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报告:基于重点危险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机制研究]地震危险区

来源:公共英语 发布时间:2020-03-13 点击:

   中国地震局政策研究课题 (课题批准号:CEA-ZC/3-04-05/2016)

  基于重点危险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机制研究 (成果报告)

 课题研究人员 宁夏地震局人事处

  *** 宁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应急办

  **

  2017年5月

  目

 录

 一、 前言………………………………………………………2 二、 基于重点危险区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启示……………4 三、 宁夏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成绩和建议………………… 14

 前

 言 地震是群灾之首,具有突发性强,瞬间成灾,破坏性大、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和难以防御等特点。本课题以加强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为出发点,通过充分调研四川、云南等多震省份省、市、县三级政府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和应对准备工作,汲取经验,总结成果,为不断提高地震应急综合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本课题为中国地震局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通过调研并总结近年来国内破坏性地震应急应对经验,围绕省、市、县三级政府在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应分别重点落实哪些工作内容,应建立起何种工作机制,落实好哪些地震应急准备任务开展研究。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历次破坏性地震案例进行深入详细了解,分析并总结以往历次破坏性地震应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内容和机制,用于指导地震重点危险区应急准备工作及对策。 由于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涉及各部门、行业应急管理工作,本课题特别邀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吕磊作为课题的核心成员参与研究、编写工作。并特别鸣谢宁夏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周徳宁处长和应急救援处谢吉平处长,为课题组开展调研和资料收集做了大量协调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四川、云南多震省份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经验,借鉴亮点工作和有效措施,了解并分析救援实战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总结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收获启示,该成果也已正式发表于《中国应急救援》(2017年第3期总第63期);第二部分是从宁夏实际出发,在总结近年来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由于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和承担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盼。

