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普惠金融系列课程一:银行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历程

来源:卫生职称 发布时间:2020-10-21 点击:

  1 /

  银行普惠金融系列课程一:

 银行 普惠金融 体系 发展 历程

 【摘要 】本文以编年体的形式概述了从小企业信贷、小微企业信贷到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重要监管政策、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和背景意义。首次尝试对普惠金融、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投贷联动的发展历程按阶段进行划分,便于更好的理解普惠金融多层次服务体系。有利于更全面、系统性的了解小微信贷体系。

 【关键字】小企业信贷、小微信贷、信贷技术、普惠金融、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P2P、投贷联动、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两增两控 普惠金融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一个金融从业者如不会讲一点普惠金融,感觉就像落伍一样。那么,什么是普惠金融?为什么要发展普惠金融?小微信贷是如何演化而来的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从业人员从事小微经常会触及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P2P 是怎么样的?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从更为宽阔、系统性的梳理普惠金融发展的点点滴滴,让大家能够全面的理解小微信贷和普惠金融。

 一、 从小企业专营化到 普惠金融 两增两控的演变

 在我国,小微信贷的发展史从 2005 年开端,到目前,小微信贷 商 业化之路走了 15 年,这 15 年,是小微信贷跌宕起伏、不断革新的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开启小企业信贷时代,演变到小微信贷时代,定位到普惠金融时代。在这个历程中,政府、银行和各类机构共同推动、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 专营化之前:被遗忘的角落 从改革开放到 2005 年前后,我国小企业经过之前的快速发展,数量已占企业总数 90%以上,产值占 GDP 的比重已提高到约占 1/3,小企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业。但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结算难”等金融服务滞后问题严重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政策和融资担保体系和机制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

 有的时候,改变需要一定的时机。随着时间来到 2005 年,我国小企业信贷发展终于迎来了东风,一切巨变从 2005 年开始。

 第一阶段 开启:小企业信贷走向专营化时期(2005-2010 年)

 1、政策法律制度的建立(2002-2005 年)

  2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企业信贷可以说是金融市场的“无人区”,直到等来国家三股政策红利的东风:

 2 2002 年 年 6 6 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第一部立法。重点用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定了在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

 3 2003 年 年 4 4 月 , 中国 “银监会” 成立 并 正式履行职责 ,从人民银行接管微观层面的监管职责,加上原先已有的“证监会”, , “保监会”, , 一个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终于宣告成型。

 5 2005 年 年 2 2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 号)。非公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意见》提出从各方面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资金支持的力度。《意见》是第一次以中央名议颁发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

 5 2005 年 年 4 4 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 2005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 号)。《意见》提出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2、六项机制提出和完善(2005-2007 年)

 5 2005 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 2005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改善小企业信贷服务机制,切实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监会把促进银行机构改善小企业融资服务列入 2005 年主要工作。

 2005 年7 7 月, ,中国银监会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小企业贷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银监发[2005]54 号),意图打破传统的信贷理念、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商业化可持续的小企业贷款模式。

 《意见》要求银行建立专门的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建立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损失拨备、呆账核销制度,进行小企业贷款产品和机制创新,开发适应不同需要与选择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 六项机制 ” :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要着重落实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六项机制。

 小企业划行标准:《意见》中的小企业泛指各类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小型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参照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

  3 /

  家统计局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 号)的规定,即原来常听到的“143 号文”。

 【为什么 《意见》中 没提中型企业或小微企业 ?】

 业内人员习惯从企业规模角度将中型和小型企业统称“中小企业”,而《意见》没有包含中型企业,是因为从信贷管理角度看,中型企业贷款管理比较接近于大型企业,小企业贷款管理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在现实经济中,中型企业与数量更为广大的小型企业相比,在贷款难问题上远没有后者那样存在着普遍性和复杂性。在这个阶段,企业划型标准中还没有微型企业一类,直到 2011 年“工信部 300 号文”企业划型中才增加“微型企业”一类。

