、高空作业、设备检修等,实行严格的作业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确认制度。每年分级组织安全大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建立了石油、炼化、销售和施工企业的安全检查网络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安全预评价制度,2002年完成了包括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青岛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甬沪宁管道工程在内的36个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职业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监督。

 中国石化积极治理隐患,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对已建成的装置、设施和公用工程,开展风险评价,积极进行隐患治理,按照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隐患的检查评估、制定方案、立项审批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2002年隐患治理项目668项,投资11.5亿元,一批重大隐患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本公司积极推进HSE(健康、安全、环境)一体化管理。2001年4月4日,中国石化正式对外发布了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中国石化的HSE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中国石化的HSE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中国石化的HSE承诺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所有的业务领域我们对HSE的态度始终如一。公司的各级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员工对公司的HSE事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HSE表现是公司聘用和奖励雇员、承包商的重要依据。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社会公开我们的HSE表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提高公司的HSE管理水平。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截止到2002年底已有广州石化、茂名石化、九江石化、江汉油田、浙江石油等25家企业开始建立HSE管理体系,并发布运行,为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本公司重点加强对关键生产装置、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故防范措施,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将管理监控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各部门、车间和岗位,及时消除缺陷和隐患。同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在役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公司还建立了具有安全监控、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包括视频、音频)传递、应急预案、远程监控指挥功能的网络化安全监控中心。用IT技术建立的中国石化安全监控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在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

 l 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l 安全管理责任

 l 健康和安全培训

 l 健康安全宣传

 l 降低风险和避免事故

 第四单元:资源配置

 案例一

  “16台机器、12个生产工人、10个辅助工人和一批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这是要生产至少1000个轮胎的一班工作所需要的。然而,一班工作才做了一半,这位车间的高级主管便在吼叫:“你们怎么搞的?现在才完成200个。”他刚刚开完会回来,并不知道有9台机器坏了,3个辅助工人缺勤,并且至少有两台机器的原材料供应不足。

 车间主管应该对其部门这一班工作的正常运行负责。作为管理者,他对厂方负有责任,需要管理好

 这一时间和空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包括对产量、成本和质量的控制;对人的调配;计划的制定;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车间房屋的管理;安全措施的采取;业务联系;人事问题的处理;上层政策的传达以及协调好与生产流程有关的工作。

 工人拿的是计件工资,只须努力挣得他们所需的生活费便够了。即使平均产量是130,最高产量达到160,但是如果有那么一个工人每班不多不少只生产100个轮胎,只要他没犯什么错,车间主管也拿他没辙。

 辅助工人的缺勤率是非常高的,他们的工作就是给安装轮胎的工人提供部件(如车轮圆缘、纤维织物和轮胎的胎面等)。他们缺勤的原因似乎并不是因为他们职微薪低,而是因为他们年轻且单身。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辅助工人的工资本应高些(因为一位辅助工人的缺勤就能影响到几个装配工人的产量)。但实际上他们的工资如此之低,并且要在短期内对他们加薪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但这一切车间主任是没有决定权力的。

 其次是“设备”的制约。设备的额定损耗量很高,但又没有任何维修计划。机器一直处于运转状态,一旦出现故障等装配工吃完茶点回来轮胎已浪费不计其数。车间主管有责任让设备和人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却又无权决定机器的购置和制定维修保养计划。由于车间主管对设备维修不精通,所以维修工对他的维修要求常常是敷衍了事,结果是车间主管对维修工的权威几乎是零。

 还有一个制约因素是“原料”的供应。车间主管应将其1/3的有效时间花在(a)防止出次品及(b)催索未按期供货的原材料。由于原料供应部分布在工厂各处,且电话又时常无人接,车间主管只得亲自像跑马拉松似的去安排订货和进货,与生产各元件的车间主管进行协商。尽管无法在车间主管的脚上系一个计程器,但按保守的估计,他在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所走路程平均为1小时半英里。

 知识点:

 l 资源的调度

 l 生产中的资源

 l 资源管理流程

 案例二

    维克多的销售目录上介绍大约500种标准阀。这些都是用10种不同规格、3种不同材料制成。这些基本种类再进一步分成不同的端口、不同的固定件、不同的自动控制阀门,等等。所有这些标准阀都已标明“收到订单两周内发货”。客商还可提出自己特别的要求,包括特别要求的发货日期。销售部根据各阀门种类,从最畅销、价格约50万英镑的到订量更少、价值大约1万英镑,贵贱不等。1995年,销售新型阀门总数的70%为标准设计,30%为照单加工。这种照单加工业务每年以10%-15%的比例递增。

      在蓄电系统材料表中,排列着大约2500种活性元件,其中约500种为原材料(汇流条、管子、片材、铸件等),1250种是本厂制造,750种为外购,大部分购自美国总公司。

     对于一批标准产品的制造,从订货至交货时间各不相同,有小数量只需要3周的,也有更大量需要花12周的。但应付急件时,小些的工作量可用3天赶出,稍大些的可用12天。订货至交货时间还包括外购材料的产品业务——光外购就占去这段时间的将近一半——以及将阀门运到成品库。元件在机器上制造过程要花1-4周,其他的时间用于组装与测试。由于包含制造时间和运输时间,美国方面加工英国订货得提前4个月通知。在维克多公司,局部更改得于生产开始前一个月做出,超过这个时间不得再做任何更改。

 元件通过库存控制系统进行管理,这一点对元件和成品都一样。该系统的要点和相应的制造活动简述如下:

              元件库存控制

    用于一种标准阀门上的每个元件都有一张库存卡。卡片包含下列信息:

    大小与规格(钢管的大小与规格)

  制成的零件(维克多公司由此制成的元件以及零件号)

    条码(维克多为管子所标的零件号)

    转变系数[允许仓库将发货量度(重量)转换为使用量度(长度)]    

    安全存货(存货平衡表。当缺货时,便请求增订)

    重订的数量(每次申请时,订购的钢材量)

    收据(记录货物收到入库的日期、供货商、订单号、重量和长度)

    运转(记录着发行和收到等进库、出库活动,以及移动的量及剩余量)

   假如存货已被检查,字母S/C就打在运转卡上,连同实际的数量。填写库存卡是库存保管的责任。记录都由人工进行,每天大约有300来条目录登载。一旦出现差错便一直在卡上继续,直至该存货变为零存货,或者存货核检时方能发现。需要增补发货的申请由库存工作人员发现库存量低于重订量时发出。重订数量根据过去3个月的使用情况估定。但是这个用量数字极少被调整,因此完全是过时的。请调货单交到库存管理员手上,管理员将请调货单与存货记录卡核对。下一步就是购买(对于原材料或者如钢管之类的需要外购部件)或转交给生产主管(对于自己生产的部件)。提出一份请购单的成本价核算为30英镑。

     请调货单不大标明发货所需日期。库存卡上的重订货量主要根据估计的交货时间。假如存货已经下降至零,或者出现一个大需求,现有存货无法满足时,库存工作人员会在请调单的发货日期栏注上“ASAP”。否则,采购或生产主管就会认为,通常的交货时间即可。

       大部分的自产部件,发货到仓库不是一批而是几批同时进行。通常,这是由于生产急需,因而只有一批的才能同时制造,以便匀出机器制造下一批急件。那一批的剩下部分也要等到急需时才能完工。

