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构建,传统政治文化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_传统政治文化

 论文导读::政治参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特定的政治文化的支撑。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政治参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论文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参与,传统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它一旦形成,便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特定的政治文化的支撑。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政治文化。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就必须要在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动员起来的参与冲动和利益诉求之间建立起一个平衡点,推进政治文化的内在和谐,进而实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1]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都是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并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传承,得益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稳固支撑。但随着历史的前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政治文化所带来的负担。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首先必须要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分析。

 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意识的政治认知状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政治认知状态。中国曾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拥有悠久自然经济历史的农业大国。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使社会成员长期生活于自己的小圈子中,无暇顾及与外界的交流。这就从客观上严重影响了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和政治输出活动的认知。社会成员由于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传统政治文化,没有将自己看作政治主体,更没有意识到个人与政治系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因而常常以置身事外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现象。“始终承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其有影响,而从未想到以自身参与政治的这种行为去影响政府决策,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充分体现出人们对政治输入的责任感低,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决策参与活动。”[2]他们对政府及其统治者均处于无知状态,对整个政治系统和政治输出往往是逆来顺受。

 (二)权力崇拜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权力崇拜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权力崇拜建立在尊君崇君以及世俗化的宗教情感基础之上。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历史的国家,长期的专制统治造成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性和顺从性,缺乏权利意识和独立的主体意识。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对社会的超常控制导致社会自主意识的缺失,人们不会过分关注“自我”,同时更摆脱不

 了对国家权力的依赖。随着各种神话和宗教被淘汰和排斥,中国形成了一种世俗化的宗教,即对封建王朝及君主的崇拜。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君主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是受上天的委托来执掌政权管理国家的,因而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君主的意愿。显而易见,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家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的中心,封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不受限制的君权代表了权威。在这种盲目迷信的影响下,人们没能形成对自己作为“政治人”的主体权利的深刻认识,更没有渴望限制强权以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

 (三)消极冷漠的政治态度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纲常伦理与权利意识的缺失导致人们消极冷漠的政治态度。中国传统社会是政治与伦理合一的社会,伦理的“礼”即是等级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伦理,说明了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尊卑有序、贵贱有等的阶级社会。“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既是国家的国王,又是宗庙社稷的领袖,还是最大的家长,而百姓同时具有臣民、信徒和子女的三重身份。”[3]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传统政治文化,虽然有不少政治思想家提出君与臣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但大多是在肯定君主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威的基础上提出的。像黄宗羲一样提出“民主君客”论,敢于挑战至高无上的君主,认为其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主张君与臣的关系是建立在为民服务基础上的平等合作

 关系的思想家必定是少数。在这种封建纲常伦理的影响下,君主的权威不仅具有绝对性,而且还具有唯一性。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是忠君,只有作为臣民应履行的义务,无实现权利的意识,政治参与更是无从谈起。由于常期被排斥于政治系统之外,臣民必然对政治漠不关心,表现出一种消极冷漠的政治态度,缺少现代民主政体中政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问题。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变迁过程中,更多的社会成员和利益群体进入政治体系。如何在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动员起来的公民参与冲动和利益诉求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点,是我国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早在 1912 年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就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传统政治文化仍然是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主流文化。甚至是在建立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新中国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权力崇拜、忠君思想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新中国。因此,要将全国人民的思想意识转移到它所要求的水平上来,推进政治文化的内在和谐,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需要国家和社会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一)推行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旧制度会因失去

 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瓦解。但旧的政治文化却不会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立即消失传统政治文化,它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滞留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观念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一系列转变。传统文化所造就的社会心理在人们身上积淀的臣民意识,与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公民精神相差甚远。从人的主体意识层面看,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空前强化,加之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等原因,推动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有序地、主动地参与政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使政府的政策以民意为依归,促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与政治参与的热情相反,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政治冷漠现象。即使是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中,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随大流、走形式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显著特征。因此,提高全民的政治参与素质,构建良好的公民文化,彻底摆脱臣民文化,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公民意识是公民文化的核心,公民教育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因此,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文化的前提条件。通过必要的教育,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引导公民在抛弃传统政治文化所特有的权力崇拜意识、依附意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而且有权利通过政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培养公民“政治人”的人格特征,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在现有

 体制框架内进行,由政治冷漠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二)建立社会自组织系统,为公民社会腾出更多的自治空间 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封建纲常伦理掩盖了君主权力过分集中的实质,导致公民权利意识的消失以及极端“唯上”思想的产生。现代公民不同于传统社会臣民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前者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独立性,他们摆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第一次成为自由的独立的理性个体,他们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不再是出于传统的神圣性和统治者的非凡个人魅力传统政治文化,而是该系统所能带给他们的福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专业化的社会分工,社会利益不断分化、聚合,群体意识随之出现或得到强化,纷纷要求在现有政治系统内维护本集团的利益诉求和生存空间。

 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公民的民主观念比较落后,政治参与素质普遍偏低,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社会自组织系统来提高公民的基本政治素养。社会组织既能深入到社会基层,又能同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它们通过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增强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相对于政府组织来说,社会组织作为传达民情的渠道之一更能代表民意,它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向政府表达社会利益诉求,引导公民有效的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时将这些在现代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和经济集团融合并同化进政治体制内。

推荐访问:政治 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一篇:景区解说系统规划技术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下一篇:微博思想政治工作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