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江省杭州长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四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来源:职称计算机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9 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四月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化合物描述正确的是 A. 磷脂、ATP、脱氧核糖均由 C、H、O、N、P 五种元素组成 B. 细胞能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其功能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萌发时,有机物氧化分解散失的能量形式相同 D. 组成叶绿素中的镁元素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磷脂、ATP、DNA、RNA 的组成元素都是 C、H、O、N、P;单糖分为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成分;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储存在 ATP 中;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详解】A、磷脂和 ATP 的元素组成是 C、H、O、N、P,脱氧核糖是五碳糖,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A 错误; B、单糖中的五碳糖参与构成 DNA 和 RNA,不参与细胞生命活动供能,B 错误; C、种子萌发时由细胞呼吸供能,散失的能量都是热能,C 正确; D、组成叶绿素的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糖类的功能、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去向以及细胞中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识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不同 B. 氧气透过线粒体内膜的方式与酵母菌排出乙醇的方式不同 C. 神经细胞静息时+K 外流的方式与兴奋时 Na  内流的方式相同 D. 葡萄糖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与2Ca进入根细胞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此外,一般情况下,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通过胞吐排出大分子。

 【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都是胞吐,A 错误; B、氧气进入线粒体内膜的方式与酵母菌排出乙醇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B 错误; C、神经细胞静息时+K 外流的方式与兴奋时+Na 内流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C 正确; D、葡萄糖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2+Ca进入根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 错误。

 故选 C。

 3.如图为 ATP 分子的结构式,ATP 分子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 A—P~P~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吸能反应常与④的断裂相联系 B. 在结构简式中 A 对应结构式中的①和②,表示腺苷 C. 断裂化学键③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组成 RNA 的单休 D. 叶肉细胞中产生的 ATP 只能用于暗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结构简式是 A-P~P~P,“~”是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其中能量,形成 ADP 和磷酸,释放的能量用于细胞的生命活动;ATP 产生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 ATP 中的能量来自光能,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 ATP 中的能量来自化学能。

 【详解】A、吸能反应需要 ATP 水解供能,高能磷酸键断裂,A 正确; B、A 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表示腺苷,B 正确; C、断裂化学键③形成的化合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 RNA 的单休,C 正确; D、叶肉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产生 ATP,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 可以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 错误。

 故选 D。

 4.RuBP 羧化酶催化 C 5 与 CO 2 结合生成 C 3 。将某种植物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测定叶片不同的细胞间隙 CO 2 浓度下叶肉细胞中 C 5 的含量,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据图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A. B→A,叶肉细胞吸收 CO 2 的速率增加 B. B→C,RuBP 羧化酶量限制了光合速率 C. B→A,光反应产生 ATP 的速率增加 D. B→C,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过程,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A、B→A,叶肉细胞中 C 5 的含量增加,细胞间隙 CO 2 浓度较低,则叶肉细胞吸收 CO 2的速率降低,A 项错误;

 B、B→C,C 5 的含量相对稳定,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相对稳定,此时,RuBP 羧化酶量限制了光合速率,B 项正确; C、由于该种植物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所以其光反应速率不变,C 项错误。

 D、B→C,叶片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 项错误。

 故选 B。

 5.已知某雄性动物体细胞中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若该动物 精原细胞的核 DNA 均被15 N 充分标记,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若一个标记的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再进行减数分裂,则含有15 N 标记的精细胞所占全部精细胞比例为 5/8 B. 若 40 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连续两次有丝分裂后,则含15 N 标记的细胞约有 130 个 C. 若该被标记的精原细胞先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得到的精子和该物种未被标记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则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 2 条被标记的染色体 D. 由该精原细胞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后期时,细胞中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依次为:1、4、0、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 DNA 的载体。依题意,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核 DNA 均被15 N 充分标记。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核 DNA 经过 1 次复制所产生的 2 个子代 DNA 分子都是 1 条链含有15 N、另一条链不含15 N,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条染色体的 2 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由一条染色体产生的 2 个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均是 1条链含有15 N、另一条链不含有 15 N。依此类推,结合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即可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A、依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若一个标记的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 2 个子细胞中,每个 DNA 分子都有 1 条链含有15 N,每个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4 个子细胞中,可能有 2 个或 4 个含有15 N,所形成的 8 个子细胞中,可能有 4 个或 6 个或 8个含有15 N,因此含有 15 N 标记的精细胞所占全部精细胞比例为 1/2、3/4、1,A 错误; B、1 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连续两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 4 个子细胞中,可能有 2 个或 3 个或 4 个含有15 N,若 40 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连续两次有丝分裂后,则含 15 N 标记的细胞约有 80

