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城市振兴总体规划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09-13 点击:

 加快 XX 振兴总体规划 ( 2011 —— 2020 )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

 录

 前

 言

 ................................ ............

 3 3

 一、加快振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4 4

 (一)发展环境 ............................................................................... 4

 (二)指导思想 ............................................................................... 5

 (三)发展目标 ............................................................................... 6

 (四)重大意义 ............................................................................... 8

 二、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

 10

 (一)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 10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12

 (三)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15

 三、做优做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

 17

 (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 ......................................................... 17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 19

 (三)重振百年商埠雄风 ............................................................. 20

 四、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2

 (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 23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24

 (三)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 26

 五、改善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27

 (一)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 27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29

 (三)加大基础产业支撑能力 ..................................................... 30

 六、优化格局,打造 XX 沿江城镇带

 ......................

 32

 (一)建设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 ............................................. 32

 (二)壮大沿江中小城市实力 ..................................................... 33

 (三)狠抓开发区和工业园建设 ................................................. 35

 七、保障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

 ..................

 36

 (一)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 ................................................. 37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 38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40

 八、强化实施,奋力实现宏伟蓝图

 ......................

 40

 (一)大力开展先行先试 ............................................................. 40

 (二)营造重商亲商环境 ............................................................. 41

 (三)发挥科教人才优势 ............................................................. 42

 (四)增强土地保障能力 ............................................................. 43

 (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43

 (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 44

 (七)加强统筹协调实施 ............................................................. 46

 前

 言

  XX 作为 XX 平原的主体,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XX 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地区。长期以来,XX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保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沙市市(后与 XX 地区合并)一直是我国“明星城市”。在全国、全省的改革开放布局中,曾占有令人瞩目的位置。1981 年沙市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8 年 XX 省委、省政府决定进行 XX 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试验,设立“沙市市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XX地区也曾是我省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4 年地市合并以来,由于多种原因 XX 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经济地位逐年下滑,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

 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 XX 振兴。2008 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明确了 XX 的重要地位;2009 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 XX 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确立 XX 是重点发展区域;2011 年 11月,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 XX 振兴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壮腰工程”的实施,加快 XX 振兴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XX 市所辖的 XX 区、沙市区、石首市、

 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市及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国土面积 14067 平方公里,2010 年总人口 664万人,完成生产总值837.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57%、10.75%和 5.24%。

 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规划期 10 年,以“十二五”时期为主,重大问题展望到 2020 年。

 一、加快振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

 发展环境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 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十一五”时期 XX 经济走出低谷,奋力爬坡,并开始进入快车道。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837.1 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 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27.6:38.9:33.5,第二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上升 7.3 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40%,五年累计完成 1688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3 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7.6 亿元,比 2005年增加 1.3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71.1 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 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708 元,年均增长 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453 元,年均增长15.7%。

 进入“十二五”时期,XX 迎来加快振兴的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XX 作为国家《促进中部

 地区崛起规划》确定的“两纵两横”中沿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域,有望以轻纺工业特色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获得调整改造的系列扶持政策,有助于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二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 XX 省 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获得财税、金融、投资、土地及产业导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速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三是 XX 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类要素集聚提供了保证。四是中央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 XX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利用水平、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五是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共建南方大遗址保护 XX 片区,为 XX 开发利用楚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六是随着沪汉蓉铁路 XX 段开通、荆岳铁路的建设,XX 将彻底改善现代交通落后的状况,有望成为各类市场要素聚集的地区。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 XX 振兴为目标,多渠道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着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努力打造多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的龙头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 坚持产业突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实现产业全面振兴。

 —— 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铁路、水路、公路联网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培育发展新优势。

 ——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使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 坚持改善民生。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坚持上下联动。通过省市共建、上下联动,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形成加快 XX 振兴的合力。

 (三)

