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体系及临床应用 头针疗法临床应用最多的是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03-28 点击:

  头皮针体系及临床应用

 ***

 (**省**市**区中医医院)

 关键词:头皮针  头针  体系 临床应用  综述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头部有发部位)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 区、带、腧穴) 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头针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目前头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头针体系较多,常见的有焦顺发的焦氏头针、方云鹏的方氏头针、汤颂延的汤氏头针以及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等。[1]这些头针体系在取穴原理、头穴分布、针刺操作等方面各有其特点,下面就此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一、取穴原理

 头针的取穴原理基本上离不开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西医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以及生物全息理论。其中焦氏头针主要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理论作为其取穴定位的主要依据,如运动区,感觉区等均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对应区。此外,焦氏头针又根据针感传导规律和治疗效果,确定了胸腔区、胃区等与内脏相关的刺激区。汤氏头针则主要运用生物全息理论,设计了意象头针模式,即将头部分作前、后两个那分,其分界线为眉间与枕外粗隆下缘连线的中点与耳屏的连线,前半部分属阴,其意象人体为一仰卧人体,后半部分属阳,其意象人体为一俯卧人体,该前后二人四肢均向左右两侧下垂。方氏头针则将生物全息理论和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提出矢状缝相当于躯干部,冠状缝相当于左右上肢部,人字缝相当于左右下肢部的人体缩形和在额上发际部位,左右两侧相应的半侧人体内脏、皮部缩形。同时再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在头皮的相应区定位取穴。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是1989年11月在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的头针穴名体系

 ,其主要依据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来制定头针刺激区,如督脉上的神庭穴向下一寸的直线即为头针额中线,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的直线即为头针项中线,所以核头针体系与头部的经络穴位关系尤为密切。

 二、头穴分布

 头针的刺激区主要分布在眉间、两耳、枕外粗隆以上的头部区域。焦氏头针与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的头穴分布较为接近,分别在头部的额、顶、颗、枕区分布了十四条刺激线,例如在额区,焦氏头针的胸腔区、胃区、生殖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的额旁 1线、额旁 2线、额旁 ? 线的位置基本一致。方氏头针除了将额前发际上分布的人体缩形定为伏脏穴、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上分布的人体缩形定为伏象穴外,还确定了十三个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相应的头皮刺激区,如倒脏、倒象、说话、平衡等汤氏头针则依据其人体缩形飞将仰卧人体分成额面区、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上肢阴区、下肢阴区,将俯卧人体分成腰弧区、背区、枕项区、上肢阳区、下肢阳区,而这些区域又往往再被分成数个刺激区或数条刺激线,如中焦区则包含肝胆、区、脾胃区,上肢阴区则含有肩阴线、肘阴线、腕阴线、指掌线等。[2]

 三、主治作用

 上述头针体系中,除了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的六名是以该穴所在头部的位置来命名外,如额中线、顶巾线等,其余头针体系的穴名则主要以相应的大脑皮层功能中枢 的名称来命名的,如焦氏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方氏头针的说话、视觉区等,或者以机体的相应部位来命名,如焦氏头针的胃区、胸腔区,方氏头针的上焦、中焦,汤氏头针的肝胆区、肘阴线等,而且这些头穴往往具有相应的皮层功能的主治作用,或能主治相应部位的疾病,所以通过这些头穴的名称,便可了解该头穴的主治作用。如焦氏头痛 的运动区主治瘫痪,感觉区主治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方氏头针的视觉可主治幻视、视觉障碍等

 ,汤氏头针的脾胃区可主治脾胃方面的疾病。[3]

