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_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来源:人力资源 发布时间:2020-03-23 点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一、资本充足(Capital Adequacy) 4 (一)定量指标(50分) 4 1.资本充足率(40%) 4 2.一级资本充足率(20%) 4 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 4 4.杠杆率(30%) 5 (二)定性因素(50分) 6 1.银行资本质量和构成(8分) 6 2.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对资本的影响(8分) 6 3.银行资产质量及拨备计提情况(8分) 7 4.银行资本补充能力(10分) 7 5.银行资本管理情况(8分) 8 6.银行监管资本的风险覆盖和风险评估情况(8分) 9 二、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 11 (一)定量指标(40分) 11 1.不良贷款率(20%) 11 2.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15%) 11 3.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25%) 11 4.全部关联度(15%) 12 5.拨备覆盖率(25%) 12 (二)定性因素(60分) 13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10分) 13 2.信用风险资产集中度(5分) 13 3.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15分) 14 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10分) 15 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 16 6.贷款以外其他表内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15分) 17 三、管理质量(Management Quality) 18 (一)银行公司治理(40分) 18 1.决策机制(10分) 18 2.监督机制(4分) 19 3.执行机制(6分) 19 4.发展战略、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8分) 20 5.激励约束机制(6分) 21 6.信息披露(6分) 23 (二)内部控制(60分) 23 1.内部控制环境(10分) 23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 25 3.内部控制措施(10分) 26 4.数据质量管理(20分) 27 5.信息交流与反馈(5分) 29 6.监督评价与纠正(5分) 30 四、盈利状况(Earnings) 32 (一)定量指标(50分) 32 1.资产利润率(20%) 32 2.资本利润率(20%) 32 3.成本收入比率(20%) 32 4.风险资产利润率(15%) 32 5.净息差(15%) 33 6.非利息收入比例(10%) 33 (二)定性因素(50分) 33 1.盈利的真实性(12分) 33 2.盈利的稳定性(12分) 34 3.盈利的风险覆盖性(12分) 34 4.盈利的可持续性(7分) 35 5.财务管理的有效性(7分) 35 五、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37 (一)定量指标(40分) 37 1.存贷比(30%) 37 2.流动性比例(35%) 37 3.流动性覆盖率(35%) 37 (二)定性因素(60分) 38 1.流动性管理治理结构(12分) 38 2.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12分) 39 3.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20分) 39 4.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8分) 41 5.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其他要素(8分) 42 六、市场风险(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43 (一)定量指标(30分) 43 1.利率风险敏感度(50%) 43 2.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50%) 43 (二)定性指标(70分) 43 1.市场风险管理框架(20分) 43 2.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40分) 44 3.市场风险管理其他要素(10分) 46 七.信息科技风险(Information Technology Risk) 48 (一)信息科技治理(15分) 48 1.信息科技治理组织架构(8分) 48 2.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的专业支持和匹配度(7分) 49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12分) 50 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6分) 50 2.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日常运作(6分) 50 (三)信息科技审计(10分) 51 1.信息科技风险监督体系(4分) 51 2.信息科技内外部审计(6分) 51 (四)信息安全管理(14分) 52 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8分) 52 2.信息安全管理执行力(6分) 53 (五)信息系统开发及测试(12分) 54 1.信息科技项目管理体系(6分) 54 2.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6分) 54 (六)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15分) 56 1.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体系(8分) 56 2.信息科技运行维护运作(7分) 56 (七)业务连续性管理(12分) 57 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7分) 57 2.业务连续性管理日常运作效果(5分) 58 (八)信息科技外包管理(10分) 58 1.外包管理组织架构和外包战略(2分) 58 2.信息科技外包管理(4分) 59 3.跨境及非驻场外包管理(2分) 59 4.重点外包服务机构管理(2分) 60 (九)信息科技监管重大关注事项 60 1.信息科技治理结构重大变化 60 2.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 61 3.涉及信息科技的案件 61 4.存在严重违反相关信息科技监管法规制度的行为 61 5.现场检查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 61

 一、资本充足(Capital Adequacy) (二)定性因素(50分) 3.银行资产质量及拨备计提情况(8分) 主要分析银行资产质量变化的趋势和方向,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充足情况,以及对银行资本的(潜在)影响。 评分原则:(1)资产质量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银行资本造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6分。 (2)计提资产损失准备不足,贷款拨备比率和拨备覆盖率按孰高原则未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得分应低于4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 (3)未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银行,得分应低于5分。 资产质量情况:截至2016年末,我行各项贷款1073.82亿元,较年初增加181.71亿元,增幅20.37%,其中:正常类1048.71亿元、关注类9.39亿元、次级类6.78亿元、可疑类7.34亿元、损失类1.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5.72亿元,较年初增加8.6亿元,增幅120.79%;不良贷款率1.46%,较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受持续低迷经济形势的影响,我行信贷资产质量呈下迁的趋势,但未对我行资本造成不良影响。 二、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 (一)定量指标(40分) 1.不良贷款率(20%) 2%以下:100分

 3%至2%:75分至100分

 5%至3%:60分至75分

  10%至5%:0分至60分 10%以上:0分 2.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15%) 80%以下:100分 80%至100%:100分至60分 200%至100%:0分至60分 200%以上:0分 3.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25%)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4%以下:100分 10%至4%:60分至100分 15%至10%:0分至60分 15%以上:0分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10%以下:100分 15%至10%:60分至100分 20%至15%:0分至60分 20%以上:0分 注: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的分值。 4.全部关联度(15%) 10%以下:100分 50%至10%:60分至100分 100%至50%:0分至60分 100%以上:0分 5.拨备覆盖率(25%) 300%以上:100分 150%至300%:60分至100分 100%至150%:0分至60分 100%以下:0分 注:(1)资产质量各定量指标采用每年的季度算术平均值作为评级依据。季度指标逐步恶化的银行,应综合分析风险趋势,在原评分基础上酌情扣分。 (2)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超过200%的,资产质量定量指标总分不得高于20分。 