 发展目标

 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 XX 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机械制造及化工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的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使 XX 成为 XX 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成为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到 2015 年,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左右;实现投资总量跨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 30%左右,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构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率提高 6 个百分点以上,沿江城镇带初步形成;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到 2020 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力争继续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支撑和全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典型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

 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加快 XX 振兴的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 完成值 规划值 年均增速(%)

 规划值 年均增速(%)

 经济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837.1 2180 15 5680 15 人均生产总值(元)

 14734 37800 14.7 96800 14.7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264.4 1020 26 3110 2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63.2 2090 30 4210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71.1 1080 18 2470 1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7.6 100 30 250 20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6 [16]

 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降低(%)

 2 [20]

 主要污染物减排(%)

 3 [10]

 社会发展 城镇化率(%)

 42.5 48.5

 5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5

 4.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80 200

 250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82 95

 98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1

 12.5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708 29600 15 59540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453 14770 18 33790 18 注:[

  ]为五年累计数。

 (四)重大意义

 1 1 、加快 X XX 振兴,有利于 X XX 科学发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XX 的历史欠账较多,交通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失衡,财政债务沉重,发展比较滞后,影响到全省发展的进程。XX 要建设

 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必须补齐短板,实现整体崛起。加快XX 振兴,既是 XX 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 XX 科学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 XX 振兴的重大决策,必将为 XX 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同时,也必将开创 XX 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迈出新步伐。

 2 2 、加快 X XX 振兴,有利于推动“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发挥 X XX 在“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主体作用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沿长江中游经济带”。XX 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 XX 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占据“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近1/3。只有加快XX振兴,真正打造 XX 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才能使“两圈一带”战略落到实处,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发挥 XX 在“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主体作用。

 3 3 、加快 X XX 振兴,有利于推进农产品主产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路

 XX 是传统的农产品主产区,农村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高,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任重道远。加快 XX 振兴,有利于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利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快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 XX 农产品主产区实现转型发展。通过新型工业

 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农业地区探索发展新路。

 二、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XX“壮腰工程”的核心是壮工业。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 XX 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三个 500 亿级产业。到 2015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500 家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 100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26%。

 (一)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发挥 XX 经济的后发优势,以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 1 、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组织实施“百亿企业”工程,实现“保姆式”的服务,扶持美的、四机厂、楚源、凯乐、白云边、福娃、联润等企业尽快成为产销规模过百亿的企业集团。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嫁接重组、融资扩规,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加强与世界 500 强、央企、上市公司的对接,

 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落户 XX。到 2015 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 100 亿、过 50 亿、过 10 亿的龙头企业群,呈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跟进的发展态势。

 2 2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XX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江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轻工建材等产业,江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争取到2015 年有 1 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 10 强行列,2—3 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 20 强行列,1—2 个开发区进入全省 10 强行列。

 3 3 、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XX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退城进区”为主要方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加快 XX 中心城区工业的聚集,推进城市布局调整和功能提升,把 XX 打造成为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中西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示范城市。

 4 4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应用创新成果,引领自主创新;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产业公共技

 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让。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 二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改造、提升 XX 传统产业,变“包袱”为财富,壮大 XX 老工业基地实力。

 1 1 、以优势品牌提升 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粮食、油脂、水产品、畜禽、林产品、果蔬等加工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以白云边、黄山头、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等为龙头,形成白酒、米面、米果(营养粥)、饮料、饲料为重点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以中纺油脂、宏凯工贸、中粮油脂等为龙头,形成压榨、精炼、饼粕、生物能源的油脂加工产业体系;以大明、德炎、中科农业等为龙头,形成分割、保鲜、鱼糜制品、鱼子酱、胶原蛋白、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水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以联润食品、离湖禽蛋、双港、宇祥、小胡鸭等为龙头,形成屠宰、分割、冷鲜、熟食、副产品一条龙的畜禽加工产业体系;以拍马纸业、石首吉象、东森木业、森鑫木业等为龙头,形成各种林木板材、林纸、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以草本工房陈李济植物饮料、XX 望春花果汁、XX 新力大风车食品等为龙头,形成清洗、外包、干制、果汁、馅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果蔬加工产业体系。