 四、针刺操作

 焦氏头针和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由于其头穴为刺激线,所以在针刺操作上多选用1.5—2寸长的毫针,与头皮呈30度角左右斜刺进针,到达脑膜下层后,再沿刺激线,快速将针推至所需位置,快速持续捻转1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通过快速捻转来激发针感,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此外,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因其为经上选穴,临床上可结合经脉的循行走向来施行迎随补泻法。如顶中线属督脉,从百会穴进针至前顶穴为补法,以前顶区进针至百会穴为泻法汤氏头针和方氏头针其头穴主要为刺激点、区,故临床浅刺 为主。汤氏头针多选用1寸长的毫针,沿头皮刺入2-3分,方向为从头顶中央向四周垂直而下方氏头针则针刺深度为0.5厘米左右,或选用0.3-1寸长的毫针,快速直刺进针,直达 骨膜;或选用1一1.5寸长的毫针,针刺进针,缓慢捻转刺入而达骨膜。

 五、临床应用

 1中风偏瘫

 1. 1头针结合体针

  郑香春等[4]应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36 例, 选取运动区、 语言二区、三区配合体针风府、肾俞、关元俞、百会、太冲及患侧手足**经穴, 治疗后总有效率 94% 。王萍等[5]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透刺治疗中风偏瘫 384 例,头针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 体针透刺包括:上肢瘫取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手三里透上廉、合谷透劳宫,下肢瘫取伏兔透梁丘、足三里透上巨虚、 阴陵泉透阳陵泉、 太冲透涌泉, 面瘫取地仓透颊车、失语取廉泉透舌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74% , 对照组49%,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0. 05)。米建平等 [6] 运用体针与头针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29例,并与常规针刺及药物治疗做对照观察,治疗组头部取运动区(患肢对侧) ,患侧上肢取肩贞透极泉、曲池透少海、二间透劳宫,患侧下肢取箕门透承扶、阳陵泉透委中、昆仑透公孙。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累积差值差异大, 肌张力降低明显, 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髋内收肌张力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药物治疗组( P< 0. 05)。

 2小儿脑瘫

 2. 1头针为主结合体针治疗

 张海婷等[7]以头针为主治疗 100 例小儿脑瘫,取穴运动区、感觉区、晕听区、语言区、平衡区, 快速捻转 30 秒, 留针 30 min, 并配合体针选内关透外关、曲池、肩髃, 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 风市、环跳等穴, 结果总有效率 96% 。朱曙光 [8] 用头针滞针法加体针治疗,小儿脑瘫, 头针选顶中线、颞前线、颞前斜线、额中线等, 体针取阳溪、曲池、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 进针后单向捻转, 似搓麻线样,使针下有沉滞感,至难以捻转不能再施行手法为度。共治疗 150 例,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智商等方面总有效率 94. 6%, 明显优于对照组( 取穴相同, 常规手法) 的 85. 7%(P< 0. 05) 。马泽云 [9] 运用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 146 例小儿脑瘫, 头针选顶旁一线、顶颞前斜线,快速捻转, 体针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秩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结果总有效率 93. 15% 。

 2. 2 头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

 周**等对 60 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头针治疗,选穴运动区、足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针刺, 并用灯盏花素注射液, 选肩髃、曲池、 手三里、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 97%;并观察脑血流图,提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好转率达 80%, 流入容积速度参数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王军英等 [11] 对200 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针刺、穴位注射结合按摩为主治疗,常用穴有头针运动区、语言区、智三针、四神针, 头部以标准头穴线与焦氏头针参合应用,留针 30 min; 体针取**、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环跳、阳陵泉、三阴交等, 以飞针法并根据辨证选用补泻手法; 用脑复康、乙酰谷酰胺等穴位注射,并采用按摩推拿疗法; 同时设对照组 156 例, 以运动训练、综合运用 Bobath/ Vojta 法为主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100%, 对照组总有效率 89. 8%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5) 。

