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教案)

来源:卫生资格 发布时间:2020-11-16 点击:

 XX 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题(项目)

 5.3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 授课时间 2020-2021 学年第1 学期 周次 1

  周

 2

 次 授课地点 A210 班级 2019 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

  教学资源 课件、微课、学习通 APP、微信等。

 教学内容 一、作业者个人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 二、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统计 三、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应注意的问题

  四、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作业者个人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 教学难点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的计算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设置思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3.“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学法 1.小组探究法: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

 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起止时间 活动类型 活动描述 1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通过学习通 APP 考勤 2.点评上次课程的课后小测

 3.回顾上节重点内容 4.发布新课导入任务 学生 活动 1.登录学习通 APP 进行签到。

 2.反思不足。

 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程准备工作的不足,重新思考测试错误问题的答案,回答教师提问。

 2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1 一、作业者个人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

 1.作业者个人生产单一产品或完成某道工序 当作业者个人生产单一产品或完成某道工序时,其定额完成程度,可按产量定额或工时定额来计算,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按产量定额计算定额完成率的公式为 100%产量定额产量 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 产量定额完成率 

  按工时定额计算定额完成率的公式为

 100%

 实耗工时完成工时= 工定额定额完 定额率

 定额完成程度还可用超额率表示 超额率=定额完成率-1 【例 5.1】一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定额为一个工日 100 个,实际一个工日完成了 125 个,计算该工人产量定额完成率。

 解

  100%产量定额产量 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 产量定额完成率 

  125% = 100% ×100125=

 【例 5.2】某工人在一个工日内完成定额工时共 10 小时,实耗工时为 8 小时,则计算该工人定额的完成程度。

  解 100%

 实耗工时完成工时= 工定额定额完 定额率

 125% = 100% ×810= 工时定额完成率=完成工时定额/实耗工时

  x100=125/100×100%=125%

  2.作业者个人生产多种产品或从事多道工序

  当作业者个人生产多种产品计算或从事多道工序加工作业时,其定额完成情况通常按工时定额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 100tt% 100工时 实耗) 工时时定 × 产品产量 (= 定额额完成1 11  QQn工总 式中:Q1—产品的实际产量;

  tn—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t1—单位产品实耗工时。

 学生 活动 【课堂实训】:

 【例 5.3】某企业某工序加工某产品 A 零件的工时定额为 3 小时,B零件为 2 小时,C 零件为 8 小时,D 零件为 4 小时,某工人分别各生产了13,5,3,4 个,实耗总工时为 64 小时,则该工人的工时定额完成程度是多少? 解

  % 100tt% 100工时 实耗) 工时时定 × 产品产量 (= 定额额完成1 11  QQn工总 139% ≈ 100% ×644 × 4 + 3 × 8 + 5 × 2 + 13 × 3

 通过课堂实训,让学生进行相应技能点训练,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3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2 二、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统计

 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即分别以企业、车间、班组、工段等不同生产单位为对象,计算定额完成情况。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了考核不同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只能采用工时定额的形式,以定额工时综合反映出总的劳动成果。主要有综合计算法和分组计算法两种计算方法。

 实耗工时总数完成定额= 劳动定额完成率工时总数 1 1n 1t Qt Q=

 式中:

 Q 1 —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 t n —某种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t 1 —某种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1.综合计算法 首先计算出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定额工时的总和与实耗工时的总和,其次计算生产单位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其计算公式为

 % 100单位实耗工时总和 生总和 生产产单位完成定额工= 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 产时

 % 100t Qt Q=1 1n 1

 式中:Q1—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

  tn—某种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t1—某种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绝对数:

   1 1 n 1t Q - t Q 公式中的分子减分母之差,说明劳动定额完成程度的好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生产工人劳动工时的节约或超支。

 同样地,也可以计算出平均超额率:

 平均超额率=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1

  【例 5.4】某车间完成定额工时的总和为 19452 小时,实耗工时的总和为 17415 小时,则计算该车间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

 解 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111.7% ≈ 100% 1741519452  平均超额率=111.7%-1=11.7% 【例 5.5】某车间在报告期内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每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如表 5.1 所示。

