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技能高考文化课,考试辅导丛书,,文化综合考点大通关--参考答案,18修改版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1

  湖北省普通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技能考试辅导丛书

 湖北省技能高考 文化课

 文化综合 考点大通关

 8 (2018 年 年 8 8 月修订版) )

 参考答案

 (南京出版社)

 2 文 化综合考点大通关

 参考答案 语文部分 一、汉字字音、字形 第一节

 字

 音 【 知识点精练】

 1. D[A 项,哺育(bǔ);B 项,生肖(xiào);C 项,退避三舍(shè)] 2. B[A 项,皈依(guī);C 项,原形毕露(lù);D 项,逮捕 (dài)、便宜从事 (biàn)]

 3. C[A 项,抹布(mā)、标识(zhì);B 项,拙劣(zhuō)、应运而生(yìng);D 项,内疚(jiù)、便笺(jiān)] 4. D[A 项,鸟瞰(kàn);B 项,功亏一篑(kuì);C 项,裨益(bì)、胜券在握(quàn)]

  5. C[A 项,遒劲(jìng);B 项,悄然(qiǎo);D 项,中肯(zhòng)、惬意(qiè)]

  6. A[B 项,刽子手(guì);C 项,胴体(dòng);D 项,砧板(zhēn)]

  7. C[A 项,禅让(shàn);B 项,粗糙(cāo);D 项,偌大(ruò)]

  8. B[诤言(zhèng)]

  9. A[B 项,刹那(chà);C 项,嗔目(chēn);D 项,间隔(jiàn)]

 10. B[A 项,屏气凝神(bǐng);C 项,自出机杼(zhù);D 项,殷红(yān)]

 11. D[A 项,令人咋舌(zé);B 项,木匣(xiá);C 项,水声淙淙(cóng)]

  12. A[B 项,旋风(xuàn);C 项,分道扬镳(biāo);D 项,翩跹(xiān)]

 13. C[A 项,hái/hé/ ké/hé/gāi;B 项,xiá/jiá/xiá/xiá/jiā;C 项,jiǎo/xiāo/ráo/yáo/náo;D 项jīng/jīng/ qīng/jìng/qíng] 14. B[B项都读qiè;A项,liàng/liàng/liáng/liàng;C项,kuàng/kuāng/kuàng/kuàng;D项shǔ/shǔ/ shù/shǔ]

 15. B[B 项都读 liáo;A 项,gū/gū/gǔ/gū/gū ;C 项,qiān/jiān/qiān/qiān/qiān; D 项,jí/jí/jiè/jí/jí]

 16. A[A 项,diàn/zhān/tiē/niān;B 项,fǔ/bǔ/fǔ/bǔ;C 项,pí/pī/bǐ/pí;D 项,chù/zhuō/chù/duō]

 17. C[C 项都读 dú;A 项,qǐ/yǐ/qí/qí;B 项,qiān/xiān/qiān/xiān;D 项, chuāng/chuāng/chuàng/ cāng]

  18. C[C 项都读 yù;A 项,bì/pì/bì/bì/bì;B 项,huàn/huàn/ guàn/huàn/huàn;D 项,zhì/chì/zhì/ zhì/zhì]

  19. B[B 项都读 jī;A 项,jué/jué/jué/jiáo;C 项,lì/nǐ/lì/lì;D 项,zhì/zhì/chì/zhì]

 20. C[A 项,shā/shà、piāo/piǎo、lǚ/lǚ;B 项,bó/bù、chuǎn/chuǎi、jìng/jīng;C 项,xǐng/ xǐng、 chóu/ chóu、cuì/ cuì;D 项,cháo/zhāo、jìng/jìng、è/è] 第二节

 字

 形 1. A(B 项,各行其是;C 项,淋漓尽致;D 项,要言不烦)

 2. D(A 项,仗义执言;B 项,黔驴技穷;C 项,加官晋爵)

 3. A(B 项,提纲;C 项,金榜题名;D 项,委曲求全)

 4. C(A 项,恰如其分;B 项,买椟还珠;D 项,娇生惯养)

 5. C(A 项,墨守成规;B 项,虎视眈眈;D 项,民怨沸腾)

 6. C(A 项,并行不悖;B 项,贻笑大方;D 项,众口铄金)

 7. B(A 项,直截了当;B 项,平心而论、长年累月;C 项,甘拜下风;D 项,歪门邪道)

 8. C(A 项,纷至沓来;B 项,入不敷出;C 项,一筹莫展、如雷贯耳;D 项,法不徇情)

 9. A(B 项,一张一弛;C 项,贪赃枉法;D 项,恣行无忌)

 10. D(D 项,神志不清、函授教育)

 11. D(D 项,匪夷所思、悬梁刺股)

 3 12. D(D 项,奴颜婢膝、名门望族)