 5 2005 年是我国小企业贷款 专营化 发展 的元年 。

 自此, 各银行开始积极布局和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小企业信贷发展进入 新时期 。

 7 2007 年 年 6 6 月,银监会印发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 号)。对《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银监发[2005]54号)进行了修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小企业授信“六项机制”,引导银行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重点提出银行应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形成层级管理下相对独立的业务考核单位,组建专职团队,进行专业化运作。2005 版工作指导意见同时废止。

 3、“两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2008 年)

 8 2008 年 年 8 8 月,银监会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比重问题明确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目标。

 “两个不低于”:信贷投放的增速要确保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投放的增量要确保不低于上年。

 并要求各类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在“三单”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小企业金融服务“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构建专业化的经营与考核体系。

 4、小企业专营机构开始设立(2008 年)

 8 2008 年 年 2 12 月 ,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82 号),推动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各行设立专营机构可自行命名,但必须含小企业字样(如小企业信贷中心)。

 9 2009 年银监会着重推进了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全面落实“六项机制”。推动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12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并要求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规模、

  4 /

  单独配置资源、单独信贷评审(“三单”原则),对小企业业务进行独立会计核算。

 自此,各家银行纷纷开始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不少银行开始招兵买马,设立小微信贷业务组织架构和发展规划,大举进入小企业信贷市场。各家银行名称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名称:“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中小企业经营中心”、“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并配套设立一套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

 5、科技金融开启新篇章(2009 年)

 大家会有很高的频率会听到“科技金融”这个名词,有的人会和“金融科技”弄混淆,其实两个名词有很大的差别。“科技金融”是银行中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包含如科技类贷款产品(知识产权贷款、科技履约保证保险、科技“风险补偿资金池”、“投贷联动”等)、科技支行、科技型担保公司等专项产品、机构、风控模式。

 9 2009 年 年 5 5 月,银监会联合科技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9]37 号),提出要加强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结合,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明确了以下政策要求:

 ① 推动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各级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应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自此,我国一批专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服务的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② 推动各级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应积极整合政策、资金、项目、信息、专家等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定具体的补贴或风险补偿和奖励政策,支持银行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自此,一些科技类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开始探索运行,主要的模式是政府拿出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通过“银政”或“银政担(保)”的风险共担模式为企业贷款进行增信。如江苏省在 2009 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苏科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增信。

 ③ 鼓励银行加强与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通过贷投结合,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自此,银行“投贷联动”的产品和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④ 探索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分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自此,部分财险公司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主要的模式是政府拿出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为企业贷款进行增信。

 ⑤ 鼓励和引导银行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还款方式,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增值服务;推动完善知识产权转让和登记制度,培育知识产权流转市场,积极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自此,科技型

  5 /

  中小专项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和发展,如“知识产权贷”、“人才贷”、“科技信用贷”等。

 ⑥ 鼓励和引导银行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密集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分支机构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发挥国家、地方科技计划专家库的优势,提供科技专业咨询服务。自此,部分地区、银行陆续设立了“科技专营(特色)支行”,为配套建立一套单独的机制体制。

 6、小企业信贷的发展数据及分析 2005- -7 2007 年,国内进行了一些列小企业信贷专营化机制体系化探索,但小企业贷款规模并没有进入持续增长的通道,2007 年,小企业贷款规模较上年末有一定下滑,这其中有前期大量不良贷款核销的因素,也有银行自身发展选择的原因;从 2008 年起,随着专营机构设立加快和“两个不低于”监管要求的提出,小企业贷款规模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第一阶段的数据变化来看,政府推动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2005- -0 2010 年全国小企业贷款规模统计表

 单位:万亿元 年份

 5 2005 年末

 6 2006 年末

 7 2007 年末

 2008 年末

 9 2009 年末

 0 2010 年末

 小企业贷款余额 4.81 5.35 3.83 4.4 5.82 7.55 第二阶段 崛起 小微信贷演变和快速发展时期(2011-2017)