 人们希望这套系统(元件库存控制系统)能提供100%的服务情况,但实际上,许多部件库存量过大,而另外一部分库存却为零。还有,关于库存记录的准确性,通过比较存货核查表与存货卡,发现平均仅有40%。

 知识点

 l 库存控制

 l 原料采购

 l 供应商选择

 l 供应商的责任

 l 服务品质协议

 案例三

  生产好的成品需要进入仓库,维克多公司关于产品在仓库中的存放也有一定的管理规定。细节如下:

 成品控制

    存货记录还有一份底样留存在仓库,包括所有标准阀门种类。

    说明(库存阀门所属种类说明)

    元件号(维克多这类原件的号码)

    安全存货(工作人员为一份工厂新订单提供制造的新批量阀门,以及该产品的库存量)

    重订的数量(该工厂订单的批量规模)

    收据(收到由工厂发来的阀门的数字)

    订购数量(工厂订单上阀门未交货的数字)

    发行(供应客商订单的阀门数字)

    当成品库存卡为平衡表显示低于重订数量时,工作人员随即提出一份工厂订单,经仓库保管签字后,转至生产主管手上。重订数量一般意味着准备6周(比较普通的种类)到10周(不大常见的种类)的用量。这些数字都是经过与销售部门商讨后,于两年前定下的。

 仓库处理客户订单是按照订单收到的先后顺序,除非销售部门另有指示——这也是他们经常做的。假如存货不能满足供应,客户的订单就做成一份备忘录,夹在该产品卡片的背面,这样,厂里一有新批货品到达,立即就可结清这张订单。未付清的订单,仓库不会定期报告,但在通常的程序中,由销售部门传递未完成的订单,这些订单总是被客户紧迫着上层管理部门、生产主管以及仓库管理员等执行的。

  储存程序

     

 对于储存和工作进展情况的库存核查,每年进行两次。从车间和办公室组织起来的志愿工作人员,利用一个周末,把库存核查数字记录到存货卡上。假如实际数字与存货卡片上的数字有较大出入,存货管理人员就被要求找出原因。

 跟踪元件库存情况特别困难。当一些批量货物由于上述原因而分别收进或发出时,经手人员应该在一张纸上注明被分批。本厂生产的产品需要紧急发货时,常常不经过仓库而直接发出,只不过领班得通知存货管理员这些行动。

 由原材料库和元件库发出的材料,先要提出申请,再经各相关人员批准,如生产主管、库存管理员、领班和服务工程师等。在成品仓库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销售部的人直接到仓库来搜寻一些下落不明的和据报已缺货的产品。

 组装指令由生产主管于一批阀门件组装的一周之前发出。仓库组装成套部件,缺乏哪件立即报告生产主管。接受不接受一套不完全的部件组装,由组装负责人决定。如果他拒绝组装,这件货就得等到缺件到齐。同时,他也可以从别的工作周安排中移动一批产品组装,以维持令人满意的工人生产额。

 知识点:

 l 库存的调度

 l 库存控制的方法

 l 库存控制系统

 l 库存的信息和记录

 第五单元:客户和质量

 案例一

 湖南某塑料制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个以集体资产为主体、生产高中档人造革的企业。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县办集体塑料小厂,1990年固定资产仅145万元,员工137人,产品销售仅限于邻近县市农村市场,年销售额为753.7万元。1990年以来,该厂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990年贷款3400万元引进先进的PVC压延生产线,由于严格管理,一次试产成功,4年就还清引进技术的贷款,产品销售额由753万元一跃而超过亿元。1993年、1995年又先后投资6000万元,从意大利、台湾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湿法PU革生产线,使人造革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平方米,为“九五”期间产品上档次、销售额达3亿元奠定了基础,使企业由一个集体小厂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塑料制品集团。1995年利税总额达83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年平均达26万元。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过硬的产品质量更是新产品最好的宣传广告和最佳推销员。虽然公司的产品曾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和质量信得过的产品,但他们深知,真正的市场品牌是由广大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反复比较产生的,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方为真正的市场名牌。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每一环节,如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质量的把关、工艺流程的制定、产品的试制和批量生产、中间控制和最终产品质量的控制检测等方面都制定了严格可行的措施,建立并不断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因而使得新开发的产品在质量上有了根本保障。同时对新开发的产品投放市场后还进行了售后跟踪服务,这样,使得公司的“中圆牌”人造革产品在市场上一步步地扎下了根,为新产品开发工作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公司从1991年以来,每年的新产品率在50%以上,单位产品的销售利税率亦逐年增长,与全国同规模的企业相比,效益始终名列前茅,被评为全国百强企业,湖南省百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尽管这些年来,国内不少厂家通过多种渠道不断仿造假冒公司的产品,反复地冲击公司的市场,但由于公司始终坚持在“创新”上下功夫,几年来,开发了近3000个新的花色品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在逐年扩大。

 知识点:

 l 质量的概念

 l 质量的重要性

 l 质量和绩效的关系

 l 质量管理系统

 案例二

  

  新加坡航空公司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良好声誉的航空服务公司。尽管规模不算太大,影响力也比较小,但公司赢得了广大乘客心口一致的称赞。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强调服务客户,强调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客户需求作为经营和管理的出发点。

 在客户服务方面,公司向部门定期提供简报。例如,《非常时刻》是针对所有的机内人员,包括舱内的和驾驶舱人员的一份简报;还有《高基点》是特别为地面服务人员提供的。《非常时刻》每个月发行一次,包括有12-16页的新闻和评论,简报的目标是使8000名机内人员了解航空公司最近为乘客们所做的一切,简报注重报道团队合作、最近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以及上个月的活动资料等事宜

 《非常时刻》也包括一个固定的栏目——摘录8篇或9篇信件,一半是投诉一半是赞扬信,公司很严肃地采纳正当的批评意见。《高基点》是双月刊,大约是8-12页,主要针对地面上的服务群体,包括售票、预订、登记以及包裹处置、后勤和运输。这个简报和《高起点》基本相似,内容都是和地面的服务人员相关,《高起点》一个固定的栏目是“服务建议”,主要说明雇员是公司的眼睛和耳朵,而且每个成员都有责任代表公司去观察、去聆听,从而提高公司的形象。对服务质量的竞争和奖励上也有固定的栏目。

 新加坡航空公司通过机内杂志使乘客们信息灵通。这个月刊包括一个“执行董事训言”和一个来自Cheong博士的私人留言的栏目,Cheong博士概述有关服务方面的新计划、新打算。有一个固定的栏目叫做“空中轮廓”,通知乘客们关于新加坡航空公司最新的投资项目,例如,飞机库、飞行员训练设施,著名的度假胜地和合资联营旅馆。 

 Cheong博士说:  “我们一直很重视乘客的信息反馈,重新检验服务程序;研究新的科技对我们事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Cheong博士又详细解释道:  “我们采用多样的、系统的方法来获取乘客的信息。每季度对乘客进行调查并且和一些常客进行小组集中讨论。我们确实收集到了一些投诉,但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能够迅速地解决它们,并且把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我们非常重视投诉,投诉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我们很重视服务的完美,而不是补救。的确,我们有很多相应的计划来弥补事故的发生,我们公布一个‘尽善尽美’的信条,对发生的任何灾难尽力在现场提供弥补措施和公平的赔偿。

 有时我们使用《优先》杂志,一个经常性向乘客发行的刊物,来获取乘客对新构想的反映。最近,我们欲安装传真登记来完善我们的电话登记系统,对此我们征求旅客的信息反馈。”

