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20-09-10 点击: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我国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研究

 ——以明孝陵为例

 姓

  名:

 李世阳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旅游管理 51 班

 学

  号:

  2225110

 指导教师:

 崔峰

  职称:

  讲师

  2009 年 5 月 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 „„„„„„„1 Abstract „„„„„„„„„„„„„„„„„„„„„„„„„„„„„1

 Key words „„„„„„„„„ „„„ „„„„„„„„„„„„„„„„1 引言 „„„„„„„„„„„„„„„„„„„„„„„„„„„„„„„1 一、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概念及意义„„„„„„„„„„„„„„„„„„2 (一)文化遗产地及其游客管理概念„„„„„„„„„„„„„„„„„„2 (二)

 加强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的意义„„„„„„„„„„„„„„„„2 二、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3 (一)明孝陵概况„„„„„„„„„„„„„„„„„„„„„„„„„„3 (二)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3 (三)明孝陵景区存在的问题„„„„„„„„„„„„„„„„„„„„„4 1.管理者意识淡薄„„„„„„„„„„„„„„„„„„„„„„„„„„4 2.黄金周游客接待量严重超载给景区带来巨大压力„„„„„„„„„„„„4 3.限制性措施不明确,管理手段单一„„„„„„„„„„„„„„„„„„„„„5 三、提高明孝陵游客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5 (一)加强明孝陵景区管理者意识,提高管理者素质„„„„„„„„„„„5 (二)对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实施定量管理技术„„„„„„„„„„„„„5 (三)建立明孝陵景区游客规则„„„„„„„„„„„„„„„„„„„„5 (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的应用„„„„„„„„„„6 1.售票子系统„„„„„„„„„„„„„„„„„„„„„„„„„„„„6 2.团队理子系统„„„„„„„„„„„„„„„„„„„„„„„„„„„6 3.检子系统„„„„„„„„„„„„„„„„„„„„„„„„„„„„„6 4.全球信息系统„„„„„„„„„„„„„„„„„„„„„„„„„„„6 (五)加强明孝陵景区游客参观体验管理„„„„„„„„„„„„„„„„7 四、结语„„„„„„„„„„„„„„„„„„„„„„„„„„„„„„7 致谢„„„„„„„„„„„„„„„„„„„„„„„„„„„„„„„„7 参考文献„„„„„„„„„„„„„„„„„„„„„„„„„„„„„„8

 我国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研究——以明孝陵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李世阳 指导教师

  崔峰 摘要 :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遗产地面临着游客管理的各种问题。文章在首先阐述文化遗产地和游客管理概念的前提下,以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为研究对象,指出该景区至少存在着管理者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限制性措施不明确、管理手段单一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提高管理者意识和素质、实施定量管理技术、建立景区游客规则、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游客参观体验管理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明孝陵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ts in cultural inheritage destinations in China – as Tomb of Ming Dynasty for example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 Shiya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

 :With constant deepening in the knowledge and under standing to this value ,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are faced with the special tourists management issues. Firstly the paper discuss the premise of tourists to scenic cultural heritage to tourists and management, spots Tomb of Ming Dynasty management case study, pointing out that the area at least there is little awareness of managers, the flawed management system, restrictive measures is not clear, management tools several aspects of a single issue. On this basis, managers should be to raise awarenes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techniq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scenic areas of rules,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visitors experience of the management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visitor management; Tomb of Ming Dynasty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遗留下来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有形或无形的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为保护人类共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于1972年11月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e and Natural Heritage)》,并在1976年发起组织了世界遗产组织(WHO)。我国1985年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许多世界遗产地都是国家文化的代表, 有些甚至在国际范围内被认为是该国的象征, 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永续利用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但在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高品质的自然文化资源,使之在世界各地都成为旅游吸引物甚至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突出, 使得文化遗产地的保护