 随着 2011 年中小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出台,小型和微型企业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国家将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着重从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研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微群体的支持。

 1、“工信部 300 号文”的出台 1 2011 年 年 6 6 月,工信部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 号),暨大家常听到的 “工信部 0 300 号文”。

 新标准在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型企业”一类。按照新标准,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 5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 20 人以下或营业收入 30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 10 人以下或营业收入 5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 1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 200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服务收费的规范 1 2011 年 年 1 11 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 号)。明确了以下政策要求:

  6 /

  ① 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 500 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② 首次提出了“两禁两限”的 服务收费 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乱收费现象得到了遏制。

 ③ 提出各商业银行应根据新企业划型标准,并按照银监会 2012 年非现场监管报表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相关数据。

 自此,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进入小微企业信贷时期。

 2 2012 年 年 1 1 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通知》的目的是为纠正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收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信贷业务的“七不准”和服务收费的“四公开”:

 “七不准”:不准以贷转存;不得存贷挂钩;不准以贷收费;不准浮利分费;不准借贷搭售;不准一浮到顶;不准转嫁成本。

 “四公开”:收费项目公开;服务质价公开;效用功能公开;优惠政策公开。

 自此,“两禁两限”、“七不准、四公开”、“四费”均成为各级监管部门检查的重点内容。“四费”主要是指:小微企业贷款办理中涉及的抵押登记费、评估费、保险费、公证费,监管部门也逐步要求“四费”由银行承当,不得转嫁给企业。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不再需要承当杂七杂八的各类费用,确确实实减轻了负担。

 3 2013 年 年 8 8 ,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3]87 号)。明确了以下政策要求:

 ① 继续坚持“两个不低于”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标,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②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

 ③ 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增加适合小微企业的融资品种。

 【“两个 不低于 ” 的历史功绩 】银监会始终坚持正向激励的监管导向,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政策,不断激发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截至 2014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六年实现了增量和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

 3、银保合作开新篇 5 2015 年 年 1 1 月,中国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5〕6 号)。《意见》鼓励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针对小微企业的还贷方式,提供更灵活的贷款保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针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小微企业,细化

  7 /

  企业在经营借贷、贸易赊销、预付账款、合约履行等方面的风险,创新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为主要载体,“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自此,银行和财险公司实现联合,信用保证保险小微企业贷款增信方式迅速发展了起来。

 4、“三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

 5 2015 年 年 3 3 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 2015 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5〕8 号),将以往单纯侧重贷款增速和增量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维度更加全面地考查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

 “三个不低于” 目标 :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 ①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② 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

 ③ 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首次提出不良容忍度目标:

 :要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 2 个百分点以内(含)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首次 推动建立“ 尽职免责 ” 制度:商业银行要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制度,并要求于二季度末前制定小微企业业务尽职免责办法,并报送监管部门备案。

 【申贷 获得率 如何 界定 ? 】

 申贷获得率=当年发放贷款客户数 /当年申请贷款客户数*100%。

 当年申请贷款客户数是指当年正式进入贷款申请流程的小微企业客户数(含贷款到期后申请续贷的小微企业客户);当年发放贷款客户数为当年实际发放贷款的客户数。

 正式进入贷款申请流程就把众多小微企业挡在了统计口径之外,且申贷获得率主要由各家银行自行报送,提高申贷获得率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难有实际成效。

 5、银税互动机制 5 2015 年 年 8 8 月,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出通知《共同推进“银税互动”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决定建立银税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动。之后,银行以“纳税评级”和“纳税数据”为风控核心的各种产品便层出不穷,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如江苏银行的“税 e 融”贷款。

  8 /

  6 2016 年 年 1 1 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融资担保机构支持重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6]1 号),《意见》鼓励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研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进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三层组织体系;提出加快建立政银担三方风险分担机制。《意见》是在民营担保公司大量退市的情况下,对融资担保行业的再推动。自此,国有担保公司渐渐成为主要的玩家,传统的散单、全兜底模式逐渐转向批量、部分风险分担的模式,担保公司发展进入2.0 模式时代。

