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

  研究的基本结论

 1.XX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偏弱,进一步发展面临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的竞争优势逐渐取代城市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对 XX 市集聚能力、扩散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度与比较,可以看到:

  XX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尚处于欠发达阶段,在全国各城市的发展中,位居中下游水平,在全国35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人均GDP排位倒数第三。

  XX市作为XX省的省会城市在全省中的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也显较弱。2000年,XX市的市区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2.16%,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0%左右。在对外交通联系方面尚不及芜湖、安庆、巢湖等城市。

  XX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进入投资驱动阶段,但投资力度严重不足,2000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32位;在XX省内,也低于铜陵和芜湖,显现了发展能力的不足。

  XX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城乡差别明显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者素质低、创业水平较差等,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2.XX市城市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

 创造新的繁荣——更具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未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报告确立六个分目标及相应的策略组:

  着重区域发展战略的“合作的城市”

  着重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的城市”

  着重生态发展战略的“生态的城市”

  着重空间发展战略的“可生长的城市”

  着重城市生活质量的“适居的城市”

  着重城市运行管理的“效率的城市”

 3.扩大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建构区域性大都市圈 XX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城市所依托和联系的地区和城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协作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和国家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分工劳动分工体系中去,在合作与竞争建立持续的竞争力。

  加强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合作,辟通华东第二通道(高速公路),成为长江流域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主动吸引东部地区的大企业投资和开展跨地区的企业合作,将金融、信息、流通管理的核心部门直接放在上海;以建设具国内和国际新型制造业基地起步,逐步向区域性的研究/开发和管理/控制中心职能发展。

  建立以综合交通为依托的皖中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上联接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新兴发展区域。与沿江地区合作的城市包括: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及其周边县级城市。

  加快大都市圈建设,完善各城市间的相互协作,以此推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城市的快速发展来减轻、减缓农村地区的发展压力。对XX这样的农业人口大省来说,应鼓励和促进农民“离土又离乡”。

  完善区域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积极配合宁西铁路、沿江铁路的建设;加强沿江两侧的快速交通、XX市与各沿江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以建立一日商务圈的交通网络为目标,以“皖中城市群”的建设骨架,逐步培育一个整体合作的城市区域。

 4.培植城市创新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增强区域性服务能力 XX市的未来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将依赖于城市创新,启动跨越式发展,获得后发优势。

  城市主导功能重点强调区域服务中心和城市生活中心,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新兴制造业基地。

  XX市作为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产业应是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家电、机械等主导行业,形成规模化的企业群落。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建立适宜于高新技术发展的企业群落。

  大力培养新兴产业群,带动城市整体的创新:在城市东部建设城市最主要的物流园区;架构以XX市为中心的都市旅游和周边山水生态旅游,构筑与皖南旅游相呼应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加大科教文的投入力度,壮大教育产业,加快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

  全面整治现有各类各级开发区,改革开发区管理、经营模式,确定各经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以建设能培育有竞争力产业和为这些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空间为总目标,强化产业集聚效

 能的发挥。

  城市核心区以第三产业和城市生活服务为主要功能,核心区外围和郊县功能区职能分区。城市核心区以服务产业和生活中心。核心区外围建设市级开发区、城郊旅游区、新型产业园区(如物流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注重产业的群体效应。传统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对这一区域工业发展应予以控制和引导。结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增强,调整这一地区的就业结构。将上派镇、店埠镇两县城以及长丰的双墩镇作为城市的功能区。郊县的工业园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框架整体考虑。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能够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

  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强与中心城区高校区的联系,结合大蜀山地区的保护和开发,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为XX市创建科教城市提供最有利的发展空间。

 5.保护自然生态网络,建设有机整体的城市化空间系统 XX市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空间资源,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城市的效益,并通过城市的集聚发展,保全自然生态空间。

  控制城市的分散发展和外延无序扩张,促进城市的集聚发展和土地开发的集约化。

  重点保护好大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区、巢湖及其周边水系、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以及周围的小水库群,建立和保持相互联系的生态廊道。

  把城市发展空间外围的农业空间纳入到城市管理范围,通过制订规划控制导则,有效地保证必要的农业发展空间。

  建立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大幅度降低生态保护区域的经济增长指标,减少经济增长的压力,