 2 2 、以新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产业

 通过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以四机厂、四机赛瓦、XX 四钻为龙头,重点发展钻修井、固井压裂、石油特车、井下工具、海洋钻井平台等石油机械;支持洪湖市府场、曹市两地石化装备产业扩张,扶持长江石化、昌发容器、远春石化、鑫新压力、江源化工等企业,围绕化工填料、压力容器、环保设备等专用设备制造,承接相关配套产业转移,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以 XX 中心城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冶金金属制品、传动机械、矿山机械、消防器材、轻工设备制造、标准件等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型号齐全、市场涵盖面广的产品系列;支持巨鲸公司、陵达机械、XX 众力等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促进船舶修造和部件制造的发展;以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县、石首市和松滋市为重点,积极推进与神龙、东风汽车等企业配套,大力发展汽车电机、汽车空调、转向器、翻转器、车桥、汽车照明、曲轴、雨刮器、制动阀及铅酸蓄电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积极推进相关汽车项目建设进程。

 3 3 、以精细化为方向升级化工产业

 依托现有化工基础雄厚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大力推广精细化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努力开发化工新产品,加快引进化工产业项目,把 XX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楚源、XX 精细、博尔德、华翔化工、丽源科技为龙头,加强各类化工原料的自主开发和活性染料及

 中间体生产,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以沙隆达为龙头,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低毒、高效新型农药和抗倒增产剂;以公安移栽灵为骨干,开发生产生物农药;以洪湖明达为骨干,开发生产有机肥料;以松滋宜化为骨干,开发生产磷酸二氨等复合肥。加快推进郡泰化工、新生源、东信药业、XX 能特、亿雄药业、津奉药业、天翼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以 XX 中心城区、江陵、公安、松滋等地为重点,依托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单套装置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离子膜烧碱,加快钾盐产业化步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4 4 、以一体化整合壮大纺织服装产业

 加强行业整合和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适度、抗风险能力强的纺织服装集团。以金安、奥达、越美、乾盛、楚都、新裕、百盛等为龙头,形成轧花、棉短绒加工、棉纺、织布的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档纺织品、高档化纤品、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提升高档纺织品研发、生产和后处理能力,形成 200 万锭以上的纺织生产规模和 200 条印染生产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项目和知名品牌,加快服装等纺织终端产品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生产要素向 XX 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集中,打造华中重要的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基地,把 XX建成沿江纺织服装聚集区。

 5 5 、以两型化转型发展轻工建材产业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导向,推进轻工建材产业转型发展。以 XX 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加强家电产品零部件的本地配套。以美的 XX、华意压缩、大同天科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节材冰箱压缩机、变频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冰箱、冷柜、洗衣机 1400万台和节能环保压缩机 1000 万台的产销规模。以凯乐科技、石首鑫隆塑业、监利派格塑料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塑料、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塑料制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开发生产高性能复合材料、改性增强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壮大 XX 塑料工业。以松滋市和 XX 中心城区为主,重点扶持双七水泥、华新水泥(XX)公司、亿钧玻璃等企业的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建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配套,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设施,开发管桩、砼砌块构件、粉煤灰砖等环保型新型建材。

 ( 三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本地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到 2015 年,电子家电、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0%以上。到 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8%以上。

 1 1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以七一一、南机总厂为骨干,大力发展通讯设备制造,重

 点开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化高频电台、矿山和深井用数字通讯设备,对讲机等产品;以凯乐光缆、菲利华石英玻璃、弘晟光电等为骨干,加强高端电子产品、光电转换及节能产品和新型信息基础材料开发;以荆鹏、四机赛瓦、华孚、明德等一批软件研发企业为骨干,加快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软硬件智控集成化水平。