 个或 120 个或 160 个,B 错误; C、若该被标记的精原细胞先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则得到的每个精子中都含有 2 条染色体,而且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都有 1 条链含有15 N,因此得到的精子和该物种未被标记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无论进行多少次有丝分裂,细胞中最多含有 2 条被标记的染色体,C 正确; D、该精原细胞含有 4 条染色体,由该精原细胞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后期时,细胞中含有 2个染色体组、4 条染色体、0 条染色单体、4 个核 DNA 分子,D 错误。

 故选 C。

 6.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命名为 RhoGD12 的基因,他们发现带有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阻止癌细胞扩散。对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及其作用的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 A. 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蛋白质,该基因使癌细胞迅速衰老死亡 B. 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糖蛋白,该基因可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 C. 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蛋白质,致使癌细胞迅速分化为其他组织、器官 D. 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糖蛋白,可阻止癌细胞入侵其他组织、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由题干中“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阻止癌细胞的扩散”可知,该基因在癌细胞中最可能表达产生一种糖蛋白,从而阻止癌细胞的扩散,所以 A、B、C 三项均不合理;D 项合理。

 故选 D。

 7.在确定 DNA 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 T 2 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细菌或病毒,均具有结构简单、繁殖快的优点 B. 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 C.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都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 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 DNA 可以从一个生物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 S 或 32 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的材料,选用这类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个体很小,结构简单,繁殖快,A 正确; B、赫尔希的实验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艾弗里的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技术,B 错误; C、艾弗里和赫尔希、蔡斯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 正确; D、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 DNA 可以从一个生物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进行②过程与进行④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 B. 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 UUU C. ①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③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D. 细胞核中只能进行①②③过程,线粒体中只能进行④⑤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①表示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末期;②表示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表示转录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2、

 DNA 复制 DNA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条件 DNA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RNA 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模板 DNA 的两条链 DNA 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含 A T C G 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含 A U C G 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20 种氨基酸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代 DNA 分子中 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 mRNA 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 A→T,G→C A→U,T→A,G→C A→U,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实例 绝大多数生物 所有生物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由分析可知:遗传物质进行②复制过程与进行④转录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A 正确; B、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 AAA,B 错误; C、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③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 D、细胞核中能进行①②过程,③过程着丝点分裂时不存在细胞核,线粒体中能进行④⑤过程,还能进行 DNA 复制过程,D 错误。

 故选 A

 【点睛】熟知基因表达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辨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

 9.果蝇的灰身/黑身、长翅/残翅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实验中,利用纯合灰身长翅与黑身残翅个体杂交,F 1 全为灰身长翅;将 F 1 中的雌性个体与黑身残翅个体杂交,子代出现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 4 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4∶1∶1∶4,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灰身/黑身与长翅/残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F 1 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 F 1 雌性个体能产生 4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 F 2 中的灰身长翅个体全部为杂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果蝇的灰身/黑身、长翅/残翅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分别用 A/a、B/b 表示,由于 F 1 全为灰身长翅,说明灰身、长翅为显性性状,且 F 1 基因型为 AaBb。F 1 中的雌性(AaBb)与黑身残翅(aabb)杂交,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出现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 4 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1∶1,而题中比例为4∶1∶1∶4,说明两对等位基因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 B、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此时期发生基因重组,B 正确; C、两对等位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 F 1 雌性个体能产生 2 种比例相等的配

 子;C 错误; D、F 1 中的雌性(AaBb)与黑身残翅(aabb)杂交,F 2 中的灰身长翅个体基因型全为 AaBb,是杂合子,D 正确。

 故选 C。

 10.W 是一位 52 岁的男性,患有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XLA 的发生是因为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据调查,W 的前辈正常,从 W 这一代起出现患者,且均为男性,W 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W 的兄弟在 41 岁时因该病去世,W 的姐姐生育了 4 子 1 女,儿子中 3 个患有该病。下列有关 XLA 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最初发生基因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 B.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 X 隐性遗传 C. 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有关 D. W 的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W 的姐姐生育了 4 子 l 女,儿子中 3 个患有该病,还有一个儿子正常,说明不是伴 Y,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所以为伴 X 隐性。用 B、b 表示不患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和患有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详解】A、最初发生该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A 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 X 隐性遗传,B 正确; C、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无关,C 错误; D、W 患者基因型为 Xb Y,W 的女儿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 B X b ,该女性与正常男性 X B Y 婚配,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4,D 正确。