 13. A(A 项,举止安详、毛骨悚然)

 14. C(A 项,通货膨胀;B 项,虚无缥缈;D 项,截长补短)

 15. A(A 项,讳莫如深、毁家纾难)

 16. B(A 项,汗流浃背;C 项,耳提面命;D 项,一脉相承)

 17. C(C 项,渡过难关、蝉联冠军)

 18. B(B 项,脾气暴躁、关怀备至)

 19. C(C 项,误入陷阱、川流不息)

 20. B(A 项,罄竹难书;C 项,和盘托出;D 项,模范事迹、缄默不语)

 二、词

 语 【 知识点精练 】

 实词部分 1. A(“置疑”常和“毋庸”连用,意为“无须怀疑”,常用于否定意思的表达中。质疑:提出问题。兴味:兴趣,常和“索然”连用,表示“没有了兴趣”。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否则:连词,意为“如果不这样”。反之:紧承上文,指与上文所述情况相反的概括语)

 2. D(安置:指人或物有着落,在适当的位置,多用于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安顿:一般的安排处理,安排妥当。监察:指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前者偏重于监督、检举,后者偏重于审查。开创:指开始建立,创建;开拓:指开辟、扩展)

 3. B[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4. B[工效:工作效率;功效:功能、效果、作用。此处应用“工效”。准备:预先安排或筹划,多指一般行动;筹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多指重大的事情。根据语境,此处应用“筹备”。泄漏:(液体、气体)漏出;泄露: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此句指气体漏出,应用“泄漏”] 5. B(生产:动词,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产:动词,天然生产或人工生产,又作名词,出产的物品。消费:动词,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引领:动词,引导、带领)

 6. A[濒临:紧接、临近;毗邻:(地方)毗连。“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权限:职权范围;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鉴于:表示看到,考虑到;出于:表示来源于或从某种立场态度出发] 7. A[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贯注:(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时效:时间短,效率高;实效:实际的效果] 8. C[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没有注意到。宁静:(环境、心情)安静;安宁:(心情)安定。暗藏:隐藏,隐蔽;隐藏:藏起来不让发现] 9. A[隐晦:(意思)不明显;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剧烈:侧重急剧猛烈,表示变动急剧和刺激厉害,可形容药性、疼痛、震动、晃动所达到的程度;

 4 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运用范围较广,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等,也能形容欲望、感情等。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10. C(功效:功能,效率;工效:工作效率。悉心:用尽所有的精力;细心:用心细密。于是:表承接关系的关联词;因此: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可单用,也可与“由于”联合使用)

 11. D[情景:具体场合的景象、情形;情境:境地、境况。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当用“如果……就”] 12. C(日前:几天前,指过去了的;目前:说话的时候,指正在进行中的。由句中后面的条件关系复句所表达的意思可知,行为处于进行中,故应用“目前”。妥当:稳妥适当;妥善:稳妥完善。两个词语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适当、恰当”,后者侧重于“齐备、全面”。根据语境,用“妥善”更好一些。反之: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前者指行为的反向情况,后者指在假设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语句后半部分旨在说明反向情况,故应用“反之”)

 13. B(“也”有“表示同样”的意思;“更”表示递进关系,更进一层。结合给定的语句内容,侧重于谈“行者”,因此第一个空应填“更”。躬行:亲身实行;躬身:亲身、亲自,弯下身子。结合句意,第二个空应填“躬行”。“发挥”在此意为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体现”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14. B(“祈求”侧重于态度诚恳;“乞求”则强调低三下四,与语境不合。“熟悉”侧重在知道得清楚明白;而“熟习”注重技术掌握得熟练,了解得深刻。

 “推托”指借口拒绝;而“推脱”侧重在推掉、摆脱某种责任)

 15. C(“迟疑”侧重于动作;而“犹豫”侧重于内心活动,适合语境。第②句中语境在强调“一步一步”,只有“逐步”才能表示这个意思。“化妆”侧重于梳妆打扮,不适合语境,只有“化装”表明假扮成另一个人去瞒过敌人)

 16. C(“杂乱”是多而乱;“凌乱”是不整齐,无秩序。根据语境,显然应选“凌乱”。“演化”也有“演变”的意思,但它多指自然界的演变,结合语境,应选“演化”。“功夫”是“本领”之义,而“工夫”指“时间”,应选“功夫”)

 17. C(“遏制”是制止和控制的意思;“遏止”是用力阻止的意思。“限制”是指规定范围内不得超越,而“制约”是指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不耻”即不以为羞耻,常用褒义,如不耻下问;“不齿”意为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18. B(“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能指文学艺术作品达到的水平。“赞扬”既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的意思。“聚集”指人或事物会合,凑在一起;“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云集”表明的人数比“聚集”多,且有强调来自四面八方的意思)

 19. B [“防范”意为“防备”“戒备”,贬义词;“防止”意为“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中性词。“勾通”意为“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意为“是双方能连接”(沟通思想、文化),中性词。牟取、谋取是一对同义词。牟取是贬义词,谋取是中性词] 20. A(周旋:与对方较量;斡旋:调解。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