 2 2 、着力发展新材料和环保产业

 以达雅淀粉衍生物精细化学品、三才堂亚磷酸三乙酯和XX 精细化工有机硅烷偶联剂等为依托,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以菲利华高纯度大直径石英玻璃棒材、凯乐光纤为依托,发展光通信材料;加快研发生产新型绿色环保包装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产品。以新型环保光敏树脂涂料、全降解塑料等为依托,发展新型环保材料。以洪城为龙头,以扬子江泵业、澳星、精极等企业为支柱,加强对外合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水工环保设备基地。

 3 3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

 以锦辉(XX)硅能科技、XX 紫杨新能源科技为龙头,大力发展硅酸盐蓄电池、等离子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业;加快太阳能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抓好先行能源太阳能电池开发与生产、晶禾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和系统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天冠燃料乙醇等非粮生物燃料发展,加快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

 4 4 、积极发展生物产业

 以 XX 能特芳樟醇、郡泰化工医药中间体、亿雄祥瑞等为依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大明水产、荆楚种业为龙头,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以瑞帮生物活性肽、金鲤鱼生物酶工程处理、玉龙科技洗涤酶制剂等为龙头,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三、做优做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 XX 平原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努力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到 2015 年,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两个产业营业收入过 200 亿,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665 亿元,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的 40%。

 (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

 1 1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充分发挥名城、名人、名胜、名产的资源优势,科学布局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国内知名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以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区、洪湖岸边是家乡— 石首天鹅洲旅游区和洈水风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富有平原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发展旅游关联产业,形成完善的旅游

 产业链。

 建立旅行社垂直化分工、网络化布局的基本走向,通过加大品牌旅行社的引进力度和做大做强本土旅行社,将旅行社的市场跟随者地位转变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同时,加强旅游产品促销营销活动,加快形成畅通的旅游营销网络系统。

 2 2 、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楚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以现代商业文化模式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

 将国家大遗址保护 XX 片区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发展重大战略,加快熊家冢现场展示馆、XX 文博产业园、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楚纪南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步伐。改造纪念性公园及名胜古迹公园,建设一批古朴典雅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城市文化公园。推动文化走进基层、走进农村,加快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

 积极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依托旅游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同进共荣。到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5%。

 3 3 、加强 X XX 古城保护

 加强 XX 古城保护等重点项目建设,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及治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融汇于重点区域、地段的

 城市形象和景观设计中,建设一批具有 XX 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增强城市视觉冲击力和旅游吸引力。

 省直相关部门对口支持 XX 古城内行政机关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搬迁,努力把 XX 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彰显荆楚文化的精品旅游区。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1 1 、建设物流基地

 围绕建设长江中游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依托铁路、港口、公路等交通优势和仓储资源,扶持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基地,抓紧建设两湖绿谷物流园、荆襄物流配送中心、鑫捷物流园、金欣粮食现代物流中心、XX盐卡综合物流园、XX 城北物流园、XX 李埠港综合物流基地、石首临港物流中心、石首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石首化工产品物流园、江陵石化品储运中转基地、松滋农产品物流园、公安港口物流园、监利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洪湖水产品原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等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在 XX 港建设专用煤码头,形成全国性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中转基地。

 2 2 、完善物流 网络

 加强规划和引导物流企业整合,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扶持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线,构建覆盖城乡、辐射全省、通达全国的高效便捷物流网络。大力发展以粮棉油、

 水产品及食品等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适应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要求,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

 3 3 、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引导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 XX 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促使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作,通过服务功能整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一体化物流管理能力,通过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物流运作效率,实现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积极争取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 型),进一步加快建立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服务模式,推动与港口、物流园区的联动,提升 XX 物流业的档次和竞争力。

 到 2015 年,物流总规模在全省排名达到第 3 位,物流装备和物流信息档次明显提高,4—5 家物流企业跻身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行列,并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XX 跻身省级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三)重振百年商埠雄风