2016年甘肃银行主要资产质量指标值 项目 一季度末 二季度末 三季度末 四季度末 2016年平均值 不良贷款率 0.91% 0.91% 0.96% 1.46% 1.06%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 85.22% 94.31% 98.81% 96.06% 93.60%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8.82% 8.62% 8.43% 5.45% 7.83%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8.82% 8.62% 8.43% 6.65% 8.13% 全部关联度 9.26% 8.31% 7.34% 8.45% 8.34% 拨备覆盖率 230.00% 253.95% 252.15% 205.69% 235.45% 2016年,我行资产质量平均指标是:不良贷款率1.06%,自评得分8分;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93.6%,自评得分4.37分;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7.8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8.13%,自评得分7.45分;全部关联度8.34%,自评得分6分;拨备覆盖率235.45%,自评得分8.28分。 受当前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以及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力度加大,钢铁、煤炭、煤化工等行业持续不景气,部分企业举步维艰,导致我行不良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两项指标在2016年呈上升趋势。银行风险正从单一企业向集群、上下游企业蔓延传导及由外部向银行内部传染的趋势日趋明显,风险暴露呈现出区域集中、产业集中、行业集中等特点。根据目前我行即将到期的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分析,由于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已出现明显回暖迹象,结合已形成逾期垫款的信贷业务清收处置难度及处置方式判断,我行不良及逾期贷款仍将处于上升的通道,但上升态势将趋于缓和。 本项自评得分34.1分。 (二)定性因素(60分)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10分) 主要考察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具体分析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升降原因,区分存量和增量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不良贷款比率升降的原因,区分“分子”和“分母”因素的影响;分析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的变动趋势、原因及其对不良资产率的影响。 评分原则:(1)未实现不良贷款“双控”的,得分应低于7分。 (2)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原则上评分不高于6分。 (3)当年进行过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检查的,应以调整后的不良率作为评级依据;资产风险分类明显不准确、不审慎的,本项得分原则上不高于4分。 (4)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整评分结果,可适度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截至2016年末,我行不良贷款余额15.72亿元,较年初增加8.6亿元,增幅120.79%;不良贷款率1.46%,较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2016年,我行贷款不良额、不良率双升的原因分析:一是受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行业的客户经营效益普遍下滑,产品销售不畅、回款周期拉长,使企业资金面紧张,导致我行授信逾期或垫款增加;二是总行通过主动监测发现重大违规、违约问题,主动下调风险分类,如:资金挪用、参与民间融资、盲目投资、生产经营重大变故等;三是受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实力、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部分民营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双重下行影响下,代偿能力不足,导致我行授信形成不良;四是贷款合同虽未到期,但存在未按要求执行分期还款计划或屡次发生欠息的现象,到期偿还可能存在一定潜在风险,使贷款分类到不良。 截至12月末,我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的迁徙率分别为1.17%、10%,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率为37.42%,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率为11.99%。较年初相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下降1.5个百分点;正常、关注、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分别上升0.63个百分点、7.62个百分点、30.77个百分点,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一是我行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于2016年6月18日投产使用,该系统增加了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欠息天数风险因子,使存在风险隐患的客户及时得到暴露,真实反映资产质量;二是按照上市标准和监管要求,增加分类频率,引导全行风险条线依据贷款担保方式、逾期天数、欠息天数,结合信贷资产风险程度的变化情况,按月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导致下半年五级分类的迁徙幅度变化较为明显。 本项自评得分6分。 2.信用风险资产集中度(5分) 主要考察表内外信用风险资产在行业、区域、国别等方面的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风险状况,包括集中度风险发展趋势,及其对银行表内外风险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截至2016年末,我行贷款余额1073.82亿元,较年初增加181.7亿元,增幅20.37%。从行业分布来看,贷款主要投向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6.33%)、制造业(占比14.52%)、建筑业(占比8.21%),上述三大行业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9.06%。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异地贷款余额4.3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0.4%;省内贷款余额233.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85.73%。 总体来看,我行贷款的行业投向主要以全省经济发展导向为重点,在地域投放上以省内为主、省外占比较小。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横推进,我省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省内经济整体有向好发展的趋势,区域集中度风险较小;加之我行贷款着力支持全省重大战略、服务 “三农”和小微企业等,有较好国家支撑性政策,未来我行省内贷款仍呈上升趋势。另外,我行贷款主要投向批发零售、制造业以及建筑等行业,受外部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我行已暴露的风险资产也集中在上述行业。然而,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已有企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对于批发零售和建筑业国家也陆续出台了支持性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如《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中国制造 2025》等),我行贷款虽然在这些行业较为集中,但由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加之我行对行业内客户选择较为合理,贷款风险缓释大多采用优质抵质押担保方式,行业的过度集中对未来我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小。 截至2016年末,我行银行承兑汇票余额311.6亿元,较年初减少88.19亿元,保证金比例为53.62%,敞口余额167.08亿元。按区域划分,异省客户银承余额217.43亿元,较年初减少38.73亿元,占比69.78%;敞口余额108.35亿元,占比64.85%。按投向划分,所投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制造业203.51亿元,占比65.31%;批发和零售行业83.72亿元,占比26.87%。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我行异省银承业务所占比重略高,为此我行已积极落实了压降表外银承、释放低收益资本占用的措施,逐步压缩异省客户。另外,我行银承主要投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受经济持续下行以及同业票据案件频发的影响,我行不断调整银承业务发展方向,对于行业波动较大、风险状况较为突出的钢贸、煤炭、有色金属等客户已停止新增准入,未来我行银承规模将逐步缩减,集中度风险较小。 截至2016年末,我行自有资金投资余额 188.82亿元,较年初增加19.52亿元,增幅11.53%。按区域划分,投资甘肃地区项目余额112.35亿元,占投资余额的59.5%;投资省外项目余额76.47亿元,占投资余额的40.5%,主要集中在深圳、浙江、北京、江苏、海南等地区。按行业划分,我行自有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占比25%)、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占比25%)。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我行自有资金主要投向省内项目,本着甘肃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业务方面大力支持甘肃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如省内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省内文化旅游、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产业。