  知识点:

 l 满足客户的需求

 l 客户需求的类型

 l 客户关系管理

 l 满足顾客需求的意义

 l 客户满意度

 案例三

 取得ISO9000质量系统认证,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国际趋势。对于香港的许多公司,取得ISO9000质量认证也是与欧盟开展贸易的客观需要。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经贸密切合作,使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欧盟的许多大公司以及他们的子公司和下属工厂,已经按ISO9001或9002质量保证标准注册。因此要求他们的供应商也以相应的ISO9000标准注册,以便为他们的用户提供确实的保证,证明他们的产品与服务能完全达到用户的需求。由于这种市场力量的驱动,许多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供应商,正在为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而努力。

 香港的TB公司是一个杰出的生产印刷电路板(PCB)的公司,在90年代初,公司的负责人决定它设在香港生产PCB的工厂要在1993年年底之前取得ISO9000注册。结果,这一要求不仅达到,而且于1993年7月提前取得这一质量认证。

 TB公司有三个子公司,它们分别是:设在深圳的电子产品装配厂,设在中山市的PCB厂和设在香港的PCB厂。公司PCB产品的月销售额达650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欧洲(主要是德国)和新加坡。如前所述,TB公司的负责人已率先在香港子公司取得ISO9002认证。

 该子公司有500位职工,在全体管理人员和质量认证小组的努力下,通过了认证,由劳埃德注册质量认证公司在1993年7月注册。整个认证注册过程用了八个月时间。公司经理希望,将在香港子公司认证实施中取得的经验,用于在内地的工厂,要求在内地的两个厂于1994年年底之前能通过质量认证。

 根据TB香港分公司成功实施ISO9002的经验,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如杜邦、联合碳化等的经验,在内地的PCB工厂实施ISO9002认证过程,采用了14步实施策略。其成功实现ISO9000认证的主要经验如下:

 1、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赞同

      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首先应得到经理的支持与赞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提出达到ISO9000应该达到的目标,配置必要的资源和确定相应的责任。ISO9000是整个工厂的标准,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在他们各自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2、任命工作班子

 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公司级的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项目组,这个组负责协调组织所有各层次在质量认证准备过程中有关的所有活动。小组成员应选择有经验的、并对达到质量认证目标起重要作用的人员组成。在认证过程刚开始时,就应对所有的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理解并且能解释ISO9002标准的所有要求。

 3、培训所有层次的人员

  基本要求是使公司每个人领会ISO9000的含义与要求。正如认证所要求的,全员参与,以形成和实施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要让公司中每个人理解为什么要引入ISO9002质量保证标准,这样可以减少在实施质量标准过程中,由于管理变化所引起的抵触情绪,并可取得全体职工对系统的长期支持。

  4、制定实施计划

  必须拟定一个实施计划,该计划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审核对ISO9000的需求;

  (2) 讨论审核问题;

  (3) 评估各个部门;

  (4) 讨论现有系统的适应性;

  (5) 产生特殊活动的需求;

  (6) 分配任务和确定承担的责任;

  (7) 取得同意和审核所进行的活动。

  按照选择的标准,每周有不同的需求并订出必要的活动计划。一个计划的实施是逐步完成的,每项不同的活动都应写出报告,每周应列出新的活动内容。将实施计划看作是一个动态文件,当取得进展时,就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企业系统和需求。

  5、确定质量文件的结构。

  通常质量文件涉及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层应该包括公司或工厂质量手册。它反映了申请的ISO标准以及公司质量策略。在质量手册的下层是部门手册,它反映公司的策略和完成这一策略组织各部门的详细职责。每个部门的手册应当有履行质量活动的程序文件,由谁执行等内容,例如一个操作过程、一个工艺过程、采购过程的程序均应在此规定。第三层是工作指令,用以细化说明每一任务是如何执行的,包括流程图、标准表格、测量指标,以及检验/测试指令等。第四层是表格和记录,用以显示质量要求完成的程度和证明质量管理系统动作的效果,如检验报告、审核报告、物资复审报告等。

  6、建立内部的审核系统

  建立内部的审核系统不仅对企业通过质量认证,同时对进一步改善质量活动都至关重要。这是检查质量系统的进展,找到进一步改进方向和改进条件的有效措施。内部审核系统应当尽早建立。在公司内部可能会有非常出色的候选者,经过培训可以担任内部审核工作。他们应该真正了解企业中质量系统的运行情况,内部审核是保持认证质量体系有效活动的关键。

  知识点:

 l 全面质量管理

 l 质量管理原则

 l 优质的质量管理系统

 l ISO系统的实施

 l 质量改进和PDCA循环

 第六单元:促使变革进行

 案例一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原名为邮电522厂,该厂建于1958年。1988年由施继兴(现公司董事长,当时的厂党委书记)接任厂长,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已初露端倪,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了年产8000部手机的计划,并抢先立项,超前引进,1990年底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了《蜂窝电话手机技术引进合同》,于1992年投产,当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跨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1994年以2亿元净资产支撑着约20亿元的产业规模,企业资本净增20倍,产业规模扩大40多倍。1996年销售收入40亿元,与1990年相比,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50倍,经营规模扩大100多倍,在全国现有1680万移动电话手机中,有300万部是东方通信生产的,在移动电话基站设备中,东方通信占A网设备的30%。1997年是东方通信迅速发展的一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高达50亿,实现利润5亿多元。在全国移动电话产品市场上,东方通信的产品占25%以上,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电话手机和系统设备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东方通信的改革是从生产体制的改革做起的。1990年时企业组织构架以工艺专业化为对象,以后转变为以产品专业化为对象。所谓工艺专业化就是供应、生产、质量、销售等部门分门别类纵向管理。例如,厂部的生产部门要集中调度到每一个车间,甚至涉及原材料、零部件的管理。这样涉及的环节太多,跨度太大,效率太低。每到月底,通信设备机架总装配发现零件有遗漏或差错就要电镀、油漆,机加工各车间的相关工序都组织加班,生产效率非常低下。怎样缩短这些管理环节和周期?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把相关车间捆绑在一起,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管理的分厂,这样总部指挥起来就方便得多。公司要求分厂生产的不是零部件,而是加工好的完整机架,作为其产品销售给整机分厂,把生产部的权力下放,打破了20年延续的旧体制。有人认为这么做是“外行”,怎么能把机架、机加工、模具、油漆、电镀等不同层次的加工工序捆绑在一起呢?但是过实践检验,人员减少了,分厂内部直接调度,差错大大降低,责任明确,即使发生问题处理起来效率也很高。这样第二年产量增加了一倍,根本不需要再加班了。

  企业的第二步改革是针对营销体制。过去是集中销售的,有一个销售科推销各种产品,每一个销售人员要熟悉各种产品性能相当困难。即使销售出去,在工程督导和回收资金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解决起来也十分麻烦。因为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等都是平行的部门,不容易与产品设计和制造部门直接沟通,相关部门又与市场脱节,各自都会找出很多理由表明不是自己的部门出了问题。公司经过调查研究,从有利占领市场、方便用户、提高运营效率出发,下决心把销售职能分解到各个相关整机车间,改为分厂制,后来又改为事业部制。企业要求各分厂和事业部从生产、销售、工程、服务到资金回收、实现利润、全面独立核算、实施经营承包,这样就比较接近和符合国际厂商的通行管理惯例。