 1 1 、重视发展金融服务业

 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创新金融业务产品,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吸引境外、埠外金融机构入驻,以引入股份制商

 业银行为重点,在 XX 城区建设金融聚集区,建立种类齐全、合理竞争、诚实守信的现代金融体系,努力打造 XX 平原金融中心。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先在XX 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引导民间资本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民营金融主体。搞活县域金融,积极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健全乡镇金融和农村信用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票据,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

 2 2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主要提供委托研发、科技咨询、工程设计、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技孵化、创业投资、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软件增值等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不仅服务于第一、二产业,而且直接服务于第三产业,提升整个服务业的知识层次和科技含量。充分利用 XX 科技和人才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把科技服务业发展放在与高新技术发展同等重要

 的位置上,统筹规划,重点支持,加速发展。重点推进以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打造 XX 平原科技服务中心。

 3 3 、创新商贸流通业态

 加快形成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培育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酒店和餐饮品牌;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全国性、区域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专业配送为载体,大力拓展新型商贸业态,适应消费规律,建立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消费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批发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支持垄上行新公社建设,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创新农村商品流通新模式。积极开展国家级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提高 XX 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办好省级服务业聚集区,打造 XX 平原商务中心,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争取沙市区进入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振沙市百年商埠雄风。

 四、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发挥 XX 的农业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到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700 亿元。

 1 1 、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着力培育水稻、棉花、油菜、水产、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按照品质优质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等思路,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产业带,努力把 XX 建设成为全省最集中的优质稻、棉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生产、淡水产品和水禽养殖基地。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实用增产技术,进一步调优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提升粮、棉、油等农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 2015 年,粮食总产达 80 亿斤以上,棉花达 16 万吨,油料达 65 万吨。

 积极引导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水平,力争到 2015 年生猪出栏 500 万头,家禽出笼 1 亿只,其中水禽出笼 5000 万只。突出抓好水产

 四大基地建设,努力保持 XX “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的称号,力争到 2015 年水产品产量达到 150 万吨以上,实现由水产大市向水产强市的跨越。

 2 2 、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以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到 2015 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8%。

 用现代工业带动农业。按照打造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

 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创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择业、就业、创业能力。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 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到 2015 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 2000 家以上,入社农民 50 万户以上,带动农户 80 万户以上。

 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生产预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2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或异地转移就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加快发展包装、冷链物流等,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加强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走出去的信心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劳动权益。到 2015 年,累计新增转移农村人口 50 万人以上。

 3 3 、增加财产性收入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收)渠道。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鼓励村组集体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

 4 4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逐年提高“三农”财政扶持资金的比重,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制度,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采取贴息、补助、税费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和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

 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新途径,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村路网、安全饮水、高产农田整理和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启动生态修复工程,致力洪湖、长湖、荆南四河等水网整治和修复。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推进迁村腾地工作,加强中心村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村镇建设和环境治理。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市)

 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集聚。统筹城乡人口转化和土地转化,实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相挂钩的土地政策,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保障。统筹村镇居民点布局,保证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以规划为龙头,强化项目整合和部门联动,推广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经验,每个县市启动 1—2 个乡镇成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继续办好李埠、花基台等新农村示范区和 13个省级示范村,做好孟家溪大垸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五、改善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树立发展“大交通”观念,坚持以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沿江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水路的“无缝对接”,努力将 XX 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1 1 、积极推进铁路建设

 加大铁路工程建设力度,尽快开通运营汉宜铁路,完成荆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建成荆岳铁路,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长江中游地区重

 要的铁路运输中转中心。

 2 2 、大力开展港航建设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抢抓长江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和引江济汉工程建设机遇,以 XX 盐卡港为主体打造 XX亿吨级组合港,形成辐射两湖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型港口群。到“十二五”末期,将长江航道提升为 3000吨级的一级航道,将内荆河、松虎航线等骨干航道提升为 500吨级的四级航道,其他支线航道提升为 300 吨级的五级航道,逐步形成干支相连、高效便捷、贯通湘鄂、江海直达的航运网络。

