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不负梦想

来源:人力资源 发布时间:2020-08-17 点击:

 魏则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当时以600多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计算机系,其后因患滑膜肉瘤病,休学留级至2013级。魏则西因患有滑膜肉瘤晚期,于2016年4月12日在咸阳的家中去世,终年21岁。据报道,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魏则西辗转多家医院,病情不见好转,后通过百度搜索找到北京某大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仍无济于事。离世前,魏则西曾在网上发文质疑北京这家医院及相关医生存在欺骗行为;一直以来因医学信息竞价排名而引发争议的百度搜索也被指误导患者。

 国家网信办5月2日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集中围绕百度搜索在“魏则西事件”中存在的问题、搜索竞价排名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调查取证。调查组认为,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竞价排名结果客观上对魏则西选择就医产生了影响,百度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容易误导网民,必须立即整改。

 李彦宏给百度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勿忘初心 不负梦想

  各位百度同学:

  一月份的贴吧事件、四月份的魏则西事件引起了网民对百度的广泛批评和质疑。其愤怒之情,超过了以往百度经历的任何危机。

  这些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很多每天都在使用百度的用户不再热爱我们?为什么我们不再为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还记得创业初期的百度,那时我们主要在跟谷歌等竞争对手抢用户,但我更怕的是它去高价挖我们的人才,谷歌完全有实力给百度的工程师们开出三倍以上的工资待遇来。后来他们进来了,却几乎没有挖动我们什么人。细想起来,那个时候大家都憋着一股气,要做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特别自豪。那时候我们的招聘海报经常用一个名人的头像,在下面配一句简练的文字。比如用鲁迅的头像,下面配的文字就是:“是翻译,还是用创作寻找中国意义?”用钱学森,文字就是:“是在海外住别墅还是回中国做导弹之父?”用毛泽东,文字就是“是投降,还是比敌人更强”……一直到今天,每当我把这些词句说给后来人听时,都会几近哽咽。在这些梦想的感召下,我们去倾听用户的声音,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在实力相差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一点点地赢得了中国市场。是我们坚守用户至上的价值观为我们赢得了用户,也正是这些用户在贴吧里盖楼、在知道里回答问题、在百科里编写词条,他们创造的内容、贡献的信息,让我们区别于竞争对手,成就了百度的辉煌。

  然而今天呢?我更多地会听到不同部门为了KPI分配而争吵不休,会看到一些高级工程师在平衡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之间纠结甚至妥协。用户也因此开始质疑我们商业推广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吐槽我们产品的安装策略,反对我们贴吧、百科等产品的过度商业化……因为从管理层到员工对短期KPI的追逐,我们的价值观被挤压变形了,业绩增长凌驾于用户体验,简单经营替代了简单可依赖,我们与用户渐行渐远,我们与创业初期坚守的使命和价值观渐行渐远。如果失去了用户的支持,失去了对价值观的坚守,百度离破产就真的只有30天!

  今天,百度能影响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信息的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市场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在网上都有。每天有无数的人会根据在百度搜到的结果去做决策,这也对我们的产品理念,行为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为用户负责!

  网民希望我们做的事儿,我们要顺应民心和民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哪些钱可以赚,怎么赚,关键时刻高管和员工如何选择,这些问题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商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必须集中力量做好几件事:

  首先,是重新审视公司所有产品的商业模式,是否因变现而影响用户体验,对于不尊重用户体验的行为要彻底整改。我们要建立起用户体验审核的一票否决制度,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违背用户体验原则的做法,一票否决,任何人都不许干涉。

  其次,要完善我们的用户反馈机制,倾听用户的声音,让用户的意见能快速反映到产品的设计和更新中,让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成为搜索排名的关键因素。

  最后,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先行赔付等网民权益保障机制,增设10亿元保障基金,充分保障网民权益。

  这些个措施,也许对公司的收入有负面影响,但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因为我相信,这是正确的做法!是长远的做法!是顺天应时的做法!