 5 否坚定、忠诚或正确;检验:检查,验看。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不能带宾语;滞留:停留不动,能带宾语)

 虚词部分 1. D(全句由四个分句组成,第一层应从“那么”之前切分,前后为假设关系。再对全句第二层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第二两句间为转折关系,第三、第四两句之间为假设关系,再结合选项可以选出正确项)

 2. D(D 项“被”是多余的,应删去,因为“应邀”就包含着被动的意思)

 3. D(“何况”“况且”“而且”三个都是连词,三者似乎都有表示递进的意思。“何况”主要用法有二:一是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甭提”,两件事对比、映衬,用浅的烘托深的,表示甲如此,乙更如此;二是先举一层理由,然后进一步举一层理由,从说话人来看,后一层更重要,更充分。“况且”有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的意思。“而且”主要用于表示后一成分比前一成分进一层)

 4. A(“何止”,用反问语气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不曾或并非。“恰恰”,正好;“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所期待的相反。“即使”与后文的“也”搭配恰当)

 5. A(“马上”“立刻”都表紧迫性,但“马上”的紧迫性有时幅度较大。“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重在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越发”限于同一事物的进步变化大,两种事物比较不能用“越发”)

 6. C(“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以致”多表法不好的结果;“以至”用在下一句话的开头,表示结果)

 7. B(“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B 项,“从而”前后不构成这样的关系,应该删去“从而”)

 8. B(“就”应改为“才”)

 9. B(“一向”和“一直”都表示行为的一惯性,但“一向”着眼在行为、习惯的从来如此,而“一直”着眼在动作、行为的连续性。“确实”表示肯定,与前面的“真是”语气一致,而“大概”表示可能性,“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故②应该用“确实”。“由于”不用于倒装句,应用“因为”)

 10. B(A 项“既”作为连词,表示前提条件,本句是转折关系,“既”要改为“虽”;C 项“对”与“于”重复累赘,去掉“对”;D 项“更”表示在前者基础上程度的加深,因为前一分句并非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故“更”使用错误)

 11. C 12. C(因为①②构成并列关系,而④⑤是条件关系,则①②和④⑤是递进关系)

 13. B(A 项,“为”应为“对”;C 项,“或者”应为“还是”;D 项,“了”应去掉)

 14. A[①与其(连)——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常用“毋宁”“不如”呼应。②约略(副)——约,大概,约莫;一般放在动词短语前面;用在数词前,这个数词应是一个大概数字,而不能使用明确数字。③从(介)——表示“拿……做起点”一般与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短语,表示范围的起点。④诸(兼)——表示“之于” ] 15. C(A 项,虚词“反之”是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之意,与语境不合,可改为“相反”;B 项,虚词“而”赘余应删去;D 项,关联词“不管”与后面的“和”不搭配)

 16. D(A 项,旨在指出“阐述”的对象,当用“对于”;B 项,“逐步”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多用于事物的变化。“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人为的,故应选用“逐步”;C 项,

 6 “了”与“正”产生矛盾,可删去其中一个)

 17. D(A 项,“根据”与句中“表明”不搭配且赘余,应删去;B 项,误用介词“以”,应改为“由”;C 项,“因而”前后不是因果关系可删去)

 18. A(A 项,“可能”这个连词在这里强调的是“可能性”,与前一分句表现的“不能接受”的原因句意连贯。B 项,的“至少”是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这就和后面的“以上”相矛盾,两者只能取其一。C 项,“并非是”所连接的后面的结果与前面分句应该是截然对立的,用“并非是”显得语气不强,减弱了肯定意味。D 项,“向”这一介词应用在较远的对象前,这里用“和”“跟”为好)

 19. A 20. B(先看第①句,该句前后两层意思是先讲“国外有种说法”,然后再指出这种说法的依据,由此可知前后两句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所以应选“因为”。第②句“其实”是指下文所讲的是事实,“而且”则表示下一层意思是比上一层意思更进一层,根据语境及表达的意思当选“其实”。第③句从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看,两者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据此,可确定应选“不但……也……”)

 三、句

 子 第一节

 辨析、判断病句 【 知识点精练 】

 1. B(A 项,“许多”应移到“青年”前;C 项,“不禁”应移到“我”后;D 项,表意不明,“鲁迅的书”有歧义)

 2. D(A 项,“好的”应移到“方法”前;B 项,“许多”应移到“先进”前;C 项,“不”应移到“把”前)

 3. D(A 项杂糅,删去“把我”;B 项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C 项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雨点挟裹着风哗哗地下了起来”)

 4. C(A 项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回答”改为“实践”;B 项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提”改为“开”;D 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删去“和疾病”)