 3 3 、继续完善公路建设

 构建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网络,积极推进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和江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加快建设江南高速(石首至松滋)公路、洪监高速公路、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和荆监一级公路郝穴至容城段、荆松一级公路、318 国道 XX 段改扩建工程,构建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对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国省干线和县乡道中桥以上现有危桥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级公路等,在建设计划和补助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加快二级公路、疏港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通自然村公路。

 4 4 、加快过江通道建设

 “十二五”期间建成 XX 长江二桥(荆岳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适时开工建设石首长江大桥、洪湖长江大桥、XX

 长江三桥(二广高速大桥)。

 5 5 、努力争取机场建设

 做好沙市机场迁建的前期工作,努力争取恢复航空业务。抓住国家“十二五”期间陆续“开放低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的机遇,积极争取将沙市机场纳入国家通用航空机场建设规划。

 做好航空与水陆运输对接规划,全力推进多式联运,将XX 建成沿江现代化物流运输重要的节点城市。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 1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中薄弱环节的建设和洪水调蓄场所的维护,重点推进荆南四河堤防加固,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四湖流域综合整治,长江连江支堤沮漳河堤防加固,支民堤整险加固,汉江中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东荆河),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整治和洞庭湖区河道疏浚,荆江、洪湖分蓄洪区建设,加强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到 2015 年,使 XX 中心城区综合防洪能力达到 50 年一遇标准,县市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 20~50 年一遇。

 2 2 、提高水资源配置利用水平

 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积极推进观音寺、何王庙、西门渊、监利隔北、洪湖隔北、洈水、太湖港、公安荆江、洪湖下内荆河、冯家潭、

 颜家台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泵站更新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使灌溉保证率达到 90%的标准,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5%,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5 以上。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100%。

 3 3 、加强民生水利建设

 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状况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快推进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实施江河湖泊连通工程、长湖水源地建设、农村河网和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农村河道塘堰综合整治,使重要水源地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饮用水水源区水质达标率 100%,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以上。加强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水利血防建设,重点加强河流综合治理、安全饮水、灌溉排涝与灭螺措施结合的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三)加大基础产业支撑能力

 1 1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电源点建设。积极推动华电江陵发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支撑 XX 电网安全运行和平稳供电;建设国电长源XX 热电厂二期工程,满足 XX 中心城区“冬暖夏凉”工程需要。积极推进松滋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通过国家核准。认真进行资源论证,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加快江陵、松滋生物质电厂等秸秆发电项目建设步伐。

 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现有输电网的输电能力,进一步加

 快 XX 南 500KV 输变电工程、松滋松南、公安公北、XX 中心城区居正和荆西、监利监东和监北等变电站建设;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扩建或增容 220KV 变电站,新建 110KV 变电站;加快农村电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村电力保障能力。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农村沼气设施、沼气发电和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探索利用地热资源、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加大天然气利用步伐,建设储气调峰设施,积极引进新的天然气气源。建设辐射长江中游的煤炭中转基地,缓解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建立能源供应的长效机制和储备机制。

 2 2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投资,加快互联宽带网向农村的延伸和发展。建设和完善信息传输主干网、城市宽带 IP 网和宽带接入网,建成无线城市、光通信城市,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设公共云计算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到 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 100%,光纤到户覆盖率 95%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 98%左右。

 推进产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链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对工业体系的全方位渗透,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支持大中型商贸企业的

 信息化改造。扶持银行、商户构建安全、快捷、方便的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支持建立行业专业物流配送网络体系,鼓励建设第三方物流中心和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垄上行品牌资源,开发适应农村的信息内容,促进专业信息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的发展,积极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促进政务公开,推动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开...

推荐访问:总体规划 振兴 城市
上一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让他们自由生息》同步练习C卷
下一篇:文化传媒公司商业策划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