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23-02-15 点击:

张志强 孙 张 尹召凯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研究院,南京,210023)

21世纪以来,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浪潮迭起,出版业在转企改制、集团化发展、融合发展等道路上探索前行,给编辑出版学的教学及科研带来了新的命题和挑战。从2018年起,教育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引导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奋进征程中,将“新文科”理念融入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是时代之需。编辑出版学新文科,就是以创新为导向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目标,将现代技术与跨学科知识方法融入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中,重构本科教育的指导理念、定位和内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师资团队结构,深化对出版活动规律的认识,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需要,进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确定“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名称以来,国内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70个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点,其中已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有16个。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规模化、优秀教学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教育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暴露出来:在学科建设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各高校中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资源,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人才培养上,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够匹配,也不能完全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人才要求。

无独有偶,国外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有76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本科专业,在实践中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学位授予不拘一格、专业名称异中有同,院系归属灵活多样、培养方式丰富多彩,课程安排强调实习、院校地理位置分布分散,学生就业出路多元等特点[1],对我国的编辑出版学本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国内编辑出版学本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若干局限,使编辑出版学本科毕业生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出版人才要求尚有一段距离。2020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传统文科面临着服务能力、引领能力和治理能力三方面的主要考验,这也为评估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质量提供了观察视角[2]。

2.1 服务能力不足

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大多依然处于课堂内容灌输这一阶段,尚未转变为面向学生的专业知识服务;
授课形式不灵活,缺乏有组织的课外学习、系统性的资源平台;
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足,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出版业的要求,出版领域的有效就业率也不尽理想。

在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应当是学生、学术、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强化编辑出版学的服务能力应当构建复合型教育模式,完善课堂、校外、线上多渠道教学,学界、业界、政界多主体参与,专业知识、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多内容呈现,充分利用各出版社资源、出版专题数据库,自建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信息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与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精准就业或持续深造打下基础。

2.2 引领能力不足

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具有时效性不强、理论不充分、课程知识覆盖面不够、教学主体不丰富乃至重科研轻教育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出版专业理论认识模糊、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匮乏,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出版实务能力弱。

在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引领方向应该是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传承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编辑出版学人才。强化编辑出版学的引领能力应当整合专业知识结构,涵养出版情怀、提高出版理论素养与出版业务能力、激发出版科研与出版就业热情,全面提升编辑出版人才的职业忠诚度和竞争力。

2.3 治理能力不足

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隔”了一层,与学生的直接联动较少,常常依靠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缺乏覆盖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指标科学的本科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陈旧,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单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狭窄、缺乏前沿性与创新性,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治理目标应是发挥高校作为质量保障主体的核心作用。强化治理能力应当构建覆盖本科教育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质量跟踪与动态反馈机制,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联系,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出版实践、业界导师打分等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韬奋杯”全国编校能力大赛等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第二专业学位的学习,并在学业考核中设置相应权重。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编辑出版学教育应该积极探索系统的改革路径,以服务新时代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3.1 改革意义

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理论层面,推动编辑出版学新文科建设,有利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理论、新文科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出版学学科的进步与成熟,有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在实践层面,推动编辑出版学新文科建设,有利于优化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合理规划学生本科学习内容,完善考核形式、指标;
有利于优化专业教学实践,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出版理论素养与出版实务能力;
有利于建立教学管理反馈制度,增强教务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升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质量;
有利于形成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优秀成果辐射效应,发挥重点高校编辑出版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的示范作用,推进全国高校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3.2 改革方向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改革,要立足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

首先,要立足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出版学学科培养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强国建设的主旋律中,出版工作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出版学的学科地位逐步提高,国家战略为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改革创造了强大动能,而教育部对新时代新文科发展的推进为教育改革规划了明确的前进方向。编辑出版学新文科建设应该立足国情,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时代特色在编辑出版学学科上的映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出版学学科培养体系,使培养的出版人才能够服务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其次,要坚持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出版活动客观规律与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教育发展应该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3]。一方面,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应突出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特色,挖掘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文化内核,以出版学科基础理论统摄教育改革涉及的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调整,以出版活动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改革涉及的学科实践活动与学术科研项目,保障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应着力解决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不充分的问题,调动各教育要素积极性,以整体、全局视角整合本科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各主体、管理各部门之间的统筹与联动,加快构建助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素质考核体系,提升专业知识服务效能,推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在量上合理增长、在质上稳步提升。

