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稿】时隔经年,犹记当年“十八谈”稿件,18个不同角度,18种独特样本,点题、破题、解题写法堪称艺术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

 时隔经年,犹记当年的“十八谈”稿件,18 个不同角度,18 种独特样本,点题、破题、解题写法堪称艺术!

 “ 十八谈” 之洛阳篇

 一切立足于实

 洛 实

 (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多少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几度辉煌,几经衰落。兴废之间,令人感叹,发人深醒。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这场大戏,在中国崛起的舞台上拉开大幕。新阶段,新机遇,新考验,洛阳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姿态,引吭高歌、跃马扬鞭?

 立 (二)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洛阳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但前进之中,我们也时有落后;变化之中,我们也不乏遗憾。

 新中国建设初期,凭借“十大厂矿”的优势,洛阳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经济总量稳坐全省头把交椅,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过整个广东省。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超过,甚至与中部一些城市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出现了大幅滑落,这几年虽有明显回升,也仅在 40 多位徘徊。

 在落后和遗憾之中,在当前的发展方式大转变的讨论中,洛阳人在反思,洛阳人在发问: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洛阳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但今天,为什么全省一些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 500 亿甚至超过千亿,洛阳却没有一家?为什么洛阳主要工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 30%,国内外市场上鲜见洛阳名牌?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洛阳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15 万名、各类科研机构 600 多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 12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4 家,科研力量在省内首屈一指。然而,为什么很多成果“待字闺中人未识”,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什么洛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丰厚,提起龙门、关林、白马寺,人人都翘大拇指。但为什么去年文化产业总量仅居全省第五、增速仅排第十一位?为什么接待游客总数全省第一,其中入境游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综合效益?

 (三)一个又一个“ 为什么” ,拷问着我们。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那样的原因,寻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最根本的,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解放思想不深入,抢抓机遇不及时,调整思路不到位,创新体制不得力。归根结蒂,都是领导方式转变做得不够实。

 天下万事,皆成于实。

 认清了问题,找到了差距,下一步关键是一切立足于实,在“实”上狠下功夫,做到思想实、定位实、目标实、措施实、作风实、效果实。

 (四)思想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打碎陈旧观念桎梏,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状态投入工作。

 洛阳发展慢,一些同志有些失落。但失落并没有触及灵魂,更没有转化为承认差距的魄力、正视问题的勇气、攻坚克难的行动。

 有些人仍很骄傲,躺在历史荣光中自我陶醉。有些人仍很自大,捧着“ 总量全省第二” 招牌感到满足。有些人仍很恋旧,计划经济思维不丢、方法不改。有些人仍很迟钝,对新情况、新课题,缺乏应对能力。

 我们再也不能固步自封。

 意识上的盲目乐观,必须终结;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须打破;实践中的畏首畏尾,必须抛弃。观潮流,看实际,找差距,想办法,就是要有一股闯和冒的劲头, 允许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工作中无作为,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为洛阳发展杀出一条新路来。

 (五)定位实。

 胸怀大局,主动融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定位,乃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洛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文化古都,闻名遐迩;工业大市,举足轻重。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洛阳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考验;责任更大,担当更大,不容置疑,无可推托。

 立足现有基础、特色、优势和潜力,洛阳决心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大品牌。

 一个示范,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让工业更大更强,让城市更美更靓,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洛阳不仅要做大、做强自己,而且要辐射带动周边。

 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改制,激活内生动力;转型,开辟广阔天地;提升,占据竞争高地。变重压为重责,化包袱为财富,生死存亡,责无旁贷;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品牌。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固其根,弘其魂,发其力,成其效,把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天下游人向往之地,建成中原经济区递给世界的最亮丽文化名片。

 (六)目标实。

 定目标,做规划,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现实条件、尊重群众意愿。

 洛阳经济大而不强,要壮大,要强身,要增效。洛阳民生需求多元,要富裕,要文化,要环境。“十二五”发展蓝图,在“富民强市”基础上,重在“福民强市”。

 洛阳要率先发展,率先崛起,所忧宜多,所虑宜广,所谋宜深。

 工业振兴,经济发展,万不能忘民生,万不能忘社会,万不能忘环境,万不能忘安全,万不能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两个高于、两个确保”。即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和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

