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局限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0-08-28 点击:

  论乡愁的局限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他们都认为出生地以及父母的籍贯地大体就算做是故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谬误的。凭什么这么定义故乡?这只不过是中国归根传统的延伸,主观的定义难道就是不破的真理么?在我看来,故乡只是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质环境耳鬓厮磨的产物,与出生地无关,与籍贯无关,也与种族无关。我可以想象故乡的老乡们是怎么定义我这种的论调。所有一切我质疑故乡的观念,都将变成我作为叛徒的铁证,就像在大家大喊爱国的时候你指出哪里的不是,那么你也就准备挨批吧。我们仔细回想我们乡愁是如何产生的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乡愁都是被动的反应,因为周遭环境的突变让人丧失在熟悉环境中的安全感,故而才会在心里产生对家乡种种的怀念,这种感念是在他身处她所谓故乡时永远无法体会的,他或许甚至都没有这种概念。是的,乡愁不过是人类自以为是的产物,未尝有人讨论动物的故乡。对于动物而言,只要可以满足生存需求,那么那个地方就是好的,他不会愿意离开那儿。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纵然本不该在那种环境里生活,当然他也不是在那种环境里生下来的,但是那个地方对他来说就是故乡,他爱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也不排斥他,所以我想如果他有人的思想,他一定会把他生存的地方看作故乡。当然你肯定会反驳,认为他一定对他的第一故乡有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讨论的故乡,都只是我们心里的第一故乡,可是如果所有动物都这么想,会有什么后果?你又要问了,这还能有后果?但是遗憾的是真的会有绝对的后果。其一,第一故乡概念导致消极的乡愁。这种假设其实就已经推翻了我前面的设定:“并且和周遭一切生物在一种和谐的平衡上”。每一个动物都抱着这种所谓第一第二故乡的观念,就会导致所有动物都认为他是一个外来者,是次于以此地为第一故乡的物种,那么这些生物就不可能与他和谐相处,那么就算他生活并热爱脚下的土地,他也会在他从未谋面的所谓第一故乡哪里寻求精神上的宽慰,这造成了实际是悲观的、消极的乡愁。乡愁的强烈与否在我看来永远取决于环境给他的认可度有多少,二者是反比关系,认可度越高则乡愁越淡,完全认同的话就没有乡愁,因为这样的话他就在他的故乡内,这样是体会不到悲观消极的乡愁的。当然随着他们生活的城市的变迁,或许会产生一种沧桑感,余秋雨在一次访谈中也提到:“这种沧桑感当然也是一种乡愁了。”但是这种地域内的乡愁是淡淡的忧伤,恐怕也算不得怎么悲观,所以在此不加赘述。所有动物都只认可第一故乡即出生地或者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一种固化的“固”乡,那么注定有无数这样悲观消极的乡愁。我们不能说这种乡愁不好,虽然是“愁”,但你不能肯定所有人都讨厌负面情绪,因为事实上的确又不少人对负面情绪有畸态的嗜好。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喜欢悲观消极情绪的,这可以肯定。其二,第一故乡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外来者的歧视。第一故乡这个概念里有严重的错误。为什么说第一?所有人恐怕都会承认等级制度是不好的,但是他们又习惯于分第一第二,当然不能否定这种分法的积极性,但是在中国,中国人“第一”情结不可谓不重,我们往往只看重第一,甚至连第二的名字都不会记得,这显然是不对的,是过度的竞争。不过我们在此只讨论在故乡概念上强调先后对人类的伤害。可以想象,一个异乡人来到别人的第一故乡将会受到的打压与压迫,一第一故乡自居者此时往往就会有一种主人的优越感,对于长期生活在他们的第一故乡的外来者,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本地人的不认可甚至歧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白先勇的《纽约客》系列还是严歌苓的《寄居者》《少女小渔》等等作品里,大都可以反映出本地居民对移居者的排斥和边缘化,这给移居者造成伤害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违背了人类和谐相处的共同愿望,这种情况在近期内无法真正缓解。我们通过网络也可以发现,就算是在我们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排挤或者严重地说是某种歧视,众多农民工将自己的二十几年最年轻力壮的年华给了一个城市,但是在哪个城市里的居民会认可他们也是居民,会愿意将自己的第一故乡分享给他们——即使那些农民工很爱生活的城市?