  十年前,我们以搜索为基础,创立了贴吧、知道、百科等新产品;今天,我希望我们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把语音搜索、自动翻译、无人车做成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新产品。百度要跑完从大企业到伟大企业的长距离,要有拓展业务的“体力”,更要有坚守简单可依赖文化的“意志”。让我们坚守用户至上的价值观,为实现让人们平等便捷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的使命努力拼搏,让我们的后人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和自豪!

   Robin

   2016-5-10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记者探访了杨绛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杨绛邻居潘先生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的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此外,潘先生还称,杨绛“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面,也不装修”。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中国作家,戏剧家、翻译家。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此间与钱锺书相识,不久二人结成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

 邻居回忆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

 2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沙沟小区。据报道,从1977年搬进南沙沟小区,杨绛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记者赶到时,已有三三两两的记者守在小区门口,还有记者在小区门前支起了摄像机。

 顺着小区大门向里望去,是一排排或三层或五层的楼房。从外观上看,小区近年重新粉刷过。记者随即向出入小区的居民询问杨绛先生情况,大多数人表示只知道杨绛先生住在该小区,但没有过接触。

 记者在小区门口采访了杨绛先生的邻居潘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潘先生说,杨绛平时和保姆住在一起,为人低调,近年来也很少会客。在他看来,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

 从“我们家”到“旅途上的客栈”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记述一家人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场景。“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不久,在北师大任教的女儿钱瑗也因肺癌住院。1997年早春,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1998年岁末,钱锺书也辞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杨绛在《我们仨》中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笔耕不辍 晚年仍创作

 两年间失去了两个至亲之人,时年87岁的杨绛孑然一身。

 此后,她以惊人地毅力整理钱锺书的手稿书信。钱锺书的手稿多达7万余页,涉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据报道,这些手稿因多年随主人颠沛流转,纸张大多发黄变脆,有的已模糊破损。

 经杨绛深入细致地整理和编订,2011年,《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与读者见面。今年3月,《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至此,这套历经15年,涵盖72卷册的《钱钟书手稿集》终成完璧。

 此外,杨绛晚年仍笔耕不辍。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之后,96岁高龄的杨绛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评论家盛赞其文字“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2014年,她又为《洗澡》撰写续作《洗澡之后》。

 中国知识分子达不到的境界,杨绛先生接近了

 中学时读《洗澡》,正值年少悸动,又有些孩子气加书生气,觉得自己就像许彦成,对这个人物喜欢到不得了,一学期下来将这本书翻来覆去读了几遍。长大了口味渐重,才发现自己未必是喜欢那平淡如水的莫名情愫,而是“偷不如偷不着”的人性在作祟。

 这么说或许不敬,因为有朋友说《洗澡》在她眼中是纯爱故事,几与韩剧相若。杨绛本人也是如此态度,她前两年以《洗澡之后》接续《洗澡》,正是出于对纯爱的维护,生怕有人在她去世后擅写续集,糟蹋了许彦成和姚宓之间“纯洁的友情”,我的“重口味”必不为其所喜。

 杨绛先生代表作品

 不过,即使曲解,《洗澡》也是我年轻时代最着迷的小说之一,地位远高于《围城》。尤其是其后半段,感情戏骤然收紧,对大时代着墨渐多,过渡圆熟。一贯挑剔的施蛰存称《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在我看来极是贴切。

 于跨越世纪的杨绛而言,《洗澡》所记录的那段大时代,即使阴云密布,后世看来惊心动魄,仍只是她生命中的小小经历。八岁那年,她见证五四运动,30年代,她见证留学潮与中国大学最好的时光。其后是抗战与内战,此后的三反、反右、文革,从山雨欲来风满楼到举国癫狂,她一一见证。86岁那年,女儿钱瑗去世,87岁那年,丈夫钱锺书去世,曾经的“我们仨”只剩她形单影只,可那之后的十几年里,她仍笔耕不辍,百岁时仍习惯凌晨一点多入睡。

 有人曾说,读《我们仨》,读者往往比杨绛自己更伤心。想来也是如此,一个知识分子,未曾躲过百年中国的所有动荡离乱,到了稍得安定之时,丈夫爱女双双辞世,又是何等寂寥。若是联想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们更是只能慨叹:这个时代辜负了他们。