最后,要坚持以创新作为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第一动力。

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是多维度的创新。一是价值导向创新。强调对编辑出版学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教学内容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与知识接受规律;
学业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注重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二是能力导向创新。立足创新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型教学成果转化机制,以学院、专业为推广平台,以丰富的出版物形式为教学成果的直接表现形式,加强出版融合要求的专业能力训练。三是保障机制创新。整合教务信息与学习情况信息,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全覆盖的本科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参与、指标科学、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跟踪和动态反馈的本科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提升保障机制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

3.3 改革思路

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

第一,重构培养模式,强化价值引领。

编辑出版学新文科改革,首先要回答为谁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尽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诸多差异,但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推动符合国情的、能够真正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应当以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与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最终导向,积极探索我国出版业发展进程的基础理论、回应实践问题,培养一批能够切实为党和政府机关、出版单位等服务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质量的评估也应产生对应的偏移,应在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标准。因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专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系统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使学生树立为建设我国出版强国而奋斗的编辑出版观,成为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打造一流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优化专业知识体系,给予学生丰富的学术科研与出版实践机会,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指标;
加强本科论文质量管理,增加论文抽检数量;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出版企业等开展合作,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增加出版企业方评分考核权重,完善人才对点输出制度;
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加强与国外高校出版专业的深度合作,增加国际出版相关的教学资源分配,形成一批能够服务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出版专业人才。

第二,重视现代技术,夯实数字出版。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既为出版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形式、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出版业知识服务、短视频直播等的兴起,现代技术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改革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既是专业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也是教育升级的内在要求。推动现代技术与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要关注现代技术对出版业的赋能,增加与现代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去数字出版单位参观实习的机会,加强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中的科技创新研究;
又要深度契合新时代编辑出版学本科生的认知习惯,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与教学效果评估能力。要加强与“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的联系,形成互相融合又互相区分的办学方向。在数字出版教育的具体认识中,应强化学生对文本信息、图表图片、音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制作、处理能力与数字内容生成、策划与运营能力。编辑出版学专业与不同技术的结合能够催生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与人才。这正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与“新文科”发展理念的同构性。

第三,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品牌金课。

编辑出版学专业要优化基础理论(如“编辑出版学概论”等课程)、流程实务(如“出版策划与选题实务”等课程)、产业经管(如“出版经营管理”等课程)、数字融媒(如“数字出版技术”等课程)等主干课程;
聚焦编辑出版学的前沿领域与优势领域,推出能够回应出版现实问题与社会关切的特色课程;
拓宽学术视野,以导论形式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第二专业的学习;
加强出版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信息素养素质七大领域的核心素质结构,强化学生遵守《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同时,注重课程形式的多元化,完善课堂、校外、线上多渠道教学,建立、扩展各类出版学科数字资源平台,积极开发MOOC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教学效果,打造学生喜爱的品牌金课。

第四,强调学科融合,谋划前沿领域。

编辑出版学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固步自封的学科,而是坚持反映时代文化、立足广泛实践、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融的学科。强调学科融合、布局前沿领域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未来高层次人才的时代要求,是编辑出版学学科视野的再扩展,也是编辑出版学科主动求新求变的再出发。以割裂的眼光看待编辑出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偏安于习以为常的研究命题与方法,会极大地限制编辑出版学科研与育人成果的形式与内涵,无法培养出一流的出版家。从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看,其基础应是进一步完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制度、主辅修制度与双学位制度,三者是编辑出版学本科生对跨专业知识进行不同层级、不同认定规范的学习的复合,也能够适应不同研究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但也应注意到,这些修读学科、课程之间本身并没有有机联系,教育供给方是以单一学科、课程的视角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依赖学生自身独立的能动性创造。因此,学校、专业主体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供给的时候,应进一步转变视角,由“施教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科方向看,应大力发展编辑出版学新兴分支学科,鼓励学科交叉,提供文学类、信息技术类等丰富的跨学科选修课程,积极引入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相关成果,进一步发挥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体系在学科融合中的主体性,并以“编辑出版+”的形式与国家引导的文科类新兴专业相融,不断优化出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下的细分领域,实现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鼎新再造。正如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5]指出的那样,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前沿领域+X”的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我国抢占世界学术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重要保证,也是编辑出版学进一步实现更广泛的学科担当的重要保证。