 基于重点危险区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启示 ——赴四川、云南多震省份调研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亮点 (***,**,***) 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7级以上的强震中,中国占35%、死亡人数列全球第一位,是其他所有国家地震死亡人数的总和。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的伤痛,2008年5月12日又发生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约8万余人遇难,37万人受伤,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近些年,国内又陆续发生了青海玉树7.0级地震、四川雅安7.0级地震、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一系列破坏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宁可备而不震,不可震而不备,或是备之不足”。地震应急准备是灾前预防的重要措施,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就能极大提高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一、地震应急准备的主要内容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包括法制体系、组织指挥体系、预案体系、队伍体系、技术平台体系、保障体系和应急知识宣传7个方面。总体而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也是围绕这几个大的方面开展的,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震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各地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在具体实施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四川、云南两省多次被中国地震局列入地震重点危险区,也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2010年至2015年的6年里,四川省共发生了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有2次;云南省共发生了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0次,其中6级以上有3次。为总结地震应急准备最新经验和工作机制,课题组对四川成都和雅安两市、云南德宏和大理两州及部分县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 二、四川省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亮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各级政府均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效能考核体系。省级政府及各市州政府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严格做到年初部署安排,年中监督检查,年底总结考核,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已形成惯例,专题研究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地震部门根据地震重点危险区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给全省各地及各级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层面统筹部署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工作部署的层级高,力度大;雅安市每年由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至各下级政府及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署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二)预案到村,分工明确 在经历汶川、芦山等地震后,雅安市结合震后应急处置经验,将地震应急预案深入细化,“灾情就是命令”的观念已成为政府各部门日常工作意识。 以震后交通管制工作为例:在地震发生后,无需等待命令,公安、交通等部门将自动按照预案实施交通管制,执行保畅任务,极大的提高救灾效率。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后,救援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有赖于震后第一时间采取了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雅安市还将地震应急预案制订到乡镇(街道)乃至村(社区)一级,基层注重社区居民有序安全疏散和自救互救。 (三)平战结合,常态演练 四川省每年由省财政拨出专项经费,选取一个市、州至少开展一次省市县联动大型综合地震应急演练,演练过程充分模拟地震后的实战,拉动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充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各市(州)每年选取一个县开展大型地震综合应急演练,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2013年4月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前,雅安市曾组织过一次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大型综合地震应急演练,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各级政府应急处置和救灾能力上的显著提升除党政领导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周密部署外,常态应急演练也为科学应对这次地震奠定了基础。 (四)广泛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套功能 成都市建设了大量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90%的公园、绿地、广场和停车场同步建设为应急避难场所,并划分了疏散范围,全面完善了配套设施,为地震突发后有效引导人员疏散和紧急安置灾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依托大型商业连锁超市代储救灾物资 成都市政府与红旗连锁有限公司签订了商业代储协议,红旗连锁有限公司已在市区内已开设上千家连锁超市,遍布大街小巷,拥有两座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可充分保障震后食品、饮用水的需求。 (六)雅安地震应急救援实战中的问题和经验 1.震后救灾行动的自动实施。四川省雅安市在历经多次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后,总结出诸如交通管理这类重要的应急救援措施需要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中明确,并由各责任部门、单位震后自动实施,如果不能抢在第一时间开展,而等待收到指挥命令后再采取措施,就可能错过最佳时机,对救灾工作带来影响。 2.地震应急救灾中物资发放采取物流配送的新模式 雅安7.0级地震的应急救灾过程中,相关部门探索了物资发放的创新模式——物流配送,在安全区域设置大型救灾物资仓库,所有国家下拨和社会捐助的物资一律先行登记、集中储存、统一配送。各安置点和村组(社区),将灾民数量和需要的物资登记造册,逐级汇总上报的指挥部,由指挥部救灾物资组统一安排配送,这个模式经实践,既能保证发放有序及时,同时最大限度避免了浪费,救灾实效显著。 3.志愿者队伍的有效管理决定着其作用的发挥。 在雅安地震发生时,大批志愿者奔赴芦山,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专业能力和知识不足,有的发放物资随意随便,有的不清楚灾区实际需求,雅安市由共青团牵头组织成立了志愿者服务中心,专门对志愿者进行登记和管理,使得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后期得到有序、有效发挥。 4.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环保问题。 芦山地震中,震中芦山县城体育馆及其周边为国家和省指挥部所在地,避险群众超过2万人,由于地震造成建筑物严重破坏,公共厕所、供排水设施等匮乏,卫生条件极差,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直到震后十天,流动厕所等设备陆续运抵,供水逐步恢复后,卫生状况才得到明显改善。 三、云南省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亮点 云南省作为地震多发省份,在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面积做了很多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云南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重视落实地震应急准备各项工作,政府每年都召开防震减灾联席会议,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到地震部门调研工作,听取汇报。据统计,云南省地震局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进行各类汇报达10次以上。 