 故选 C。

 11.研究证实,位于小鼠 X 染色体上的 MECP2 基因突变会使小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丧失运动控制能力。

 进一步实验发现,患病小鼠神经系统中控制躯体运动的基因结构是正常的,但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当科学家给患病小鼠注人 MECP2 基因的表达产物后,小鼠恢复了正常活动能力。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MECP2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因此该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 雄性小鼠只有一条 X 染色体,表达 MECP2 基因的机会更多

 C. 患病小鼠运动异常是 MECP2 基因突变使神经系统发育不良 D. 通过导入可正常表达的 MECP2 基因的方法也能治患病小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患病小鼠所有细胞来自受精卵的有丝 分裂,所有细胞基因组成相同,故 MECP2基因也 存在于其它细胞,A 项错误; B、根据题中信息,无从判断不同性别 MECP2 基因的表达机会高低,B 项错误; C、MECP2 基因突变使小鼠控制躯体运动的基 因无法正常表达从而患病,而不是神经发育不良 导致的,C 项错误; D、导人可正常表达的 MECP2 基 因也能使小鼠相应细胞得到其表达产物,从而使 小鼠恢复运动能力,D 项正确。

 故选 D。

 12.某二倍体植物的两个植株①②杂交,得到③,对③的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植株⑤⑥能通过有性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⑧,因而⑤⑥属于同一物种 C.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 ③到⑦的过程为花粉离体培养,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 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⑤、③→⑥、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⑦→⑨

 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据此答题。

 【详解】射线处理是进行物理诱变,故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A 正确;植株⑤⑥通过有性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植株⑧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⑤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⑤⑥不属于同一物种,B 错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 正确;③到⑦的过程是将花粉培养成幼苗,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重点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 等一样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 IAA 外,

 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体内会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得代谢减弱,故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④错误; ⑤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故细胞周期变短,⑦正确; ⑧2、4-D 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 B。

 14.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 C. 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神经纤维未离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 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

 正确; 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 正确; D、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 正确。

 故选:A。

 15.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 DNA 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 10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刺激 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侵入猪细胞内的猪瘟病毒通过逆转录等过程进行自我复制 C. 参与疫情现场处置的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以防止感染而得猪瘟病 D. 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根据病毒的核酸将病毒分为两类:DNA 病毒和 RNA 病毒。某些含有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能够进行逆转录过程。

 2.体液免疫中,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详解】A、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A 错误; B、非洲猪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双链 DNA,其不会发生逆转录过程,B 错误; C、该病毒引起的是猪的传染病,不会传染人,C 错误; D、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D 正确。

 故选 D。

 16.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 25℃、0℃、25℃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 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 5min 测一次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 9 次。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次数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A. 表中指标 A、B、C 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中 A 先增加,B 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 当小鼠从 25℃环境移到 0℃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D. 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 13min 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 26min 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 25℃→0℃,皮肤血流量会减慢,对应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先增加,对应 A;随后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对应 B。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A、B、C 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皮肤血流量,A 错误; B、实验中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B 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 正确; C、当小鼠从 25℃环境移到 0℃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慢,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 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13min 时小鼠的 TRH 和 TSH 均小于 26min 时,故可推测出 13min 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 26min 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 错误。

 故选 B。

 17.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400mg/L D. 图甲中 a、b、c 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图乙中,生长素的浓度最大时,豌豆幼苗茎切段比对照组的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 错误;图丙中对棉花去顶,有利于棉花侧枝的生长,有利于侧枝结棉桃,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B 错误;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200mg/L~600mg/L 之间,不一定是 400mg/L,C 错误;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茎/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茎的 a、b 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 c 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d 处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D 正确。故选 D。