 截至 7 2017 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0.74 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 1521 万户。

 20 11- - 2017 7 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统计表

 单位:万亿元 年份

 1 11 年末

 2 12 年末

 3 13 年末

 4 14 年末

 5 15 年末

 6 16 年末

 1 17 7 年末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0.76 11.58 13.21 15.26 23.46 26.7 30.74 【“三个 不低于 ”的历史功绩】“三个不低于”是对“两个不低于”的传承和发展,监管部门通过强制推动让中国小微企业信贷进行了“十年黄金期”,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从 2008 年的 4.4 万亿元持续增长到 2017 年末的 30.74 万亿元,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的短板依然存在,对单户授信总额 1000 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的下沉监管推动成为全社会聚焦的领域。“三个不低于”监管时期在短暂的露面之后便离开了这个舞台。

 【作者 锐评】

 】银行业从2008年起有一个发展小微信贷的高峰期,在2008-2013左右,银行小微信贷经历了第一次快速发展阶段,各家银行蜂拥而入,试图把小微信贷作为重要的业务转型方向和调整业务结构的重要手段。然后,随着国家大规模投资后的产能过剩、2012 年发生的联保互保危机、民营担保公司的败退后,众多银行小微信贷在 2014-2015 年左右产生了第一次危机,银行小微信贷不断爆雷,谈“小企业”色变。众多银行从一个极端(“充分自信”)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民畏惧”)。虽然监管指标仍然完成,但都来源于一些技术性的安排:如调整企业划型、以大贷款完成指标、低风险业务(票据条线)等。尤其是真正的小微民营企业,发现融资不是变容易了,而是更难了。这也是后来监管政策下沉的重要原因。

 第四阶段 普惠金融时期:“两增两控”(2017-至今)

 1、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5 2005 年 ,普惠金融一词始用于联合国 2005 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

  9 /

  6 2006 年 年 3 3 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瑾璞副局长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

 2012 年6 6, 月,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墨西哥举办的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指出:“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

 3 2013 年 年 1 11 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5 2015 年 年 3 3 月, ,《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6 2016 年 年 1 1 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首次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五年期规划。

 7 2017 年 年 5 5 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的通知》(银监发[2017]25 号)。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要求在 2017 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自此,各银行在总、分行层面纷纷成立普惠金融部,组织架构通常是与原有小微专营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7 2017 年 年 7 7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并且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我国普惠金融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两增两控”的监管目标(2018 年)

 为着力缓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突出对小微企业贷款量质并重、可持续增长的监管导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心逐步下沉。

 8 2018 年 年 3 3 月,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 2018 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两增两控”新监管目标。

 监管 部门 对银行的” 监管重心从“三个不低于”转向“两增两控” :

 “两增” :单户授信总额 1000 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两控” :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突出对小微企业贷款量质并重、可持续增长的监管导向。

 “两增两控”新监管目标是在“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监管目标施行一段时间后的再一次聚焦和定位,是为了进一步聚焦小微企业中的相对薄弱群

  10 /

  体,通过定向扶持,提升政策针对性和扶持质效。本次监管重心的下沉将进一步惠及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8 2018 年 年 4 4 月 ,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挂牌 成立, , 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 。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成为历史。

 9 2019 年 年 3 3 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 2019 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了以下政策要求:

 ① 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 3 个百分点。

 ② 要求五家大型银行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力争总体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 30%以上。

 ③ 将落实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制度有机结合,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未超过容忍度标准的分支机构,在无违法违规行为的前提下,对相关业务责任人可免于追责。

 ④ 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探索全流程线上贷款模式。加强续贷产品开发推广,合理提高续贷业务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比重。