云南省建立了《云南省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实施细则》,每年都会依据细则对各市州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现了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有利于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向前发展。 云南省德宏州为贯彻好各级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由州政府下发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向下级县市政府、各职能部门部署年度防震减灾工作,州政府每年初组织召开地震应急联席会议,对当年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安排部署,并与县市政府签订地震应急准备责任书,重点防御区所在地政府成立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州政府领导带队抽查应急准备工作,每年检查重点防御区准备情况;大理州每年由州长主持开防震减灾工作会,并定期召开由副州长主持的应急准备联席工作部署会议。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应急处置操作流程 云南省除编制建立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外,还编制了《云南省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处置方案》,注重优化震后处置的时间节点、主要任务和工作流程,对于震后应急处置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德宏州地震预案覆盖州、县、乡三级,应急预案分前方和后方工作组,前方工作组赶赴现场,后方工作组根据工作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工作发展情况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尤其是乡政府级别的预案强调简单实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日常项目建设评审相结合 德宏州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2014年进行过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老城区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在新建、扩建城市部分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大理州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日常项目建设评审相结合,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提出明确要求。 (四)统筹规划储备物资 云南省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云南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对应急储备物资进行系统分类,规划多种储备模式,科学确定储备结构,规划中详细明确了各单位物资储备职责,并建立了应急物资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应急办和省发改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规划中明确由省、州(市)、县三级财政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经费,确保应急储备物资的数量和安全。 德宏州及所辖各地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六个县市都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常备有帐篷、衣物等,由政府与粮油公司等签订协议,随时保持供货,州、县、乡镇、社区等每层签订协议,地震应急物资储备检查组每年都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检查;大理州的应急物资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在经历2013年3月3日洱源地震检验时,震后2小时内即搭建好全部安置帐篷。 三、收获启示 (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全面开展有赖于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地震应急准备是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行业、部门乃至于广大民众,覆盖面极广,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并统筹部署相关工作,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以及地震重点危险区所在地各级政府及部门通力配合,才能确保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得到充分落实。此外,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检查中,宜为党政领导亲自牵头,组织各有关负责人作为成员参加,建立长效检查机制,确保督促有力。对于地震重点危险区所在地区尤其应当重点部署、检查。 (二)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应建立衡量标准。 目前各地区、各行业对于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普遍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衡量标准,应按照地震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承灾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分类制订出一套较为通用的衡量标准,对于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实施及检查起到更为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地震应急演练是提高协同救灾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地震危险区所在地区,建议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省、市、县乃至乡镇四级联动大型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充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对于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做好整改和完善。 (四)广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强化民间救援能力和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是应对大震巨灾的长远措施。 国内外历次地震事件经验表明,绝大多数生还者都是靠民众自救互救,这是由地震瞬间成灾及抢救时间要求极高决定的。因此,应加强民间救援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登记和培训,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作为防震减灾主力军,建立基层第一响应人长效培训机制,面向广大民众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努力保障广大民众平时就做到科学防震,在地震发生后能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并掌握科学的方法。 (五)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完善预案、落实责任使救灾行动更加科学高效。 地震应急预案要总结应急救援中的关键环节,尽可能细化关键措施的实施并明确责任者,同时赋予责任者直接实施的权利,地震和灾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往往能掌握整个救灾工作的主动权。 比如对于交通管制,专项预案中应制订详细的管制方案,明确每个管制路段对应的责任人,震后第一时间自动实施。震后初期,大批的救援队伍、装备与物资要进入灾区实施救援工作,尤其在交通较不便利的地区,确保道路通畅就是保障生命线的通畅。交通管制的原则:生命至上,震后应让应急救援队伍优先通过,物资运输和志愿者队伍限制通过。就能避免短时间内大批车辆人员赶赴灾区,造成交通堵塞,救援力量、机具、物资无法及时进入灾区,严重影响救灾行动。 另外,如物资发放、志愿者队伍的有效管理、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环保措施,都应吸取历次地震事件中所实际遭遇的各类经验教训,在地震应急预案中预先部署:物资发放要借鉴并探索科学模式;志愿者队伍的功能要提前做好统筹定位,有职能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配套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要高度重视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环保措施,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做好相应的物资及流动厕所等卫生设施储备,以切实解决巨灾条件下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公共卫生问题。