 【点睛】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结合题图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c、f 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 a〜j 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 f〜j 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a、c、f 虽然没有地理隔离,但它们不是同一物种,故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 错误; B、由基因库的概念可知:a〜j 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种群基因库,因为它们不是同一物种,B 错误; C、虽然分 f〜j 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C 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错误。

 故选 C。

 19.兰花通过基因的扩张和收缩致使基因组形成了 5 个亚科,产生更多的多样性,因此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大灭绝后,迅速地适应了新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发现所有现存于地球上的兰花都是恐龙灭绝时期幸存的兰花后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材料表明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基因的多样性越丰富物种越容易生存下来 B. 兰花细长的花矩和生有细长吸管型口器的蛾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C. 严重破坏后的生态系统诱导兰花基因组发生了变异以适应新环境 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兰花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将适应新环境的基因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的内容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

 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基因多样性越丰富,兰花生存几率越大,A 正确; B、兰花细长的花矩和生有细长吸管型口器的蛾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 正确; C、严重破坏后的生态系统不会诱导兰花基因组发生适应新环境的定向变异,而是将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类型选择下来,C 错误;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兰花个体的表现型,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0.下列关于生态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来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以干扰害虫繁殖,该防治方法属生物防治 C. 热带雨林中的大多数动物,只限于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 1~2 个层次上活动 D. 鸟类和哺乳动物吃 100g 食物,一般能使体重增加 10g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此种群的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变得良好时,K值增大,反之则 K 值减小。

 2、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岀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们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3、据研究,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太阳能的 1%~2%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 10%~20%,也就是说,动物吃 100g

 食物,一般只能使体重增加 10~20g。对鸟类和哺乳动物来说,由于它们是恒温动物,时时刻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体重的净增长还要少得多。

 4、一般说来,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群中的动物种类也就越多。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栖息,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 1~2 个层次上活动。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但不能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来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 错误;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以干扰害虫繁殖,该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热带雨林中的大多数动物,只限于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 1~2 个层次上活动,C 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时时刻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体重的净增长还要少得多,因此吃 100g 食物,一般能使体重增加不到 10g,D 错误。

 故选 B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生物防治、群落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1.关于果酒、果醋及泡菜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测定泡菜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时,若测得光密度值偏小,应增大光波长 B. 制作苹果酒时,应在苹果切块后进行再清洗 C. 培养醋杆菌的培养基中,甘露醇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渗透压 D. 制作果醋时,通入空气用的直角玻璃管内需塞脱脂棉球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密度即吸光度,是入射光和透射光的透过率之比值的常用对数值,也称光密度。也就是说光密度值是值被材料遮住的那部分光,或者描述对象为遮光的材料而不是透射过去的光。

 2. 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 C、N 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

 3. 制作果酒时应先清洗葡萄,再去枝梗,以免去除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杂菌污染机会。在自然发酵时不要反复冲洗葡萄,以免使酵母菌减少发酵周期加长,酒精产量下降。

 【详解】A、测定泡菜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时,若测得光密度值偏小,应增大光程,而光的波长不变,A 错误; B、制作苹果酒时,应先清洗苹果再切块,B 错误; C、培养醋杆菌的培养基中,甘露醇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碳源,C 错误; D、制作果醋时,通入空气用的直角玻璃管内需塞脱脂棉球,用于过滤空气,防止杂菌的侵染,D 正确。

 故选 D。

 22.GDNF 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研究人员构建了含 GDNF 基因的表达载体(如图 1 所示),经筛选得到的载体主要有三种。为鉴定这 3 种连接方式,选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筛选的载体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 DNA 片段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若图 2 中第②泳道显示所鉴定的载体是正向连接的,则鉴定时所选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

 )

 A. XhoI B. HpaI 和 BamHI C. HpaI 和 XhoI D. BamHI 和XhoI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识图分析可知,经酶切后的载体和 GDNF 基因进行连接,连接产物经筛选得到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单个载体自连、GDNF 基因与载体正向连接、GDNF 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识图分析可知,泳道①仅有一种条带,属于载体自连;泳道②有两种条带,且长度分别与质粒和 GDNF基因长度相同,为正向连接,则鉴定时所选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 HpaI 和 BamHI 切后的结果;泳道③有两种条带,长度与 BamHⅠ酶切后结果相同,为反向连接。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图 2 中第②泳道显示所鉴定的载体是正向连接的,泳道②有两种条带,且长度分别与质粒和 GDNF 基因长度相同,则鉴定时所选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 HpaI 和BamHI 切后的结果。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23.某农业生态工程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农业生态工程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B. 该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 为提高或恢复土壤肥力,可对农作物进行间种 D. 实施秸秆的多途径利用,可提高能量利用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分层次多级别物质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A、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为依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A 正确; B. 该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再生产即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B 正确; C.对农作物进行间种可充分利用光能和 CO 2 ,与提高或恢复土壤肥力无关,C 错误; D. 实施秸秆的多途径利用,如作为家畜的食物或沼气池的有机原料,可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 C。