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我行部分资金通过产业基金及PPP合作模式等投资于省内政府融资平台及政府引导基金项目,属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的投资方式,加之我行投资业务风险缓释大多采用优质抵(质)押担保方式,且投资期限内未发生投资损失情况,集中度风险可控。 本项自评得分4分。 3.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15分) 主要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包括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查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通过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1)是否建立授信尽责调查制度,以及客户调查报告的质量;在客户调查中是否有效识别集团客户授信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 (2)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授信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 (3)是否成立授信审批委员会并依据规定程序进行授信决策,委员会成员能否不受干扰地独立发表决策意见。 (4)是否建立贷后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 (5)是否存在违规发放的贷款(包括违反有关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是否存在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 (6)是否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严格考核。 (7)贷款档案是否完整规范。 评分原则:(1)银行未建立贷前调查制度、贷中审查制度和贷后检查制度的,不得分。 (2)建立三查制度但未得到严格执行的,得分应低于8分。 (3)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分,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4)未建立授信工作尽职问责制的,不得分;建立制度未严格执行的,得分应低于8分。 ①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确保信贷质量。我行深刻认识到贷款“三查”是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可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构筑了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积极引导各机构做好“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等方面工作。 ----强化贷前调查制度。一是注重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把资料审核关,要求从客户资信状况、贷款项目的市场情况、行业分析、还贷来源及拟选取的担保抵押措施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保证调查报告的合法、真实、有效、完整。二是总行修订完善了《甘肃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甘银发〔2017〕7号)、《甘肃银行统一授信管理办法》(甘银发〔2017〕8号),从职责分工、额度确定、业务操作流程等环节对集团授信、授信限额、额度授信进行了规范,在授信调查中强调对授信项目的实质性风险判断,对项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研究,认真分析特定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实质性违约风险,有效把握客户风险。 ----审贷分离,规范授信审批管理。一是结合我行信贷业务实际,严格贯彻落实《甘肃银行授信业务专职审批人管理办法》(甘银办发〔2012〕200号)、《甘肃银行总行信贷审批工作规程》(甘肃银行发〔2013〕148号)、《关于明确授信业务审批模式及流程的通知》及相关文件工作指导意见和规程,严格执行总行信贷审批委员会审批制度,规范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完善审批人队伍建设,建立了三级信贷审批模式及信贷业务授权审批机制;二是明确了授信审批规范,根据我行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下发《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政府类授信业务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授信业务申报及材料真实性核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我行联贷联保授信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下发异省授信客户准入标准及管理要求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集团客户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对我行政府类、联贷联保类、集团客户及异省客户授信业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要求,严格把握审批风险底线和标准,确保信贷业务符合国家政策与监管部门要求;三是切实发挥授信审查审批的引导作用,按照授信政策导向、项目的风险回报,以及外部监管指导意见引导信贷资源有效配置、优化信贷结构,确保我行信贷委员会充分发挥职能;四是业务审批坚持政策指引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保证风险把控的及时、落地性。根据我省地域及区域经济特点,组织专人先后多次对我行各分支机构进行市场及客户调研,在有效指导机构授信业务拓展的同时,了解区域特色行业、市场优势及客户需求,从前端介入更好的加强我行信贷业务发展并及时将总行信贷业务发展思路传导至各机构,更好的统一全行风险偏好。2016年,全行累计审批完成各类授信项目15549笔,金额3497.41亿元;其中总行全年累计审批完成各类授信项目1041笔、金额2968.08亿元;各分支机构权限内累计审批完成授信项目14508笔,金额529.33亿元。 ----贷中放款环节,我行各机构风险资产监控中心投入运营后,实现了信贷业务放款审核、信贷档案保管及贷后风险监控的集中管理,风险资产监控中心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是认真履行放款职能,坚持以独立审查、双人复核为基本原则,以授信审查批复为前提条件,严格按照内外部的监管要求进行发放,不存在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2016年,全行监测中心累计放款27474笔,发放金额1016.15亿元,其中:总行审核发放4652笔,发放金额406.45亿元。二是制定了《甘肃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发〔2016〕474号),明确了档案分类标准、档案归口管理部门及工作职责等。我行档案保管场所基本能够达到安全保管的要求,信贷档案资料分类保管,授信资料能够按归档范围及要求进行归档,贷前、贷中、贷后资料完整,信贷档案资料能够反映信贷全过程,信贷档案借阅、调阅符合规范。三是规范放款操作,制定了《甘肃银行放款业务操作手册》、《甘肃银行放款审查材料分级对照表》、《关于留存信贷业务双人核查影像资料的通知》、《甘肃银行授信业务发放审核办法(暂行)》等文件,从合同填写、规范签章及签字样本、留存双人核查影像资料、规范展期业务放款、从严权证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管理要求。四是通过信贷业务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总结放款环节共性问题,揭示相关法律合规风险,提高全行信贷业务放款审查水平,提升各风控中心人员风险识别能力。 ----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贷款风险。为规范贷后管理工作,一是结合我行授信业务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甘肃银行个人授信业务贷后日常管理办法(暂行)》(甘肃银行发〔2014〕195号),同时修订了《甘肃银行公司授信贷后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发〔2014〕220号),进一步规范了我行公司和个人类授信贷后管理工作,明确了信贷资金用途检查及授信客户账户资金监控的相关要求,从检查频率、检查内容方面对贷后检查提出了差别化的管理要求,确保贷后管理规定动作执行到位。二是加强系统建设,信用风险管理机控能力大幅提升。我行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及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分别于今年6月和9月投产使用,逐步满足我行数据分析及风险动态、实现非现场监测的需求,切实发挥系统在线监测和预警功能,有效提高了我行风险监测和预判能力,助推了全行信贷前、中、后台业务的精准投放与风险管控。三是前移风险防范端口,在客户出现风险事项的初期早着手,早化解。一方面做好行业及客户分析、监控,搜集各类舆情信息,并建立风险信息交流微信群,定期发布一些行业、产业、客户预警信息,授信及风险化解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各分行加强大额风险报送制度的执行,对于发生风险的客户24小时内上报总行,总分行联动,迅速制定化解方案,减少我行资产损失。 2016年,我行积极研究国家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情况,充分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全年累计化解不良贷款本息1.91亿元。截至2016年末,我行不良贷款率1.46%,低于年初控制计划0.04%;不良资产率0.73%,低于年初控制计划0.02%。