 即使人们津津乐道的钱杨恋,也未曾被时代好生呵护。他们初见时,钱锺书第一句便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则以“我也没有男朋友”作答。此后结伴牛津与巴黎,似乎已是仅有的宁静。自身颠沛流离之外,这爱情还难免被消费,各种猎奇文字以传记、回忆录等名目泛滥,就像林徽因的“四月天”那般,号称传奇,实则都是八卦。

 只有杨绛不以为意,在老屋里静待时光流过,以笔记录过往。她出生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又是名门出身,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她身上已是潜移默化。因此她既有传统恬静的一面,又有豁达开放的一面,再加上女性的坚忍,想来这便是她能够历经百年沧桑而不怨天尤人的奥秘。

 当然,或许也有看透了的缘故。这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即使有一张勉强安静的书桌,也难直抒胸臆。

 我一向口味独特,总认为杨绛的文字更优于钱锺书,后者的幽默有时类似“抖机灵”,妙绝但浮华,杨绛的小幽默则不带烟火气。至于沉静平淡的笔调,也是我所喜。但她的恬淡朴实既是才情与技巧,也是隐痛。她的《干校六记》,得某高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的十六字品评,评价固然甚高,但文字中所记录的那些残酷荒谬,我们又何尝有机会真正控诉?无数人的颠沛流离、家破人亡暂不去说它,光是杨绛自己所经历的便沉痛已极——才华横溢的妹妹杨必不堪迫害,死于心脏衰竭,女婿王得一不堪批斗凌辱而自杀。当愤怒可以自由存在时,恬淡朴实当然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叙事,可是当愤怒无处安放时,恬淡朴实或许只是被动而为之。《干校六记》刚出版那阵儿,据说只能偷着卖,在历次运动中吃了无数苦头的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也是在《干校六记》出版后,美国驻华办事处主任洛德的夫人非常喜欢此书,约杨绛见了一次面。但此后洛德夫人再约杨绛参加各种活动,杨绛多半婉拒。直到多年后,仍有人以“她对国家对民族有很深的感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很清醒”来评价此事,杨绛听了,会不会因为常识的沦亡而从心底泛起悲凉?

 百岁时,杨绛曾写道:“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近年来,但凡有知识分子逝去,常有人会刻意提及其旧事,其中不乏暗面,似乎要破除“为尊者讳”的政治正确。其实,且不说这些旧事的真伪,以大时代动荡之剧,种种“运动”之酷烈,人人都少不得一些违心之事或言论,若非要视之为“污点”,或许并不为过,但如果当事人早已自省,就不该苛求。我想,意欲“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的杨绛,其笔下“污秽”不会仅限于外界。若非早有自省,从那扭曲人性的时代中走来的杨绛,不会有如此 淡泊的晚年。

 记得当年读《将饮茶》,印象最深的便是她写到父亲去世的那一段,家中狼藉一片,她坐在大厅门槛上哭,抬头望见搭丧棚的人在大厅柱子上绑白布,便想起自己结婚时绑彩绸也是如此麻烦。她淡淡写下一句“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而在《将饮茶》后记“隐身衣”里,她又写道:“一个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中国知识分子想做到这境界,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晚年杨绛起码接近了。

 她也许并不畏惧自己的孤单,“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便已将自己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没错,“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锺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没错,“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杨绛比我们都清楚: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常在。

 那百年人生,终究是一个人走过,一个人面对的。

 网曝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通法被逐出语文书

 作家张一一曾“卖书”给古稀父亲引发热议

 近日,语文出版社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40%课程的内容已经替换,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而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也因为“破坏火车站秩序”而被曝将换成高考落榜作家张一一曾感动千万网友的《丑陋的父亲》一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文章,朱自清的《背影》所描述的父爱令人动容,但有人曝出《背影》因为违反交通法而被逐出语文教材,有人分析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段落,“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些动作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所以《背影》一文已从教材中删去。