  宁夏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成绩和建议 (高五明,吕磊)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不断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防震减灾工作,我区认真组织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每年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和全国地震局长会议精神,地震应急救援在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大震巨灾应对能力、服务政府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宁夏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组织,有序推进地震应急管理 我区党委、政府领导历来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各级政府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机构的建立健全,本区所辖5个地级市、26个县(市、区)级政府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的基础上,都能及时调整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迅速明确和熟悉岗位职责及相应的地震应急工作流程。 (二)认真组织应急预案修订,部署重大活动专项预案。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最新精神,大约每5年修订一次预案体系,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11月修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并同期推动全区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修订更新。目前各市、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预案覆盖率可达100%。 每年“两会”、中阿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期间,配套制定专项地震应急保障预案,落实有关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三)积极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着力落实地震应急准备 近年来,重点组织了2012年西北片区流动观测与应急产出和“联动-2015”宁夏地震应急响应与救援演练2次跨省区的大型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每年都积极参加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全国联动演练,并定期组织各类专项地震应急演练活动;通过一系列演练活动,进一步理顺地震应急处置流程,完善应急预案,磨合各单位配合机制。另外,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纪念日,开展全区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据统计,2015年,在全区地震部门的指导配合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专项演练1200多场次。 依据中国地震局每年确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情况,针对涉及我区的重点危险区开展地震应急风险评估,研究应急救援对策,并据此下发各年度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由自治区政府应急办牵头组织地震、发改、民政等单位联合检查相关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落实情况。 (四)加强应急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十五”期间全国统一实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应急指挥系统”项目,我区建立了包含应急指挥大厅、视频会议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应急卫星通讯、灾害预评估系统等一系列系统,在此基础上,2013至2014年,自治区政府立项建设了“宁夏地震灾情速报与区市县联动应急指挥”项目,该项目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超短波通信网、灾情捕获网、应急移动指挥系统、航拍系统等,进一步提高我区地震灾情获取能力和应急通信能力,同时在中国地震局统一部署下,实施了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宁夏分项,进一步完善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全面拓展了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功能,提升了地震应急技术水平。 同时,2014年至2015年,石嘴山市、固原市分别由市发改委立项建设了市级地震灾情捕获与应急指挥系统项目。 (五)根据区情着眼大震巨灾,划分层次狠抓队伍建设 依托消防、武警工化中队、驻中卫21集团军工兵团和银川预备役高炮团、石嘴山预备役工兵团建成“五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每年通过组织演练、培训、交流及慰问等活动,抓好队伍合作共建,及时沟通部署各项工作情况。武警、消防等救援队伍还参加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和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等救援行动,积累了一定的救援经验。 各市依托当地消防、武警支队成立了地震灾害救援队,增配装备,初步建立基础救援能力,大部分县也依托消防、武警队伍建立救援队伍;民间救援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并做好队伍调整和登记备案,加大培训力度。 (六)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国标建立示范工程 我区“十一五”期间曾全面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地级市在大的公园、广场设立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各市也同时重视将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银川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在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上走在前列,银川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银川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布局规划》(2008—2020),全市规划了3个中心避难场所,18个固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103个。首批确定了15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共522.14万平米,其中,中心避难场所2个198万平米(其中海宝公园112万平米,德馨及凤凰公园86万平米);固定避难场所10个317.2万平米(其中人民广场15万平米,火车站东广场及绿地25万平米,宝湖公园78万平米,新月广场3.2万平米,大团结广场35万平米,中山公园47.78万平米,森林公园80万平米,解放公园8.9万平米,西夏公园9.3万平米,八一公园15万平米);紧急避难场所3个6.94万平米(其中名人广场3.6万平米,银川二中运动场1.56万平米,湖滨体育场1.78万平米)。近年来银川市地震局积极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向市发改委申报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立项方案,投资100万元在海宝公园建设2眼50米应急供水机井,配置应急供水设备3套,可移动环保应急公厕20间;在贺兰山体育场建设1眼50米应急供水机井,配置应急供水设备2套,可移动环保应急公厕10间,初步完善了两个自治区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海宝公园和贺兰山中心体育场的基础设施。加强与民防、规划部门的合作,对海宝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重新进行了规划,规划包括应急指挥室、应急治疗室、应急物资仓库、应急道路、应急上下水管网、直升机停机坪、超级通讯基站、民族街、上海路地下应急通道等内容,争取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和银川市配套资金开工建设,项目计划于在2016年完成,届时海宝公园将达到Ⅰ类应急避难场地的要求,同时为今后全区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样板支持。 二、缺点与不足 (一)部分市、大多数县没有单独的地震工作部门 近年来,各市县推动机构合并,地震部门合署办公较多,目前五个地级市中,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有独立的地震局,吴忠市由科技局承担,中卫市由建设局承担;县级除了固原市各县区、同心县,其余各县区目前都没有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都采取合署办公,对工作落实造成一定影响。 (二)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乡镇级覆盖率不高,社区、村级预案尚未推进。 据统计,宁夏目前市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制订了地震应急预案,但乡镇一级预案覆盖率大约为70%,社区、村一级基本没有地震应急预案,且除了部分重点危险区外,其余预案更新不及时,可操作性有待确认。 (三)多年未举办区市县多级联动综合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宁夏曾在2005年、2009年举行过全区各级政府联动的大型地震应急演练,近几年多次举办流动监测、应急产出、应急响应以及救援实战等演练,以专项演练为主。