 2. 3 头针结合推拿治疗

 姚献花等[12]治疗 46 例小儿脑瘫, 采用头针针刺运动区、平衡区、 语言区、 视觉区, 并结合推拿及Bobath 神经康复疗法, 传统推、 捏、 按、 拿等手法松解内收肌和相关肌群, 结果总有效率为 95. 7% 。李铁浪等 [13] 治疗 118 例小儿脑瘫,治疗组 83 例采用靳三针疗法, 主穴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配穴语言障碍加舌三针, 运动障碍加手三针,并给予推拿疗法,手法治疗顺序为四肢、头、脊柱,用摩法、按法、揉法、扌衮法放松肢体, 进行屈伸摇转及被动活动, 并针对剪刀腿进行治疗, 同时选心俞、脾俞、肾俞穴位注射脑活素 2 mL, 胞二磷胆碱 0. 1mg, 疗程 3 个月。对照组 35 例用高压氧结合药物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肌肉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0. 7%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 8%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5) 。

 2. 4 头针结合其他疗法

  李少芳等 [14] 对 87 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观察,头针取穴上星、 四神聪、颞三针、运动区、语言区、平衡区、晕听区, 体针取风池、风府、大椎; 并根据症状运用跳针疗法从颈部至骶尾华佗夹脊、 督脉连线进行跳针治疗; 用人胎盘组织液 2 mL 在风池、肾俞等穴行穴位注射; 内服自拟健力散。6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91. 95%。张跃等[15]通过对 82例小儿脑瘫患儿治疗观察,采用头针运动区、足感区、感觉区、平衡区、语言区,并结合 Bobath 和 Voj-ta 疗法, 从智力及运动等功能方面判定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 93. 3% 。

 3 椎动脉型颈椎病

 夏阳等[16]用头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56例, 头针取顶枕带上 1/ 3( 双侧)、顶后斜带、额中带、顶中带, 头晕重加额后带, 痰湿盛加额顶带, 并与药物对照组 31 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1) 。李保民等[17]应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取穴: 体针取风池(双)、百会、夹脊、外关(双) ; 头针取平衡区(双)、晕听区(双)。结果总有效率 96% ,治疗前后枕窗探测椎动脉( VA)、基底动脉( BA)血流与临床前相比显著改善(P < 0. 01),疗效肯定。秦季娣等[18]对 2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汤氏头针(先定阴阳点, 再依次取心区、颈前区、枕项区、血线、风线,一般一区 3 针,随症加减) 进行治疗,并与颈夹脊为主治疗的 30 例进行了对照观察, 结果头针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5) 。

 4 癫 痫

 李效芳等[ 19]取穴为额中带、额顶带后 1/ 3、顶枕带中 1/ 3 为主治疗癫痫 40 例, 结果总有效率 90%。苏尔亮等 [20] 观察癫痫患者 98 例, 脑电图异常 81例, 阳性率 85. 2%。取顶颞前中线、 顶颞后斜线针刺治疗, 有效率为 89. 8%。癫痫患者中有抗脑 GA抗体, 免疫异常在癫痫上起着重要作用, 头针治疗与调整体内免疫机制有关。郑祖[ 21]采用头穴电针治疗癫痫 42 例,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组取双侧额旁 1 线、额中线,第二组取四神聪, 两组穴位交替针刺, 结果疗效显著。

 5 震颤麻痹

 张乃钲等 [22] 治疗震颤麻痹, 头针取舞蹈控制区,小幅度快速捻转, 速度 200 次/ min, 捻转 2 min,留针 5 min, 捻转 3 次出针; 体针取大椎穴向上斜刺0. 9~ 2. 5寸,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射时迅速出针,不捻转提插、不留针, 肝俞、脾俞、肾俞、合谷、 曲池针用补法。治疗 35 例,总有效率77.2%。郑翎等[5]治疗震颤麻痹,头针取枕顶带、额顶运动区、舞蹈震颤区;舌针取心、肝、 脾、肾、上肢、下肢、聚泉;结合体针辨证取穴: 肝胃不足型加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复溜、肝俞、肾俞;气血两虚型加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气滞痰阻型加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丰隆、太冲、三阴交,治疗 52 例,总有效率88%。任小群等[6]治疗震颤麻痹,头针取穴顶颞前斜线,体针取穴消颤穴(经验穴)、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气血不足型加足三里,肝肾阴虚型加三阴交、复溜,痰热动风型加阳陵泉、丰隆。治疗41例