 “我听着循环播放的《父亲》,默念着远方那一个年逾古稀满头白发已不复让我仰望的名字,回想三十多年来的许多如烟往事,不禁就热泪盈眶。我竟然还会为这个脾气古怪毛病多多的糟老头儿幸福和骄傲着,并誓要带给他更大的幸福和骄傲——我要做他今生可以倚靠的一座大山,他心目中一个可以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高考落榜作家张一一在2015年撰写《丑陋的父亲》一文献礼父亲节感动无数网友,看文章标题还以为这是对父亲的不敬,内容却是描述了一位农民父亲的爱子情深和朴实无华。

 由于《丑陋的父亲》更加以情动人与时俱进,有网友觉得《背影》被替换掉也在情理之中。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过去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还是被撤换。”

 附高考落榜作家张一一曾感动全国千万网友的《丑陋的父亲》一文:

 丑陋的父亲

 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是一座只可仰望的大山,是我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

 父亲加起来上了不到两个月的学,却识得不少字。父亲熟读《三国》《水浒》《说岳》《说唐》,不但可以一字不落地讲《隆中对》《舌战群儒》《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准确地说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以及岳武穆帐下“四枪八大锤”的绰号和姓名,甚至还曾私底下质疑过“隋唐第二条好汉”应该是使梅花亮银锤的裴元庆,而不是持凤翅镏金镗的宇文成都,他的学问深不可测大得惊人,渊博得让我高山仰止。

 酷暑的夜晚,停电是常态的乡村根本无法入睡,户外“乘凉”是最好的排遣。父亲一张竹椅,一把蒲扇,一壶粗茶,在我家院子的大槐树下讲《三国》,常常围满虔诚的听众,甚至还有邻村的三国迷打着一双赤脚步行十多里慕名前来听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的那几段《三国》讲了不知有多少遍,大槐树底下的听众不但一个都没有减少,反而有水涨船高之势。持家有道的母亲曾打算趁父亲讲座时去听众中兜售一些瓜子、汽水、冰棍、凉茶、西瓜之类补贴家用,被父亲暴怒地制止,这一度让尚不知生活艰难的我对“不要让几毛臭钱玷污了学问”的父亲肃然起敬。

 父亲讲《三国》时的样子很神气。尤当讲到“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样的风流倜谠潇洒不羁,我热血沸腾不时产生幻觉:把父亲顿时等同于诸葛亮、刘备、曹操那样的牛逼人物,为自己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庆幸不已。我小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继承父亲的“三宝”——那竹椅,那蒲扇,那茶壶,也能宣讲三国,拥有一槐树底下求知若渴的听众,那一定会是世界上最风光最荣耀的事情。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村里第一个“下海”做生意的父亲颇是赚了一点儿钱,盖了村里也是乡里第一栋三层高的小楼,那是父亲一生中最为华彩的时刻。盖楼时,不知有几百年的老槐树砍掉了,我想要阻止却不敢说出口,从那时起,也砍掉了我有关童年的许多记忆。

 老槐树被砍掉之后,父亲不再喝茶,开始喝酒,我逐渐感受到了父亲的膨胀。父亲原本喝小半杯白酒就脸红,听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后,开始贪上了杯中物;父亲原本吃不惯辣椒,了解到毛泽东“不吃辣椒不革命”后,开始拼命地吃辣椒;父亲原本也不抽烟,从一本地摊杂志上看到邓小平烟瘾奇大,从此开始学抽烟。抽烟、喝酒、吃辣椒,本来只是个人喜好,极平凡的一件事情,父亲非要把这些生活习惯上升到一个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一定要把自己跟那些文豪和伟人联系到一起,在他自以为是的观念里,貌似那些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椒的村民,似乎就要低人一等一般。

 父亲常常不自觉地表露出这样一种荒诞的情绪,这在他还是村里的首富时,村民们还可以忍受或者继续敷衍他。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继续吹拂,父亲这个优秀农民企业家的那些生意越做越差,直至欠下村里最大的一笔债务。