 ⑤ 对深化“银担”“银保”合作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

 0 2020 年 年 2 2 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通知》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客户,积极通过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进行纾困帮扶;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内部资源倾斜,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近年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与传统线下贷款模式相比,互联网贷款具有依托大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无人工或极少人工干预、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在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风险评估手段、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具有高度依托大数据风险建模、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易出现过度授信、多头共债、资金用途不合规等问题。

 0 2020 年 年 4 4 月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经中国银保监会 2020年第 4 次委务会议通过,自 2020 年 7 月 17 日起施行。《办法》支持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贷款业务践行普惠金融,满足居民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提高金融便利度和普惠覆盖面。《办法》的发布实施不仅有利于补齐制度短板、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而且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平稳健康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

  从 从 7 2017 年起 ,我国普惠金融贷款发展迅速:一是贷款余额快速增长,3 年实现翻一番;二是普惠贷款占小微贷款占比不断提高。这说明对普惠金融“两增两控”的监管产生了实效。普惠贷款的发展将成为后续一段时间的主角。

 201 17 7- - 200 20 年全国 普惠金融 贷款规模统计表

 单位:万亿元、户、% 年份

 7 17 年末

 8 18 年末

 9 19 年末

 0 20 年 年 6 6 月末

 普惠贷款余额 7.72 9.4 11.67 13.73 普惠贷款户数 1268 1723 2100 2360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0.74 33.49 36.9 40.7 普惠占小微占比 25.11% 28.07% 31.63% 33.73% 【作者 锐评 】纵观我国小微信贷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监管部门的推动史,没有监管部门的推动和引导,银行的内生动力是不足的。小微企业的办理成本和风险都比较高。银行基层面临重重考核压力,第一指标存款,第二指标利润。银行办理一个大企业的贷款和办理一个小企业的贷款所用的人力和时间其实差不多,但是一个小企业贷款能给银行带来的利润却远远低于一个大企业能带来的利润,所以银行基层都倾向向给大企业、大平台办理贷款。

 二、小微信贷技术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银行在小微信贷技术模式上从早期传统信贷模式、线下专营化模式再到数字化线上模式,小微信贷技术不断在演变和成熟。银行在破解小微信贷“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阶段 早期传统信贷模式:大中小不分模式 银行信贷管理及各项配套制度,包括机构和组织架构设置、信用评估、信贷审批、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都是针对公司贷款业务建立的,大中小企业都是一套人马、一套流程、一套管理机制,没有根据企业规模进行差异化的安排。

 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需要银行须根据小企业的特点进行信贷制度和产品的创新,建立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推出符合不同小企业需求的多样化信贷产品,构建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信贷传统技术模式迫切需要重大革新才能打破这个局面。

 第二阶段 线下专营化模式:IPC 技术模式、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 随着两个版本的《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的先后出台,银行不断开始聚焦小企业信贷领域,开展对六项机制的探索和建设,银行信贷技术模式也在与时俱进。

  12 /

  1、IPC 技术模式简介 5 2005 年,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将德国 IPC 微贷技术引入中国,成功和国内 12 家银行合作。IPC 国际专家为合作银行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小微信贷流程,并培养具备开展微小贷款业务能力的信贷员队伍——简单地说,小微信贷模块从原先“土法炼钢”、“见招拆招”的游击队模式,进化为有系统化管理、培训和操作流程的正规军模式。

 IPC 技术模式也叫“信贷员模式”、“重客户经理模式”。主要特征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全能客户经理制度,一个客户经理完成一笔贷款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回收的所有流程。对客户经理的技能要求较高,靠客户经理的经验去做判断。通常客户经理对该技术真正运用娴熟需要一年以上时间。

 IPC 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对客户经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是 IPC 技术最有特色、最为成功的地方。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IPC 公司帮助合作银行建立了稳定的、劳动密集型的客户经理制度,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通过责任追究制度,客户经理对一笔贷款的全过程负责,其收入也直接跟信贷业绩挂钩。这就促使信客户经理既要非常关注贷款的规模又要高度重视资产的质量,必须通过“频繁地访问”客户来获取大量的“软信息”,严格地监控客户以降低违约贷款率。