第五,全面整合资源,打造出版教育服务共同体。

在学术共同体的视域下,编辑出版学新文科的建设不应是高校、专业等小部分人的“狂欢”,而应是在对出版政、产、学、研各界资源充分整合的基础下、由出版教育服务共同体主导的教育实践。除了已经讨论的若干主体外,这一共同体中至少还应包括学术期刊、专业机构协会、品牌学科竞赛及其背后组织等多方主体。发挥学术期刊在出版教育服务中的连接作用,通过如《出版科学》的《出版学学科建设》专栏、《编辑学报》的《人才培养》专栏,以及更显特色的出版教育特约专题等栏目对出版教育研究成果开放、系统式陈列,连接各界学者、出版从业者进行议题的共同审视,实现对出版教学先进理念与务实方法的推广传播。发挥出版教育院系、协会等在出版教育服务中的组织作用,以机构的形式集聚出版教育专业人才与社会力量。如2022年6月成立的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委员会,以组织开展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工作、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活动,协调学术交流会、报告会等为重要职能,能够为出版专业的系统教育、全面教育、立体教育提供坚实的阵地[6]。发挥学科竞赛在出版教育服务中的带动作用,以奖项等激励方式,引导参赛者强化特定技能与能力。如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韬奋杯”图书编校大赛即在赛事公告中明确指出这是出版学生“对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创意策划能力以及编辑出版应知应会知识、文史哲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锻炼[7]。在出版教育共同体的作用下,高校学院自身专业建设的局限将得到充分的补足,出版教育资源“老、小、散、弱、虚”的弊病将得到进一步化解。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以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概论”课程建设为例分析新文科建设中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改革路径。

“编辑出版学概论”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基础必修课和核心课。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自1993年开始招生,“编辑出版学概论”课程经过了多轮调整,一直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课程。笔者之一10多年来一直承担该课程的主讲任务。这一课程涉及编辑出版学的历史谱系、出版与社会关系、出版方针与原则、出版组织与管理、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出版素质与职业道德、数字时代的出版活动等板块内容。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在多年教学素材的积累中,课程不断改革优化,形成了以“六个一”工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核心的价值引领方针和以“多元教学、全面评价”为核心的实施路线。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彼此融通,共同助益。

4.1 “六个一”工程课程体系

“编辑出版学概论”课程的“六个一”工程是:(1)打造一部有影响的核心教材。在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概论”授课基础上撰写的《现代出版学》已被国内10多所高校选用为教材;
(2)建构一个完整的教学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空间,课堂讲授与课外指导阅读、课堂分享与课外实地参观相结合,课程讲授与课程答疑同时开启线上与线下模式,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需求。(3)设计一个连贯的教学步骤。在教学步骤上抓好“课前(强调预习)、课中(抓住重点)、课后(作业提高)”三环之间的衔接,通过“课前指导阅读、课上汇报分享、课后强调作业、作业答疑评析”4步落实巩固。(4)开展一次广泛分享交流。课程中邀请本专业的硕博士与已就业同学,对本科学生进行学科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还鼓励研究生以及社会从业人员进行旁听学习,针对学习内容随时进行研讨交流。(5)发布一系列专题阅读书目。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精心挑选出80种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培养终身学习习惯。(6)完成1份系列课程作业。每次课程都布置学生完成读书笔记等作业,在课程结束时形成6万字左右作业文档。

