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攻克贫困堡垒的信心,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召开专题会议,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并进行工作部署。总的看,这些决策部署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2019年年底我国剩余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剩余未摘帽贫困县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019年达到9808元,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达到11567元,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三是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四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地区把发展作为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特色,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就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五是贫困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各驻村工作队和帮扶组织选派了大量精干力量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治理贫困的本领明显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了巩固。六是我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方案给予高度赞扬,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并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综合考虑了贫困产生的复杂根源以及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机会与权利平等等各种因素制定了全方位支持和帮扶政策,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完成脱贫任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当现行标准下的已脱贫群众稳定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看得起病,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住房达到了住建部门安全标准要求后,已脱贫群众对于美好新生活的追求也需要受到关注。这些新期盼、新需求会转化为他们追求新生活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没有新需求,新供给就无从实现,已脱贫群众的这些新需求逐渐催生乡村新产业和新供给,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市场机会。

  其次,贫困群众在脱贫摘帽中积累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主体。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我国农村生产要素长期以来呈现出单向流出的态势,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使乡村处于“失血”和“贫血”状态,乡村振兴面临着缺乏强有力主体推动的被动局面,只有不断培育和引进乡土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奠定乡村振兴的主体基础。脱贫摘帽后的贫困群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加上各种帮扶主体帮助这一群体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劳动能力,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已经成为致富能手,一部分人正在向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同时,要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

  第三,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物质基础。培育打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并且能够直接受益的扶贫产业,才能确保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贫困地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定位和选择扶贫产业,部分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独特资源条件和明显区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部分贫困地区扎根村庄、院落和乡土文化加快农业产业链延伸,培育壮大乡土特色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让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而且把很多贫困村庄的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元素发掘出来,吸引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贫困地区有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在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改造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有效应对疫情考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形成了较大冲击,对鲜活农产品的运输、销售和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农民工就业也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都给脱贫攻坚战带来了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大了部分已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还使得部分边缘户存在致贫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有效应对疫情考验。

  一要保持帮扶政策,稳定巩固脱贫成果。要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对已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尤其在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扶上马后再送一程。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后自我发展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要保持脱贫攻坚中形成的良好态势,帮扶政策不搞急刹车,帮扶驻村工作队不能撤,一些愿意留在基层的扶贫干部可以采取鼓励支持政策让他们留下来,充实乡村人才队伍,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同时,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和易致贫的边缘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要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防止他们返贫。

  二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针对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干部干,群众看”现象,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用制度创新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阶段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在于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明确了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权能,逐步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因地制宜地探索完善“三权分置”改革路径。这是继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调动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破解承包地流转规范问题、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把农民变成有吸引力的体面的职业。

  三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产业扶贫发展长效机制。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脱贫群众创收、增收的渠道单一,因此产业扶贫痛点亟待破解。扶贫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规模小、同质化严重、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层次低、链条短、贫困户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影响着脱贫质量,也成为受疫情影响已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压力。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建立扶贫产业长效机制和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需要尽早谋划。

  四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中央要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利用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大限度消除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推荐访问:决战脱贫攻坚 脱贫 攻坚 决胜
上一篇:共产党员防控疫情承诺书
下一篇:质量与服务承诺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