 IPC 技术核心是评估客户还款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是考察客户偿还贷款的能力;②是衡量客户偿还贷款的意愿;③是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对于每个方面,IPC 微贷技术都有针对性的要求和设计。同时,该技术一般要求小贷业务以独立的事业部方式运作,总行设小贷中心,分行设区域经理。

 IPC 技术的信贷流程包括市场营销、贷款申请、信贷分析、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款回收等。信贷流程与我国传统信贷业务流程相似,也是后续被快速接受的原因。

 IPC 技术自引进后,国内银行纷纷学习和效仿,作为各家银行小企业贷款调查分析的有效方法不断复制、推广、传承和升级。现在仍然是主流的信贷模式。

 2、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简介 2007 7 年起,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富登担保公司等开始引进新加坡淡马锡“信贷工厂”信贷技术并在局部地区试水这一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后,向全国铺开。

 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是通过标准化作业方式,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像工厂生产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高效率地生产出来。将信贷流程中的营销、产品设计、获客、审批、贷后管理各个环节模块化、标准化,每个模块配备专门的业务团队,批量、集中作业,就好像工厂的“流水线”。

  13 /

  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五化”,即: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对比 IPC 技术模式,其标准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精细化的分工推升了各环节的产能,有利于发挥规模化效应,减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通俗的来说就是“分工模式”。不再一个客户经理从头到尾全流程操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产品标准化:产品设计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目标客户群体,然后进行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和研发,申请材料、贷款调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尽可能实现标准化管理。

 ② 作业流程化:小企业信贷操作前、中、后台分离,按统一制定的标准分岗操作,提升各环节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③ 生产批量化和风险分散化:不再一户一户操作,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批量生产,做大总体规模,降低个体风险和成本。

 ④ 队伍专业化和管理集约化: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打造专业化的产品营销设计团队、管理团队和风险控制团队、集中作业团队,各司其职、集约管理。

 【作者点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 IPC 技术模式,还是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均是实行“人海战术”,受制于人员数量、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难以支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但在国内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初始阶段,它们的确打开了金融机构的视野,变革了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的经营思路。

 第三阶段 数字化线上模式:智能化升级

 5 2015 年 起,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小微信贷规模的增长,传统的客户经理线下操作模式也在升级。尤其近几年,金融科技公司及“没有客户经理的”互联网银行的兴起,在线上业务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也带动了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的业务模式正在不断被改变,银行不断尝试用科技代替人工,例如人脸识别、身份联网核实、电子签认证等,将市面上已经成熟的功能嵌入现有流程进行优化;银行不断用大数据代替人工资料收集,通过接入工商、税务、司法、电力、社保、交易数据等,改变客户经理人工判断和交叉验证的传统方式。各银行都意识到不能再靠传统的人还战术去做小微信贷了,因为无论从人力成本还是管理难度上都很大,在风险控制上有效性和及时性也无法与线上模式相比。

 部分银行对传统线下业务模式进行了线上化改造,以减少人工操作和人工干预。总之就是,能做到线上的尽量做到线上,前方百计的压缩手工操作量。线上化通常需要改进银行核心系统和搭建大数据平台,并非所有银行都有实力自行搭建相关系统,这就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市场契机,这也是近几年金融科技公司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

 目前,全国各地省级层面纷纷设立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负责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字共享。政府部门沉睡数据的唤醒将极大

  14 /

  助力解决小微企业信息部队称、成本较高等问题。银行体系内也沉淀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如客户行为数据、交易对手数据、交易转账行为数据,也都还没有很好打通和利用。但随着内外数据的整合、利用,大家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小微信贷将更具智慧化。大家可以想想一下 普惠 “智慧 信贷 ”未来运作的情景:

 客户经理拿着一个 pad 或手机去拜访客户,只要输入客户的名称,客户做个授权,银行直接 5 秒钟就能在线出审批额度。接着,客户就能在直接在线签约、办理提还款了。客户经理不再需要收集一堆材料和写报告了。