多年未举办大型综合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各部门协同抗震救灾的预案、能力和机制有待检验。 (四)救援队伍实战经验较为不足。 目前我区救援队伍地震专业地震部门救援队伍培训因缺乏专项经费,2004年第一支救援队伍成立时自治区财政拨出的专项救援队训练经费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救援队伍规模,目前仅能安排救援队伍队长及骨干队员参加培训,较大规模人数的培训尚不能开展。 (五)应急避难场所尚未全面拓展设置。 宁夏各市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大多设在大的公园和广场,未能全面考虑所有区域、所有居民的疏散问题,即使是大的公园、广场也只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仍需要考虑就近原则和其容纳人数,划定疏散范围,总体来看,全区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场地面积不足,且普遍缺少相应的设施设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定应统筹全面考虑,所设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基本能覆盖所有居民区,应尽可能做到不留死角,才能确保震后人员安置到位;同时,目前我区对于县城区域和乡镇、农村尚未考虑。 如建设条件较好的固原博物馆应急避难广场,在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准备都不够充分,不能满足震后大量灾民安置的需求,应急排污设施、垃圾储运、应急消防等设施缺乏规划,未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三、工作建议 通过对多震省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实地调研,结合宁夏地区特点,总结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体系,加强年度工作部署与沟通机制。 为切实加强全区防震减灾能力,落实好各项防震减灾工作,防范破坏性地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将防震减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效能考核体系。建议全区各级政府都要及时更新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总结部署年度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建立起防震减灾工作沟通平台。 (二)健全各级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和地震工作部门,保障日常工作有序运转。 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组织机构,保持地震应急指挥机构运转,保证地震日常准备工作有序运行。各级政府都应设置独立的地震工作部门和专属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尤其重点危险区所在地,更应该强化地震部门工作,确保各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三)纵深推进地震应急预案深入基层,重视提高基层地震防范和应急准备意识。 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自治区、市、县、乡镇4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现有的预案体系对乡镇覆盖率不高,基本尚未覆盖到社区、农村,而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乡镇、农村,将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覆盖到乡镇乃至村一级也就同时推动了基层地震应急准备、防震减灾宣传等多项工作。组织开展多级联动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充分检验并完善地震应急预案,锻炼各级各类救灾队伍,提高地震应急准备意识。 (四)将组织实施大型综合性地震应急演练作为一项年度重要任务,充分检验各部门协同救灾配合机制和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和实战救援能力。 有组织、有计划地部署开展各类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每年围绕重点危险区所在地开展一次大型综合地震应急演练,建议由自治区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演练,启动自治区、市、县(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单位地震应急预案,拉动各级各类救援队伍,锻炼队伍的响应和实战救援能力,并同时启动乡镇(街道)、社区(村)基层地震应急预案,锻炼民众科学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以点带面,检验地震应急预案效果,强化防震减灾配合机制,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五)在加大专业救援队伍专业救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基层第一响应人培训,强化基层干部和民众第一时间科学组织实施自救互救的能力。 在按照全国加强地震专业紧急救援队伍的装备和能力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区、市、县各级救援队伍在装备和能力上的薄弱环节,补充急缺的专业救援装备,同时集中抓好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建议自治区财政统筹拨出专项救援队伍训练经费,可同时安排区、市、县三级救援队伍骨干队员每年50人次派往国家级地震救援紧急训练基地训练所需经费,由骨干带动全体救援队伍,实现全区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能力提升;此外,近年来由中国地震局推动实施的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是在总结国内外大震应急经验后,所提出的一项针对于基层非专业救援队伍的培训,建立由自治区财政给予支持,选取各基层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相关负责人,加强地震知识科普教育和自救互救的专业训练,培养各基层单位、组织的负责人具备震后第一时间科学组织地震应急处置和救灾能力。 (六)逐步建立市、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为震后第一时间快速评估灾情和科学部署救灾提供依据。 建议进一步完善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建立自治区、市、县全覆盖的三级联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重点是在公共网络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和公网中断时均能建立视频连接,于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实现各级协同联动指挥;完善灾情速报制度,进一步强化灾情速报能力,加强灾情速报人员培训,并在现有灾情速报网和灾情捕获系统基础上,探索多渠道收集灾情的新手段;分类定期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为灾后快速评估、决策和救灾提供准确依据。 (七)在已有场地条件下,结合居民区分布,全面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扩大规模,保障基础功能。 建议由自治区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由各级应急管理和地震部门会同民政、建设、林业等相关部门,推动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确定、立牌和功能区划分等工作。首先是确定好市、县两级城区所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根据城市中绿地、公园以及空旷场所,进一步扩充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建立好标志和路线指引,并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情况做好功能区划分,设立标志,分阶段逐步建立相应的配套功能,并推动重点危险区所在地级市建立符合国家标准一级避难场所要求的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城市区域里大的避难场所,必须严格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要求,建设规范化的应急避难场所,建立与拟安置人数相适应的配套设施设备,以满足受灾群众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临时安置需求;逐步推动乡镇、村两级设立集中避难场地标志和基础功能。 比如对于城市区域中一些老城区,往往缺乏大的公园、绿地和广场,就可考虑将学校操场、较大的停车场等适宜用于应急避难的场所,在完善应急避难功能之后,作为附近居民就近疏散避难的场地,同时在社区出入口等位置设置好引导标志,一旦发生地震事件,按照预案,就由有关单位或人员负责开启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八)科学确定物资储备结构,落实物资储备责任分工,分类创新物资储备方式。 建议由自治区各级应急管理和民政部门牵头,地震、国土等部门参与,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根据近年来大震应急经验,对应急物资品类进行梳理、更新和扩充,对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进行优化合理安排。比如,在调研多震省份震后应急经验时发现,地震后,各应急避难场所对于移动厕所的需求量很大,如果不提前做好储备,短时间内难以供应,会对应急避难场所卫生环境以及救灾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推荐访问:危险区 工作机制 应急
上一篇:[**公司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下一篇:培训训后总结报告表_培训总结表,(2)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