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五年真题-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十六单元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12-30 点击: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题组 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

 (2016 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l~3 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C

 2.B

 3.D

 1.读图可知,5—9 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 月和 9 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可知,选项 C 正确。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 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综上可知,选项 B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2015 山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4~5 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4.C 5.D 4.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 C 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5.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 D 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6.(2014 广东文综卷)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7.[2018 海南地理卷,21,20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 400 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 400 毫米的地区(地表 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 分)

  (2)分析在降水量 400 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 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 分) 7.【解析】

 第(1)问,由材料可知,“小老头树”分布于年降水量低于 400 毫米的地区,且地表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再结合该区域风大(主要是冬春季节)的特征分析即可。第(2)问,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植被生长不良的角度切入即可。第(3)问,可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 400 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3 分)地表 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3 分)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 分)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 分)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3 分)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 分)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 分)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 分) 8. (2016上海地理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5)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图中绿化带北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南侧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第(2)题,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压带、风带方面分析;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对附近荒漠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第(3)题,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措施可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减少过度的农业活动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可知这类树种应具备耐旱、抵御风沙等特性。第(5)题,从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入手,并依据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进行评价。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任答一点即可)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9.(2014 新课标全国卷 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风向 光照 温度 有机物 营养盐 维生素 微量元素 赤潮 赤潮生物 死亡 沙漠绿化带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第(2)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题组 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5 天津文综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 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 10~11 题。

 10.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11.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10.C 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 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 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 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 C。

 11.B 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 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 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 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 错误。

 12.[2016 全国卷甲卷(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l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 l976 年、l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问,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通过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第(2)问,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第(3)问,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

 答案:(1)20 世纪 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13.(2015 广东文综卷)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 1982 年与 2012 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 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1982~2012 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 1982~2012 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南四湖总体上呈西北—东南走向,因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且沿途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因此部分入湖河流会出现不定期断流现象。第(2)题,读图可知,1982 年面积最大的景观是湖泊,1982~2012 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台田鱼塘。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1982~2012 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等。

 答案:(1)西北—东南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沿途用水过度(2)湖泊 台田鱼塘(3)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

 14.(2015 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对比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三者变化存在如下因果关系:人口增加——开垦湿地——湿地减少、耕地增加。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15.(2015 安徽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 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及有无冻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结合西北内陆的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保护湿地、合理放牧、恢复天然植被、加强管理等。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6.(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

 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第十六单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题组 1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2016 全国卷丙卷(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 5 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 l000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 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 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第(1)问,考查常见能源的特征,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分别”二字,即风能要分别与煤炭和水能进行比较,得出其优势。第(2)问,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自然条件”,即只能从自然因素入手分析。风力发电对风电场面积、风能密度等要求较高。分析时应结合瓜州的地形、气候及可利用土地等进行考虑。第(3)问,可从需求、交通、市场及距离、资金和技术等角度考虑。第(4)问,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保障电网的稳定性”,由此可以看出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主要是为了避免风电不稳定而导致的电力不稳的情况。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 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2.(2015 北京文综卷)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8 分) 解析:

 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分析,可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答案:

 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风速较大,开发风能;日照较充足,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较丰富,开发生物能。

 3.(2014 浙江文综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若图中 P 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____影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并从油气资源总量、开采区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市场、运输及开采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P 处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该处若发生原油泄漏,原油将向北(或东北)方向扩散。原油泄漏会对海洋渔业造成直接危害。

 答案:(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任答两点)

 (2)向北(或东北) 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 海洋渔业(或海洋捕捞) 4.(2014 江苏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止 2008 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 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05 2008 2012 GDP/亿元 1 400 2 220 4 000 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 3∶86∶11 4∶82∶14 4∶81∶15 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82 79 72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 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 13 万锐减至 3 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2) 目 前 大 庆 和 玉 门 在 资 源 、 经 济 和 环 境 三 方 面 面 临 问 题 的 差 异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

 解析:第(1)题,由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及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可知,大庆市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最大,而且采掘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从表中不同年份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即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渐降低,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第(2)题,由材料可知,与大庆相比,玉门石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老城区人口锐减,经济已经衰退。第(3)题,大庆区位较玉门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于玉门;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所以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第(4)题,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可以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思考作答。第(5)题,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庆和玉门都是资源型城市,但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不同,应分别采用适合各自情况的产业转型政策。

 答案:

 (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4)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

 (5)“因地”是指根据条件,“制宜”是指应采取合适的对策和措施,同是资源型城市,但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有差异,采用适合各自情况的产业转型政策。

 题组 2

 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

 5.(2014 广东文综卷)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

 )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少 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解析:D 大坝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对上游影响不大,拆坝后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没有变化,A 项错。坝址上游的汛期拆坝前后应该没有变化,B 项错。大坝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拆坝后调节作用丧失,径流量变化增大,C 项错。大坝具有调节径流作用,拆坝后,调节功能丧失,汛期洪峰流量增大,D 项正确。

  6.[2016 全国卷甲卷(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 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 l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 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

  。

 第二阶段 20 世纪 20~80 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

  、

  、

  。

 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解析:第(1)问,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河流补给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河段的补给方式不同(罗讷河上游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其他河段以降水补给为主);气候特征不同(北部支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均匀,地中海沿岸支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第(2)问,根据主要的治理措施判断,第一阶段对河道形状和分汊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航运条件和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以治理其“野性”的特点;第二阶段梯级开发可加快水电开发和改善航运条件,整理河谷滩地可以促进土地的开发。第(3)问,成立国家唯一授权的机构,可以加强流域内各方面利益的协调,促进流域的综合整治和开发。第(4)问,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洪水峰值,同时可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答案:(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