 5. B(A 项,应删去“使”;C 项缺谓语,“劳动人民”后应加“过着”;D 项“不但”放在“我”的前面)

 6. B(A 项否定不当;C 项,“正在”和“进行”重复,应删去“进行”;D 项,应删去“离现在”)

 7. D(A 项句式杂糅,应删去“举行的;B 项结构混乱,应删去“上”;C 项中途易辙,应在表示前加“它”)

 8. D(A 项,主语应为贝多芬,应删去“的”;B 项偷换主语,应在“是有”前加“,他”;C 项滥用否定词,应删去“不”)

 9. D(A 项,“非常”和“至关”重复,任意删去一个;B 项,张仪和王强谁被老师叫去,表意不明;C 项搭配不当,应是特长得到发挥,应删去“的兴趣和”)

 10. B(A 项,“禁止取缔”表意不明,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C 项,看不上有两种意思,一是轻视,一是没有条件看;D 项,表示愤慨的具体是什么事情没有说清楚)

 11. B(A 项表意不明,数百位到底是修饰死难者还是亲属;C 项表意不明,是送祝福还是祝福和礼物都不送;D 项表意不明,是孙艳自己拍照还是照片里的人是孙艳)

 12. D(A 项不合事理,“遇难者”是不能“求救”的;B 项自相矛盾,应删去“争先恐后地”;C

 7 项自相矛盾,应删去“伟大的天然屏障”)

 13. C(A 项,“人体对血液”应改为“血液对人体”;B 项,“这对我们”应改为“我们对这”;D项,“这本书对他”应改为“他对这本书”)

 14. D(A 项概念使用不当,将“天险”移到“大渡河”后,并在前面加上“等”;B 项分类不当,“干部、青年、女同志”是交叉概念,不能并列,改“和”为“有”; C 项分句位置不当,应将“不但”“而且”后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

 15. D(A 项有歧义,“15 日前去汇报”表意不明;B 项否定词滥用,应删去三个“不可”;C项语序不当,将“深刻的说明”与“详细的规定”互换位置)

 16. A(B 项,应在“我市”后加上“出现了”,并删除“是”;C 项,应删去“知识”;D 项,应把“人群”改为“人”)

 17. A(B 项,“将来”应移至“自己”之后;C 项,“年轻的妈妈”有歧义,可比较“我”,也可比较“女儿”;D 项,“教导”与“出现”搭配不当)

 18. B(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19. B(A 项主宾位置颠倒,应将“足球就对他”改为“他就对足球”;C 项成语用法不当,应将“虚张声势”改为“严格把关”;D 项,应将“有无”去掉)

 20. C(A 项,“两面”与“一面”不搭配;B 项,句式杂糅;D 项,第一个分句与后面的主语不一致,暗换主语)

 第二节

 变换句式 【 知识点精练 】

 1. 他推着独轮车走在坎坷崎岖的山间小路上,稳稳当当地。

 2. 难道我们不能赶上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3. (1)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呀!(2)难道我们的校园不是非常美吗? 4. 怎么了,你? 5. 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

 6. (1)这不得不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重关注。

 (2)这能不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重关注吗? 7. 请你帮我拿本书。

 8. 我们应该奋起直追。

 9. 我们被这道数学题难住了。

 10. “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到朱自清,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这话不无道理。

 11. 他走进来了,急匆匆地。

 12. (1)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2)这件事并非没有成功的希望。

 13. 直到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被代工老板榨完为止。

 14. 人的“聪明”和“愚笨”,不是天生的。

 15. 同学们把一项任务交给我。

 16. 请帮我拿双拖鞋!

 17. 我们非要加强素质教育不可。

 18. 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8 19. 古往今来,没有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大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20. “这劳动的场面使他深深地感动了”应改为“他被这劳动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

 四、标

 点 【 知识点精练 】

 1. A(B 项,两个顿号改为逗号;C 项,括号应放在“斑斑”之后,逗号之前;D 项,“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句号删除)

 2. D(A 项,冒号去掉,句末句号在引号外;B 项,“二、三十米是约数,中间不应加顿号”;C 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3. A(B 项,括号放在引号外面,因为它属于句外括号;C 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叹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句号改为叹号;D 项,破折号改为冒号,因为“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是总括上文)

 4. A(B 项,书名号改为引号;C 项,括号前的句号应放在括号后;D 项,“是……还是”选择问,第一问号应为逗号)

 5. D(A 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B 项,第一个问号改为句号,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C项,第三个分号改为冒号)

 6. D(A 项,“工作人员”后用句号;B 项,括号内“分量”后句号去掉;C 项,引号内句号移到引号后面)

 7. C(C 项,省略号与“等等”同用,重复了)

 8. D(A 项,冒号和后引号前的句号应去掉,再在后引号之后加逗号;B 项,括号应在“理论”之后;C 项,“一个字”后应用表提示的冒号)

 9. C(A 项,不应用问号,将两个问号都改为逗号,因为后文决定了不是疑问语气;B 项,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因为引文是句子中的一部分;D 项,四个顿号都改成逗号,因为它们是句子的谓语并列)