 (七)措施实。

 出实招,用实劲,招要击中要害,劲要用对地方,关键要用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

 机制转换,绝不能再“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机制制约,我们教训深刻。政企不分,束手束脚;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严,效率低下。今年年底,洛阳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要大头落地,宜股则股、宜民则民、宜上市则上市、宜退二进三就退二进三、宜引进战略合作者就引进战略合作者,真正到市场的大江大海击水扬波、冲浪弄潮。

 科技创新,绝不能再“ 入宝山而空回” 。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提升发展。瞄准市场需求,瞄准高精尖,搭建合作更加紧密、机制更加灵活、效益更加突出的产学研平台,不仅让“洛阳制造”更多,还要让“洛阳创造”更多。人才是第一资源,再也不能让“洛阳才子他乡跑”。洛阳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激发人才活力,培育一批高端领军人物。

 文化产业,绝不能再“ 捧着金碗要饭吃” 。牡丹花会,已经上升为国家级节会,美丽的“牡丹仙子”成了洛阳的文化大使、经济大使、财富大使。铸造品牌,让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环境更美,管理更优,美誉度更高。拉长链条,实现文化、文物、旅游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河洛文化中陶醉,也在精细服务中享受,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供给,一条龙呈献。大文化,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让巨大的文化资源,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品牌。

 (八)作风实。

 力戒浮皮潦草、麻木不仁、敷衍塞责,倡导迎难而上、敢于担当、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做好。

 当前洛阳一些干部身上,“庸、懒、散、软”四症,时有发作。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惰性十足,消极怠工;自由散漫,不讲效率;疲软畏难,不敢硬碰硬。这些作风,是沉疴,要刮骨疗毒;是大敌,要坚决清除。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住人。公开制,领导干部任职承诺、审批服务承诺,全上媒体,接受群众监督。暗访制,真实工作一览无余,实际问

 题无所遁形。问责制,不管是谁,延误工作,得罪群众,一律依法依纪严查严纠。

 今年洛阳的“环境创优年”,就是要让干部 “ 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自己不讲别人” ,有问题就解决,突出问题突出解决,不推诿,不扯皮,让企业踏实,让服务对象顺心,让群众满意。

 (九)效果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口无凭,实绩说话。

 发展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企业个头长大了没有,效益提高了没有?文化产业链条拉长了没有,品牌叫响了没有?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了没有,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了没有?总之,要看发展是不是更快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是更大了。

 为民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群众收入增加了没有?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没有?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没有?“十大实事”承诺兑现了没有?总之,要看群众幸福指数是不是真正提高了,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是不是更认可了。

 效果怎么样,百姓说了算。各地各单位,科学发展、平安建设、环境创优、作风转变、企业增效、安全生产和群众诉求处理工作,实效怎样?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群众满意看干部,逐季度做考评,力争让工作成绩全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小步快跑、循序渐进,提升洛阳整体工作。

 (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是真道理,实是真功夫,实是真水平。

 建设中原经济区,662 万洛阳人民激情满怀,重任在肩。

 “ 十八谈” 之开封篇

 开拓奋进谋跨越

 开言

 (一)“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 。

 开封,这座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古都名城、宋文化的发源地,人文荟萃,底蕴厚重,曾经孕育过数不尽的繁华。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储粮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更名“开封”。自此,开封多了一个特殊的人文符号——“开”。

 开封以“开”立城,因“开”而崛起,因“开”而兴盛。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开放包容,气象万千,“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成为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的国际性大都会。

 历经千年梦华,开封跌宕的历史,与她的文化、她的风骨、她的骄傲、她的兴衰一道,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二)长史可鉴,“ 开” 乃进;当今有凭,“ 开” 必兴。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作为河南省的老省会和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开封有过辉煌、有过骄傲。这里曾经拥有 8 家中央直属企业,曾创造了诸多的“全省第一”,在河南工业化征程中走在前列。

 然而,由于定位变化、机遇错失,加之思想观念不解放、不开明、不开放等诸多原因,开封发展更多的是曲折沉浮,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滑,一度跌落谷底。1994 年,经济日报发出《开封何时能“开封”》的诘问,曾经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的震动与反思。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封不埋怨、不争论,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立足于“开”,抢抓机遇,务实重干,经济发展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走出低谷,铿锵前行,一步一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走在全省前列,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发区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亮点更加凸显……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开”字——开“封”、开拓、开放、开通、开明。

 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已经开启。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古城开封又该怎样诠释“开”的内涵,续写“开”的篇章?