 杜绝以出让土地获取资金或由所在地政府进行资金平衡等方式来进行建设。

 6.有序发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有机生长 着眼于城市的综合长远发展目标和整个市域范围,结合城市产业园区、城市功能的扩散以及外围的城镇发展,强化整体空间的优化,建设多中心的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的连续生长。

  摆脱城市边缘的圈层式蔓延,以多中心和组团化的生长为元素、以开放型和轴向的生长为结构,促进城市空间的整合式有机生长。

  以现城区为核心,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步向东和向西南方向推进,建设多个20~50万人口规模的新城区。完善上派、店埠作为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

  整理城市核心区,形成城市的服务产业和生活中心;有机拓展城市新功能区,建设市级开发区、城郊旅游区、新型产业园区、城郊型居住社区;完善郊县功能区,进行特色城镇建设和特色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如生态旅游区、生态农业区、特色城镇建设等。形成联系紧密的生态型可生长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 完善以城市公共交通为骨架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强轴向交通联系,分段分期建设轴向快速通道和轨道交通线,以此推动新城建设。

 7.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具有环境特色的区域和城镇建设,提升城市的中心职能,激发城市活力增强对人口和新经济活动的吸引力,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 以环城公园“绿色项链”为枢纽,以区域山水格局为骨架,建构城市区域的开放绿色走廊,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形象。

  加强巢湖的环境治理,适度开发沿岸景观设施,架构环巢湖城市群。

  提高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促进企业、资本、技术、人员、信息和产品进驻城市,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开展多层次教育,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使XX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教育中心和就业中心。

  融合地方文化、经济、自然因素,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城市,营造具有创新气氛的城市环境,使XX市成为一个生态化的、现代化的、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

 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在新区建设中应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并以此引导和推动新区建设,保证土地价值的全面实现和市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完善。

 8.强化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建设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整体效率

  城市的高效率运行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要求有城市的集聚发展,有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以及政府管理的高效性。

  推进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建构整体紧凑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使用,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率和便利性。新的土地供应必须以土地使用效率进行评价,避免出现类似现在开发区建设中所出现的建设项目还未见端倪但土地已经使用完毕的现象。

  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开发建设的总量控制与动态控制,确定控制开发面积的总量,并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开发面积总量的需求。

  建立以公共交通主导的高效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建设两条轨道交通线,并在老城区周边形成两个换乘点;辟筑6条轴向快速干道;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密切衔接的分级、分区的系统。

  进行政府职能调整,改革行政管理组织方式,在公共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城市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转移到追求城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建设、寻求社会稳定和谐、培育市民共同价值观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来。城市政府的作用更要体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 建设积极财政体制,优化公共财政收支,增强城市自主税源,提高地方财政的自给能力。加强城市财政的转移支付,改变按人口均摊式的经济增长承包方式,对于确定为粮食供应、资源保全或生态保全的地区,应大幅度减少经济增长的压力,不应追求过多的增长效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使其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

  政府实施城市经营策略,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经济调控政策、社会保障职能,广泛吸纳生产要素,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

 9.完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 城市战略规划的实施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责。建立既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实际利益的战略规划实施机制。

  确立城市政府与省政府及其各部门之间、城市政府与其他城市政府之间的协同制度,完善各种形式的联系、沟通方式。

  城市政府内的各个部门在发展与建设方面应统一到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基本方向上。城市战略规划是城市政府战略性政策文件,是城市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行动纲领。在城市范围内,应将各级政府行政领导组织城市规划实施的工作列入到工作成绩考核的指标中,从而使城市规划的实施得到组织上的保证。

  加强规划实施的引导机制,促进城市综合协调发展。城市战略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总体规划应符合战略规划所确立的原则与基本内容。城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应贯彻战略规划的基本精神,保证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基本格局得到全面实现;战略规划所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逐步纳入城市建设计划中付诸实施。全市土地使用指标的分配与安排应改变按行政区均分的做法,而应建立一定的机制按照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基本格局来进行统一安排。

  建立城市规划推进机制,保证战略规划的宏观导向能够贯彻到具体的建设行为之中。城市战略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城市总体规划应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与实施。通过规划的推进机制,保证各类城市规划形式的延续性,使城市建设的具体行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有目的行为。

  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的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使市民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来。吸收市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市民自我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方向,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推荐访问:战略规划 城市 发展
上一篇:妇联党员学习心得例文2020
下一篇:交流互鉴,助力新农村建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