 10. D(A 项,该句为陈述句,句末不应用问号;B 项,去掉括号,把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因为句中括号内的语句不是注释性的文字,而是很重要的、必须说明的内容;C 项,“孤傲如云间鹤”句中的句号应当在引号外面)

 11. B(A 项,“五、六点钟”中的顿号去掉;C 项,把问号改为逗号,“同学们”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D 项,“总要使它单纯,始终一致”后面的句号放在引号外)

 12. A(B 项,“人民日报”加书名号;C 项,“扶持一个人创业,带动一批人上岗”加上引号;D 项,将后面的单引号放到“退”后)

 13. A(B 项,在“心语”后加破折号或逗号;C 项,“他”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D 项,前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

 14. B(A 项,省略号后面不能再用等等;C 项,第一个逗号应改句号;D 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15. C(A 项,两个问号应为逗号;B 项,分号应为逗号;D 项,括号内的句号应去掉)

 16. B[A 项,“应允”后的逗号应改用冒号;C 项,“(王力《古代汉语》1981 年版)”应放在句号外边;D 项,“一段”后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17. D(A 项,第一个问号改成逗号,第二个问号改句号;B 项,去掉后引号前的句号;C项,“使人骄傲自满”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9 18. C(A 项,“别跑”后应用逗号,“小祖宗”后用感叹号;B 项,冒号具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用在此处,与后文的“所以说”重复;D 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

 19. B(A 项,问号改为逗号;C 项,“这种打印机所用的墨汁就是浸泡在营养液中的人体细胞”句中的“墨汁”要加上引号;D 项,“小说诗歌”后加上破折号)

 20. A(B 项,二、三年级是实数,用顿号;C 项,应为“桃李杯”,10 日后用句号;D 项,分号应改为逗号)

 五、修辞手法 【 知识点精练 】

 1. C

 2. B

 3. B

 4. C

 5. B

  6. B(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米多的人,并未运用夸张修辞格)

  7. C(A 项借代,用“乌纱帽”代“官职”;B 项借代,用“丹青”借代“画画”;C 项借喻,将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厚障壁”;D 项借代,用“银的”和“铜的”代指钱)

 8. B(A、C、D 三项均用的比拟;B 项用的是比喻)

  9. D(A 项中的“好像”表示猜测;B 项中的“像”是将“她”与“母亲”做比较;C 项中的“像”是对前面的陈述的举例;D 项中的“好像”是将“街灯”比作“明星”)

 10. C(A 项比喻,将“他”比作“一尊金刚”;B 项比喻,将“头”比作“拨浪鼓”;C 项借代,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D 项借喻,将“改革的优良政策”比喻成“春风”)

 11. A(A 项是作比较)

 12. A

  13. C(脉搏只会跳动,不会流动,用来比喻小河不恰当)

 14. A(“庭院深深深几许”用的是“反问”的手法)

 15. A(B 项拟人,不合氛围;C 项过分夸张;D 项比喻不当)

 16. B

 17. B

 18. B

  19. A(本题四个句子涉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根据所设选项的修辞类型,采用排除法可以最先排除 B、C 两项,因为第④句不可能构成排比,所以,余下A、D 两项的对偶。A 项将“山”比喻成“眉黛”,把“小屋”比喻成“眉梢的 痣”,显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就可排除 D 项中第①句的比拟,最终答案只能是 A 项,即第①②③④句分别用了比喻、夸张、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

 20. C(根据“词性”“结构”“平仄”等)

 六、文学常识 【 知识点精练 】

 1. A(第一要素是人物形象)

 2. C(词不一定有标题,但一定要有词牌)

 3. B(岑参是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4. C(“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是《雾》《雨》《电》)

  5. C(A 项,《木兰诗》应改为《孔雀东南飞》;B 项,《正气歌》应改为《过零丁洋》;D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 A(B 项,应将“陆游”改为“苏轼”;C 项,应将“王昌龄”改为“王维”;D 项,“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0 7. C(A 项,“抒情诗”应改为“叙事诗”;B 项,《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的张若虚,“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D 项,“全是”说法错误)

 8. B(A 项,《祝福》出自《徬徨》;C 项,应为“现代文学”;D 项,应为宋朝的郭茂倩)

 9. B(A 项应为元代,C 项作者是巴金,D 项国家是法国)

 10. C(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11. A(朝代是元代)

 12. C(C 项,《灯》的作者是巴金,不是冰心,《小橘灯》才是冰心的散文)

  13. B(《赤壁之战》的作者应是北宋的司马光)

 14.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15. B(苏轼是北宋文学家)

  16. C(A 项,“纪传体”应改为“编年体”;B 项《礼记》应改为《礼》;D 项应为法国的莫泊桑)

 17. B(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

  18. B(《春江花月夜》是抒情诗,借景抒情)

 19. A(《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20. B(《三国志》应改为《三国演义》)

 七、仿写、扩写、压缩或概括语段 【 知识点精练 】

 1. 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

 2.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西北风刀子似的刮过行人的脸,枯枝无力地吱吱作响,做着最后的挣扎。出门办事的人们用大衣将自己捂得紧紧的,瑟缩着身子在路上匆匆行走。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早早躲进温暖的家中,不愿出来嬉戏。