 父亲抽的烟、喝的酒还是村里最好的,但分明已没有了先前“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那种盛况,来听父亲讲《隆中对》《煮酒论英雄》的村民眼见是越来越少……有一天傍晚我去同桌易兵家问作业,远远听得易兵他爹易老三一边拍桌子一边在对谁抒发不平:“张正超他算什么英雄?他敢自比刘玄德诸葛孔明!他有什么本事讲《隆中对》?他欠我五百块钱一年多都没还呢,还是赶紧给自己想个对策吧!”易老三曾是父亲最为忠实的听众,曾乐此不疲在大槐树底下司职给父亲端茶倒水摇扇驱蚊的美丽差使,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回易兵爷爷的寿诞易老三再四请到父亲和我过去捧场,酒过三巡面红耳赤的他兴奋地站到一张长凳上发表演说“今天张正爹都过来了,这相当于就是我们县的县长来了,正爹讲的《三国》,大约邓主席也可以听得的,只是他老人家没我们这些老百姓有耳福哟,我们热烈热烈热烈欢迎正爹来段《煮酒论英雄》好不好……”,此话言犹在耳,却是往者不可谏,今是而昨非。易老三对父亲的背叛令我十分的愤怒,从此再也没走近易兵家半步。

 六年级时,我以全乡第二名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进乡里中学的“实验班”,小小少年开始长大长高,而家里的境况却没有因此好起来。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有家不能进”。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兴高采烈捂着书包里学校作文竞赛一等奖的莫大荣誉回家,只见围墙的大铁门上贴着一个白色的大大的“封”字,我的心猛地一沉,立马联想起黑白电视机里的那两位情节严重的钦犯林冲和武松。母亲和姐姐瘫坐在大铁门前的石墩上,神色黯然,一言不发,她们周围是左三圈右三圈以易老三为首的兴高采烈的看客。我小心翼翼从书包取出奖状给母亲,还或故意要让周围的人看到,母亲的嘴角终于露出一丝浅笑。我瘦小的身体还无力去对抗这个冷酷的世界,那是我当时唯一可以贡献出来的力量。

 不知等待了有几个世纪,夜色渐渐降临,在袅袅炊烟中,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父亲终于大摇大摆回来了。他停完车二话不说,径直到铁门前把封条扯得粉碎,母亲不无焦急地说,这可是法院贴的封条啊,不会抓你去枪毙吧?父亲满不在乎说,放你们娘几个一百二十个心,执行庭的周庭长跟我是老相识,他们今天过来不过是走个过场意思一下,就是他今天中午派人告诉我今天下午不要在家的……有父亲这番话撑腰,姐姐和我争相跑进院子,十分解恨地撕扯掉前后门另外几个讨厌的“十字封”,并念念有词地把它们踩在脚下,然后碾成一团,践踏法律的感觉真好。在那一瞬间,并不太高大眼见还萎靡不振了许久的父亲形象,瞬间又变得伟岸起来,他又成了我心目中的大山和英雄。只不过,父亲这一高大的印象并没有维持多久,而这也是我有关父亲英雄形象的最后一点记忆。

 初中的那几年,四处折腾忙着还债的父亲几乎没怎么管过我,我也乐得无法无天鸡飞狗跳,成绩自然每况愈下。父亲在初三开学的时候瞒着我去了一趟学校,把他从云南出差带回的自己舍不得抽的几条云烟和红塔山送给了我的班主任和我偏科最严重的英语老师,我当时还纳了闷了,辛勤的园丁们那段时间怎么会对我突然友好起来青眼有加呢?

 在我参加中考的前夜,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赵庭长亲自带队来抓父亲,父亲虽还是没被抓个正着,作为母亲当年最贵重嫁妆的一台缝纫机和家中的电视机、电风扇却被如狼似虎的大盖帽们给搬走了,母亲呼天抢地坐在台阶上不断地捶打自己,这让我很受刺激一夜无眠。我在中考考场上一溃千里,以仅多一分的成绩勉强搭上普通高中的末班车,多年来一直是我手下败将的易兵却考上一所省重点。易兵家大摆筵席请来县里的戏班子唱花鼓戏的那一天,父亲一个人在家喝了不少的闷酒然后去道喜,易老三远远迎上前来发烟,被父亲一掌打落在地。父亲怒不可遏说:你们家有……有本事考省……省重点,唱花……花鼓戏,就要抽芙……芙蓉王,还抽……抽什么狗……狗屁白……白沙烟……父亲和易老三大打出手乱成一团,最后不太光荣地负伤多处回家。心有愧疚的我找了几块棉布要给父亲包扎伤口,他扬手就要打我,一旁的母亲眼疾手快,哭着闹着把父亲推开要跟他拼命。其时的我貌似已然懂得,父亲的伤根本不在身上,而在心里。