 这样的体制改革也受到了不少的阻力,有些大事业部如移动电话系统部和手机部,经营规模大,考虑到不能随意安排一个普遍中层干部去当经理,于是就派了当时的副厂长去兼职经理。这样又产生了心态不平衡的问题——有人认为似乎权力缩小了,地位下降了。后来大家才感受到,真正的实权大都已下放到基层。

 在没有改革之前,大家都认为企业完成不了当年的生产计划和目标,几位副厂长任事业部经理后,重组骨干队伍,增强了群体合力,超额完成了任务,一举实现了15亿元销售额,提前7年超过了原订的10亿元的目标,全厂上下深感震惊,此后,企业进一步完善事业部制,不断激发出灵活的应变能力。

 知识点:

 l 变革的概念

 l 引发变革的原因

 l 变革的两种类型

 l 对变革的反应

 案例二

 全美乃至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是通用汽车公司,导致这一变化的人就是阿尔弗雷德·斯隆。阿尔弗雷德·斯隆,1875年5月23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新港,1893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毕业后首先在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任制图员,其后通过父亲的资助取得对该公司的控股权,1916年因为通用兼并了海厄特公司斯隆进入通用汽车公司工作。1918年斯隆被聘为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1923年为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1924年任公司总裁,直至1956年退休。纵览斯隆在通用的工作历程,我们发现尽管斯隆在就任总裁之前就对通用贡献甚多,但真正使通用超过福特的决定性贡献,还是发生在斯隆就任通用总裁之后。斯隆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分散经营,协调控制。斯隆分析了通用公司的组织现状,认为公司领导权完全集中于少数领导人手中,造成权力过于集中,公司各部门难以控制。由此斯隆提出通用公司“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组织设计。根据这一原则,形成了斯隆式的组织结构设计计划。斯隆计划的具体内容是针对各级机构所要解决的任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组织体制。他把公司的任务分成两类,即决策任务和执行任务。决策任务由公司董事会来担任,它和过去一样设立两个委员会,即财务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将继续保持它对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财务委员会则对公司财务及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总控制。斯隆建立了直线指挥部门的组织体系。直线领导部门分成公司总管理处(或称总公司)、各事业部(过去称分公司)、各工厂三级,总管理处由“总执行经理”领导,下面分成四个事业总部,即汽车、零件、配件、杂品,分别由“事业总部执行经理”来兼管。此外在各级还建立了必要的“职能部门”,以便一方面当顾问、做后勤,另一方面在其职能范围内参加日常管理活动。

 2、部门集中互为补充。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在给予各经营单位自主权的同时,对于各部门的经营战略与方向在总公司层次上做统一安排,这样不但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又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补充。斯隆把通用汽车公司出产的车从卡迪拉克牌往下安排到别克牌、奥克兰牌、奥尔兹莫比尔牌最后到雪佛莱牌。在20世纪20年代的产品阵容基础上又有所改变:1925年增加了庞蒂艾克牌,以填补雪佛莱和奥尔兹莫比尔中间的缺口;奥克兰被淘汰了增加了拉萨利,后来它也被淘汰了。这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消费的能力购买通用汽车公司5种不同档次的汽车。生产这些不同牌子汽车的单位,每个都有自己的产品和总助理管理人员。每个单位的总经理相互之间不得不进行合作和竞争。这意味着生产别克牌的部门与生产奥尔兹莫比尔牌的部门都要合作生产共同的零件,但式样和价格却要互相竞争。这样许多买别克牌的主顾可能对奥尔兹莫比尔牌也感兴趣,反之亦然。斯隆希望在保留竞争有利之处的同时,也享有规模经济的成果。零件、卡车、金融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其他单位差不多都有较大程度的自主权,其领导人成功获奖赏,失败则让位。尽管通用汽车公司后来成为一架巨大的机器,但斯隆却给他注入了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活力。

 3、汽车造型不断创新。为了使汽车车型年年翻新,斯隆在汽车行业首次建立了独立的设计部门,专门设计车型并对设计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权力。有时候斯隆想要变换车型时,甚至不管技术上是否能做到。这时候老亨利·福特却忙着制造廉价的“T型”车,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部门的重要性。因此20世纪30年代,福特公司便失去了很多新的顾客。在汽车式样创新上,斯隆的经营观念是:“汽车越造越好、附件越来越全、革新越来越多使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由于通用汽车经常更新换代,使通用汽车所有者心里激起了求新厌旧的不满足感,促使他们拿着自己还可以使用的旧车折价换取通用公司的新产品。

 4、提出新的销售原则。通用汽车公司在20世纪20—30年代引进和完善了以包装吸引顾客和进行汽车销售的方法,该方法后来在整个汽车工业产品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斯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对该方法的详细研究提出了汽车产品销售的4个诀窍,即分期付款、旧车折价、每年变换车型和车身密封条。分期付款和折价销售减轻了消费者购买时经济上的负担。年年更新车型,使得每年秋季,新型汽车便与美国棒球联赛一样吸引着新闻界和公众的注意。同时斯隆还根据人们的需求心理,把“通用”的产品系列化,从最豪华、最气派的卡迪拉克开始,到别克、奥尔兹莫比尔、庞蒂亚克,最后是雪佛莱。

 通过斯隆上述四大措施的实施,通用汽车公司面貌焕然一新,通用产品在美国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923年的12%,提高到1956年的53%,1977年又上升到56%。从1928年以后,通用成为全美和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1997年,通用又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司。

 知识点:

 l 变革的作用

 l 变革的类型和过程

 l 变革领导者的素质和技能

 l 对变革的领导

 案例三

 深圳某知名时装公司(下称A公司),从几部衣车的裁缝店起家,经过八年的经营,迅速发展到拥有800名员工、年生产能力达8000万的现代化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老板决定进行深入改革。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成为了该公司的企业发展部经理。进入角色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体会到的不是工作的辛劳和热情,公司里到处充满了变革期的冲突与混乱。

 A公司成立于1995年,创业之初仅2万多元的流动资金,董事长以杰出的才智和能力主导着公司的发展。2000年面向全国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通过一系列大手笔的市场运做赢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目前在全国的加盟商有近300家,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往的纯粹生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示出严重的不适应,董事会决定不惜重金聘请留学归国的管理学博士出任总经理,并借以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团队。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很多高薪聘请的经理人才在工作一两个月之后便提出离职,甚至以前的老员工也军心动摇。问题在哪?先让我们看看公司发生了什么事。

 1、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矛盾激化,各部门争权委过。董事会聘请的总经理到任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将对公司事务的决策权全部收归己有。事无巨细,必须亲历亲为,原来各本部可自行裁决的事情现在必须通过总经理批示。这样一来,很多基层员工越级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大门保安有事情也径直走向总经理办公室。董事长助理在公司中是元老派人物,在公司有多年的工作经历,深得董事长信任。在这样的调整中,政策对于他的利益威胁很大。总经理自命不凡,在各部门经理之间用不同的言辞说话,希望各部门高层忠于自己。然而有些部门经理之间私交很好,这些言辞很快就被揭穿,总经理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领导。总经理办公会上经常听到生产部、产品部和采购部之间的争执和吵闹声。进入A公司之后,总经理对我关照颇多,而董事长助理自然对我处处排挤,在很多情况下,不知道是应该忠于总经理好还是忠于职责好。很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在这样的两难之间选择了第三条路——离职。

