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文本素材岳麓版必修1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1-04-29 点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 9 月在北京

  (1)内容

  ①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部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依据宪法,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为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根据毛泽东提名,大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它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一届人大创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二届人大与三届人大的召开

  (1)1959 年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2)1964 年,在三届人大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难点剖析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

  苏维埃政府逐步健全了民主与法制。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宪法大纲》《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1933 年 9~10 月间,中央苏区普遍开展了一次自下而上的选举运动。如下才溪乡选举中,村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代表们纷纷表示,“把革命战争与选举密切地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即政府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修
上一篇:节约是责任
下一篇: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重庆谈判文本素材岳麓版必修1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