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法的嬗变】 宋代饮茶的主要方法

来源:四六级 发布时间:2019-04-13 点击: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方法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渐趋于讲究,两千多年来沏茶品饮的方法变化很大。   我国饮茶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汉宣帝时的王褒所著《僮约》(见《全汉文》卷42),其中写到“武都买茶”和“烹茶尽具”。武都为四川省绵竹县北的一座山名,为当时的产茶区。可见,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四川地区的人们已有饮茶的习惯。
  那时,人们把茶叶采摘下来,用鲜叶混合姜、葱一同煮沸后饮用。直到三国时代,茶叶才制成饼块烘干,即饼茶,饮用时再碾碎,加进香料沏泡。魏国人张揖在《广雅》一书中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这种煮茶法一直到唐朝中期还颇为盛行。唐德宗煮茶就爱加香料酥椒,“旋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的诗句就是记述此事的。不过,唐代的“茶博士”陆羽却把这种加香料煮茶的方法讥之为“庵茶”(庵者病疾也――笔者),比喻为倒在水沟里的“废水”。可见陆羽对此种饮茶法是持反对态度的。
  到了宋代,煮茶改为泡茶。方法是干茶叶碾为细末,放入开水中,再用细竹帚轻轻地搅拌,调匀后连茶末都喝掉。这种方法称为“点茶法”。宋代文豪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中,把这种饮茶方法写得颇为形象逼真:“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明朝时开始用同现在一样的炒青法制茶。因此,饮茶时不用碾茶成末,而是用经过炒青干燥的全叶冲泡,但其工序较前代为细致。泡茶时不单注意茶叶质量、水温、火候,还十分讲究茶壶的型制。明朝初年,人们多以大壶泡茶,但茶叶浸泡过久则失去鲜味,且变得苦涩,所以逐渐改大壶为小壶,并以宜兴所产的紫砂壶为高雅。
  清朝时,饮茶仍以泡茶法为主。饮茶者对茶壶的质素要求更高。一般都喜用能保留茶的色、香、味特色的宜兴紫砂壶,其次则为耐暖的锡壶及精致的瓷壶。此外,人们还普遍采用盖杯沏茶。一则可独斟独酌,再则在礼节上用以端茶奉客。茶叶的品种除绿茶外,还有红茶和乌龙茶。
  乌龙茶的炮制倡导了一种新的饮茶风尚,名曰“功夫茶”。“功夫茶”原为福建省武夷山乌龙茶中的品种名称。此茶的泡饮法别有一番风味。先用开水壶在风炉上烧沸开水,用开水烫热茶壶和茶杯,再把茶叶放入小巧精细的茶壶内(茶叶量要多些),随即冲入沸水,吹去浮在表面的泡沫,盖好茶壶,静置二三分钟,斟入各人饮用的小茶杯,慢饮细啜。品饮时,先嗅闻其香,再尝试其味。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这种饮茶法写得颇为生动传神:“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在广东潮汕和福建东南地区,人们饮用“功夫茶”的习俗至今仍盛行不衰,而且伴随这些地区的华侨先辈远传世界各地。
  〖编辑:安然〗

推荐访问:嬗变 饮茶 方法
上一篇:睡眠中的疾病与解决方法 睡眠不好如何调理
下一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防止夫妻癌的发生:生活方式癌是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