 3. 情景一:炎热的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泛滥,如猛兽下山,冲毁农田,阻隔交通,吞噬村庄,令无数人无家可归。

 情景二:晴朗的冬天,中午和煦的阳光下,河水一片碧绿,清澈见底。一阵轻风拂过,河水荡起涟漪,如婴儿甜蜜的笑容绽开。

 4. 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神飞,意趣盎然。

 5. 芽儿因有了梦想,才顶破岩石,于是有了松柏傲立绝壁的奇观;鹰儿因有了梦想,才展翅千里,于是有了利剑横穿晴空的壮美。

 6. 幸福是什么?一首乐曲,可以流淌幸福的旋律。

 7. (1)风摇撼着窗棂,雨冲涮着路面,路边的一排梧桐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摆着,舞动着,捧着这金灿灿的奖章,我却觉得这近乎于咆啸的风声,雨声分明是在为我喝彩,那摇摆的梧桐则是在风雨的伴奏下跳着庆功舞。

 (2)风摇撼着窗棂,它吹散了我心头残存的最后一丝信念,雨冲涮着路面,它浇熄了我心头残留的最后一点火苗,一排梧桐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摆着,舞动着,而我仿佛就是其中的一棵,在风雨中摇摆,孤立无摇。

 11 8. 月光如水般倾泻,将小径镀上一层银光,它像薄纱一般蒙在这一园鲜花上,使鲜花那浓艳的色彩变得朦胧,老人凝视着满园春色,看春夜的露水如珍珠般在花瓣上闪闪发光,将鲜花点缀得更加娇艳,不禁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9. 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

 10. 创造是灰暗的夜空中划过的耀眼的流星,创造是早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创造源于平凡,源于智慧,源于思考。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在草丛中被叶片划破,创造了锯子;毕昇从千百次的探索中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爱心是火种,能点燃心中的希望;爱心是清泉,能滋润即将枯萎的禾苗;爱心是绿荫,能撑起一片新的天地。爱心给我勇气、力量和信心,爱心帮助我们战胜一次又一次危险和困难,快快打开你我的心窗,让爱永驻你我的心间。

 11.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置身于陌生的车站,我的感情如涌动的潮汐,翻滚不停;如猛烈的骤雨,下个不停,如漫天的飞雪。

 情景二: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说不清,道不明。

 12. 情景一:新千年到来时,广场上的世纪钟声敲响了。那钟声悠远而深沉,钟声中既蕴含着对沧桑历史的深思,也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情景二:每当读到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便仿佛听到那寒山寺的钟声,穿越历史,穿越时空,回响在耳边。那钟声中既有游子漂泊的凄婉,又有离人思妇的寂寥。

 13. (1)元宵节:灯火万家,表现祝福团圆,欢庆太平。

 (2)端午节:龙舟竞发,寓含奋发进取,缅怀先哲。

 14.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作——时尚,时尚就像都市里美丽的女人,保持永远的青春永久的魅力。

 15. 我们学校的那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光荣地当上了省人大代表。

 16. 它是公平的——让有些人意志坚强,发奋上进。

 17. 中国把建设大学科技园纳入火炬计划

 18. 请珍惜你的黑发或黑染黄不可推而广之或振作民族精神要从“头” 做起。

 19. 乐于接受批评是美德,拒绝批评是自绝于读者。

 20. 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八、 文言文 阅读 【 知识点精练 】

 (一)

 1. B(古时对人的尊称)

 2. 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3. C(状语后置句)

 4. 螳螂曲着身子,弯起前肢,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旁边(守候)。

 (二)

 1. C(这样)

 2. A(介词,用)

 3. A(判断句)

 4.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三)

 12 1. D(竟然)

 2. A(连词,来)

 3. D(名词活用作状语)

 4. 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

 (四)

 1. B(A 项,攻打;C 项,以之为奇;D 项,护理)

 2. D(结构助词“的”,其他为代词)

  3. D(一般陈述句)

 4. 吕蒙没有死的时候,把所得到的金银珠宝等各种赐品全部交付官库,嘱咐主事的人在他死的当天全部交还主上,丧事务必节俭。

 ( 五 )

 1. A(得意)

 2. D(表递进)

 3. B (状语后置句)

 4. 妾(或“我”)听说,主人圣明,臣子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能够直言。

 ( 六 )

 1. B(心满意足)

 2. A(……的人)

 3. B(定语后置句,其他是宾语前置句)

 4. 我的这只木碗是舜帝所造的漆器,比周朝古远多啦,您将用什么补偿我?(该出什么价钱)

 ( 七 )

 1. A(交好)

 2. B

 3. D (被动句)

 4. 我国想讨伐它(齐国),可是楚跟齐正很友好,这样我国之君就不能侍奉大王您了,同时也让我不能成为您的臣子了。

 ( 八 )

