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的症状 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3)

来源:卫生职称 发布时间:2019-09-03 点击:

  (接上期)   10 .什么是轮状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由于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寒冷季节,过去又称为秋季腹泻。1973年应用电镜检查患儿的粪便发现一种特殊车轮状外形的病毒,命名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腹泻遍布于世界各地,大约40%~50%的小儿腹泻是轮状病毒引起的。我国北方发病高峰是在9―11月份,而南方则晚发1个月(10―12月份)。发病率与小儿年龄相关,这是轮状病毒腹泻的特点之一,2岁半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而6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病率较低,这是由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体内还存在母亲给予的抗轮状病毒抗体。
  轮状病毒所引起的腹泻有相当高的传染性。这是因为急性期患儿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发病后3~4天排出的病毒量最大,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经呼吸道传播。
  患儿感染轮状病毒后一般起病较急,病初多数有发热,持续2~5天,最高可达40 ℃。较早出现呕吐,于呕吐出现后数小时发生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每天十多次,亦可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汤样便,伴有腹痛。由于腹泻丢失的水分较多,常有脱水和酸中毒。少数病儿呈暴发性发病,迅速发展为脱水、衰竭,甚至死亡,只有个别病儿会转为慢性。部分患儿还有呼吸道症状,这是由于病毒侵入呼吸道所致。整个病程若不治疗,5~8天绝大多数小儿可以自愈。目前通过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率较高,基本可以代替难度很高的病毒分离,对确诊帮助很大。
  11. 如何防治轮状病毒腹泻
  目前对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殊的治疗药物。由于抗生素对轮状病毒无效,反而会抑制正常的肠道菌群,所以应用抗生素有害无益。最近有人采用病毒唑、干扰素及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腹泻的粪便量及缩短病程,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证实。
  腹泻引起脱水,需补充水及电解质。轻度的脱水可以给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如脱水较重,应静脉补液。有人用米粉或山药粉代替口服补液中的葡萄糖,有很好的效果。对较重的腹泻需先禁食8小时左右,然后喂以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继而给予脱脂牛奶或10%的米汤汁牛奶,以后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中医治疗腹泻有很好的经验,一般分成湿热泻、伤食泻和脾虚泻3个证型,应用中成药或辨证论治,效果都很好。
  预防轮状病毒腹泻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有较多的抗体,对小儿有保护作用。当发现有腹泻的小儿应及时隔离,保护易感的婴幼儿。轮状病毒可以通过水源引起暴发性流行,所以控制饮水源卫生可以减少其发病率。近年国外已制成轮状病毒疫苗,初步试验表明,疫苗能刺激同种抗体而无任何副作用。在流行季节前接种,能明显减少腹泻及其严重程度,约有80%的婴幼儿可获得对腹泻的明显抵抗力。
  12.麦类过敏也会引起腹泻
  对麦类过敏引起的腹泻又称原发性脂肪泻、原发性吸收不良、粥样泻等。由于患儿对大麦、小麦与黑麦中麸质(麦粉中的蛋白质)的抗原部分过敏,引起局部肠道过敏反应。当脂肪进入小肠后不易被肠壁吸收,遂从粪便中排出,严重的对淀粉、乳糖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能力也减弱。
  孩子患病后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灰白色,含有泡沫及脂肪,伴恶臭,腹胀明显。严重的还伴有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贫血。患儿坐立不安、睡眠较少,易疲劳,牙齿及骨骼发育迟缓。
  原发性脂肪泻的特点是停用含麦类食品后症状可以改善或消失。由于大便中脂肪多,可以被复方碘甘油染成蓝色。X线钡餐检查有特征性变化。
  该病的根本治疗是停用所有含麦类的食品。治疗开始时应给予含果糖与葡萄糖的食物以及脱脂牛奶。待到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蛋白质食品,如豆浆、瘦牛肉、鱼、鸡肉等,随后酌情逐渐增加淀粉及脂肪食物。若再发生消化吸收不良症状,应立即恢复原来最简单的食品。
  13.黏液黏稠病引起腹泻是怎么回事
  黏液黏稠病又称胰腺囊性纤维性变,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欧美地区发病率较高,约占2%。我国发病率不及欧美地区高。
  患儿分泌物浓稠,胰腺萎缩,气管分泌物黏稠,使小支气管不通畅。多数患儿在1岁内发病,由于胰腺消化液缺乏,引起慢性腹泻,大便恶臭,有大量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患儿常有腹痛、腹胀及脱肛。胃排空快,容易饥饿。由于小支气管不通畅,经常咳嗽,痰不易咯出,呼吸加快,口周发紫。由于营养吸收障碍,患儿有贫血、水肿及生长发育迟滞。患儿汗液盐浓度高,大量排汗会引起低血钠。久而久之,还会引起肝硬化。
  患儿多在婴幼儿期因继发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与肝硬化而死亡。如果得到及时治疗,生命会延长到20~30岁。
  目前治疗黏液黏稠病的特效方法尚未发现,只能是对症处理。应供给病儿高营养的饮食,补充低脂肪、高蛋白及多种维生素,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每天服胰酶类药帮助消化。减轻腹泻。应用超声雾化减轻呼吸道黏液的阻塞。如有感染应及早用抗生素控制。
  14.小儿对糖不耐受也会发生腹泻吗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们进食的淀粉在肠道内被淀粉酶水解为麦芽糖等,再经过双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然后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转运和吸收。小儿对糖不耐受最多见的是双糖酶缺乏或活性减低。
  对双糖不耐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家族性的双糖酶活力减低,称为原发性的;另一种是患了肠炎后有暂时性双糖酶活力减退,称为继发性的。
  原发性双糖不耐受是在出生后不久即有腹泻,原因是在肠内有大量吸收不良的糖,肠内渗透压增高,使大量水分吸到肠腔中,同时肠内的糖是细菌很好的营养物质,细菌发酵后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及二氧化碳,进一步加重了肠胀气和腹泻。这些病儿的特点是排出大量的气体,大便次数多,呈水样,看不到粪质,含有大量的糖分。小婴儿在摄入含蔗糖或淀粉的饮食后会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脱水。年长儿主要引起胃肠胀气和腹痛,很少有严重的腹泻。
  继发性双糖不耐受是由于胃肠炎、寄生虫感染或营养不良等引起肠黏膜受损,致使双糖酶缺乏。最多见于婴幼儿胃肠炎后。在胃肠炎恢复过程中给予正常含乳糖饮食便会出现水样便,大便黄色,有酸味、带有泡沫,若给予无乳糖饮食,在24小时内大便会明显好转。继发性双糖不耐受在数周或数月可自行恢复正常。
  双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主要是从饮食中除去不耐受的糖。对原发性不耐受糖的患儿,须长时间限制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碳水化合物耐受会有所改善,此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牛奶、淀粉和糖。对继发性不耐受糖的患儿,限制糖是暂时的,经过数周或数月后,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的饮食。(待续)

推荐访问:小儿 性疾病 消化 功能紊乱
上一篇:【影像诊断的第三只眼】 第三只眼
下一篇:怎样防治腰椎间盘突出_腰椎间盘突出的防治要科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