 ②一是规范风险与授信条线人员队伍建设。随着全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新设机构不断增加,为延伸风险管理触角,促进我行安全、高效、稳健运营,我行下发了《关于风险与授信管理条线人员配置的通知》(甘银办发〔2013〕63号),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严把人员准入关,明确所辖行风险与授信管理条线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及选聘流程,各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审查审批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放款及监测人员准入或退出均须经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审核通过方可执行,确保条线人员质量。二是强化授信业务责任规范及约束机制建设。我行先后下发了《甘肃银行授信业务从业人员尽职规定》(甘肃银行发〔2015〕140号)、《甘肃银行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甘肃银行发〔2015〕129号)、《甘肃银行违规失职行为问责管理办法(实行)》(甘肃银行发〔2015〕175号)等尽职和问责制度,并防范和控制由于工作不尽职而引发的操作风险,构建授信业务风险防控的长效治理机制,督促各经营机构对逾期、欠息、垫款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快速责任认定。 ③加大重点领域风险监控排查力度。一是开展了全行融资性担保贷款情况的自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各业务领域的重点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及时改进;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责任人严肃追责,进一步树立全行依法合规、审慎稳健的经营发展理念。二是抽调专人参与异省客户授信业务检查工作,对省外涉及钢铁、能源化工、贸易等行业的26户授信客户进行现场贷后检查,全面摸排了异省客户的风险状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三是开展票据业务现场检查工作,针对同业操作风险案件频发的票据业务,我行对总行营业部、天津路支行等12家分支机构开展了票据业务专项检查。通过现场检查,落实分支机构在票据业务经营活动是否严格执行本行规章制度、外部监管要求,全面降低业务风险。四是强化重点行业风险防控。加强对全省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测,开展风险排查。强化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分析,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信贷质量的影响严防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风险。五是开展“僵尸企业”排查,摸清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及其融资情况,实行名单制管理,制定前瞻性的应对预案。 本项自评得分14分。 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10分) (1)是否根据监管要求制定贷款风险分类的具体标准及其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 (2)分类工作是否严格执行有关监管规定及银行内部管理规定;银行是否配备了经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分类结果是否准确。 (3)是否对各类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并及时调整贷款质量类别归属;贷款分类工作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可否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4)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银行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 (5)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资产保全制度,对存量不良资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保全措施,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资产清收制度,清收效果如何;是否按监管机构的规定及时核销不良贷款,是否存在符合贷款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却长期挂账的情况。 (6)是否按照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建立足额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制度安排,实施效果如何。 评分原则:(1)银行未建立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本项不得分。 (2)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得分应低于5分。 (3)贷款分类不真实的,评分不高于5分;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不得分。 我行风险分类始终坚持以监管要求为准则,通过统一规范的制度约束、客观标准的流程操作与专岗审核的人员设定,保证了风险分类工作的客观、准确及全面监控。 一是制定统一、规范的风险分类制度,指导并约束全行分类管理。下发了《甘肃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发〔2015〕8号),明确要求全行严格按照风险分类的标准、方法及有关规定,在充分评估债务人作为主要偿还来源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第二偿还来源的担保情况及抵(质)押物的预计可变现价值,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债务可能性的基础上,开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同时,在当前经济形势持续下滑、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客户风险频发的大环境下,我行不断加大风险监测力度、适时将风险分类定期重检频次由按“按季”分类调整为“按月”分类。 二是配置专职岗位,确保风险分类及监测的质效。总行已配备了风险分类专岗,专项负责风险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监测资产风险状况,提出强制调整名单;对分类审查岗人员要求信贷工作经验10年以上、保证分类准确;风险与授信管理部负责人或分管风险的行领导进行最终分类结果审批确认。所辖分支机构同时配备风险分类审查岗,人员由总行实施准入制管理,确保相关岗位具备必要的知识及业务素质。 三是根据《中国银监会甘肃银监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城商行2015年新发放贷款合规性现场检查方案的通知》(甘银监办发〔2016〕143号)的要求,我行结合“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工作,对全行2015年新发放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存在实质性风险的信贷资产进行了分类下调。 四是我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由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及管理。小微企业及个人类授信客户的风险分类依据客户贷款逾期天数、担保方式等因素,采用矩阵分类法由系统自动分类;大中型企业授信客户依据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情况、逾期欠息情况及真实风险状况等因素进行人工分类。尤其是我行2016年6月上线的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中增加了欠息天数风险因子,使部分未到期而存在纯欠息的客户风险隐患得到充分暴露;另外,新系统中增加了对总行强制调整分类的功能,对于总行监测认为需要下迁分类的,总行可从系统中直接调整分类,提高了风险分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五是我行积极做好与外部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工作,每月、每季按时向监管机构报送我行运行情况报告、EAST数据、新版客户风险统计报表等,做到主动沟通,做好主动服务。 为强化不良资产的保全工作,我行先后制定下发了《甘肃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甘肃银行已置换资产暂行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已置换资产委外催收处置实施方案》、《甘肃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实施方案》、《甘肃银行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对不良资产和抵债资产的处置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风险资产处置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研究制定了《甘肃银行风险资产处置化解方案》,并配套印发了《甘肃银行贷款重组管理办法(试行)》。通过调整结息频率、调整还款期限、调整罚息利率、贷款重组、司法诉讼等方式加大对风险资产清收化解力度。充分体现出我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以时间换空间,稳妥化解客户风险,最大限度减少资产损失”总体思路。二是制定了《对外包催收机构库招标方案》,启动了外包催收机构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拓展个人类风险资产的化解途径。三是定期组织召开风险资产处置推进会,制定《甘肃银行“大干一百天全面完成风险资产控制目标攻坚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全行逐户梳理、优化风险资产处置化解预案,按日监测风险资产变动情况,按周通报资产质量情况及处置进展,按月监控即将到期贷款状况。四是适时调整风险资产处置考核激励机制,提出了风险资产考核清算意见,区别风险资产现金回收、重组等化解方式,依据风险分类变化情况,向各经营机构进行拨备及绩效返还,提高机构风险资产化解积极性。五是加强资产保全队伍建设,推进风险资产的处置化解力度。在人员极为紧缺的情况下,总行风险与授信管理部抽调3名具备10年以上信贷业务经验的业务骨干成立资产保全团队,专职负责指导推动全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参与全行重大风险项目的处置化解,现场参与客户谈判,方案确定及组织实施。