 和游客管理之间出现了难以回避的矛盾。

 一、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概念及意义 (一)文化遗产地及其游客管理的概念 1.文化遗产概念 文化遗产在1976年被定义为有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中文物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 份或结构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 筑群;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1] 2.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概念 游客管理指景区经营管理者或机构以游客为管理对象, 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对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以保证景区内的旅游活动能长期稳定的发展。[2] Stankey 等人系统地提出了LAC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理论。LAC理论放弃了对难以把握的游客数量的探讨,为旅游地可能的游憩机会种类分别制定一系列有关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水平的指标及管理目标, 最后选择适宜的游憩类型方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方法。[3] 由管理的目标差异出发,可以将游客管理分为环境负面影响管理和游客体验管理。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需要一定的面向游客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游客在一定时空中总是容易集中, 局限于某些季节、部分时段及少数景点,容易造成拥挤、等待等不愉快的旅游体验。[4] 因此, 游客管理还必须考虑对数量众多的游客如何有序组织,以维护正常的游客游览和娱乐的问题。根据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游客管理模式分为环境导向型、游客导向型、环境—游客导向型三种。环境导向型管理模式上要适应于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类景区,游客导向型游客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人造景区,环境—游客导向型管理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由此提出了关系型游客管理模式,即游客、政府、居民与旅游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都是关系型游客管理的基本要素,游客与文化遗产地的利益相关者处于同一系统中。[5] 游客管理必然要求将各利益相关者全部纳入游客管理系统。游客管理的实质是旅游过程中游客关系的管理,即通过协调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游客与文化遗产地共赢,最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种关系的协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整游客的行为,使游客行为符合文化遗产地利益特征;另一方面,调整文化遗产地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使其符合游客需要,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能力,实现游客满意。游客管理的利益是双向的,责任也是双向的,关系型游客管理模式中任何利益相关者既是游客管理的利益享受者,同时也是责任承担者,只承担责任或只享受权利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存在的。[6] (二)加强对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的意义

  加强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适当吸引一定量的游客首先可以为文化遗产增加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该文化遗产的存在;其次,通过游客来参观游览产生的花费可以赚取收入,用于加强该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因为保持、修复、重现文化遗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通过向游客的开放展示,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和公众传播文化,让游客了解和继承其历史文化,对公众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但是越向公众开放文化遗产,潜在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发明显。这些影响不仅威胁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经济收入,更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今天游客的到来破坏了所见所感的,那么后代就不可能

 再欣赏到这些宝贵的人类财产。“就人为因素而言,旅游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旅游开发者、经营者不负责任的掠夺性行为;二是来自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二者相比较,肯定是前者带来的威胁是主要的。但事实上,对于旅游景区、景点而言,每个游客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因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景观质量下降问题相当普遍,尤其在文物古迹类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旅游景区已经表现得相当严重。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文化传承的外显形式,一旦被破坏,即使修旧如旧,但延续多年的文化感便已经断裂。正因为这种强烈的不可再生性,对它的保护也就更重要和更急迫。[7] 二、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明孝陵概况 南京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古城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因朱元璋标榜“以孝治天下”而得名。1961年,南京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03年7月,第二十七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上,南京明孝陵与明代陪葬功臣徐达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等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京明孝陵作为黄帝陵寝发展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帝陵文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清皇家陵寝保存得最完整,为专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依托,推动了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宣传和利用。[8] (二)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明孝陵景区积极改造游客服务设施。在原有游客中心前提下,规划设计改造了 2 处游客中心。新建游客中心总面积达百余平方米,融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有多媒体游览信息触摸屏和独立影视播放厅,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景区风光片,了解旅游服务信息。规划设计和改造新建的厕所包括新型生态厕所和残疾人厕所,充分考虑游客的实际需要。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儿童洗手池和独立的无性别厕所,为弱势群体提供方便。创新管理,制定了一整套厕所清洁和设施管理制度,新增专职卫生管理员,实行男女厕所分别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服务宗旨。

 为了缓解景区太平门至明孝陵段的道路人车拥挤混杂的矛盾,新建造了 2.4 公里的游人木栈道,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和游客的亲近自然。此外还新建了生态停车场 3处,景区停车场总面积达 8.2 万平方米,泊位 1658 个,基本满足了旅游高峰期的需求。特别满足了在黄金周期间景区大客、车流的需求。

 明孝陵文物整体保护和复建,始终坚持“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明孝陵“一桥两门两炉四亭”的修复工作,以此彰显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进一步整合了文物资源。逐步将对明孝陵神道实行步行管理,兑现了“申遗”时的承诺。

 为了方便浏览,对景区各个路口和大小景点的各类标识标牌逐一核查论证,明确具体位置、形式及其内容。采用中英日韩 4 国文字对照方便国内外游客,同时建立了标牌档案,指定部门安排专人进行常效管理维护。

