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米脂小戏小品调研报告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09-17 点击:

 关于米脂小戏小品发展的调研报告

  米脂历来文风兴盛,人文荟萃,是信天游、大秧歌、唢呐、陕北说书和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摇篮,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著名的戏剧大师、人民艺术家马健翎的家乡,米脂的小戏小品同样走在了时代的前列,80 年代达到了发展的辉煌时期,米脂因此赢得“小戏之乡”的美誉,成为一张很有分量的文化名片。

  米脂小戏小品很有名。小戏小品长久以来一直是米脂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80 年代中期,陕西小戏小品界有“南有礼泉,北有米脂”的说法,米脂因此也被誉为“小戏之乡”,拿农民作家李长江的话来说就是“戏窝子”。

  所谓的小戏小品,泛指长度在二、三十分钟左右的小戏和语言小品。现代小戏小品成为反映社会变革最为快捷、最为典型的艺术形式。

  米脂的小戏小品,以其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独特夸张,地方风格浓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了人民的追求、呼声和希望,因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小戏小品的艺术魅力。

  米脂的小戏小品起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历经了阶段性的发展,80 年代中期到了巅峰时期。然而近年来随

  着时代的发展、泛文化的强力冲击、戏剧团体的不景气以及取消小戏小品汇演的优良传统等诸多原因,小戏小品的发展只是局限于一年仅有的几台专业晚会上,逐年萎缩,小戏小品失去了很多展示的舞台,逐渐从公众视野里消失,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拥有的地位,到了现在不是十分景气的地步。如何重振米脂小戏小品昔日的辉煌,让它重新回到人民大众之中去,是摆在米脂文艺界面前的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目前,笔者通过走访许多老前辈,包括小戏小品的创作员、演员以及历经米脂小戏小品发展和辉煌阶段的见证人,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就米脂小戏小品发展的这个课题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作出整理,如能对米脂小戏小品的发展能有一定的帮助,将是笔者莫大的荣幸。

 一、米脂小戏小品的辉煌历史

  米脂有着深厚的小戏小品的历史文化底蕴。米脂小戏小品可追溯到上世纪 30、40 年代,尤其在延安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广泛性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1937 年,东街小学的一些学生和艺人组成米脂抗战剧团,演出《查路条》、《好男儿》等抗日新剧。1940 年冬,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师生创作演出小戏《十字街头》,社会影响较大。1943 年前后,为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当时的戏剧界根据中央号召,纷纷下乡下厂,其中的鲁艺文工团来到绥米一带演出《兄妹开荒》等文艺节目。米中的学生业余剧团,在

  老师戴路指导下演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农村曲》等新秧歌剧和话剧,给当时的米脂人民带来了戏剧发展的先声和新文艺的思潮,唤起了米脂戏剧工作者的热情,引发了米脂小戏小品创作发展的热潮。

  由于有着良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各乡镇、学校、机关团体掀起创作、排演现代小戏的活动。先后赢得好评的作品有, 《一颗铃》、《一双鞋》、《迎来送往》、《浇地》、《女羊倌》、《闹婚》、《野味餐馆》、《书记下乡》、《马家婚事》、《寸心悠悠》《相亲》、《难觅的春风》、《卖猪》、《两代人》《教授与小炉匠》、《夏天的故事》、《逛公园》等。

  1976 年,艾绍青创作的小戏《一双鞋》、《书记下乡》等又在省级刊物上得以展现并获得省级奖项。80 年代全县小戏演出达到高潮,在县文化馆和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辅导下,业余作者的 100 多个小戏与观众见面,20 多个在省市汇演中获奖,米脂从而被誉为“小戏之乡”。

  米脂小戏之乡的美誉的获得,当然是有以上一批作品的获奖在做着支撑,更为重要的是以其普及型高、群众参与面广的层面上获得的。当时的做法是每年都要进行全县的小戏调演活动,然后进行评比,编创及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小戏小品汇演成为春节文化娱乐活动人们期盼的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

  80 年代,全县的专业、业余小戏小品创作员达到 100 余

 人,主要涌现出了朱琳、朱绪智、吴世耀、班秀花、高治雄、艾绍清、杜小铎、刘毓珠、郭思焕、郭光福、姜良贵、高明德、艾绍强、李长江、高榆、常光生、艾长青等。小戏小品的演员则有文化站的李慧琴、高红霞、高琴、惠琴十里铺的农民李保平、城关镇的冯玉梅以及剧团的常建荣、杜生仲、艾香玲、赵锦荣、高建伟等。

  近年来的创作现状是,李泽民同志的大型历史剧《闯王与夫人》获得第十七届田汉戏剧二等奖,李雄鹰同志的小戏《花烛夜》获曹禺戏剧入围奖。艾绍青的小戏《牛二蛋与马寡妇》获得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曹禺戏剧小戏小品奖”,代表了目前榆林戏剧发展的最高艺术水平。此外,优秀小戏小品作品《小巷风波》《肇事》《情系三乡》《狗娃回家》《无事忙》等也都获得省、市级别的大奖。

  现在的米脂小戏小品的发展,从纵向的历史来看显得有些头重脚轻,发展及其不规整。

  二、米脂小戏小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上世纪80 年代的中后期,艺术多元化的出现,小戏小品的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米脂县专业剧团解体、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各级对小戏小品的发展认识不够,米脂逐渐取消了小戏小品调演及放松了抓小戏小品剧本创作,小戏小品失去了其存在

  和发展的平台和前提。现在,创作人员青黄不接,表、导演人员后继乏人,小戏小品只出现在一些剧团的演出中及一些行业、专体晚会演出中,群众的参与性不强,只是些应景之作,并且带有市场化的性质。笔者以为,米脂小戏小品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

  1、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不够。我们“小戏之乡”的这张文化名片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政府在政策上忽视了对小戏小品的扶持,主管部门没有把小戏小品的发展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来抓这项工作。二十余年,小戏小品的发展实质上一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爱好者在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艰难境遇下苦苦求索,成为小戏小品这块艺苑里的最后的忠实守望者。

 2、编创队伍几乎断层。原来活跃在小戏小品创作上的一些老作者,有的被调走,有的已经转行,何况大部分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现在到了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身体状况等原因,与原来的创作状态截然相反。年轻一些的创作者几乎没有,出现了可怕的断层现象。小戏小品因为其创作的特殊性,考虑的成分比较多,运用的艺术手法比较多,许多文学爱好者对这个领域不愿涉及,望而生畏,于是出现了老的扶不上马,小的拉不开弓的现象。小戏小品的创作中,剧本的创作是基础,是一度创作,导演被称为二度创作,演员被称为三度创作。没有一度创作

推荐访问:米脂 小戏 调研报告
上一篇: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我们神圣国土》第二课时,,,(1)
下一篇:节点控制,管理论文-档案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