 在我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流年不利的父亲终于时来运转,做成了一单生意,基本还清多年前欠下的债务。无债一身轻的父亲于是决定提前“退休”。来我家串门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父亲的《隆中对》《煮酒论英雄》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重新开讲,依然聚集起不少的听众,我冷眼旁观,已是换了不同的心情。

 闲下来的父亲并没有闲着,他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员外”。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管是公公和儿媳妇吵架,还是留守小孙子不听奶奶的话,他都要事无巨细管上一管美其名曰“这村里的公道,总还得有个人主持大局吧?”直到有一天,他千米迢迢赶过去教训一对新婚燕尔不可开交的小夫妻时,被双方所持的锅铲和菜刀有意无意所伤,似才是有所醒悟。母亲本以为父亲从此后会改掉他好管闲事的臭毛病,父亲确乎也收敛了几天,只是几杯猫尿下肚,没多久又故态复萌,把一个村里的荷官还是法官的重任顽强的挑起,后来不知又闹出了多少的笑话和尴尬,母亲多次苦劝无果,只好天要下雨夫要逞能由他去吧。

 高三那年,我没能考上大学。父亲说我18岁了,他可以不管我了,要我去学一门木匠或者油漆匠,跟村里在外面发了财的吴刚去广东打工。吴刚大我三岁,是留了三级才与我做成同班同学的,成绩从来没有突破过班里倒数名次的前三甲,吴刚父亲临死时还紧紧握着我的手有“托孤之重”的一再嘱咐我这个村里早慧的小神童将来要多多照顾吴刚,命运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怎么可以反而跟吴刚去混饭吃。母亲跟父亲吵了一架,卖掉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十多头小猪崽,坚持让我上补习班复读,一向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父亲,这一次竟是没有一意孤行地横加阻拦。

 第二年高考的前一天傍晚,我从学校的食堂吃完饭回到寝室,室友司马术奇递给我几张十元的钞票,说是刚才有一个穿布鞋戴草帽的奇怪的男子给他的,他没说自己是谁,只说让我这两天买点儿好吃的,还说我知道他是谁。我一数一共是九张皱巴巴的“大团结”,连一百块都没有凑够,但我的眼泪蓦地就夺眶而出:父亲自从光荣“退休”之后已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他每抽一包烟,每打一壶酒,都得要勤俭持家得近乎抠门的母亲恩准,日子过得非一般的捉襟见肘,我不知道他一共用了多长的一个岁月才存了这么大的一笔体己,并在这一天送达我的手中。

 那一年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地方院校,父亲额头上岁月留下的刀痕开始舒展了许多。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当代大学生看闲书的时间很富有,此前在村里很难读到的《说唐》《说岳》全本在这里可以轻松找到,父亲那个曾无比神秘的讲坛,在我心目中地位已不再新鲜和向往。