 这样的前景还远吗?作者相信,我们在应该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到达,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三、银行为什么要发展小微信贷和普惠金融? 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既是政府政策和监管部门推动的结果,也是自身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银行“黄金发展时期”的结束,随着政府平台、房地产、大公司融资高速增长期的结束,银行躺赢的时代已经过去。发展小微信贷正在由外部驱动转化为内部自主行动。发展小微信贷对银行而言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原因 一:

 :满足政策和监管要求。2018 年,我国市场主体进入“亿户时代”,市场主体量的“井喷式”增长,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业国,虽然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仍构成中国经济的骨架,但众多小微企业构成的是中国经济的血和肉,它们承担着解决民生、解决社会稳定的重任。民营小微企业有着“56789”一说:“5”提供了 50%以上的税收;“6”:创造了 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完成了 70%以上的发明专利;“8”:提供了 80%以上的就业岗位;“9”:占企业总数的 90%以上,并容纳 90%以上的新增就业。小微企业涉及人群众多,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实体已成为银行的社会责任,更是政策和监管的刚性要求。

 原因 二 :有利于培养新客户群。随着金融脱媒和银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国内银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些银行为了开拓或保留优质客户资源,大幅让利,形成了同业间的非理性竞争。发展小微金融,对于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开辟新的利润区具有现实意义。

 原因 三:

 :有利于银行优化结构。小微金融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首先,大型、特大型企业脱媒之势不可阻挡。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激烈争夺的公司大客户大多数属于上市公司,具有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对银行贷款融资的需求下降,加之大客户市场竞争激烈,贷款处于买方定价的状况,银行贷款净利差大幅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其次,受融资规模和财务状况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较少,更多依赖银行间接融资,且中国小微企业贷款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具有更大的定价权,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定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提升盈利能力。再次,商业银行通过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实现客户多元化,有效分散风险,推动交叉销售,促进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升综合收益水平。

  15 /

  原因 四 :有利于改善息差水平。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及内部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息差急剧收窄,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瓶颈之一。与其他业务相比,普惠金融可以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息差水平的主要突破口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实现息差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普惠金融的重头戏小微金融为例,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时,拥有更大的定价权,能够从资产端增加贷款收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放贷基础上吸收小微企业存款时,具备有利的议价权,能够从负债端降低存款成本。与此同时,随着小微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一增一降”效应将进一步放大,息差水平将获得持续显著提升。

 原因 五:

 :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当前,“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并列为金融发展的三大任务。从商业银行现状看,虽然业务不良率有所控制,但仍然面临反弹压力,尤其在防控重大风险上面临挑战。事实上,普惠金融天然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以小微金融为例,一方面,小微业务笔均金额较小,不易形成风险集聚;另一方面,小微业务客群分散,操作灵活,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即便出现逾期或不良贷款,放款主体不仅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催收,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批量处理。此外,“收益覆盖成本”的风控理念,能够使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更为灵活且富有韧性。

 四、小微企业融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在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中,银行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P2P、股权投资机构等都是多层次服务体系中的一员,它们有的经历过短暂的辉煌,昙花一现;有的经历过惨痛的洗礼,默默坚守。为此,对这些机构的了解有助于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小微信贷的发展过程,以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小微信贷发展的点点滴滴。

 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P2P、股权投资机构这六类机构和银行一样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中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有时并行,定价又高有低,成为企业的多元化选择;有时交融,风险相互传递,在这个链条上被深度捆绑。

 利率定价 :股权投资机构<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加担保公司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P2P。

 风险传递: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P2P>>>股权投资机构。

 (一)担保公司发展: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1、担保公司简介和业务模式 小微企业向银行借钱的时候,因不能提供银行认可的担保方式(抵质押物或其它担保方式),银行为降低风险,就会让企业找一家担保公司为其担保,如果

