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教研体会)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12-18 点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学习体会 2020年11月5日上午,我们相聚峪山镇中心小学,参加刘敏工作室送课下乡活动,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是我入职以来参加的最大型的教研活动,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一早起床赶车来到镇小。

第一节课是峪山镇小的陈老师教授的《圆的认识》,陈老师很温柔很优雅。她的语气总是那么柔和,她不急不慢,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这么美丽自信而又柔和亲切的老师,一定很多学生喜欢吧。

第二节课是名都环宇校区的周荣老师教授的《圆的认识》,与陈老师同课异构。周老师的课富有激情,课程伊始的魔术牢牢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紧紧的跟随周老师开始新课的学习。随说是同课异构,但两位老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却很相似! 通过两位老师教授的课,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1.数学知识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圆,由生活中的圆抽象出我们要研究的平面图形圆,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不陌生,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将数学知识再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揭示数学的奥秘,揭示生活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世界上的每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地球上的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她们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思维!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传统的讲授法将老师的思维传授给学生,就像电脑里面的复制粘贴,孩子的大脑被老师的思维占据了,被定式了!既然有了解决的办法,孩子们也不会再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久而久之她们就习惯了被给与,被灌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做题考试的工具。很久以前我接触过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常常感觉实行起来很难,尤其是留守儿童很多的乡村小学,感觉有很多拦路虎!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课,以及专家的讲座,我重拾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想尝试改变。

3.每节课都问问自己学生的起点在哪?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就如刘敏老师说的那样,只有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你才能制定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有利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找准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利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目标就是事半功倍。

最后说说我的感受,我觉得这次教研活动很精彩,但是我觉得既然是教研,我们就应该做到实处,点评环节我很喜欢李雪芬老师的点评,敢于指出问题,敢于提问,敢于指正,这比空洞的不落实处的点评要精彩的多。希望以后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多找像李这样的老师来点评。年幼无知说的不对的还请海涵! “在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学习体会 11月5日,有幸参加了名师工作室在中心小学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本次活动以陈和周两位老师提供的同课异构课《圆的认识》为载体,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为主题展开。整个活动内容安排充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我们以后的数学举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品指导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活动开始,首先聆听了两节示范课,接着是主讲教师说课区骨干代表教师评课,刘老师做对比点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虽然各有特点,但是都能体现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体现探究方法的多样化和探究结果呈现多样化,关注学生体验感悟,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襄州区教研室王鹄主任做“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的”讲座从创新意识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创新意思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由浅而深的讲解,给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风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造成悬念,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望,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向学生宣称:“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马上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由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抢着说出交大的数,力求难着老师。当我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教师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求问题的激情中,开始了新课的教学。这样的导入,是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能被其整数整除的数的特征欲望。

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不能灵活进行正迁移的情形,他们往往只会模仿一般的解题方法,造成解题思路窄、无新意、无技巧。若老师能抓住机遇,适时点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维,在势必会引发超群的思维效应。例如:在讲授应用题“机床厂制造一台机器原来用144小时,改进技术后,制造每台机器少用48小时,原来制造60台机器的时间现在可以多造多少台?”时,学生理解题意后,马上想出了一般解法:要求多造多少台,就是先求出现在制造的台数再减去原来制造的60台,即:144乘60除(144-48)-60。这时,老师提出“此题是否还有其他叫简便的解法吗?”这便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学生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时,就适当点拨: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现在制造的台数会比原来的多?[因为一台少用48小时,那么60太就少用(48乘60小时)],假设把少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会制造多少台?在这段时间内制造的机器是否就是改进技术后比原来多造的台数呢?经启发后,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过来,马上列出48乘60(144-48)这一算式,从而使解题技巧有了新的突破。

三、优化解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优化解法是指在一题多解时寻求简洁的解法,他是学生产生独创思维的基础,因此当学生掌握新知识后,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如: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节时,当归纳出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为小数,或者先把小数化为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举出一例:1/3+0.8+2/3可先将1/3加2/3得1与0.8相加即可,课堂里一下沸腾起来。一位又以5/32+0.125为例,十分有创见地说:“此题中5/32虽能化为有限小数,但较繁又易错,可以把0.125化为1/8再计算较简便。这两位同学的独创算既合理又巧妙。当时我给他们两个以高度评价,称赞他们向缩思维步骤的敏捷性,鼓励他们敢于寻找新颖解法的创新精神,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善于动脑筋、大胆创新的典型。从而使学生在本节课不仅掌握了特殊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重构评价机制。学生的创作潜能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才有可能最快捷地燃起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推荐访问:
上一篇:虞城县出租合同范文
下一篇:XX乡对县2019年第四季度政务公开网上监测整改情况汇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