 1. A(慰劳)

 2. C(连词,来;其他是介词,用、拿)

 3. C(宾语前置句)

 4. 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直奔金营, (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

 ( 九 )

 1. C(已经)

 2. D(介词,把)

 3. C(名词活用作状语)

 4. 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非常惊奇,说:“我原以为您会有多的,所以就(向您)要罢了!” (十)

 1. A(边远的地方)

 2. B(名词活用作动词)

 3. A(宾语前置句)

 4.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十 一 )

 1. D(“遂”是“于是”的意思)

  2. C(例句中的“以”是“用、拿”的意思;A 项是“因为”的意思;B 项是“如何”的意思;D 项“以”与“无”组成固定句式,是“没有用来……的”的意思)

 3. D(动词,到、往;其他都是代词)

 4.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十 二 )

 1. C(“仕”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

  2. D(D 项,都是介词,“把”的意思;A 项,前一个是代词,代“子路”,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B 项,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连词,表目的;C 项,前一个是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为“而是”的意思)

 13 3. C(使动用法)

 4. 四体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先生呀? (十 三 )

 1. D(怠慢)

  2. A(到,动词)

 3. A(结构助词,的)

 4.(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十 四 )

 1. C(过:拜访)

  2. D(亡:没有。为:给,介词;作为,动词)

  3. B(宾语前置句)

 4. 把烟囱改为曲的,远离那些干柴,否则会有火灾。

 (十 五 )

 1. D(走:跑)

  2. B(是转折关系,但是;A、D 项是“这,这样”的意思;C 项是“……的样子”)

 3. C(名词活用作状语)

 4. 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十 六 )

 1. D(“被”通“披”)

  2. C(A 项是结构助词“的”;B 项是动词,“到”的意思;D 项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 C(意动用法)

 4. 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 十七 )

 1. C(顾:回头看)

  2. A(题干和 A 项为目的连词“来”;B 项,实意动词,认为;C 项,介词,拿、用;D 项,介词,因为、由于)

 3. A(状语后置句)

 4. 皇上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顾念你哺育他的恩情吗? ( 十八 )

 1. C(去:距离)

  2. B(A 项,第一个“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翻译成“在”,第二个“于”放在形容词后表比较,翻译成“比”;C 项,第一个“去”翻译为“赶走”,第二个翻译为“距离”;D 项,两个其都为代词,第一个指赵人,第二个指儿子)

 3. C(状语后置句)

 4.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 十九 )

 1. B(寻常,像平常一样)

 2. D(都是句末疑问语气词)

 14 3. B(名词活用作动词)

 4.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二十)

 1. B(并,一起)

 2. C(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3. C(被动句)

 4.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九、赏析古典诗词 【 知识点精练 】

 1. (1)从侧面来写雪:起句写远景,千山万岭,由于大雪而飞鸟绝踪;次句是近景,四处郊野,由于大雪而不见人影。(能答出“侧面”即可给分)

 (2)在千山、万径、无尽的飞雪中,着一钓船,一钓翁一杆在手,悠然于风雪江上,写出了诗人超尘绝世的内心。(答出“孤独”“脱俗”“独立特行”类即可给分)

 2. (1)首句化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的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达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紧扣第二句来答,第③句紧扣后两句及注解来答,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

 3. (1)第一句写环境的幽静,第二句写声音,动景,以动衬静(以人语声反衬空山的幽静)。

 (2)描写了傍晚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4. (1)蝉的形体“垂緌”,习性“饮清露”,声音悦耳“流响出疏桐”(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2)托物言志。诗人以蝉自喻,强调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

 5. (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6.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找出诗人出发很早的自然景物即可。

 (2)描写出诗人放眼当前一片凄凉孤寂的景象和表露他的当时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和对螺川的依恋之情。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7. (1)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的春态,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

 15 胧冷清的景象。

 (2)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8. (1)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

 (2)清凉 9. (1)从诗歌意境来看,特别是“客船”可知,愁的内涵是漂泊异乡的惆怅。

 (2)画面的主体是漂泊异乡,忧思黯然的诗人自已民,主体情调就是幽寂凄清。

 10. (1)景物:江、鸟、山、花。

 (2)“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11. (1)触觉、视觉、听觉。(2)孤寂、凄冷。

 12. (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13. (1)清澈、寒冷。

 (2)“一”字写出了雁的孤单,“雁度南楼”写孤雁向南方飞回故土,使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是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思乡之情的。

 14. (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15. (1)“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的“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6. (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7. (1)比喻,拟人 (2)①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②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③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④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关于韩愈的晚春言之成理即可)

 18.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做铺垫。

 (2)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的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

 16 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9. (1)白描手法;清新恬淡。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20. (1)残败凄凉。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骄奢淫逸,而不应归罪西施。(提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女色亡国论”,这首诗却蕴含着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