 2、组织体制改革受非理性因素影响太多,难以深入。原有的管理架构是总经理下面直辖十三个部门,A公司任命董事长助理协同咨询公司负责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在组织结构调整中,管理人员之间的情感冲突演化为对管理结构的争执。最终的结果是各方妥协,按照董事长的思路进行改革,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总经理下面安排了两个总监,董事长助理被任命为行政总监。随后公司高层经理之间便有传言,总经理将被解聘,总经理也确实有两周时间没有做什么事情,而负责法律方面事务的同事曾经告诉我,公司曾秘密就解聘总经理一事向他咨询过。虽然最终并没有解聘总经理,但传言使得大多数管理人员产生了不信任,总经理的工作开展起来已经很难。各部门内部的改革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原来的结构中,几乎每个部门都配有至少一个文员,组织结构调整也并没有解决冗员和职责不清的问题,人情还是胜过了理性的思考。

 3、形式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A公司为了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公司办公室内张贴了很多标语,触目可及,甚至洗手间也不例外。为了赢得老板的欢欣,部门经理经常要求属下加班,自己也加班加点地工作。总经理办公会上,经理们将本职的工作详细分解,一一汇报。一位老员工向我这样描述:加班多、会议多、培训多。作为新员工,我有深刻的体验。刚入职的培训是必要的,随后有人力资源培训、系统操作流程培训、法律培训等等,一个月之后,突然收到通知,要求我参加一个关于WINDOWS98的基础操作培训!而作为企业发展部经理,我发现自己每天都要开很多漫长的会议(据说以前很少这样开会,看来对于规范的理解是多样化的)。与多数经理交流发现,他们其实很厌烦这样低效率的沟通方式,三十分钟可以开完的会议往往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开完,领导总喜欢在上面夸夸其谈,把与会人员当作学生。我不否认企业家对员工适当的鼓励或进行思想交流,但在漫长的会议上夸夸其谈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比如沟通机制、管理协调方面的障碍。有一次,宣传专员突发其想,通知各部门必须在两天之内提交两篇文章进行文学大赛。当通知发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禁想问:是谁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利!

 可以说,A公司董事长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花了很大的代价进行改革,但是他忽略了这种改革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作为群体的行为模式,有着强大的惯性,组织变革期间,新旧文化之间必然会因为人的思维和情感产生激烈碰撞。总经理从外面带来新的思想和经验,需要与原来的文化相融合,而并不是要取代以前的东西,颠覆性的变革往往会遭到强烈的反弹。A公司总经理任职后的作风令部属们看轻自己,董事会的行为又使得流言滋生,缺乏威信的领导恐怕难以胜任。办公室斗争也许每个企业都会有,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需要企业家高超的驾御能力。企业家不应该参与任何形式的办公室斗争,但A公司总经理一上任就卷进了这场斗争。文化的冲突导致员工之间的不协作,办公室形成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有才能的员工纷纷离职。A公司的改革计划正面临企业文化重新整合的考验,在这个时候,需要企业家们做出有魄力的决定:谁需要妥协。

 知识点:

 l 变革干系人

 l 应对变革的四种类型

 l 变革的应对周期

 l 抵制变革的原因

 l 消除抵制情绪的方法

 l 变革的环节和阶段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和决策

 案例一

 小哈里·非济,非济国际公司的总裁,也是创办人,结束了到加利福尼亚的一次快速访问之后,又乘飞机飞往克里夫兰。就在一天之前,他接到了洛杉机梅考公司创办人马文·梅的电话。梅先生在非济先生的一个部门经理的敦促下,先与非济先生通话,然后考虑是否把他的公司卖给一个德国的大竞争对手。梅先生告诉非济先生,他打算在48小时之内和德国人完成这笔交易。但是他更希望和非济做生意,非济曾在5年前表示过有兴趣购买梅考公司。非济先生立刻做出反应,先飞到了加利福尼亚,现在他要决定是否进行这场可能成交的收购。

 如果在几天以前,这会是一个容易的决策,就像在过去的10年中他所做的许多兼并一样,把梅考公司和非济的哈伯·埃希克分部合并似乎很有战略意义。然而在1991年8月,决策却不那么容易了。美国经济的下滑对非济国际公司几乎所有的业务产生了负面效应。特别是沉重的打击使公司6个与建筑业相关的经营部的销售与盈利在过去几年里直线下降。哈伯·埃希克是6个当中最弱的一个。不到一年前,非济先生曾试图卖掉这个分部。现在他打算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来扶植它,而它经营的市场尚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在他考虑这个机会的时候他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次收购能确保是一个在建筑设备行业细分市场获得支配地位的重要行动吗?或者我正在试图建立的是一座空中楼阁?

  在1988年、1989年、1990年3年里,哈伯·埃希克没有达到销售额和税前利润的“硬核”指标。当1990年后半年,销售额直线猛跌时,固定成本被削减到最低成本,但是分部仍然宣传当年经营亏损。由于产品的名字仍是知名且信誉良好,总裁会晤了董事会的股东们,建议卖掉这个分部。没有做正式的公告,而是和一个投资咨询公司联系,派人去了解可能的买主。1990年11月,总裁被告知,一个哈伯·埃希克的混凝土搅拌机方面的主要竞争者斯通表示有兴趣购买。初步的分析原则上支持这一合并。斯通的强项是出租,特别是在东北。哈伯·埃希克的强项是零售商销售,特别是在东南。斯通的产品价格定位低,而哈伯·埃希克的产品卖价较高。然而很快发现,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斯通既没有现金购买哈伯·埃希克,也没有信用借款来进行杠杆收购。斯通年轻的经理马克·豪特克依斯提议组成一个合资企业。总裁同意了,并于1991年2月开始谈判。

 当他们探讨可合资企业时,两个公司在生产经营的设置地点上意见不一致:一个是在纽约,宾汉姆顿,斯通的工厂;另一个是在南卡洛林纳,查尔斯顿的哈伯·埃希克。技术和战略计划副总裁哈里·非济三世博士访问了宾汉姆顿工厂并得出结论,查尔斯顿厂址毫无疑问处于优势,在那里,已接近世界一流制造水平。一个独立的咨询公司研究了两个厂址,它的报告确认如果想使宾汉姆顿达到世界一流制造标准,需要多花很多时间和资金。它建议把合资企业选址定在查尔斯顿。

 豪特克依斯仍然不同意。总裁邀请他访问非济国际的技术中心,参观工作中的新的生产技术。但是访问未能改变他的主意。总裁于是告诉他,他永远不会同意把合资企业放到宾汉姆顿,而且提出购买斯通。总裁让年轻人考虑一下,然后回电话。几个星期以后,非济先生给豪特克依斯打电话,对方说他不会卖公司,关系到此结束了。

 几个星期以后总裁接到哈伯·埃希克销售副经理楚克·哈青逊打来的电话,说梅考公司也许要出售。仅5年前,总裁曾试图购买梅考,作为哈伯·埃希克大量收购的一部分。但是梅考一直不卖。据哈青逊说,萧条对梅考打击很大,梅考经理马文.梅正伺机卖掉公司然后退休,不知总裁是否对得到梅考有兴趣。

 梅考公司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分部,成立于1951年,以洛杉矶为基地。梅考有良好的质量声誉和优质的服务。它是本行业拖车混凝土防火泵的最大生产厂商,最近发明了一种泥浆泵,用于工业和市政下水道废水处理系统。它是第一个在日本销售混凝土泵的美国公司。它也向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东的市场出口。