  16 /

  企业贷款到期无法还款,银行就会直接要求担保公司进行代偿。在这过程中,担保公司一端对接中小微企业,一端对接银行,通过为借款企业增信助其获得银行资金,从中收取 1-3%的担保费。

 担保公司需要先在银行准入,才能开展担保业务。银行会向给企业贷款一样对担保公司进行审批,对其经营管理情况、股东背景、业务开展情况、代偿情况等进行评判,并批准一定的担保额度(如 1 亿元)。在担保额度内,担保公司为企业贷款进行逐户担保。按照国家规定,担保放大倍数是指担保总额与担保贷款的放大比例,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 10 倍,即 1 亿元的的资本金最多可以做 10 亿元的担保业务。

 一笔担保业务流程通常如下:

 ① 企业通过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有两种路径:一是先找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在进行尽调审批后,为企业找合作的银行申请贷款同时出具担保意向函,在银行尽调审批出具批复后,银行给企业放款;二是先找银行,银行将企业推荐给合作准入的担保公司,担保公司进行尽调审批并出具担保意向函后,银行给企业放款。

 ② 银行出具批复后,担保公司就会落实反担保手续,在落实好手续后,会在银行提供的担保合同上用印,交由银行办理放款手续。

 ③ 在贷款发放后,担保公司会和银行一样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进行贷后管理,一般是各做各的。如企业无法还款,担保公司需要在银行准入时约定的等待期到后进行代偿。在这个过程中,担保公司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一般是履行代偿后再去向企业追偿。

 【 术语 扫盲】:

 什么是反担保手续 ?

 通俗来说,就是担保公司给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时,是承担信用风险的,所以担保公司也要对企业有抓手,也需要企业向自己提供一定的担保措施,如房屋抵押(一押、二押)、车辆、设备抵押、存货抵押、第三方保证,并办理好合同签订和抵质押登记手续。在向银行代偿后,担保公司再进行诉讼处置,收回损失。

 【术语 扫盲】:什么是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呢?

 既然有无限连带责任担保,那是不是还有有限连带责任担保一说呢?显然不是,在金融圈内,我们专业人士称之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实操中,我们讲的和签的主要是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两者怎么区分呢?我们用例子来说明:

 连带保证就是,比如说甲借给了乙 100 万,丙作连带保证,债务到期,找这两人谁要都行,甲问乙要 100 万,问乙、丙各 50 万,问丙要 100 万都可以,但是总额不能超过 100 万元。

 一般保证就是,比如说甲借给了乙 100 万,丙作一般担保,债务到期,甲必须证明乙拿不出 100 万块钱才能问丙要钱,且必须是乙的财产在依法强制执行后依然不能履行债务的,才能找丙,否则丙可以拒绝承担担保责任。

  17 /

  2、担保公司从诞生到现在 可以说,担保公司是一路伴随着银行中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同喜同悲”,这些年大致经历了初生(1993-2007 年)-繁荣(2008-2012 年)-严冬(2013-2015年)-再出发(2016 年-至今)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无数担保公司的蓬勃发展和黯然离场,有着众多担保公司的坚守和再探索。担保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在进行着从 1.0 模式到 2.0 模式的艰难转型,试图凤凰涅槃。担保公司的故事仍在持续着…… 第一阶段 初生(1993-2007 年)

 从 1993-2005 年,从我国第一家融资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诞生起,到 2005 年经过担保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探索出一条专业担保机构建立、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全国融资性担保公司增长到 2914 家。

 从 2005-2008 年,大家要关注下 2005 年,2005 年有一件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那就是银监会提出了“六项机制”建设目标和“两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银行中小微信贷专营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中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推动了担保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民营经济日益活跃,大量中小企业的出现与其融资较困难的特点也为担保行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使融资担保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 2008 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已有担保机构 4247 家,担保余额 7221 亿元,担保机构数量为 2000 年的 20 倍。

 第二...

推荐访问:银行 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
上一篇: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研究
下一篇:第66讲,会计政策概念,会计政策变更及其条件,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