 (三)落后的背面,往往隐藏着观念上的差距和痼疾。

 深刻反思,才能真正警醒;剔肤见骨,方可找出病根。

 “ 传统折射文明,也释放阻力” 。开封在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一度把自己困在了传统文化的篱笆之内,致使相当一部分开封人总是沉湎于昔日的辉煌,爱好虚荣,盲目自大,思想陈旧,观念滞后。

 表现一:许多人潜意识里弥漫着盲目的地域自豪感,深浸在昔日千年帝都的风光之中,片面追求田园式的舒缓散淡,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大事干不成、小事不愿干。

 表现二:有些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眼界不宽、境界不高,习惯于跟自己比、跟过去比; 办事不讲原则讲“ 义气” ,不重规则重“ 关系” ;怕担风险,不敢冒尖。

 表现三:“等、靠、要”思想相当程度地主宰着一部分人的思路和言行,工作不计成本、不讲效率、不求质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表现四:开放意识不强,“肥水不流外人田”,宁可坐吃山空也不想开放合作;人家开放搞活如火如荼,自己守着既得利益心安理得,有的甚至干扰大局、影响形象。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陈腐的思想、异化的观念、偏颇的文化,与“开”背道而驰、与“开”格格不入。

 (四)“ 开” 则通,“ 开” 则明,“ 开” 则活,“ 开” 则兴,“ 开” 则强。

 回首过去,开封从徘徊落后到蓄势赶超,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展望“十二五”,开封提出实现“一高一保持双翻番”目标,即全市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态势,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蓝图绘就,需要更大力度持续“ 开” 。不“开”,思维会受限、眼界会变窄;不“开”,无以添后劲,无以增动力。

 扬鞭前行,需要更加专注深入“ 转” 。不“转”,方法不适应,基础不会牢;不“转”,发展难持续,优势形不成。

 “开”中促“转”,“转”中促“开”,必将开创一番崭新天地。

 (五)开“ 封”—— 打开思想闭塞之“ 封” 。

 实践证明,观念落后不可怕,关键是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开路先锋。开封要只“开”不“封”,唯有解放思想不停步,荡涤思想尘埃,消除因循守旧之风,破除墨守常规之习。要有一种时时处处都要解放思想的勇气,冲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敢于自我否定、自我加压、自我揭短,善于吐故纳新、革故鼎新、锐意创新,努力在推进工作、破解难题、比学赶超中更新观念,在干事创业、跨越发展、奋勇争先中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六)开通—— 解开发展思路之“ 结” 。

 思路不清,脚步难稳;定位不准,方向难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通达事理,敬畏科学,在遵循规律中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思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工业和旅游孰轻孰重、旅游城市要不要发展工业,曾是干部群众热议的“焦点”,困扰开封发展的“心结”。

 经济力,是城市的硬实力,是城市的根基和支撑;文化力,是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的文脉和灵魂。开封把增强经济力、提升文化力作为城市发展的两块基石,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双重提升、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和品位,彰显城市个性和魅力。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目标,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开封发展必有成效。

 (七)开拓—— 冲开体制机制之“ 障” 。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开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障碍。开封确立了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妥善安置职工两条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改组焕发了生机。在此基础上,开封着力破除各个领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当前,开封的改革已进入纵深推进阶段,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触及的矛盾越来越多。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改革攻坚,以更大的勇气破解难题,才能冲开枷锁,消除弊端。要敢于闯别人没有涉足的领域,敢于创外地没有的模式,使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两个层面不断深化。