 在哈青逊的敦促下,梅先生给非济先生通了电话。两人谈了一会儿关于经济形势。非济了解到梅考的销售额下降了60%,梅先生确认了梅考要出售,但他告诉非济,一个德国购买竞争者要在两天后给出最后报价。

 非济第二天飞到了加利福尼亚。他访问了梅考租的工厂。因为梅考购买其产品的所有零件,它的生产操作主要就是焊接和组装,几乎没有机械加工。梅提供了前3年的收益表和一份到1991年6月30资产负债和收益表。作为一个“S”公司,梅考有保留盈余,而把利润作为股息付给了股东,然后又重新作为自贷款投资到公司。

 另外,梅指出,在前两年他的公司曾做过两项主要投资:

 1、建立出口分部,与欧洲、亚洲和中东的外国分销商合作;

    2、开发和介绍更大型号的混凝土泵;

    飞回克来福兰后,非济先生考虑了形势。因为制作流程是相似的,梅考的生产线可以很容易地在查尔斯顿工厂建立起来,这样可以降低材料成本达50%之多。在查尔斯顿的合并还可以降低人工和生产费用14%-16%,减少销售费和行政费用10%-13%。同时他认为产品的装船运输成本也不会有太大增长。梅还向非济保证,在兼并中梅考的关键生产开发工程师还将留在公司,重要的国际营销经理也如此。当经济复苏后,当建筑业市场回转后,合并而成的企业将会统治这一市场。梅想以700万美元出售公司,这是德国人愿意出的报价。非济先生有24小时来决定是否接受这一出售。

 知识点:

 l 管理决策

 l 问题解决

 l 问题的类型与特点

 l 决策的技巧

 案例二

   首先陷入危机的是董氏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东方海外实业。东方海外实业的问题主要是对市场前景判断错误,以致在不适当的时机扩充过速。东方海外实业作为董氏集团在香港的上市旗舰,主要业务是经营货柜轮船,其最致命的错误,是1980年4月以12亿港元价格收购英国最大轮船公司之一的富纳西斯,经此一役,东方海外实业的船队吨位作三级跳,从1979年的46万吨急增至1980年的120万吨,资产从同期的26.7港元跃升到63亿港元,负债也从19.7亿港元急增至50亿港元,资产负债率已跃升至83%,超过危险警戒线。东方海外实业收购富纳西斯后,原计划将其改组,不料却遭到雇员的强力反对,被迫放弃,令东方海外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后来,东方海外实业仍继续扩张,先是向大股东董氏家族购入大量资产,包括位于纽约、悉尼及新加坡的物业、保险业务及8艘轮船,接着又宣布以9亿港元购入6艘货柜船,以壮大船队。到1982年,东方海外实业的船队已急增到368万吨,比1980年再增加2倍。为了改善资产负债比率,期间东方海外实业虽然曾三度供股,注入大股东资金,但到1984年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高达78%,即只要公司资产减值22%,其资产净值便等于零。这时期,东方海外实业的长短期负债已高达92.4亿港元,由于负债沉重,1984年度仅利息净支出就高达5.61亿港元,是该年度除税后盈利(未计算非经常收入)的3.3倍

 。

 东方海外实业负债经营,显然寄希望于世界航业的复兴,然而,1984年世界航运业在货柜运输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货柜运动量庞大的港美的太平洋航线,运输量虽有所增加,但运费却因同业竞争激烈而无法调升,而远东至欧洲航线的运费更趋下跌,影响了东方海外实业的盈利能力。1985年,世界航运业陷入空前衰退,东方海外实业的财务危机开始表面化,出现24.8亿港元的资产负债,已濒临破产。当时,整个董氏航运集团已深陷危机之中。董氏集团扩张达最高峰时,旗下的油轮、货柜轮、散装货轮等共达150艘,已居全球第二位。当时,整个集团债务已高达200亿港元,债权人200余家,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由于债务过多,作为抵押品的船只因航运业衰退而大幅贬值,董氏航运集团已资不抵债。而当时该集团向日本制造厂订造的24艘新船,更急需现金结账,于是触发财务危机。

 当时,身为董氏航运集团及东方海外实业主席的董建华,董建华是董浩云长子,1937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随父移居香港,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返港后即加入家族生意,其时董氏家族从事航运事业已达30年之久。董建华为完成集团债务重组,曾多次远赴日本,与以东棉承造为中心的商社、造船厂展开艰苦谈判,并与以香港汇丰银行、美国汉华实业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和兴业银行为首的200余名债权人展开长达17个月的冗长磋商。

 由于不是透过法律程序强制执行重整方案,重组成功的关键是达成共识,200多个债权人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有50多种法律,当时业务内人士估计成功的机会不到一成。谈判期间,董建华首先成功说服日本的造船厂接受小量赔偿后取消12艘新船的订单,又得中国银行率先援助,贷出2,000万美元,令其他11家债权银行亦各贷出2,000万美元,共筹得2.4亿美元支付另12艘新船款项,令董氏集团获得喘息之机争取时间设计重组方案。在最关键时刻,董建华又获得霍英东的协助,答应注资1.2亿美元,使东方海外得以继续营运。1987年1月,董建华终于成功与债权人签订集团债务重组的协议。

 这次债务重组,主要内容是成立一家名为东方海外国际的新公司,以管理董氏集团旗下31艘货柜船,专责货柜运输业务,由霍英东向该公司注资1亿美元,取得该公司35%股权,而东方海外实业则持有该公司65%股权,东方海外实业的债权人则把全部债务转换为东方海外实业的票据、优先股及新普通股,共持有东方海外实业67%股权,其中52%股权连同董氏家族持有的23%股权则注入一家由董氏家族管理的董氏控股基金中,并指定该基金存在15年,以备东方海外实业在取得利润时向债权人赎回股份,原东方海外实业股东则持有该公司10%股权。董氏集团旗下的金山轮船公司亦以类似方式重组,由董氏控股基金持有100%股权,管理旗下34艘油轮和散装货轮。是次重组,令董氏航运集团得以避免被清盘命运,并为该集团在全球航运业市场重建其地位提供了一个机会。

 自此,东方海外实业着力整顿资产,不断出售非核心业务及投资,包括英国富纳西斯股权、香港国际货柜码头20%股权,以及多宗以亿元计资产,套现20余亿港元资金,以改善财务状况并集中经营货柜运输业务。八十年代后期,世界航运业开始复苏,东方海外实业的盈利能力开始好转,先后于1989年12月及1990年3月向债权人购回票据及部分优先股。1992年5月,东方海外实业在董建华的苦心经营下终于拥有终止债务的实力,于是宣布再次重组计划,将东方海外实业的票据、优先股和普通股全部转换为东方海外国际的票据、优先股(亦可换取现金)及普通股、霍英东注入的1亿美元亦转换为东方海外国际的可赎回优先股及可换股可赎回优先股。同年7月,东方海外国际取代东方海外实业在香港上市,成为董氏集团的上市旗舰。

 1993年,即重组后的第七个年头,东方海外国际开始取得较稳定的盈利并首次恢复派息,董氏家族对东方海外的控制权也重新上升到50%以上。1994年,东方海外股价大幅度升66.94%,升幅居香港股市十大升幅上市公司的榜首,其时,东方海外的借贷仍约有38亿港元,但流动投资组合约达30亿港元,财务状况已大为改善,业务已重上轨道,其掌舵人董建华经多年艰苦奋斗,至此可说是苦尽甘来。