 ,总有效率80.49%。

 六、 结 语

 综上所述,头针虽有各种头针体系,但其适应范围基本相同,尤其对于脑源性疾病,更有其独特疗效头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并对一些疑难杂症有明显的疗效。头针可单独用,亦可与体针、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等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建敏. 浅谈头针体系[ J]. 针灸临床杂志, 1996, 12(1): 1-2.

 [2] 吴经伟. 头针治疗原理[ J] . 中原医刊, 1986, 19(3) : 25-27.

 [3] 叶险峰, 张会芳. 头针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J]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8(2): 490-492.

  [4] 郑香春, 王大明, 刘虹.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 36例[ J] . 中医杂志, 2006, 47( 7) : 325-326.

 [5] 王萍, 左尚宝. 头针与体针透刺对 384 例中风偏瘫的早期治疗观察[ J] . 针灸临床杂志, 2002, 18(7): 11-12.

 [6] 米建平, 张洪来, 樊莉, 等. 透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J] . 中国针灸, 2004, 24(1): 11-13.

 [7]张海婷, 杨文卓, 孙宗芝. 头针治疗小儿脑瘫 100 例疗效观察[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10( 1) : 63 -64 .

 [8]朱曙光. 头针滞针法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J] . 中国针灸, 2002, 22( 7) : 461 -463.

 [9]马泽云. 针刺治疗小儿脑瘫 146 例临床观察[ J] . 浙江中医杂志, 2003, 38( 3) : 124.

 [10] 周**, 李传岐, 谢广臣. 头针结合水针治疗小儿脑瘫60 例[ J] . 四川中医, 2000, 18(10) : 53 -54 .

 [11] 王军英, 张惠佳, **梅, 等. 针刺、 穴位注射、 按摩、 运动综合治疗小儿 脑瘫 200 例临床研究 [ J] . 中 医杂志,2002, 43(7): 504 -505 .

 [12] 姚献花, 马丙祥, 赵坤. 手法头皮针结合神经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J] . 四川中医, 2001, 19(1): 68-69.

 [13] 李铁浪, 罗高频. 靳三针加推拿治疗小儿脑瘫 83 例疗效观察[J] . 湖南中医杂志, 2003, 19(5): 29.

 [14] 李少芳, 马雄.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87 例疗效观察[J] . 新中医, 2001, 33(8): 41.

 [15] 张跃, 李毓, 贾云草. 头针并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 82例[J] . **中医药, 2001. 19(3): 47-48 .

 [16] 夏阳, 王朝阳, 王端义. 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56 例[J]. 针灸临床杂志, 1999, 15(9): 41-42 .

 [17] 李保民, 柴富明, 高洪明.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72 例观察[J] , 针灸临床杂志, 2001, 17(11) : 16 -17.

 [18] 秦秀娣, 赵海音. 汤氏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28 例.上海针灸杂志[ J] , 2000, 19( 3) : 29.

 [19] 李效芳, 马志刚. 头皮针治疗癫痫 40 例[J] . 中国针灸,2000, 20(8) : 475.

 [20] 苏尔亮, 苏琳. 头针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J]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 2) : 136

  -138.

 [21] 郑祖. 头穴电针治疗癫痫 42 例疗效观察[ J]. 中医药信息, 2000, 17(1) : 53.

 [22] 张乃钲, 韩旭华. 体针加头针治疗震颤麻痹 35 例临床观察[J] . 中国针灸, 1996, (12) : 11-12.

  

 本文来自香当网http://www.xiangdang.net/

推荐访问:头皮 临床应用 体系
上一篇:[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相关研究]司法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
下一篇:电影《古田军号》观后感——传承红色基因,追寻先辈足迹_古田军号观后感g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