 (防洪)(注:填写顺序不分先后)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7.[2016 全国卷丙卷(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需要注意题目实际上是问了两个问题:内格罗河为什么富含腐殖质,内格罗河为什么含沙量少。分析腐殖质含量大的原因要从腐殖质的形成条件(生物资源丰富且气候条件便于腐殖质的形成)入手。分析含沙量少的原因,则要从河流流速、沼泽分布等角度入手。第(2)问,实质上是考查交通建设条件的评价,可以从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交通需求,主要考虑经济活动规模和是否具有可替代性交通)和可行性(建造难度和环保因素)方面分析。第(3)问,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需要注意的

 是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明理由。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8.(2016 文综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解析:由图可知,甲所在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位于山区,人口密度低,水库移民搬迁量少。但甲所处区域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壳活跃,地质灾害频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答案: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9.(2016 江苏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

 材料二

 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 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 2016 年 3 月 15 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为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流域各国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材料三

 图 1 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图 2 为流域内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图 1

 图 2 (1)图 2 中气候资料②与图 1 中所示城市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湄公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依赖________________,其径流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下游的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______________月份。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的干旱可能对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和地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为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由图2气候资料②中的气温曲线可判断出该地一年中最低月均温低于0 ℃,冬冷夏凉,由此即可确定该城市为昌都;该城市纬度并不高,海拔对气温影响较大。第(2)问,湄公河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量大,因此其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结合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该流域 5 月份之前降水少,所以 4(或 3—4)月份水位最低。第(3)问,分析干旱成因可以从冬季降水少和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方面入手。干旱对该区域的影响可以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入海河水减少造成三角洲后退,海水倒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分析。第(4)问,流域内国家和地区可在该流域的资源开发、航运、旅游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从合理规划该流域的开发方案、保护植被及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1)昌都

 冬冷夏凉

 海拔高(地处高原)

 (2)降水(雨水)

 水位季节变化大

 4(或 3~4)

 (3)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气温高,蒸发旺盛 河口受海浪侵蚀作用,三角洲后退

 工、农业生产缺水

 生活用水困难

 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4)旅游

 航运

 资源开发利用

 安全

 环境保护

  合理规划流域开发方案

 促进开发水能与保护环境协调统一

 做好流域的植被保护工作 10.(2016 上海地理卷)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场 787 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分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要从径流量、流速、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题,河道淤积的原因要从河流含沙量大入手分析。渭河南北两侧泥沙较多的原因要结合两侧的地形进行分析。第(3)题,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缺水的原因,注意提取图中抽水站信息,以及材料中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等信息;根据这些原 答案:(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 7、8 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汛期”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 7、8 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统一管理与调配”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11.(2015 上海地理卷)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讷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径流调节能力,如上世纪 80 年代,罗讷河上游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峰流经里昂以上河段后,干流径流量在短期内从3 250 m3/s减少到2 450 m3/s。

 材料二 500多公里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然而,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

 (1)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环境原因。

 (2)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3000m1500m500m河流抽水站渭河流域地理简图黄河 风向 光照 温度 有机物 营养盐 维生素 微量元素 赤潮 赤潮生物 死亡

 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分析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罗讷河上的水坝和河堤逐渐被拆除的原因。

 解析:第(1)题,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主要是受到了一定的径流调蓄和水量削减作用。读图可知,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和湖泊,而沼泽和湖泊恰有此功能。第(2)题,河流的汛期与枯水期主要与其补给方式相关。根据图文资料可知,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故其里昂以上河段的春汛与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有关;而其河口河段主要受降水补给,故其夏末出现枯水期的原因需结合当地气候进行分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罗讷河河口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河流亦进入枯水期。第(3)题,分析罗讷河上的水坝和河堤逐渐被拆除的原因,一方面从材料中提到的“恢复河漫滩湿地”考虑,考虑其生态意义;另一方面,法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重点发展核能,核能在其能源结构中占据比例增大,为减少水力发电量提供了可能。

 答案:(1)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上游春汛原因:罗讷河里昂以上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

 河口枯水期原因: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该地区多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径流获得的补给减少,形成枯水期。

 (3)原因: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罗讷河整治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形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12.(2014 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 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解析:第(1)题,海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 7、8 月份,受季风不稳定性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比较大,旱涝灾害多发。图示中海河流域西部多山,处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高,水流速度快,少雨季节径流量小,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流域内东部是平原,地势低平,水流较缓,排水不畅,加之各支流在天津附近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故应在下游开挖人工河道,用于排水泄洪。第(2)题,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

 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13.(2014 广东文综卷)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珠江流域示意图。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枯水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季。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________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可知其主要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珠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第(2)题,由图可知,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梯级开发的分布特征。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该流域位于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落差大;南方地区雨季长,河流流量大。第(3)题,原因主要从地形、流量、流速等方面分析。

 答案:(1)雨水补给 冬

 (2)梯级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

 (3)珠江干支流众多,入海径流量大,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河汊发育;珠江干流短促;海水顶托作用强。

推荐访问:单元 五年 生态环境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有用植物》教案:园林工人真辛劳
下一篇:班组安全检查程序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