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素养测评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1-04-21 点击:

 第四单元素养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当下诗坛,同质化的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大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新诗似乎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茫”。

 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诗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中国诗歌讲究“苦而无迹”,也就是高明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写诗之苦传染给读者的,相反,诗人总是想方设法让读者最容易最轻松最愉悦地走进自己深邃的诗歌世界,诗人之苦带来读者之易。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 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审美,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如果是放在星象图谱上来看,古典诗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红巨星”,在发生学意义上属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能量发生巨大耗散而趋于收缩;现代新诗则好比生长时期的“主序星”,尚处生长期的氢燃烧阶段,充满活力,不断扩张,膨胀生长。

 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20 世纪 90 年代,甚至出现了“翻译体”诗歌,直到新世纪初叶,才逐步出现更具自主性的对西方现代诗歌的改造与改写。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发挥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别的新质素。比如,更丰富地挖掘了精神与肉身的存在感,更娴熟地运用潜意识、意识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强化了隐喻、象征、荒诞、戏剧性乃至后现代的拼贴、装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与交融……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是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新诗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做出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么漆黑暗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 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他接受了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地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梁启超 1922 年在清华学校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 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 世纪 30 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朦胧的”“泄露隐秘的灵魂”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的争论,到 80 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结,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

 B.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最后一段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的表达过于直白,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古典诗歌已趋于收缩,而新诗更具生长力,世界诗歌总体优势不该是评价参照,而应看到新诗有自身的小传统。

 C.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

 B.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

 C.新诗需要一套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审美的、诗艺的标准,既要有别于古典诗歌,同时又要完全摆脱西方现代诗歌的范式。

 D.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

 4.材料二关于百年新诗的评价,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4 分) 答:

 5.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杧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来。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注] 《我一无所求》选自泰戈尔《园丁集》的第 13 篇,题目为编者所加。《园丁集》收录的是泰戈尔 1913 年前后的诗作。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挤奶,汲水,赶牛群,颂经文,诗人选取了乡村早晨这一特定时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描绘出了一幅恬淡、宁静而有生机的田园牧歌画卷。

 B.晨光下,诗人“沉静地站立着”“提着空桶站立着”,表面看这是一个静止的意象,但诗人的情感、思想却始终在奔涌着、流动着。

 C.诗人虽然没有对榕树下挤奶的姑娘进行肖像和语言描写,但从诗人静默观望、不去打扰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姑娘的美丽与圣洁。

 D.题目“我一无所求”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是纯真圣洁的乡村爱情,除此之外,其他事物一概不再追求。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湿草的懒味”“薄雾”为静态,“手挤着牛奶”“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是动态。

 B.“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

 C.泰戈尔早期的诗歌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去体现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我一无所求》正是属于这样的作品。

 D.全诗直抒胸臆,诗人笔下鸟儿的歌唱声、汩汩的流水声、女人钏镯的叮当声……这些最质朴自然之音,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热爱。

 8.“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4 分)

 答:

 9.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请自选角度对这些画面进行简要评述。(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白敏中,字用晦,少孤,承学诸兄。武宗雅闻居易(白居易)名,欲召用之。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 ① 不任事,即荐敏中文词类其兄而有器识。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宣宗立,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

  崔铉辅政,欲专任,患敏中居右。会党项数寇边,铉言宜得大臣镇抚,天子响其言,故敏中以平章事、制置使。初,帝爱万寿公主,欲下嫁士人。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 ② ,敏中以充选。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敏中自以居外,畏颢谗,自诉于帝。帝曰:“朕知久矣。若用颢言,庸相任耶?”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及行,帝御安福楼以饯,颁玺书谕尉,赐通天带,卫以神策兵,开府辟士,礼如裴度讨淮西时。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敏中即说谕其众,皆愿弃兵为业。乃自南山并河按堡垒,回绕千里。又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逾年,检校司徒,徙剑南西川,增骡军,完创关壁。治蜀五年,有劳,加兼太子太师,徙荆南。

  懿宗立,召拜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书闻,帝怒,斥谱阳翟令。未几,加敏中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扰边,召敏中入议,许挟扶升殿。固求免,乃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奏愿归守坟墓,除东都留守,不敢拜,许以太傅致仕..。诏书未至,卒,册赠..太尉。博士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谥曰丑。

  [注] ①苶(nié):精神不振。②阀阅:指功勋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B.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C.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D.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翰林是古代官名,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文中指翰林院。

 B.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明朝以后员外郎为闲职,无关科举。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一般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相似说法有“致事” “致政”“下车”“休致”等。

 D.册赠是以册书的形式对死者追加封赐,主要面向身居高位的大臣。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册赠的诏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白敏中文...

推荐访问:中册 选择性 学年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文件汇编
下一篇:2020-2021学年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学期unit1词汇与单选专项练习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