 大一暑假回家,父亲要跟我下象棋,百无聊赖的大学寝室里曾彻夜打过《梅花谱》《橘中秘》熟练掌握了“顺炮直车破横车”以及“顺炮横车破直车”诸般变化的我棋力已然大增,已非昔日要父亲让我一车一马的那个愣头青。不明就里的父亲在接连输给我三盘后,我说我让他一个马,父亲生气地哼了一声,却并没有喝止;又连输三盘后,我开始饶他俩马,接着又连输两盘;父亲的额头和颈上同时开始冒汗,在端酒杯自斟自饮企图掩饰什么时,他用过无数次的那酒杯居然没有端稳,跌落在地上摔了个粉碎,从易老三家打来的谷酒洒落一地。父亲趁机把桌上的象棋一拂,俯身去收拾那些陶瓷碎片的时候,他佝偻的身子和满头的白发让我年轻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不由自主升腾起对这个家庭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里我自筹资金弄学生餐馆和录像厅,办家教中心,开围棋象棋培训班,给全国各地的报刊写稿,时间太不够用,忙碌得连谈一场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当我艰辛地筹措到大三的学费时,父亲找到了我在校外租住的简陋住处,他说要去上海跟澳大利亚的一个国际大财团做一笔大生意,他已召集到当年下海做生意时的几个朋友一起干完这一票就正式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他把白纸黑字的英文合同拿给我看,看起来还蛮像是那么一回事儿,但他自己连来回上海的路费都不够,听说这个暑假我赚了不少钱,问我有多少,要我先借给他没多久就加倍还给我。当我还有一些犹豫时,父亲用坚毅的眼神对我说,他再也不想连一包烟、一瓶酒都要到母亲那里去“讨”,他说这些年自己作为男人活得太没有尊严,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搏”。于是我哪里可以再犹豫。

 天真的农民企业家被澳大利亚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们哄得团团乱转,父亲后来终于知道那是一个诈骗团伙,但如梦初醒的他却找不到任何有利的证据,也压根没有任何的能力去惩罚那帮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坏蛋。而这事儿派生出的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为了攒足学费,我铤而走险与学校周边街头的几个小混混炸金花出老千被赌徒们轻松的发觉,差点儿一个手指头就没了。赌徒们命我写下一张两千块的欠条,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学校去上课,学费没交加上旷课太多,以致连大学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父亲对此事据说还是曾有过一些愧疚的,只是他从来都没有跟我提起过只言片语。

 刚步入社会的那一两年,没有大学毕业证更没有工作经验的我一度十分狼狈,前途一片茫然、找不到任何出路的年轻人是极为痛苦的。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太大,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曾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父亲和母亲在老家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父亲喝醉酒在村里闹出事也愈发频繁,直到我后来调整好心态,按捺住年轻人普遍的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从零开始,忍受无尽的寂寞,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一般人无法想见的困难,终于出版了几本书,做成了几件事,挣得了些许虚名在外,不再为衣食所苦。“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父亲不时会在电话中高兴透露,他在村里的地位已有了显著的提高,村里的年轻人对他很尊重,老人们有大小事也会主动找他商量,日子已过得越来越滋润云云。

 有一段时间父亲很是关心我的终身大事,说村里我的小学同学易兵、吴刚、蒋树林他们家的孩子都上学了,而我怎么还是孤家寡人一个,要是在外面没本事找到老婆,他就去河对岸的杨林寨帮我访一个。杨林寨是不服归化的外地过来的移民,说着我们那里听不太懂的话,村里凡是找不到老婆的大龄男光棍,最后都会去杨林寨谋求“脱光”。而更为要命的是,被村里人歧视的杨林寨的姑娘们,娶回家之后一个个温良恭俭让,贤惠得不得了,不但能操持家务,还会一窝窝的生娃,也算是一条出路。电话里我没好气的告诉他,我的事你少瞎操心,以后要再提去杨林寨给我找媳妇,小心我过春节都不会回家。父亲深知我的脾气和倔强颇得他的衣钵真传,从此就再也没有催婚过。

 这些年我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要做的事情太多,每一回逢年过节回老家也总是急火流星来去匆匆,父亲有时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想要跟我说些什么,我又总会被一些亲戚、邻居、同学拽走打骨牌打扑克打麻将而不了了之。三年前的中秋节,我与父亲终于有了第一次深度的交流。我问他平日里在家都干些什么。他说没事可干。他说他想下象棋,但村里人都在买马和打麻将,根本找不到下棋的人。他想看书,却又没有书可以看。我不禁为之动容。我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父亲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的精神空虚。我于是决定给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捐赠一些书籍,赞助举办一个“农民象棋争霸赛”——这一些后来都成为我发起的“农村文化月”多个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当父亲作为村里的四个代表之一去参加全镇40多个村子的“农民棋王争霸赛”时,眼见现场有很多自信满满杀气腾腾的年轻人,“不服老”的他在对阵抽签时居然丑陋的弃权,当了一个可耻的逃兵,此一临阵脱逃之举一度让我的小侄子和小外甥、他的小孙子和小外孙们鄙视不已。