 实耗工时总数完成定额= 劳动定额完成率工时总数333 . 160008000t Qt Q=1 1n 1  绝对数:2000 6000 - 8000 t Q - t Q1 1 n 1    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在报告期内 3 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平均超额完成 33.3%,因而生产工人在报告期内节约了 2000 个工时。

 表 5.1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产 工 实 实 单位 实际 劳动

 品名称

 时定额t t n n

  际产量Q Q 1 1

  耗工时Q Q 1 1 t t 1 1

  产品实耗工时 t t 1 1

  完成定额工时 Q Q 1 1 t t n n

  定额完成率Q Q 1 1 t t n n /Q 1 1 t t 1 1

  甲 2 2

 1500

 2250

 1.5

 3000

 133.3 3

 乙 3 3

 1000

 2000

 5 5

 3000

 150.0 0

 丙 4 4

 500 0

 1750

 3.5

 2000

 114.3 3

 合计

 —

 —

 6000

 —

 8000

 133.3 3

 2.分组计算法

  在对生产人员按定额完成程度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平均定额完成率和达额率,说明生产单位内部成员完成定额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 100各组组工人人) 各组组工人人 值 各组组定额完成率的组 (= 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 数 100%到定额定额的 未 达到和超过定额的人数达到和超过定额的人数= 达额率  达 【例 5.6】某车间 3 月份的定额完成程度分组资料,如表 5.2 所示。

 表 5.2 某车间 3 月份的定额完成程度分组资料 定额完成情况/% 组中值/% x 人数/人 f 各组完成总数/%

 x·f 80 以下 70 6 420 80—100 90 5 450 100 —120 110 10 1100 120—140 130 10 1300 140 以上 150 4 600 合计 — 35 3870

 解 % 100各组组工人人) 各组组工人人 值 各组组定额完成率的组 (= 综合平均定额完成率 数

 % 57 . 110 % 100357 . 38% 1004 + 10 + 10 + 5 + 64 × 150% + 10 × 130% + 10 × 110% + 5 × 90% + 6 × 70%    100%到定额定额的 未 达到和超过定额的人数达到和超过定额的人数= 达额率  达 % 57 . 68 % 1003524% 1004 10 10 5 64 10 10       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课堂实训】:

 通过课堂实训,让学生进行相应技能点训练,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4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3 三、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定额完成率是由实际完成定额工时与产品实耗工时对比而求得的。为准确计算这个指标,反映劳动定额的实际完成情况,必须对公式中子项与母项指标的范围、内容和统计口径加以明确。统计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报告期产品产量的范围 统计产品产量指标时采用的产品必须是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废品不得计算在内。但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需要区别对待,以全面考察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消耗量。也就是说,统计产品产量指标时,应视废品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目的的不同来决定是不是把废品排除在外。其方法是:

 (1)如果为了反映劳动效率来计算生产工人班组或车间的劳动定额完成率指标,那么不是因为工人、班组或车间过失而造成的废品,应统计在产品产量范围内,因为生产废品也要消耗劳动时间,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工人、班组及车间完成定额的能力。但是如果废品是由工人、班组、车间自身原因产生的,则不应统计在内。

 (2)如果为了反映整个企业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而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率指标,那么,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废品,都不能计算在产量范围之内。因为企业产生的废品,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是企业自身的责任,应由企业负责。所以,废品不应计算在内,以真实地反映整个企业完成劳动定额的水平。

 2.工时定额的内容 工时定额是企业所规定的在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完成单位产品所规定的应该消耗劳动时间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例如,产品设计结构、工艺加工方法、原材料等的变更,实耗工时超出定额规定的时间标准,现行工时定额不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必须对工时进行补充或追加。这种补充或追加的工时称为补充或追加定额。所以,企业在生产失常情况下计算劳动定额应该考虑如何处理追加定额或补充定额。此时,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原工时定额称为基本定额。

 在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应根据研究目的来决定单位产品工时定额是否包括追加定额。

 (1)计算整个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不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出现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所以,工时定额中不应包括追加定额,这样才能反映出企业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计算车间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时,也必须先分析原因。如果不正常的生产技术条件是车间的责任,则工时定额中就不应包括追加定额,否则就应包括追加定额。