六是突出重点,积极化解处置存量不良贷款,全年累计回收不良贷款本息1.91亿元。 制定了《甘肃银行非信贷资产分类管理办法》、《甘肃银行投资减值准备管理办法》、《甘肃银行信贷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办法》,明确了信贷资产及类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原则、减值及损失估算、标准等。同时,为规范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准备金计提操作,制定《甘肃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准备金计提管理操作程序》(甘肃银行发〔2016〕49号),细化了全行各级经营机构信贷、类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风类偏离度监督、准备计提等流程。 本项自评得分9分。 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 (1)是否制定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是否对保证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保管和处置做了明确的规定。 (2)是否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并确保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银行发放的保证贷款,其保证人能否切实履行保证义务,不存在因过度为第三方担保而超出自身清偿能力的情况。 (4)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如何,是否可随时交易以偿还贷款,其市场价值是否相对稳定不会对资产安全状况带来不良影响。 (5)抵(质)押品的处置是否合理合法。 ①制定下发《甘肃银行授信业务担保暂行管理办法》和《甘肃银行授信业务押品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保证人和抵、质押物的标准和操作流程、确定了分级管理原则,对授信业务可接受的担保进行了严格地界定,并明确提出:优先接受级别较高的担保。同时,在上述两个办法中对保证责任的分类、可接受的抵(质)押品和抵(质)押权、抵(质)押率的计算和各押品的上限规定、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及评估机构的准入、不同贷款抵(质)押的期限、担保合同的签订、抵(质)押品的保管和处置流程做了明确的界定。 ②目前,我行授信客户风险缓释措施的实施执行情况是:保证类贷款贷前调查内容至少涵盖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保证意愿、资信及代偿能力等,以确定保证担保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保证人能够切实履行保证义务,不存在因过度担保而超出自身清偿能力的情况;贷中实行严格的合同面签和双人核保制度;贷后加强对保证人经营财务状况及为他人担保变化情况的跟踪管理,每季度风险分类前及时收集并分析保证人财务数据,确保保证人代偿能力的持续有效。对抵、质押贷款,我行贷前严格审查抵、质押物的主体资格和物权法律效力,对不同的抵、质押物按照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抵质押率;贷中按照抵、质押物的强弱确定不同的审批方式和决策人员结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准入和年检机制,确保抵、质押物在贷款支用前的足值和合理性;贷后定期检查抵、质押财产的权利状况和使用、管理、资产价值变化情况,并督促抵、质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严格落实担保财产价值的再评估,保证抵、质物在贷款存续期间足值、有效,可随时交易以全额偿还贷款本息。 ③我行不但将抵、质押品及权证的管理作为各级信贷业务检查和审计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将权证保管状况纳入操作风险检查的风险点之一,在充分运用我行内控合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定期调阅《甘肃银行押品及权证登记簿》以及相关信贷档案资料,加大检查力度,促进经办机构和人员提高抵、质押管理的重视程度,培养持续跟踪管理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④我行积极探索研究开展林权、采矿权、养殖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活畜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多种贷款抵质押方式,研究出台了《甘肃银行活畜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甘肃银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甘肃银行“三农”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暂行办法》,配套下发了相关操作程序,在切实防控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我行向“三农”、小微业务转型。 ⑤为规范我行授信业务抵、质押品的处置工作,总行制定下发了《甘肃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针对不同项目的处置,从已确定的备选库内择优选用拍卖机构。拍卖1000万元(含)以上的单项抵债资产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拍卖机构。对于不适用公开拍卖方式处置的抵债资产,要求邀请至少3家以上的买受人通过内部竞价的方式进行非公开竞价出售,禁止向特定一家买受人出售抵债资产,从而确保抵债资产处置效益最大化。抵、质押品处置完成后,我行还要求各经营机构或部门加强抵债资产处置档案管理,全套拍卖处置资料必须及时入档管理。 ⑥在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中,将押品所属区域、抵(质)押率上限设置为参数,自动识别异地押品、超限押品和超范围押品,由系统判别自动提高这部分押品涉及的授信业务审批层级;在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中设置风险缓释相关的预警策略,对担保单位、担保物及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风险全面自动监测预警。 本项自评得分4.5分。 6.贷款以外其他表内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15分) (1)是否针对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措施,实施效果如何。 (2)是否建立了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分类制度,制度是否完善,实施效果如何。 (3)除贷款以外,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是否追究责任。 评分原则:(1)银行未建立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得分。 (2)未对贷款以外其他资产进行分类的,本项不得分,分类不真实的,评分不高于9分;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不得分。 (3)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未予以追究责任的,本项得分不得高于9分。 ①我行在加强对贷款的风险管理的同时,为规范各项资产的管理,及时准确揭示非信贷资产风险程度与实际价值,针对资产负债表内除信贷类科目以外的资产和一些表外资产,先后制定下发了《甘肃银行现金限额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甘肃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甘肃银行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针对表外信贷资产,还制定下发了《甘肃银行已置换资产暂行管理办法》、《甘肃银行人民币国内保函管理办法(试行)》、《甘肃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甘肃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每项资产的管理办法中,在明确业务范围和业务流程的同时,对岗位分工、风险控制、监督检查及违规问责也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②为及时准确揭示非信贷资产风险程度与实际价值,我行制定了《甘肃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发〔2014〕35号),根据资产减值或损失程度,将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风险类别,按季对非信贷资产进行分类重检,对新增不良以及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非信贷资产实时分类。分类采用的方法有:违约损失法、市场风险法和减值估算法。截至2016年末,我行非信贷资产余额为1370.23亿元,较年初增加168.03亿元;不良余额2.29亿元,较年初增加2.18亿元,其中:次级类2.13亿元、可疑类0.13亿元、损失类0.04亿元;不良率为0.17%,较年初上升0.16个百分点。不良非信贷资产主要分布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87.37%)、应收利息(占比10.92%)、其他应收款(占比0.87%)、银联托管卡待清算资金(占比0.58%)等。 本项自评得分14分。 三、管理质量(Management Quality) (二)内部控制(60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 (1)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银行是否对所承担的所有风险有全面认识,并且意识到不同种类风险的相互转化和不同机构之间风险的传递;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否覆盖各主要风险,是否能够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银行集团是否将附属机构纳入并表管理,识别、计量、监控和评估银行集团的总体风险状况。 (2)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银行是否制定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是否结合本行特点,开发和应用各项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和模型;其方法是否考虑了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银行业务性质、人员素质、组织机构变革和人员的流动等)与外部因素(如经济形势变化、行业变革与技术更新等),用于计量和监测风险的主要假设、数据来源和程序是否合适和准确,是否有对模型和主要参数进行调整和测试的相应程序等。