 【点睛】结合农业生态工程的原理并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24.人的 ABO 血型决定于等位基因A BI I 、 、i 。某地区 O 型血占 0.36,BI的基因频率是 0.1。该地区某家系的血型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 号的基因型可能是A AI I B. 5 号的血型类型有 2 种可能 C. 3 号是 O 型血的概率是 0.36 D. 3 号与 4 号再生一个孩子是 O 型的概率为 5/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系谱图:6 号为 O 型血基因型为 ii,则可知 3 号和 4 号均携带 i 基因,由 1 号为 A 型血和 2 号为 AB 型血, 可推断 1 号的基因型必须为 IA i,4 号的基因型可能为 1/2I A i 或 1/2I B i,5 号的基因型可能为 IA I B ,I A I A ,I A i,I B i 四种可能。

 2、由题干“某地区 O 型血占 0.36,IB 的基因频率是 0.1”可知,i 基因频率为 0.6,I A 基因频率为 0.3。则 IA I B 占 0.06,I B I B 占 0.01,I A I A 占 0.09,I A i 占 0.36,I B i 占 0.12,由于 3 号必携带 i 基因,故 3 号为 IA i:I B i:ii=0.36:0.12:0.36=3:1:3。

 【详解】A、据分析可知,1 号的基因型是AI i ,A 错误 B、据分析可知,5 号的血型类型有 4 种可能,B 错误; C.、据分析可知 3 号必携带 i 基因,O 型血的概率是 0.6,C 错误; D、由分析可知,3 号与 4 号再生一个孩子是 O 型的概率=(3/7×1/4)+(1/7×1/4)+(3/7×1/2)=5/14,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根据遗传图谱推出 1 号、3 号、4 号、5 号可能的基因型;由题干“某地区 O 型血占0.36,IB 的基因频率是 0.1” 推出 3 号可能基因型的概率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25.一只纯合朱红眼雌果蝇与干只纯合玉色眼雄果蝇杂交,F 1

 中雌果蝇均表现为野生型,雄果蝇均表现为朱红眼。将 F 1 中的雌、雄果绳杂交得到 F 2 ,表现型结果如下:(控制果蝇眼 色的

 相关基因如果是一对用 A/a 表示,如果是两对用 A/a、B/b 表示)

 雌果蝇 雄果蝇 野生型 250 朱红眼 250 朱红眼 200 野生型 50 玉色眼 200 白眼 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 1 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比例为 1:1:1:1 的四种配子 B. F 1 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XAb X aB , F2

 代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xAb x Ab

 C. 若 F 2 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它的异常是因为 F 1

 代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 D. 若按 F 1 产生雌配子的比例产生 F 2 的雌蝇,则 F 2 代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随机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子代雌果蝇中出现朱红眼的概率是 7/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纯合♀朱红眼×♂玉色眼→F 1 :♀野生眼、♂朱红眼,由此可见,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F 1 :♀野生眼×♂朱红眼→♀:250 野生型、250 朱红眼,♂:200 朱红眼、200 玉色眼、50野生眼、50 白色眼,雌雄性状有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为 X 染色体上;F 1 :♀野生眼×♂朱红眼后代中,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 即 4:4:1:1,该性状最可能有由两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详解】A、由于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 即 4:4:1:1,因此 F 1 中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比例为 4:4:1:1 的四种配子,A 错误; B、F 1 :♀野生眼×♂朱红眼后代中,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 即 4:4:1:1,该性状最可能有由两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并且根据雄性后代 4:4:1:1,可以预测 F 1 产生的配子比例为:4XaB :4X Ab :1X AB :1X ab ;该过程用基因型表示如下:P:XAb X Ab 朱红眼×X aB Y 玉色眼→X aB X Ab 野生眼、X Ab Y 朱红眼;F1 :♀XaB X Ab 野生眼×♂X Ab Y朱红眼→♀:250 野生型 XAB X Ab 、X Ab X aB 、250 朱红眼 X Ab X Ab 、X Ab X ab ,♂:200 朱红眼 X Ab Y、200 玉色眼 XaB Y、50 野生眼 X AB Y、50 白色眼 X ab Y,因此 F1 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XAb X aB ,F2 代朱红眼雌