 (3)计算生产工人或班组劳动定额完成率时,对不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非工人、班组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追加定额或补充定额,应该计算在单位产品工时定额之内。这样做才能真实地反映生产工人的劳动效率,充分表明工人、班组完成定额的能力,不挫伤其生产积极性。

 【例 5.7】甲工人完成工时 400 小时,其中合格工时 350 小时,因车间责任报废工时 50 小时,则对甲工人来说完成合格工时 400 小时,对车间来说完成合格工时 350 小时。

 以此来推,有以下公式:

 班组合格工时=∑(个人合格工时-非个人责任报废、返修等的完成工时)

 工段合格工时=∑(班组合格工时-非班组责任报废、返修等的完成工时) 车间合格工时=∑(工段合格工时-非工段责任报废、返修等的完成工时)

 全厂合格工时=∑(车间合格工时-非车间责任报废、返修等的完成工

 时)

  即纳入统计的完成工时对某一级核算来说,必须是合格的完成工时。

 【例 5.8】某企业规定一个工作班生产某种产品 400 吨,其中,一级品360 吨,计划内允许有二级品 40 吨,并规定二级品可以按 70%折算产量。如果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完成一级品 400 吨。统计定额完成率。

 解:可将原产量定额进行折算:

  折算后的产量定额=360+40×70%=388(吨) 则定额完成率=400/388×100%=103.09%

 3.实耗工时的内容 实耗工时是指生产产品所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在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率时,除了用于生产的有效消耗时间,还有无效消耗时间,如缺勤、停工和非生产等的时间消耗等。不同计算方法对这些时间消耗量的处理不同。

 (1)个人劳动定额完成率统计

  目的是观察生产者在纯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效率和实际完成定额的能力,所以应采用实际消耗工时来计算,即从事有定额工作的实际消耗工时。

 (2)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率统计

  目的是考核企业、车间等的生产工作质量,统计企业在现实管理与技术水平条件下完成劳动定额的情况,因此,统计实耗工时还应包括无定额工作时间、缺勤时间、停工时间和非生产时间,这种情况下,实耗工时实际就是制度工作时间。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5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4 四、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1.工人小时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 工人小时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 100 })] t + t ( Q t [Q t Q{% 100)] t + t ( Q t Q [ t Q% 100t )

 Q + (Q) t + t )( Q + (Q1n n 1 n 11n 11n n 1 n 1 n 11 1 1n n 1 1          T TT 式中:

 Q1—合格品数量;

 1Q—非因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量; tn—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nt—单位产品追加定额;  1T —生产工人从事有定额工作的实际消耗工时。

 以上公式反映了生产工人在纯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效率, 其中:

 备注:1.每次课一份,教学环节部分自行增加表格。

 2.教学起止时间填写为“1-15 分钟”“16-25 分钟”,以此类推。

 3.活动类型填写为“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是合格品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 是劳动条件失常情况下增耗劳动时间占实际消耗工时的比重。

 2.企业综合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

  企业综合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 1004 3 2 11     T T T Tt Qn 其中:∑T1—生产工人从事有定额工作的实际消耗工时; ∑T2—停工工时; ∑T3—缺勤工时; ∑T4—生产工人从事无定额工作的实际消耗工时。

  这个公式反映了企业综合劳动效率,也就是在劳动条件与各种时间的利用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Q1tn 是合格品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不考虑加班加点公式的情况下∑T1+ ∑T2+∑T3+∑T4 是制度工作时间。

 学生 活动

 6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 课堂总结

 对本课堂中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总结。

 2. 课堂表现总结

 对开展情况、学生团队表现、学生学习态度等进行总结。

  学生 活动 1. 总结反思

 对本堂课中知识点的应用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对自己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提高。

 2.通过课后小测,归纳总结本次课的相关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通 APP 课后拓展提高模块(课件、课后小测、线上答疑、拓展提高)的内容。

 教学诊改 (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知识拓展部分知识面有待增加,缺少视频资料。

 1n 1 tQT   1n n 1 n 1)] t + t ( Q t [QT

推荐访问:定额 教案 劳动
上一篇: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2020
下一篇: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2份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