 (3)风险反应与处理: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能否及时更新;银行是否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风险控制的制度、方法和手段,以控制新出现的风险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风险。在新业务和新产品推出之前,是否制定有关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计量、评估和控制,是否具有完善的产品定价机制,能否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 评分原则:(1)银行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不够全面、系统,或非制度化的,应适当扣分。 (2)银行未能识别和评估特定风险并导致银行重大损失的,本项得分不得高于5分;存在重大风险的,至少扣3分。 (3)银行应当定量评估风险而没有能够做到定量评估的,至少扣3分。 (4)银行未能及时更新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而导致银行重大损失的,本项得分不得高于5分;存在重大风险的,至少扣3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甘肃银行的效益好坏、发展快慢、服务优劣、品牌强弱和核心竞争力高低。我行始终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作为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为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是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通盘考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业务领域,确立了“尊重制度,合规经营”的风险理念,通过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内控有制度、部门有制约、岗位有职责、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工作有评价、责任有追究”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使“防控重点风险,守住风险底线”的原则贯穿于各项经营全过程。二是夯实制度基础。根据内外部风险管理形势和监管要求,并结合业务实际发展情况,我行先后制定了《甘肃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甘肃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甘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甘肃银行全面风险报告管理办法》、《甘肃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甘肃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风险管理相关办法,对几大主要风险从识别、评估、控制、监测、报告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地管理,并配套制定了《甘肃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监测及预警管理操作程序》、《甘肃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监测管理操作程序》、《甘肃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等体系文件。三是持续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聘请德勤、毕马威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合规、操作风险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建立起一体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三合一”管理体系,在西北地区城商行中首家实现对操作风险事项T+1预警分析。GRC系统上线,我行成为西北首家实现操作风险标准化计量的城商行;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及信用风险大数据预警系统上线,为授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四是重视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对全行组织架构和总行部门设置进行了统一规划,制定了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成立了风险与内控管理委员会、信贷审批委员会、资产保全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风险资产监控管理中心,实现分支行放款集中审核、贷后风险集中监控。五是我行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控制”的定义及银监会并表监管的要求,对符合并表要求的附属公司进行了有效的财务并表,并在银行集团层面开展并表风险管理。 经过五年的发展,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我行坚持制度指引为先导、量化指标分析与专业模型及系统评估、监测配套跟进的“线上、线下同步”方式,力求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标准的客观、及时、精准,并通过建设风险管理系统不断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如:内控合规操作风险三合一系统(GRC)上线,我行成为西北首家可实现操作风险标准法风险计量的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操作风险全流程精细化管控、计量;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上线,全面提升了我行风险探测、流程细化、权限控制、落地操作等方面,信贷客户准入的评级模型由13个增加为51个,评级范围涵盖大中企业、小微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客户、金融同业等;信用风险大数据预警系统上线,实现了贯穿信贷前、中、后台全流程体系的风险预判与管控能力,保证了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的客观、全面、准确性。但由于我行目前搭建计量风险的模型所需的历史数据储备不足,模型参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各类风险的计量还不能实现完全依赖于模型,因此对风险的量化计算还需结合业务实际,如:信用风险方面,采用信用评分卡,但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增设了偏离度、不良贷款处置、资本回报率等量化考核指标;操作风险方面,采用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和关键风险点检查等手段进行识别、监测和控制,运用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同时结合我行实际,开展了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试算工作;市场风险方面,采用久期模型、缺口模型进行计量,并利用外部专业机构设计的WIND系统等,根据业务实际发展和市场环境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设置和修改;流动性风险方面,利用现代化支付系统、非现场统一监管报表系统等系统监测、控制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并运用主要指标监测法识别、计量流动性风险。通过对各项风险的量化识别和计量,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我行2016年全年未发生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事件。 在信用风险模型建设方面,一是及时优化、完善信贷系统,在风险探测、流程细化、权限控制、落地操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客户评级准入模型由13个增加至51个,同时着重强调系统数据规范性,一方面对涉农信息统计口径、部分报表字段取值进行了规范及优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全行对客户基本信息及涉农信息等字段开展了六次数据补录及治理工作,有效提高了我行信贷客户及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可用性及可靠性。二是开发建设了信用风险大数据预警系统,构建了10大类、300余条风险指标“T+1”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取数和模型设计步骤,分步完成行内、外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应用,最终实现贯穿信贷前、中、后台全流程体系的风险预判与管控能力。截至2016年末,系统成功运行78天,累计触发监控指标50条,监测生成风险信号7519条,向分支机构发出线上风险预警2512条、风险提示5007条,较好的实现了对我行信贷客户及其主要关联人的全量风险信息监测;初步实现了对日常隐蔽、零散的风险隐患在不同行业、机构、客户以及业务时段和客户经理等各个维度的准确分析和历史记录,为全行风险预判、评估、管控提供了强有力技术保障。三是积极推进风控类大数据引入进程。为有效利用大量数据信息量化风险、甄别客户,前置风控关口、夯实风控基础,我行于2016年底着手风控类大数据引入工作,即:在充分挖掘行内及现有的核心、信贷、审计、内控、征信等数据资源的同时,计划通过招标采购方式引进工商、税务、法律诉讼、网络舆情、运营商等外部数据,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着力提升我行信用风险监测、分析能力。 为进一步规范新产品、新业务的评审流程,有效防范和控制新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我行拟定了《甘肃银行新产品新业务全面风险评审管理办法》,全行新业务、新产品上线前,需在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中完成新产品的流程梳理工作和风险与控制自我评审(RCSA),并需经总行法律合规部和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新产品具体情况及产品特性,分别形成合规评审意见、风险评审意见。 本项自评得分9分。 六、市场风险(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一)定量指标(30分) 1.利率风险敏感度(50%) 5%以下: 100分 15%至5%:75分至100分 100%至15%:0分至75分 100%以上:0分 2.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50%) 5%以下: 100分 20%至5%:75分至100分 100%至20%:0分至75分 100%以上:0分 注:对于不适用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指标的银行,按照利率风险敏感度100%权重计算定量得分。 项目 2016年12月末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0.26% 利率风险敏感度 4.77% 本项自评得分30分。