 今年端午节前的十多天,父亲兴冲冲给我打来电话,说村里将举行的龙舟赛请他写了一副对联,他想读给我听一听,让我给点儿意见,我当时正忙着赶一个好像很重要的东西,竟是没有工夫去听他的对联。忙完事后的那个晚上,我辗转反侧翻来覆去怎么也没有睡得踏实。

 昨天是端午节,父亲傍晚又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写的龙舟赛对联在村里评价颇高,镇里36条龙舟参加比赛,村里的红龙船赢了,放了很多烟花鞭炮,场面很壮观很热闹,过几天会唱三天三夜的花鼓戏,戏班子里还有几个县里的名角,可惜我没有时间回去看。父亲对现在的我貌似已颇放心,不复再对我唠叨些别的什么,也没有再逼婚,只是叮嘱在外面要注意健康平安。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看来我也算是“孝”了。

 今天是从美利坚舶来的“父亲节”,一个并不被我承认的节日。我听着循环播放的《父亲》,默念着远方那一个年逾古稀满头白发已不复让我仰望的名字,回想三十多年来的许多如烟往事,不禁就热泪盈眶。我竟然还会为这个脾气古怪毛病多多的糟老头儿幸福和骄傲着,并誓要带给他更大的幸福和骄傲——我要做他今生可以倚靠的一座大山,他心目中一个可以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还记得燕赵都市报2014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吗?当年,最令人瞩目的获奖者是井陉残疾老哥俩贾海霞、贾文其。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双目失明的贾海霞抓着没有双臂的贾文其的衣袖,走出山村,一路辗转,来到省城。在那场洗涤心灵的盛会上,送给他们的掌声一次次响起,因他们而感动的泪水一次次落下。

 如今,他们又成“网红”了……

 老哥俩被评为2014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最近,美国CNN旗下的GBS工作室,以两个中国农民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短片,

 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无数人…

  从2002年开始,每当清晨的炊烟升起,村里人都能看到一对老哥俩形影不离的身影。从村子里一直到河滩这1公里地的崎岖小路,失去光明的贾海霞拽着贾文其空洞洞的衣袖慢慢走过......短片里的主人公是两位石家庄老人,他们就是贾海霞和贾文其。这两位老人来自石家庄井陉县冶里村,贾海霞的左眼是先天性白内障,从小失明,右眼又在打工时落下残疾。贾文其则是小时候触电,丢失了双臂。

 2001年,两人突发奇想,决定承包村里没人要的50多亩河滩来植树,村委会知道后,一分钱没要就给他们签了合同。每天早上,看不清道路的贾海霞就拽着贾文其的衣袖,去他们承包的河滩上去种树。过河时,贾海霞帮贾文其卷起裤腿,贾文其就背上贾海霞趟过去。为了省下买树苗的钱,贾文其就把贾海霞扛在肩头上,把大树上的小树枝砍下来,作为树苗。贾文其没有手,就用脚趾头把住水桶,给树苗浇水,贾海霞看不清,就用手摸索着让小树苗不倒。由于缺水,第一年哥俩辛辛苦苦移栽下800棵苗,只活了2棵。吃到了这个教训后,老哥俩找到了打水的好方法。老哥俩也免不了有闹矛盾的时候,但从来不耽误种树。

 从2002年开始至今,十几年如一日,贾海霞和贾文其已经栽下十多万棵树。一个有手,一个有眼,你是我的眼,我是你手。两个人就这样,在十几年时间,合作把村里的50多亩荒滩打造成了绿林。有人给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把树全部卖掉,能赚上50万。

 老哥俩至今拿着低保,还有残联的补贴,年收入只有二千多块钱。但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老哥俩一棵树都没有卖过。

 两位老人说,不砍一棵树,要把它们留给子孙后代。

 这两个几十年的好朋友结伴种树的故事感动了CNN,于是就有了这个短片!

推荐访问:廉洁自律勿忘初心 初心 不负 勿忘
上一篇:(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下一篇:纪念白求恩(语文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