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说课讲解

来源:卫生职称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研究性学习”是新版教材增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内容,它要求学生去观察周围,关注社会,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当然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首次出现调查水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就趁机让学生用一周时间去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报告要写清调查地点,污染情况,污染原因,最后提出建议),在学生的报告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德育教育的无声无息渗透,如“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穿上花花绿绿的‘外套’,一到夏天老远就闻到臭味,现在人们都不愿去河边洗衣服了”,“水中欢快的鱼儿现在翻着白眼永远的休息了,似乎告诉人们活在这样的水中真没意思”等很有感触的话;“一升90号汽油2.25元,一瓶600ml的纯水也要卖2元,为争夺石油曾出现战争,将来会不会为了水也爆发战争呢?”“如果再不保护水的话,人类最后看到纯净的水就只能是眼泪水!”等发人深思的语句;在针对污染原因谈建议中,大家的各抒己见,如常规性措施“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监测和管理”,创造性构想“发明出更多的‘绿色’物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教师阅读后都为之一震,亲自调查并撰写报告的学生又怎能不为之震撼呢? 教师在课堂上朗读1-2篇筛选出来的较好的报告和出色的语句再去进一步感染学生,在表扬大家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同时又指出: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更应该切实拿出行动,从校园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小事实事做起,使我们的环境日渐好起来。这样一来,将德育教育向深度进一步发展,让学生的心灵也进一步"净化",使环保意识进一步烙在了学生的思想中。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相关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再如候氏制碱法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家庭小实验中渗透废物利用的创新精神,测验考试前后进行心理辅导等,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得化学课“活”起来,学生也“活”起来,教学起来事半功倍,可以说是“以智寓德、以德促智”双赢。

 我的朴质到透明的朋友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教学从寻觅空气的足迹、探究空气的组成、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这几个环节展开。由新校园图片与一首《致空气》小诗作为教学情境引出主题,让学生体验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也使课堂拥有文学气息,调动学生对空气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课程开始,由学生讲述对空气的初认识,从学生认知出发。几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证实空气是物质,通过这样一个科学史的环境,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重点探究空气的组成上,首先以课堂学生小实验(胶头滴管吸水)做一铺垫,使学生将这一简单的吸水原理与测定空气组成方法结合起来,由浅入深。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测定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学生侧重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规范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实验得出结论后,讲述拉瓦锡的测定空气组成实验,重新回顾了这段历史,易于学生理解。最后,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对空气污染与防治问题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传递给学生科学来自生活,又能改变生活,为人类服务的信息。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教学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然后介绍氧气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由性质研究物质用途的科学方法。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及化合反应概念,层层深入,以适应初中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现象描述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突出了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使他们初步学会了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以及实验中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同时,还着重加强了学科德育教学,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形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增强民族自豪感,并逐步形成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思想。

 观摩结束,大家都对这两节课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以人为本、观念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及课例研讨

  ——《常见的金属材料》(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高区教研中心 李颖华

 化学学科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习的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1]宋心琦教授曾提到:“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学生能否牢固地、正确的,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2]

 我区化学教师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观念为本”的教学理念,借鉴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内涵、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策略等层面对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以初四第三单元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二。

 一、本单元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氧气、水、二氧化碳以及常见的酸碱盐等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学生知道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学生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本单元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而重要意义了。

 二、《常见的金属材料》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以及合金的性质与用途

 方法:比较;对比

 观点: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情感: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三、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和实验展示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材把重点放在“在线测试”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教学中还可介绍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连同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金属玻璃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四、本课时教学重点

 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展开学习,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与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将对金属的认识逐步清晰、系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②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本节知识内容相对较少,难度较低,易于掌握,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重点组织好教材中的“在线测试”,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有些讨论题应说出不止一个理由,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③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一次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巨大使用价值。从方法和情感层面获得加强和熏陶,还可介绍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的钢铁工业飞速发展情况,特别强调1996年后,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及时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等等。同时,本课题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常识较多,为扩大学习成果,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力求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发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及升华科学情结。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德育渗透课例 德育 讲解 渗透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
下一篇: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影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