或许有,但恐怕也只是凤毛麟角。这是否属于歧视?因为你不是这里的本地人,你无论生活多久都无法抹去你异乡人的烙印,而你只要是异乡人,那么以此地为故乡的本地人便是有理由排斥你。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乡愁我们可以称之为“伤痕”乡愁,因为这种乡愁往往是被伤害后才激发的。这种故乡歧视和种族歧视又是何其相似?难道说人们都心甘情愿陷入悲观消极的“伤痕”乡愁中去么?根据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人类都是追求快乐的,那些深深陷入“伤痕”乡愁的人,恐怕也是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故乡歧视而不得在思乡中获得精神安慰。当然故乡歧视远远没有造成像种族歧视那样的严重后果,至少被故乡歧视的人看似还有一个所谓的真正“故乡”可回,即使那里没有他生存的任何条件。我们不能够不重视这种的现象,即使它被习以为常。如果人人都认为故乡只是你在某个地方生活数年并爱上的地方,外来者和本地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了,处处都是故乡,哪里会有悲戚无比的愁绪?这种愁绪往往产生于不被认可和不能被认可,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各地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外来个体无法短时间理解并且融入进当地的氛围。如果每一处土地的人们都选择尊重外来定居者而不是抱着本乡人与异乡人这种区分的眼光看待他们,以对待家乡人的态度对待真心定居的移居者,让他们感到家乡的温暖,那么天下处处都是故乡,天下人都是老乡,那么地域歧视现象或许也就可以被克服了。“伤痕”乡愁的现象也将随之消散。不过理想太过丰满,现实难免骨感:事实往往是你在某个异乡无论生活多少年,本地人都会对着他们的孩子指正——那一家人不是我们这里的人,是外地来的!当你被你热爱的城市中的本地人这样赤裸裸羞辱,你自然会反抗:谁没有故乡一样!这时候你往往就会陷入对原居住地的无穷想象与寄托情绪以达到精神上的某种程度的快乐,这就是“伤痕”乡愁起源。“伤痕”乡愁作为一种违背快乐原则的情感,不属于人的本能活动,因它无法对人的生存起积极作用,所以只要可以避免乡愁,大多数人类是不愿意主动去“乡愁”的。乡愁既然被称之为愁,那么就不可能是总是积极向上的东西,“伤痕”乡愁往往产生于移居者对陌生环境的害怕,故而才会在精神上寻找能与恐惧抗衡的心理力量,这种对抗一般都是旷日持久的,这导致移居者难免会无限夸大与修饰自己想象中的故乡并且去贬低别人的故乡甚至是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我不能昧着良心说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性中的品德。所以抛弃现在的“固”乡观念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固执地将自己的故乡固定在某个地域,只有故乡不“固”,大家才不会为难外来者,对他们来说,这些外来者和他们一样,都将脚下的土地视为故乡。不过要改变千百年来已然根深蒂固的思想,恐怕不止是朝夕之功。那种把自己故乡固定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故乡不能是“固乡”。要是每个人都认可只要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年并且你爱这个地方,那么这里就算作你的一个故乡,我们都以这个地方为故乡,那么乡愁这东西自然烟消云散,故乡歧视的现象自然也就不会再出现。若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得到被当地人认可并被允许称那一个地方为自己的故乡的机会,那么我们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给故乡排号表示的念头了,这样的和谐相处难道不算是人类的进步么?这种故乡观念显然有其局限,在我看来和种族歧视一样,未来都将被当作人性的缺点而被克服掉。无论是张错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白先勇的国愁,如果哪一天他们能见到地球人在地球内部真正和谐相处不论出处地共同生活,人随处都可以找到让他们内心皈依的故乡般的认可与关怀,那么恐怕也就写不出乡愁国愁之感慨了。所有我们爱且爱我们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故乡。其实我们人类早已有共同的故乡,那就是地球,我们人类如今讨论乡愁、国愁,那么终有一天我们脱离地球而求生于茫茫宇宙,会不会也有“地球愁”呢?这样看来,乡愁只是最简单的形态了,那么它的局限性我想,也可以理解。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的局限 乡愁 局限
上一篇:党史主题党课讲稿:学史知史、明责尽责,守初心担使命
下一篇:捡拾校园幸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