 景区制定《中山陵园管理局旅游投诉及求助管理办法》和《中山陵园管理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确立 3 个旅游投诉及求助电话,设置旅游投诉管理办公室;专门配置了景区应急救援车;在主要景点设立了 5 个医疗救助站。新增了 20 辆旅游观光小火车和 22 辆电瓶车,有效保障了景区内绿色交通。

 加强导游服务管理,推出“手语导游”,成为可以位聋哑人士提供服务的“亮点”;结合“钟山风光一日游”旅游线路,编制了更科学、准确、有文采、格调高的景区导游词;推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自助导游,另外,景区推出了游客免费乘坐旅游观光

 小火车,免费提供语音讲解服务,免费提供景区宣传资料等措施。

 景区导入 IS09001 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强化旅游服务管理、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创立旅游服务品牌”的质量方针。体系的建立使得景区的旅游服务更加规范化,更趋精细化。

 (三)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明孝陵景区目前采取了许多积极和有效的措施,并且在游客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现实管理中任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管理者意识淡薄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之许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要求,使得他们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明孝陵景区也存在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者在景区乱扔垃圾的现象,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一些导游在讲解“治隆唐宋”石碑时,甚至宣扬迷信,误导游客去触摸文物,以求带来好运。

 此处的管理者不仅仅指明孝陵景区地的经营管理者、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现场管理人员乃至导游等。世界文化遗产地不同于一般的景区,特别是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管理者也必须相应提高知识水平才能制定恰当的游客管理政策。比如现场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除现场人员责任心等因素外,缺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也是重要原因。如果管理人员不认为一人一时的破坏将由量变引起质变,必然导致在现场管理时监督不力。

 2.游客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黄金周游客接待量严重超载给景区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近年来黄金周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和人们对文化遗产地认识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地旅游景区都面临着超负荷游客容量带来的考验,明孝陵景区也不例外。

 2003 年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一天接待了游客 3 万人,比黄金周首日净增 1 万,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0%。这是明孝陵除免费开放三天外游人最多的两天。2005 年十一黄金周的第一天,来自中山陵景区的统计数据显示,游玩的游客人数接近 40 万。中山陵园管理局特别增设了医疗救助点和旅游咨询中心为游人提供免费旅游咨询和医疗服务。据统计,中山陵景区游客在 6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10%。

 1

 假设游客在游玩中山陵之后回去游览南京明孝陵景区,那么南京明孝陵景区的游客人数将在 6 万之上,远远高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 2.22 万人/天。

 由统计数据可见,南京明孝陵景区的游客年接待量还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合理范围之内,但是日游客接待量却在旅游旺季严重超载,尤其是黄金周的前三天是合理容量的二至三倍。世界遗产景区中游客超载的现象对旅游环境有很多危害,如旅游环境衰退,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的损耗及破坏,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环境都有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防止旅游旺季景区内游客数量超载势在必行。

 3.限制性措施不明确,管理手段单一 从目前世界文化遗产所遭到的破坏来看,游客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最直接的。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对游客也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应当了解遗产地的有关知识和传统,具有文物保护的基本认识等。但实际上,游客往往是在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涌入,必然缺乏相应的责任感。游客们常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表现出一些破坏行为,如对石像路的石兽、碑亭内的百年石龟任意攀爬、在方城明楼砖墙上的乱刻乱画、出入游客禁区、使用照相机闪光灯等。[9]

 (1)管理体制落后,其中管理团队应该更加专业化和知识化,明孝陵世界文化遗

  1

 数据来源于 2003 年 10 月 3 日和 2005 年 10 月 2 日的《金陵晚报》

 产景区游客容量对景区风景和文物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容量计算法随时应用于景区保护。所以应该有一支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2)遗产保护利用对科技的要求很高,世界各国都以科技决策为基础。从80 年代初到现在,许多专家、教授、院士,就风景区、保护利用、制止破坏性开发等问题,不断向人大、政协直至国务院写信提建议,结果都被推到各部门不了了之。明孝陵景区对游客门票和门禁的手段过于单一和依靠落后的技术。另外,对游客游览线路更没有采取现代科学技术勘察和规划,只是在宝顶和太祖陵墓位置的勘探方面运用了卫星技术。

 (3)管理混乱,更没有计划旅游等限制措施对景区的旅游高峰期实行有效合理的分流减压,虽然近年来通过重新修整和开辟了下马坊公园,但景区和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更多的外地游客还是没有真正参观游览下马坊公园。特别是明孝陵博物馆的落成更应成为明孝陵乃至整个中山陵景区的有效分流地。