4.2 “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价值引领方针

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教育路径与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在立德树人方面,课程运用“榜样引领”“历史启迪”“讨论提升”等方式,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采用 “榜样引领”的方式,每次课上专门介绍一位中国近现代著名出版人物,如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等,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出版家爱国敬业、通过出版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品质;
采用“历史启迪”的方式,在中国历代出版的杰出成就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千年文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采取“讨论提升”的方式,通过有针对性设置一些讨论环节,如在课程板块“出版业的未来”中设置“中外出版业比较”的讨论,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出版业发展与国家文化进步的关系,提升学生对出版使命与情怀的理解。

在实践育人方面,课程构建了面向“课内外、实习、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的“四个实践”体系。课内外实践部分,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如安排学生参观金陵刻经处,了解古代的图书印刷、出版活动;
参观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旗下的各家出版社,让学生了解出版物的编辑过程;
参观凤凰出版印务公司,了解图书的印制过程,尤其是现代先进的按需印刷(POD)印刷过程;
参观江苏凤凰新华书店有限公司,了解出版物的发行、营销等过程等。通过现场观摩,学生对整个出版流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出版业的认识。实习实践部分,以编辑出版学概论课程知识为基础,依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机构共建的实践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各类出版单位中进行实习,加强产学之间的联系。创新创业实践部分,鼓励学生以课堂展示、课程作业为基础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申请项目、攻坚项目、完成项目这一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学科竞赛实践部分,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能力。

4.3 多元教学、全面评价的实施路线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依照具体的课程内容板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极训练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等,力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在教学模式上,以线下课程为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融通、延伸各类时空场景,形成课内与课外互动、线上与线下互补、课堂讲授与课外指导阅读、课堂分享与课外实地参观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应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通过平时作业、综合性大作业、阶段性测验、课堂专题讨论、教学实践活动参与等多途径评价学生,基于知网平台[8]进一步探索“大作业、小论文”式的课程创新与改革,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课程成绩。

4.4 课程改革成效

在上述改革中,课程有效实现了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将中国近现代著名出版人物与出版成就、当代国家文化战略与理论教学熔于一炉,培养学生学专业、爱国家的情怀。同时,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扩展:一是融学科历史与行业发展于一体,课程通过对出版产生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对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历史、行业发展有了深入了解,避免了学生对二者认知的割裂,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二是重视对出版与社会关系介绍,通过对出版与社会关系的阐释,使学生对编辑出版产生的社会背景、出版行业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深入了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是将课外参观、课外实践引入教学,延伸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课程还将编辑出版学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课内外、实习、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的“四个实践”,学生能够在了解编辑出版学理论的同时,强化出版实践技能的学习与锤炼。

从实践成果看,在以往课程中曾鼓励学生创办印刷型刊物,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自主创办了《思文》杂志,参与选题、组稿、加工、装帧设计等工作,累计出版20余期。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课程中指导学生创办并运营微信公众号“在NJU学出版”(现更名为“嚼菜根学出版”),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生作品在“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等大赛中屡屡获奖,也是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学课程改革取得的可见成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塑国际秩序与社会思潮,出版发挥着培根铸魂和联通中外的重要作用。编辑出版学的教育改革是新文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领下,国内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出版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积势蓄势谋势,也需要识变应变求变,在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守正创新,接续前进。

注 释

[1]张志强,乔晓鹏,代曼伦.国外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20(5):14-23

[2]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2-05-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2-06-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3/content_5486326.htm

[6]尹琨.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EB/OL].[2022-06-17].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80113

[7]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将举办第七届韬奋杯图书编校大赛[EB/OL].[2022-06-17].http://www.taofenfoundation.com/tfjjgz/2019/0803/3337.shtml

[8]南京大学.课程学习全过程综合培养平台[EB/OL].[2022-05-28].https://tscheck.cnki.net/cm/SchoolLogin/nju

猜你喜欢 出版学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出版科学(2021年2期)2021-05-28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出版科学(2020年1期)2020-04-07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出版参考(2019年9期)2019-10-11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推荐访问:编辑出版 本科 实践
上一篇:数字文化未来社区设计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基于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的实践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