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

来源:选调生 发布时间:2019-08-30 点击:

   九味羌活汤的方名载于金・张元素《洁古家珍》一书,但有名无方,其方则见于元・王好古(海藏)所撰之《此事难知》一书。该书是由王好古编辑的李东垣的论文集,载述医论百余篇。王好古先与李东垣从学于张元素,后又从李东垣学医,故能反映李东垣之学术思想。
   九味羌活汤别名大羌活汤(《医方类聚》)、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羌活散(《嵩崖尊生》)等,若改为丸剂,则名“九味羌活丸”。其药物组成为:羌活、防风、苍术各6克,细辛2克,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分两次服。若急汗,即热服,并啜热粥,若缓汗则温服,而不需啜粥。
   本方主要针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的证候而设。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等症状。《医方考》并指出,可治水肿,表现为腰以上肿者。上述症状中,由于风寒束于肌表,卫阳郁闭,故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寒湿郁滞经络,气血运行阻滞不畅,故有肢体酸痛;里有蕴热,故口苦而渴。本方以大宗辛药发汗解表,除湿镇痛,佐以寒药以清里热。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寒解表、祛风胜湿,能升太阳经和督脉的阳气,对于挟有湿邪的表实证有特效,常于治疗风湿相搏的全身关节疼痛、头项强痛,故以为君药。防风辛温解表,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能随引经之药而达于一身,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苦辛温燥,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故有发汗除湿之功;两药共为臣药,以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之效。细辛入肾经、白芷入阳明经、川芎入厥阴经,三药皆能祛风散寒,通痹止痛;黄芩入手太阴经以清气中之热,诸药和为佐药。甘草用以调和诸药而为使。全方九味药互相配伍,共奏散风胜湿,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之功。其配伍特点是辛散药与清热药合用,则是辛而不燥,虽温散而不助里热;寓清热于辛散之中,则清热而不致恋表邪。另外,全方体现了分经用药的架构。在具体应用时,可依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及症状表现侧重于何经而加减化裁。如苍术入足太阴经、细辛入足少阴经。若寒湿轻,头痛及肢体酸痛不甚,无肢面水肿者,可去此二味;若肢体、头项疼痛较甚者,则倍用羌活,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若湿邪较重,而见胸满面肿苔腻者,可去生地黄,加白术、茯苓健脾燥湿;若里热重而烦渴热甚者,可加石膏、知母;若无口苦烦渴之里热,则生地、黄芩又当酌减。徐灵胎认为,生地黄其性偏滞,可易以当归,甚是,宜从之。《医方集解》说:“药备六经,治通四时,用者当随证加减,不可执一。”斯言对运用此方颇具启迪作用。
  本方与麻黄汤、桂枝汤均属于辛温解表法的范围。但在金、元时代,有些医家认为用麻、桂诸方每受季节所限,不能常年使用,故张洁古创立此方,代替麻、桂,作为解表的常用方剂。认为其“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代麻黄等诚为稳当。”足见当时医家的用药风格,较之前世有了进一步发展。
  据现代药理研究,九味羌活汤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以及肋间神经痛、寒火牙痛、急性荨麻疹等病,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有资料报道: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感冒患者149例,经复诊及随访者120例。结果:有效者112例,占93.33%;无效者8例,占6.67%;有反应者9例。诊断依据为: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肢体酸痛为主症,以鼻塞、咳嗽、纳差等为次症,脉浮、苔薄白。作者指出:本方对风寒外束,病在阳经,寒重热轻无汗者,取效较捷,且对痹症有一定疗效。
  歌诀:
  九味羌活四时感,
  解表清热散风寒;
  防风苍术芎辛芷,
  黄芩生地甘草联。

推荐访问:羌活 漫谈
上一篇:貌似心绞痛的胆心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下一篇:让人倒下的不是病,而是无知!【“病”从口入,无知惹祸】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