 (八)开放—— 敞开合作共赢之“ 门” 。

 城市有界,市场无疆。开封地处平原农业区,地下没有任何矿产资源,但山西晋煤来了,河南煤化来了,中平能化来了,三大煤业集团在开封总投资超过 200 亿元。通过对外开放,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国内五百强企业中有 15 家来汴投资发展,机械设备制造、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汽车、汽车配件、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大型装备制造、光气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这说明,破解“钱从哪里来”,对外开放是主途径。只要全面开放,经济“洼地”就会变为投资“高地”。当前,对外开放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浪潮来势迅猛,开封更应抓住机遇,强力实施开放引进主战略。要在“项目”和“招商”两个关键抓手上下工夫、花力气,努力做好借力发展这篇大文章。

 (九)开明—— 闯开干事创业之“ 境” 。

 开明,即通达明智、清醒明白,不顽固、不保守。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是转变领导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到了开明共享、干事成事,就是发展的理想境界,就会形成强大“气场”。

 近年来,开封在宏观调控、中观管理、微观运作上都在转变,变得愈来愈开明。“泼皮”、“牛二”之类的干扰少见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浓厚了;推诿、扯皮、“红眼病”少见了,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增强了;不再抱怨,重实干了;不谈排斥,讲相容了;不提落后,说赶超了……开

 明的气度、包容的胸襟、博纳的智慧,将会使开封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愈来愈优,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十)“ 要看银山拍天 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

 繁体字的“开”,形如双手开“门”。对开封来说,这个“门”即为思想解放之门、改革开放之门、发展进步之门。

 立足于“开”,就是要有开“封”的勇气、开通的志气、开拓的锐气、开放的豪气、开明的大气,紧紧围绕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开封复兴的目标,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大力倡导干成事的作风,自加压力,不甘落后,一往无前,奋勇争先。

 美丽的汴绣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开封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干出来的。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开封复兴,关键在做。只要我们立足于“开”,着眼于“转”,凝神聚力,务实重干,古老的开封大地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 十八谈” 之济源篇

 干出新天地

 济帆

 (一)愚公移山,代代传承,让一个“ 干” 字深深植根于济源大地。

 从封闭落后、鲜为人知的边陲小县,到“十八罗汉闹中原”、由县向县级市、省辖市的体制跨越;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殊荣……靠一个“干”字,老愚公的后代干出了“济源模式”,干出了“济源速度”,干出了“济源现象”。干,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也是济源人创造奇迹、铸就辉煌的“法宝”。

 “十二五”大幕拉开,中原经济区建设号角吹响。落实省委书记卢展工“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的要求,济源还得靠干,在干中出新招、在干中闯新路,干出一片新天地。

 (二)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当口,济源人没有为曾经的辉煌而陶醉,思考更多的是发展的压力和“ 成长的烦恼” :

 地域小、人口少,总量先天不足,发展空间受限,回旋余地不大,持续快速增长需要更新的动力;

 发展方式粗放,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加剧,一场金融危机,就让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出现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落到全省末位;

 兄弟市持续发力,扩权县(市)态势逼人,“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赶越近”,稍有放松懈怠,就可能落于人后,济源人着急得“上火”。

 省直辖 15 年后的今天,习惯了体制优越感的济源人,还有没有当初那种“跑拼争抢”的锐气?还有没有那股先行先试的闯劲?还有没有那股百折不挠的韧劲,济源人在冷静中警醒,在“阵痛”中反思……

 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关键在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千难万难、干就不难,只有持续地干、科学地干、创新地干、提升地干,才能转得有力、转得有效。

 (三)瞄准定位持续地干。

 中原经济区建设,让济源一下子由“ 边缘” 变成“ 前沿” ,由“ 交界” 变成“ 交会” ,由“ 地区” 变成“ 区域”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瞄准“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这个战略定位,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济源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挺立潮头。

 充满“ 活力” ,就要始终保持创新创业的激情,只要是看准了的事,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先行先试、寻求突破。

 实现“ 新兴” ,就要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在提升中增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走出一条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新路子。

 成为“ 中心” ,就要不断强化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延伸辐射半径、增强吸附能力,聚拢“人气”、聚汇“财气”、聚集“商气”、叫响“名气”。

 瞄准“活力”、“新兴”、“中心”这三个关键词来定位、持续地干,小市完全可以有大作为。

 (四)发挥优势科学地干。

 市情不同、特色不同、优缺点不同,决定了生搬硬套一种发展模式根本行不通。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才是科学发展之道。