 三、加强明孝陵游客管理水平的措施 通过以上明孝陵景区问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景区管理单位确实看到了景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明孝陵景区管理水平,更好保护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笔者认为目前景区应该首先加强以下措施。

 (一)加强明孝陵景区管理者意识,提高管理者素质 明孝陵景区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景点,要提高游客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引导他们发挥对游客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主要是培养所有景区工作人员包括导游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让他们随时都有我是明孝陵景区的主人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神圣责任意识。无论是高层管理者、导游员还是保洁工人都必须是文明行为的典范,各个层面都要做到专业化,要主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要能够做到随时捡起乱丢的垃圾,以实际行动引导游客。坚决杜绝兼职导游员和义务性等流动性很大的低素质导游。旅行社需要加强对导游和领队的素质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在旅游途中尽到引导、提示、监督的责任。另外,旅行社需要对导游词严格把关,严禁无中生有的编造,加强导游词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发挥导游“文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

 (二)对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实施定量管理技术 由于明孝陵是被列入文化遗产的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为保证该旅游景区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地位以及为人类保留珍贵的遗产, 资源保护是第一位的, 针对黄金周游客大量且集中地涌入明孝陵景区,定量管理可以一定程度缓解黄金周明孝陵游客拥挤的问题。定量管理主要是通过门票控制来实现的, 采用限制进入时间、限制停留时间、旅游团人数、日旅游接待量, 或综合运用几种措施来解决因过度拥挤或因践踏、旅游者引起的温湿度变化引起的旅游资源的损耗。九寨沟是我国率先采用限制游客数量来对那些自主意识强的旅游者及小团队旅游者来说, 规定时间使他们活动受到限制, 故这类旅游者一般不愿选择采用这种方式进入资源保护的景区。至于那些喜欢随意造访的旅游者, 由于对景区的情况不熟悉, 几乎被完全排除在这类景区之外。

 (三)建立明孝陵景区游客规则 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手段缺少“软硬兼施”,其中以“硬”为主。游客管理的方法可概括为“软”、“硬”两种方法,而该景区目前也没有通过提高门票价格从而在旅游高峰期有效地限制游客进入景区,还包括一些实质性措施如关闭景点拒绝来访。“软”方法主要包括改善营销策略、说明解释、规划和游人协调等引导性措施都没有很好地实施。[10] 对降低游客对文化遗产的损害,惩罚和引导要做到“软硬两极化”,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在对游客的引导措施上,尽量摈弃“禁止、不准”等字眼,首先要把游客定位为具有

 高素质的人群来尊重,在语言上尽量人性化、隐形化。例如现在景区常用的标语:“您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等等,既起到了提醒游客的目的,更让游客觉得在此游览心情愉快,同时也体会到了管理者所花的心思,对于保护该景区的环境提高了认识;在游客管理中提倡柔性管理,但是对于一些不文明的游客,必要的规则约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对游客进行劝导、教育的同时, 也必须通过一些刚性的政策, 来实现对游客的管理, 以增大管理的力度, 提高管理的效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更多的人有一个愉快的旅游体验。如著名旅游胜地意大利的威尼斯,在加强旅游者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 出台了“您不准”的行为手册, 其中包括不准在街头吃东西、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在公共场合脱衣服等。并且,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巨额罚款。[11] 例如在香港乱扔垃圾要处以3000元人民币的罚款,处罚的力度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管理者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态度,对于游客的警示作用也很明显。

 (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明孝陵景区游客管理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且对我们加强管理队伍力度、提高景区研究水平等方面都有实际帮助。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电子子系统方面的技术在各大景区的有效推广和利用。

 1.售票子系统

  运行游客管理系统的门票销售业务功能, 该系统由售票工作站配置条码打印机组成, 出售零售票及团队票, 零售票是游客直接购买的不打折门票, 团队票则是超过人以上的团体享受的折扣票。售票出售零售票和团队票可方便保存售票、退票、金额信息和游客退票。

 2.团队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负责团队预约及管理的部门将团队信息录入,并可对团队各种信息如团队名称、参观次数、参观人数等进行查询和统计。团队信息录入后, 在售票子系统能实时显示团队的名称、预约的人数以及折扣率, 售票员可根据此信息直接选择出票, 这种实时功能, 加强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监督, 避免了团队信息的丢失或误差, 提高了工作效率。