 果蝇的基因型是 XAb X Ab 、X Ab X ab ,B 错误; C、若 F 2 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Xab X ab ),雌雄配子均异常,因此它的异常是因为 F1 代中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且雌配子发生交叉互换导致的,C 错误; D、F 2 代雌果蝇(4/10XAb X aB 、1/10X AB X Ab 、4/10X Ab X Ab 、1/10X Ab X ab )与白眼雄果蝇(X ab Y)随机交配 ,( 不 考 虑 交 叉 互 换 和 突 变 )

 子 代 雌 果 蝇 中 出 现 朱 红 眼 的 概 率=4/10×1/2+1/10×1/2+4/10+1/10×1/2=7/10,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为“千里松林”,但后来由于人们的伐木、垦荒,使这里退化成荒原沙丘。建国后,历经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这里建成了森林覆盖率高达 80%的“绿色屏障”,林场建设者也因此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殊荣。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沛、森林茂密,但由于人们的伐木、垦荒等活动,曾经使得这里森林生态系统崩溃,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有限,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2)塞罕坝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从荒丘变为森林,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该演替属于_______演替,这个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________。

 (3)目前塞罕坝林场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着不同的动物类群,影响该动物类群分布的两种主要因素为___________。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这一理念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___价值,试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具体分析塞罕坝地区对人类的贡献_____。

 【答案】

 (1). 自我调节

 (2). 负反馈调节

 (3). 次生

 (4). 速度和方向

 (5). 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6). 直接、间接、潜在

 (7).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间接价值:水土保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潜在价值:人类尚未发掘的价值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2、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1)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森林生态系统崩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从 群落演替的角度看,塞罕坝从荒丘变成森林,荒丘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少量生物,属于次生演替。这个事例说明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影响动物类群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及潜在价值。从生物多样性价值分析,塞罕坝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于人类的贡献主要为直接价值有食用药用、旅游观赏等;间接价值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潜在价值有人类尚未发掘的价值。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难度适中。

 27.卡尔文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发现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某研究小组借鉴卡尔文的实验研究,进行了以下不同的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验证卡尔文的实验研究,发现光照 30 秒,14 C 出现在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六碳化合物等 20 余种化合物中,而当把光照时间缩短为 5 秒时,14 C 主要出现在一种三磷酸甘油酸(C 3 )中,这说明_____。

 (2)研究小组用高速离心法破坏小球藻的叶绿体膜后,类囊体薄膜和基质都释放出来。然后再用离心法去掉类囊体薄膜。黑暗条件下,在去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中加入 ATP、NADPH 和 CO 2 ,结果在这种基质中检出含14 C 的光合产物。在基质中加入 ATP、NADPH 等物质主要用于暗反应中_________,如果不加入上述物质而只给予光照,能否检测出含14 C 的五碳化合物和六碳化合物等物质?

 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

 (3)研究小组将小球藻放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人工白炽灯作为光源,先将试管与白炽灯离开一段距离,然后每隔一段时间移动改变白炽灯与大试管的距离,测定在不同距离下小球藻释放气泡的速率(其他环境条件适宜且保持不变),结果如下图所示。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除外界因素外,限制 c 点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 (写出两点即可)。与 b 点相比,尽管 a 点也有光照,但并没有气泡的释放,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CO 2

 固定的第一个产物是 C 3 ,然后由 C 3

 转变成其他化合物

 (2). C 3

 的还原

 (3). 不能

 (4). 叶绿体基质中不含光合色素,光照条件下也不能产生 ATP 和还原氢,不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剂,因此检测不到含14 C 的五碳化合物和六碳化合物等物质

 (5).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6). 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含量、酶的数量等

 (7).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用于了细胞呼吸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

推荐访问:浙江省 杭州 高级中学
上一篇:学校支部书记工作报告例文
下一篇:监理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