 济源的优势在哪里?不妨掰着指头数一数:

 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 78.96%,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

 工业基础较好,拥有钢铁、铅锌、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

 区位优势明显,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也是豫西北、晋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中原经济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生态区,是中原经济区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市管镇(街道)“一竿子插到底”的特殊体制,减少了中间环节,便于工作的落实……

 立足这些特色和优势,济源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基地”的目标:强化“市域济源”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层次和水平,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坚持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打造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加强与山西晋城、运城和焦作等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构建“洛(阳)三(门峡)济(源)”经济隆起带,打造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打造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创新,打造改革创新试验区。

 建设“四区三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项工作都可以细化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项目,围绕项目来做,才能形成合力,让工作真正落实、取得实效。

 就好比打台球,一个项目就是一枚“ 目标球” ,只有集中精力去谋划、去运作,才能把“ 目标球” 一个个准确地打进“ 袋口” 。必须用好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认真谋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靠项目来带动发展、彰显优势、实现跨越,这也是领导方式的转变。

 (五)大胆探索创新地干。

 “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发展的活力就会持续迸发。

 思想观念要创新。持续开展了五年的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让创新的激情在济源人的血液中涌动,但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小富则安、小进即满,满足于纵向看成绩,不善于横向找差距;怕别人沾光、怕自己吃亏,只想单打独斗,不愿与人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不断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把“发展、创新、效能、为民”从口号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思维方式要创新。济源人有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但有时却强于埋头苦干、弱于谋划运作;满足于说一做一,不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创新思维方式,就要大胆跳 出“ 落实工作就是开会、发文” ,“ 检查评比就是听汇报、查资料” ,“ 服务领导就是言听计从” ,“ 营造氛围就是标语、横幅” 等传统模式,培养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拓展发展路径。

 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要创新。创新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克服片面追求GDP 的倾向,根据镇(街道)、部门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考核,适当增加民意考核权重;进一步扩权强镇,赋予镇(街道)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创新抓工作落实的机制,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实施台账管理、集中交办,强化跟踪问效;开展镇(街道)结对竞赛、百村富民工程、新老典型村互学竞赛,用竞赛机制撬动城乡社会管理,让干群一天到晚想的是发展、干的还是发展。

 (六)抬高标杆提升地干。

 抬高标杆,干才有高效率、高质量。用“中心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济源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

 能力素质要提升。济源的 干部职级提高了,但一些同志的能力、水平还停留在县、镇的层面;农民变成市民了,多数人的文明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现代公民的标准。要深入实施干部培训工程,办好“月末大讲堂”,着力提高干部的决策水平和执行力;要扎实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让“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更加深入人心。

 。

 城市品位要提升。尽管济源的城镇化率达到 50%,但与大城市相比,还能看出不少县城的影子。要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的思路,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彰显“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

 发展环境要提升。一些单位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工作时紧时松、久拖不决;一些部门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些地方影响项目落地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改善环境,每个济源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环境、爱护环境,携手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

 幸福指数要提升。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 GDP,更关心自己的收入提高了没有、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济源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率先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城乡全覆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通过发展来推动民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扎实推进就业、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等 10 大类59 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七)“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 ,这是对“ 干” 的最好诠释——科学发展是“干”的指导思想,“四个重在”是“干”的实践要领,“三具两基一抓手”是“干”的工作方法,“四个带动”是“干”的重要举措。

 济源没经验,靠的就是干。干,就得强化认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没有埋头苦干,一切都无从谈起”;干,就得探求方法,不仅要苦干、实干,更要会干、巧干;干,就得树立导向,干部能干不能干、会干不会干,让工作实绩说了算,让人民群众说了算;干,就得形成合力,领导带起来,群众动起来,上下齐心、内外联动,真正拧成一股绳;干,就得求实求效,丁是丁、卯是卯,说到就要做到,说好就要干好,干一件成一件,件件有落实,事事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坚信干中自有新天地,68 万愚公儿女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推荐访问:破题 点题 经年
上一篇:经营村庄:权责视野下基层政府经营行为研究—以陈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
下一篇:医院党建工作总结(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