 (2)运用鲜明的对照手法,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

 21. (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22. (1)慈。

 (2)诗人用这位懂得母亲心意的儿子的感受,唤起普天下儿女对慈母的理解和深爱。

 23. (1)小巧:①泉眼、细流;②小荷、尖尖角;③蜻蜓;④小池。

 情感:①泉眼对细流的“惜”;②树阴对池水的“爱”;③蜻蜓对小荷的依恋。

 (2)新生事物虽然稚嫩,但却充满蓬勃生机。

 24. (1)托物言志。

 (2)抒发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和纯洁的操守。

 25. (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生长,反映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26. (1)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这首诗全篇用“可怜”二字点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显示出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思。

 27. (1)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即可)

 28. (1)“窥”。拟人化手法。(补充赏析: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

 17 纸上。

 29. (1)秋高气爽,江面因没有江树繁枝茂叶的阻挡,视野显得特别开阔。本已顺流东下,且有好风相送,诗人内心无比愉悦,且对前程充满憧憬和激情。

 (2)表明自己和辞职归乡的张翰志愿不一样。作者远离家乡,要去剡中,那里有名山,有自己仰慕的古代政治家的遗迹,在名山中可以结交名流,树立自己的声誉,可求得积极用世的机会。

 30. (1)托物言志。

 (2)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十、现代文阅读 【 知识点精练 】

 (一)南极无雪地区 1. 范达湖的水温较高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汤潘池湖小,湖水盐度高,终年不冻;皮达湖常年永冻。

 2. 太阳辐射说与它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是湖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地热活动说与它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是赖特谷地区有无地热活动。

 3. C

 (二)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1. 塑料袋。

 2. 塑料袋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应用。

 3. 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塑料袋。

 (三)乐趣的果实 1. 乐趣得来的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或坏的结果;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

  2. C 3. 举例论证(或例证法);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 (四)感动是一种养分 1. (1)无法言说有多少事物让我感动;(2)无法言说感动的原因。

 2. (1)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2)只要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有感动;(3)感动使我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或“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

 3. C(C“感动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与文意不符)

 (五)梯子 1. 爱儿子;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

 2. (1)墙头上的野花:交代事情的起因;(2)笑声像牵牛花吹出来的:生动地描绘出儿子笑声中的欢快和开心;(3)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的脸上:形象地描绘出儿子的灿烂笑容,表现出其内心由惊惧转为欣喜的变化和对爸爸的感激之情。(只答开心不给分)

 3. C (六)赏画 1.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 12 ○ 13 /○ 14

 2. 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领略了油画的妙处,读懂作品的主题

 3. 狡黠

 18 4. 人不要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就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巧妙的情节或对比手法的运用)的一个角度做几句阐发即可。

 (七)良心都是肉做的 1. 唐歪不愿发放民工工资。他设计让妻子伪装成孕妇,制造自己携款离家出逃、房子被除数查封的假象欺骗民工,民工上门追讨工资不得。民工资助了唐歪老婆。唐歪深感惭愧,拿钱发放工资。

 2. (1)让老婆扮成孕妇;(2)让老婆对民工撒谎;(3)把家中东西搬空,制造被有关部门查封的假象;(4)唐歪躲藏起来。

 3. B (八)

 一句话一辈子 1. 口中能说出抚慰人心的好话,也能说出伤害感情的坏话。

 2. 刀斧伤及的只是皮肉,短时期内就能愈合;语言伤及的是人的心灵,它能浇灭人的热情,摧垮人的自尊,给人造成的精神痛苦是长期的、巨大的。

 3. B(这句话是说失败了就要继续奋斗,别忘了要吸取教训)

 (九)

 窗外的风景 1. 映衬主题。

 2. 人生不在于目的,在于过程。

 3. B (十)

 夏感 1. 衬托。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

 2. 夏季是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生命的交替。

 3. B 十一、写

 作(略)

 19 数学部分

 一、集

 合 第一节

 集合的概念

  【知识点精练】

 一、选择题 1.因为英俊小伙,寒冷地区,较小河流都没有具体的标准. 其对象不具有确定性,所以不能构成集合,故选 A. 2.B 3.B 4.因为方程26 9 0 x x   的解集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   3 ;   4,6 与   6,4 是两个相同的集合;   |1 10 x x   是无限集;所以选项 B、C、D 都不正确. 由于省略了x R  ,因此  2| 1 0 x x x    是空集,故选 A. 5.由于二元一次方程组02x yx y   的解为11xy  ,可以用平面上的点坐标   1, 1 表示,因此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     1, 1  ,故选 C. 6.由于 x 轴上的点坐标为   ,0 x ,其特征性质是这些点的横坐标 x R  且纵坐标 0 y  ,因此 x 轴上的点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可以表示为    , , 0 x y x R y  ,故选 B. 二、填空题 7.  ...

推荐访问:湖北省 高考 考点
上一篇:兰州交通大学普通专升本招生
下一篇:科技企业入驻培育孵化协议范本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