 (二)定性指标(70分) 1.市场风险管理框架(20分) (1)银行是否构建了合理的市场风险管控框架,并以书面形式明确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的权责。 (2)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是否以适当方式,确保银行市场风险管控框架有效运作。银行是否建立了独立于承担风险业务经营部门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其中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可结合银行实际,另行设立,但同时应明确银行总体市场风险管理情况的最终牵头汇总部门。 (3)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银行是否制定了书面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银行是否针对市场风险较高的业务种类(如衍生产品)或相对特殊的市场风险类别(如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制定了独立的、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和程序。 (4)银行在开展新产品/新业务之前是否充分识别和评估其中包含的市场风险,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审批政策和程序、风险控制程序以及后评价机制。 (5)银行上述政策和程序是否切实考虑了银行的实际,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并具有可操作性。 在认真研究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我行现已制定《甘肃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方法遵循自上而下参与原则。在本行董事会确定的市场风险政策和偏好下,各级机构和员工正确理解和有效履行其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拟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查批准,负责识别、计量和监测本行市场风险;拟订本行市场风险年度限额方案并报送管理层审批,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报告限额执行情况;设计、实施返回检验和压力测试;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中所包含的市场风险,审核相应的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提供独立的市场风险报告。 我行在市场风险管理基础框架上,完善修订了《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商业汇票转贴现操作规程》、《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制定出台了《甘肃银行同业投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切实有效保障同业投资业务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开展。为保障债券、同业拆借等业务的顺利开展,我行制定了《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债券业务账户分类管理办法》及《同业拆借业务管理办法》、《理财业务风险评级办法》、《理财业务重大风险事项报告办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都明确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任务,适应我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具有可操作性,具体业务开展中的各项风险均需总行风险与授信管理部进行审核评估,基本满足了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 我行建立了较为完善、严谨、科学的风险管理框架,董事会负责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我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董事会作为全行市场风险业务管理最高决策机构,也在市场风险管理中承担最终责任,根据全行风险偏好和整体发展情况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对全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规定,并对高管层进行相关授权。高管层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根据业务条线和业务发展情况,按照各部门职责的划分来分配限额。同时,我行监事会能够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风险与授信管理部是全行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是全行总体市场风险管理情况的最终牵头汇总部门,在整个业务线条中发挥中台职能,对全行市场风险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 我行建立了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由董事会制定全行整体市场风险管理政策,高管层负责具体实施落实,对产品审批、交易方式、报告事项、额度分配、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同时,董事会每年根据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管理能力对行长进行整体授权,行长根据业务条线和业务分工对各主管行长进行业务转授权,建立起一套动态的授权、转授权机制,确保了我行市场风险管控框架的有效运作。风险与授信管理部作为全行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承担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保持相对独立,并具备履行市场风险管理职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主要负责制订全行风险识别、计量、预警、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负责制订全行授信业务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负责风险预警、风险识别和风险提示,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等各项职能。 我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人员具备较高的金融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银行从业经历较为丰富,并充分了解我行与市场风险有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方法和技能。我行制定了《甘肃银行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对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控制进行了明确,并提出了具体防范措施。 总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业务进行及时的学习、归纳、总结,对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潜在风险结合我行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在经过缜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全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应当经过高级管理层授权批准,在风险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备、人员合格和设备齐全的情况下,才能全面开展新产品的交易。由产品经营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对业务进行全程跟踪和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 我行对新产品、新业务开展的政策和程序是充分结合了我行业务性质、规模、风险偏好、风险管控能力等特征后,在对业务风险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由业务主办部门和风险部门召集所有涉及的部门进行集中讨论和论证,对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后,稳步推进新业务、新产品的发展,确保新产品、新业务具有可操作性。 本项自评得分19分。 2.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40分) (1)银行是否针对全部表内外资产,制定了清晰的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方法,并予以落实。银行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头寸的相互转换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和银行内部的政策要求,并经相应级别的授权人员审批后,记录在案。 (2)银行是否针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头寸的性质和风险特征,选择了适当的、普遍接受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如对于只从事债券交易的小型银行,是否使用基点价值计量利率风险。 (3)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和计量体系是否覆盖了不同业务种类中的各类别的市场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交易账户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中的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4)银行是否对交易账户头寸进行每日市值重估,对银行账户头寸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市值重估。市值重估的政策和程序是否符合监管要求。 (5)银行是否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6)使用模型计量市场风险的银行,是否针对模型使用建立了有效的控制环境,包括但不限于确保数据的质量及长度有效、设定并定期和修改评估模型的假设前提和参数、定期实施事后检验等。 (7)银行是否建立了压力测试程序,压力情景的选用是否符合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头寸状况、风险特征。银行是否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了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案,并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对限额管理、资本配置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其它政策和程序进行改进。 (8)银行是否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是否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并结合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资本实力设定不同类别的限额,包括但不限于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并定期审查和更新。 (9)银行是否制定书面政策和程序,并有技术手段支持,对超限额情况进行监控和处理,并记录在案。 我行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要求,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有关要求,依据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进行了划分,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落实。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头寸的相互转换符合监管机构的政策要求,同时具有明确的头寸管理政策和程序。 我行能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市场风险。我行根据实际情况和全行发展特点,目前除开展银行账户业务外,还开展交易账户债券投资等相关业务。 我行市场风险计量体系能够覆盖我行不同业务种类的各类别的市场风险,能够对相关风险进行全程跟踪和调查,风险计量体系能够覆盖各项风险。 我行能够对交易账户头寸进行每日市值重估,按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信息部提供的公允价值每日至少重估一次价值,当市场出现政策调整、资金紧张、回购利率上升、大盘股的IPO、突发事件等重大事项时,在一天内进行两次估值;对银行账户头寸定期进行市值重估;我行市值重估的政策和程序符合监管要求。 我行审计部和风险部对相关业务进行实时跟踪和审查,能够定期实施事后检验,能够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信息部提供的公允价值对市场估值进行核对和检验,能够及时对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我行能够通过外部专业机构设计的信息系统,根据市场风险的特点及时对模型的数据质量和长度进行有效、科学的维护,并根据业务实际发展和市场环境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设置和修改,审计部和风险管理部能够定期对各项数据的维度进行检验。 我行建立了压力测试程序,压力情景的选用符合我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头寸状况、风险特征。同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了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案,并对限额管理、资本配置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政策和程序进行及时改进。 我行结合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资本实力,对不同类别的业务实施了限额管理,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业务模式、业务交易员、业务账户等不同维度对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等进行了限额管理。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交易头寸的市值和浮动盈亏情况,对资金交易产品的市场风险、头寸市值变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能够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对各项限额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 我行制定了书面的政策和程序,按照“前、中、后台分离”的风险管理机制,即业务营销部门、风险管控部门与会计结算部门完全独立运行和操作,实现三层防控体系,防止超限额情况的发生,实现风险的全流程管控。 我行针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定期对市场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潜在风险。在采用久期模型和风险价值模型对债券资产业务的市场风险进行监测的基础上,使用历史数据代入模型回溯,以测算不同经济环境和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最大潜在损益。测试结果显示,目前已开展的债券业务的潜在市场风险远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 我行建立了日常的监测、预警的基本数学模型,主要应用于同业存放、债券、基金等业务的日常风险审核;按期报送市场风险监测日报、市场风险季报;完善相关市场风险及与业务审批相关的在途制度;建立完善的业务台账,每月逐笔进行检查核对;根据全行限额管理要求,将市场风险纳入限额管理。在总体上已经可以实现市场风险的基本监测,有效的履行风险职责。 本项自评得分38分。 3.市场风险管理其他要素(10分) (1)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备、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市场风险的计量及其所实施的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并能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和提供市场风险报告的有关内容。

  (2)银行是否定期向董事会、高管层及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市场风险情况的报告。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职能)是否具有独立的报告路线。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结果,是否在银行的战略制定、业务发展规划、风险目标和薪酬激励机制等经营管理决策中予以体现和应用。 (3)银行是否遵守监管机构市场风险定量指标要求,处于刚性定量指标或监管关注触发值以下。如有指标处于监管关注触发值之上,银行是否能够提供合理解释及拟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评分原则:以上1.(4)、1.(5)、2.(1)、2.(2)、2.(4)、2.(8)等六项市场风险定性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市场风险单项要素评级不高于3级。 我行2012年实现了核心系统的正式上线,具有相对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我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信息部提供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外部专业机构设计的信息系统等多种渠道支持市场风险的计量及其所实施的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并能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 我行能够定期、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市场风险相关报告;报告分为不同层次和种类以及遵循规定的发送范围、程序和频率;报告内容符合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规定;风险与授信管理部具有独立的报告路线,能够充分体现其独立性。同时全行市场风险计量结果与全行战略制定、业务发展规划、薪酬激励机制等经营管理决策中予以体现和应用。 我行能够遵守监管机构市场风险定量指标的相关要求,相关指标处于刚性定量指标或监管关注触发值以下。如有指标处于监管关注触发值之上,我行能够提供合理解释及采取相关措施。 本项自评得分8分。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定性 定量
上一篇:pH计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资料: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下一篇:领导力浅析之如何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领导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