 知识点:

 l 制订决策的技巧

 l 决策的步骤

 l 解决问题的方法

 l 决策方案的评估

 案例三

 40年代三星主要从事贸易,50年代是食品、纤维,60年代是保险,70年代是家电、零部件,80年代是半导体、机械,90年代化学。三星产品几平遍及所有领域;从白糖,布料等日常消费品,到半导体、航空等高尖技术领域。这是它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家不同的产业政策进行多样化经营的结果。到1993年6月,三星集团已发展到经营五大部门,拥有34个系列公司的世界性大企业。尽管这样,它与世界著名大企业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如在1990年电子产品销售方面,IBM公司销售额为690亿美元,三星只有80亿美元,化学产品销售额,杜邦为398亿美元,三星仅15亿美元。

 90年代以来,三星在多样化、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上又制订了新的经营战略。

  1、经营品种集中化。

    

 经营品种集中化,指的是在现有经营品种基础上,集中发展特定的几个部门。 几年前,一提起三星,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三星物产、三星电子、第一制糖等。但现在,三星主力产业除了三星物产和三星电子以外,还有三星重工业、三星综合化学、三星生命等。这表明经营内容已从消费材料向精密材料、化学、金融领域转变。尤其是半导体和重工业等高附加价值产业,是三星准备不惜财力集中发展的产业。到2000年,三星计划将电子、化学、机械销售额从现在占集团总销售额的30%提高到50%。从设备投资和技术投资等投资额分配来看,电子和化学部门目前处于优先地位。这两个部门在整个集团设备投资和技术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74.2%和88.2%。向这两个部门集中倾斜的目的是提高投资效率,突出三星形象,提高集团竞争力。

 2、品种合理化。

    品种合理化指的是在现有经营品种中,把一切缺乏竞争力、利润小、没有市场的品种缩小或取消,向特定的几个部门投资,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1993年6月三星确定今后经营方向为“21世纪尖端高附加价值产业”。通过合并、出售等方式,系列公司由48个减少到24个。这样三星具备了面向21世纪的较具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即电子、重工业、机械、化学等重点领域。

 3、组织结构小型化。

    三星为优化经营结构所做的第一种尝试,就是把整个三星集团分成若干个小型集团来经营,其目的是克服大规模企业的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充分发挥各小型集团的灵活、应变能力。现在三星根据业务分工,把所有系列企业重新组合成几个小型集团,即电子部门、机械部门、化学部门,贸易、金融部门、生活服务业务部门。

 过去,三星在国际化经营中常常听到一些外国人提这样的问题:“三星为什么要参与那么多种类的经营?”“三星企业是干什么的?”这说明三星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一个拳头产品。庞大的企业规模,反倒影响了人们对三星产品的认识。小型化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三星知名度,突出三星形象。

 4、与中小企业携手合作。

    一个大企业包揽整个从零部件生产到组装的全部工序是不可的,而且也是低效率的。因此在进行品种合理化过程中,三星正积极推进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合作:从1990年到1992年期间,三星集团把1241个项目(相当于1.3亿美元)转让给与其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

 5、开辟新的领域。

      最近几年三星开辟了商用车、信用卡、证券业等新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值得重视的是这三个部门与前面讲述的21世纪三星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商用车生产是为将来生产轿车打基础的;信用卡、证券业是为将来成为综合性大金融公司而做准备的。目前三星重点开发的新的领域是制造业部门。在制造业中,汽车、环境、新材料、遗传工程、航空航天等高附加价值产业是其重点。另外在服务业部门,银行、运输机械、流洒、情报业、健康、医疗等部门也是重中之重。

 知识点:

 l 决策和问题解决

 l 决策的目标

 l 决策的类型

 l 决策的步骤

 l 决策的执行和评估

 第八单元:项目管理

 案例一

 材料一:

 在一家成立不久的台资制造型企业中,公司老总决心使用项目团队进行产品开发。项目团队由各部门主管构成,包括制造部主管A,生产技术部主管B,品质部主管C,项目PM为业务部主管D。

 原来制定的计划是在一个月内完成产品开发,结果四个月过去了,产品开发的样品却第8次(暂称为T1-T8)送到客户处被退回。该产品对公司的未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老总也非常焦急。

 送样被退回的原因是品质不良,T1-T4是因为对品质要求不太了解,T5-T8则是产品确实很难达到客户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追求极限。所以对于进度严重耽误的现象老总并没有责怪项目团队中的任何人。

 A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每次都非常投入地制作样品,但每次都因为种种技术条件达不到而制作失败,他也自己去寻找方法来改进但是收效甚微。而且T9在即,他却实在抽不出人力来制作样品。

 B因为部门人员不齐,不愿管理技朮支持方面的事,在完成了工具制模后,样品的制作便不闻不问。本来样品的制作应该由B部门主导完成,但他连一个人都不愿意出。

 C部门内有品质工程师,前几次品质工程师都会在现场跟踪产品质量,后来每次通知到C要到现场跟踪,他推说有很多事情,叫A把东西送到品质部检验即可。

 D作为PM,主导每次去客户处送样,样品制作,问题点的分析和解决,项目进度的控制,例会的召开,甚至生产线缺人时自己去顶上。因为此项目和ABC在人际关系上经过了好几次的离合。由于经常跟ABC打交道,所以并不是很想闹得太僵。

 材料二:

 小A是项目管理部的经理,由于公司部门设置的问题,现在项目管理部需要对项目总监负责,又需要对总经理负责,还需要监控各项目组,但各项目组又直接归属项目总监或总经理管辖。这样一来,项目经理只听从项目总监或者总经理的话,根本就不把项目管理部的话当一回事,这样一来项目管理部就形同虚设,以至于让高层领导认为项目管理部是一个多余的机构。

  小A为了让公司认为自己的部门是有用途的,就开始写一套项目管理规范,但由于部门内的人员都是以前没有多少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太实用。而且,项目管理规范有很多部分都是需要其他部门协同完成的,由于上段所说的原因,执行起来异常的困难,依然是一个没有用途的规定。

 知识点:

 l 项目的特征

 l 项目中的问题

 l 项目团队的组成

 l 项目团队的分工和合作

 l 项目中的沟通

 案例二

 李杰被任命为项目经理时非常高兴,他需要研究把公司里的微机联成一个局域网的可行性。这个局域网将把公司人员联络在一起,加强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同时还将使公司内部大量传递的书面文件大大减少,公司的各种通知将通过电子布告栏发布,经理们可以直接从公司的数据库中得到需要的信息,下一级的报告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上级主管面前。总之,公司将被迅速地推到信息时代,公司效率将大大提高,这是一项令李杰非常振奋的任务。

 这是李杰第一次承担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大学毕业以后,获得了MBA学位的李杰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行政部门副总裁马可为先生的助手。两年以来,他曾经多次经历高层决策的全过程,但令他失落的是,自己只是决策过程的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现在,这个局域网项目终于可以让李杰真正有权去领导并完成一项实际的工作了。

 李杰做了一张“待办事项表。”第一项工作是“组织项目人员”。他去请示马可为先生,队伍应当多大,由什么人参加。“任何你需要的人都可以参加,”马可为先生加答,“最重要的是一个月以后给我拿出结论报告,我们将根据你的意见研究怎能样构建公司的局域网,我希望在下一次的执行会议前看到你的研究报告。”