 3.检票子系统 检票工作站提供了多个检票用手持式PDA的数据接口, 通过无线网络从检票用手持式PDA接收门票数据, 并在完成门票数据的有效性检验之后将检验结果返回给检票用手持式PDA。检票用手持式, 运行游客管理系统的门票检票功能, 完成门票条码数据的读取, 实这样可以实时地传输到检票/退票工作站, 并根据检票/退票工作站返回的检验结果显示出门票的检票结果。[12] 4.全球信息系统 全球信息系统(GIS)是一个计算机工具,可以存储、处理并分析空间数据。它可以储存各种资料,如线路的位置,易受损的古建筑等,同时还可以分析并显示出哪些线路距离古建筑较近,它可以参考数千种不同的数据及地貌。

 GIS系统可在不同层面为遗产地的保护项目提供帮助。首先,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可以分析在监控中获得的数据(如客流量),这样,管理部门就可以总结规划内容,了解游客究竟是参观整个游览区还是只是对某些景点感兴趣,进而采取措施,使得游客对整个游览区的利用率更为合理。其次,这一系统可以帮助管理部门做出决策,包括建立可行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还可以用于游客人数的统计,从而了解游客到访各个地点的人数及次数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承受能力,以便合理有效地调配游客的流量和流向。最后, GIS可以为推广旅游业提供所需的资料,包括地图绘制、数据统计、景点介绍(包括多媒体材料)、在Internet上提供网络服务等。

 [13] (五)加强明孝陵景区游客参观体验管理

 首先应当通过多种手段展示特定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明孝陵景区属于建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过去在修建时按照一定的计划,只有在依照修建者的意图依次游览时才最能体会其文化意蕴。游客在进入明孝陵景区后导游往往简单的介绍一下该景区概况就开始游览,游客进入后常不能依照最恰当的路线参观,有的干脆让游客自由活动,根本没有从明孝陵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和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给游客一一讲解说明,从而使游览经历大打折扣。同时,提供的信息内容方面又常显得针对性不足。每处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意义,或某种宗教文化,或某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信息指南往往编制得过于空泛肤浅,未能突出特定文化意义的内容。

 其次,重视导游的作用。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担任解说工作的导游包括景区的解说员和当地陪同。明孝陵景区分为不同的几大景点这就要求必须依靠导游的解说,才能明孝陵这一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更加鲜活生动。

 第三,有限制地展示明孝陵景区。文化旅游者分为目标明确型、观光型、意外发现型、随意型和偶然型五种,这五类游客对目的地的了解和文化需求依次减弱。因此对游客应当区别对待,有限制地开放明孝陵景区,以此保护特殊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已经比较脆弱的区域,不仅不能提升游客的旅游经历,反而会给遗产保护带来困扰。在这点管理措施上,明孝陵景区合理地在景区内建造了孝陵博物馆有效地区分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游客,增加了明孝陵景区游客体验值。[14] 四、结语 游客管理是文化遗产地景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过去在文化遗产地管理时,没充分意识到游客管理的重要性,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今后,在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正确的方法对这一特殊游客进行管理,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给文化遗产游客一个好的旅游体验,以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致谢

 在选题的时候我遇到了题目范围太大和不容易着手的问题以及后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是不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等诸多难题,此时,崔老师给了我很大实际性的指导和改正,在此,非常感谢崔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毛历辛.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商业研究,2004(19):169-178.

 [2] 张文,李娜.国外游客管理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7(27):88-91. [3] Stankey G, Cole D, Lucas R, et al.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 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INT-176[J]. Ogden, U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Inter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5:67-79. [4] 刘亚峰,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259-262.

 [5] Christine Li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835-849. [6] 何方永.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游客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3):39-41.

 [7] 杨小鹤,李武武.加强游客管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J].旅游学研究,2006(10):216-220.

 [8] 季士家.南京明孝陵的历史地位[J].江苏地方志,2004(5):34-36.

 [9] 许颖.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23):56-57. [10] 何方永.我国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7(2):83-85.

  [11] 郭红艳.浅谈旅游景区游客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08(6):186-187.

 [12] 茅艳.信息技术在游客管理中的应用[J].硅谷,2008(4):78-79.

 [13] 艾青青.游客管理——关于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保护双赢的思考[J],2006(6):18-21.

 [14] 李燕琴.我国自然保护区游客管理科学问题探讨[J].科技导报,2006(7):68-71.

推荐访问:本科生 毕业论文 设计
上一篇:2020春季县特教开学检查报告
下一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议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