 经过考虑,李杰认为要完成这项工作,必须有下列人员参加:一位秘书、一名助手、一位微机专家、一位熟悉网络技术的通讯专家以及来自公司五大部门的代表。李杰分析,只有自己、秘书和助手能以全部精力投入项目工作,然而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任务,其他人员也必须积极奉献,起码要把大约工作中1/4的精力投入到项目中来。

 按李杰的计划,五个部门的代表应当分别做出研究报告的一部分,提出本部门对局域网的需求并分析局域网系统将对本部门效率产生的影响。微机和网络分析专家与助手负责报告的技术部分。李杰自己的任务则是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并将各部门提出的报告合成一份完整的报告。

 李杰在组织队伍时立刻遇到了问题。第一个麻烦是没有办法让秘书完全投入项目工作。因为她所在的部门任务繁忙,秘书们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了。李杰去找马可为先生,他很同情地点点头说,很遗憾,但不管用什么人,遇到什么情况,报告必须按期完成。李杰找助手时还算幸运,经过半天时间的查询,最后选取定了合同和采购分部的鲍乐先生。因为他离退休还有两个月,工作量应当减轻,一个月的项目对他正合适。最容易说定的是计算机专家,李杰找到数据处理部下属的信息管理分部主任,告诉他需要一个微机专家和一位网络专家,主任立刻指定了马丽丽。遗憾的是,公司没有网络专家,所以主任告诉李杰可以到外面去聘请一个。

 在确定各部门的代表时,情形大不相同。财务部副经理说,公司确实应当进入20世纪了,她很乐意派一个人参加李杰的工作。但是,数据处理部对这件事态度冷淡,部门副总裁师大富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他要人的请求提出任何答复。最后他说,我不完全理解你和马可为先生为什么要办这件事,我们才是这方面的专家,为什么不事先来问问我们对公司局域网的意见?事实上我们对这件事跟踪已经几个月了。李杰离开时,师大富没有承诺任何事,只是含糊地答应将会关注这个项目。这个遭遇使李杰大失所望,直到此前,事情一直进行很顺利,遇到的人也很友好。他一边走一边想着与师大富不够愉快的会面,在办公室门口正遇上这个项目的助手鲍乐。

 “听着,李杰,”鲍乐说,“你知道,我还有两个朋友就退休,我乐意帮你完成这个项目。不过我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说实话,我讨厌计算机这玩艺儿。要我们两个人来搞这个项目是耍弄人。我愿意跟你一起干,不过对我你别指望什么。”

 所有这些事情发生在第三天,这时已经是星期四了。为了加快项目启动,李杰打算下周一上午开个会,除了数据处理部还没有定人,其他人都要参加。财务部的代表认为项目尽快启动是应该的,不过下周自己要出差。另一些人表示可以出席,但听起来并不那么热心。只有马丽丽积极性比较高。至于网络专家能不能找到,还要等到下周请示马可为先生。

 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李杰一直忙于会议的准备工作。他写了一份五页的工作安排,确定了项目进展的里程碑,编写了项目工作指南,还读了几本关于局域网的杂志。星期一上午9点,李杰来到会议室,发现那里还空无一人。9:30,才来了两个人。连鲍乐和马丽丽都没有露面。

 李杰十分懊丧地回到办公室,他发现一张马丽丽要他回电话的条子。电话里马丽丽对没有出席会议表示道歉,并解释说,不知道为什么,老板已经通知她不要再参加这个项目。

 后来马可为先生把李杰叫到办公室并通知他局域网项目已经取消,“简直闹翻了天,”他解释说,“师大富到上级那里告状,说你和我是业余水准,胡乱来,干的不是我们该干的事。很抱歉,李杰,但我想你有所失也有所得,下次好好干,怎么样?”

 “好吧,”李杰茫然说。他真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知道有些人对公司的执行总裁说自己是个业余爱好者,他开始为自己的前程担心。

 知识点:

 l 项目的定义和特点

 l 项目中的沟通

 l 项目的计划

 l 项目中的资源

 l 项目中团队成员的管理

 l 项目的问题

 案例三

 材料一:

 白先生是某游戏软件公司总经理,由于目前游戏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白先生正在考虑实施其他一些方案来提高利润率。现在有四个方案供选择。

 1、集中精力强化目前公司软件开发队伍的力量。该方案需要增加20%的研究和开发预算,并将其中的一半用做奖金或其他激励措施,设计和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如果能大大提高,出来的产品很可能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增加的预算也可以用来雇佣四位新的高水平设计开发人员。

 2、转向教育软件的开发。教育软件市场与游戏软件市场有完全不同的竞争格局。教育软件开发的专业性较强,一些很小的公司都能在市场上生存,大多数教育软件都通过中等规模公司和大型公司分销,也有通过邮购或网上购物将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里。根据估计,从一无所有到形成教育软件开发能力需要两年时间,约400万元投资。

 3、收购一个现有的教育软件公司。目前考虑的目标是一家由三个软件程序员创立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该公司年销售收入520万元,其中约100万元来自出口业务,利润率为20%-25%,高于一般软件企业18%左右的利润率。而且该公司有很优秀且廉价的软件设计师。

 4、与现有产业中的某大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该方案将可使公司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并受益于其强大的分销渠道,但这样也容易使自己失去经营自主权,也不能肯定公司董事会对这样的风险抱什么态度。

  白先生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分析这些项目的风险,如何来选择上马哪个项目呢?

 材料二:

 陈伟明是公司的项目经理,在项目A筹备阶段就作为项目经理助理参与该项目,项目正式实施后被公司任命为项目经理。但使陈感到恼火的是:其他职能部门的经理虽然为该项目安排了时间和人手,但他们更热衷于其他项目。同时陈还被告之不要干涉部门经理对资源的调度和费用的预算。

 半年之后,陈借向公司管理层汇报项目进度的机会向管理层说明了由于职能经理不合作而造成的项目严重拖期情况,这次汇报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注意,他们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来使项目回到正常轨道上来,陈伟明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来准备文案、报告和投影以及各种各样的会议。

 公司管理层还为陈指定了一个项目经理助理,该助理认为应该通过计算机程序把各种问题程序化,于是公司又投入了12个人来开发这个程序,在花费了巨额资金之后,陈发现这个程序并不能实现其目标,他向一个软件供应商进行了咨询,得知若要完成该程序,还需要多花费数倍的资金和两个月的时间,无奈之下,陈只好放弃了该程序。

 这个时候项目的情况已经很困难了,项目滞后了9个月,但还没有成型的单元完成,客户对项目拖期问题非常关注,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向客户解释存在的问题和补救计划。

 三个月之后,项目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客户开始不耐烦了,尽管陈进行了大量的解释和说明,但客户仍然不能接受严重拖期,于是指派了一个代表到项目现场监督工作。客户代表要求找出问题并试图参与进来解决问题,陈和客户代表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两人关系恶化。

 公司管理层最后撤换了陈伟明,项目A在超期一年之后,以预计费用的140%最终完成。

  知识点:

 l 项目的计划

 l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l 项目风险分析

 l 项目中的问题和解决

 l 项目的计划和执行

 l 项目中的资源

推荐访问:运营管理 案例 精选
上一篇:发电厂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报告】
下一篇:正确的质量观念有哪些 [质量观念与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创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