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题高考文化常识必考重点题汇编

来源:高一 发布时间:2020-10-13 点击:

 100 题高考文化常识必考的重点题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 50 题 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

 B ②④⑦⑧⑪⑬

 C ①②④⑧⑨⑭

 D.③⑤⑥⑩⑫⑭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 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师,本指周 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3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3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 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43.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7.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4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9.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④“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错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 ⑨“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 ⑪“也是天子的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故选 D。

 2.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C 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故 C 错误。

 故选:C。

 3.D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 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故选 D。

 4.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 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 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 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故选 D。

 5.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故选 B。

 6.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 C。

 7.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 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 项,“和

 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 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故选 B。

 【点睛】

 文化常识题,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8.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 仍之,稍有不同。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所以“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故选 C。

 9.B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 项,“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故选 B。

 10.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应是“十天休息一天”。旬假,是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故选 B。

 11.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 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 C。

 【点睛】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12.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 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 C。

 13.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故选 D。

 14.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 项,

 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 C。

 1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 项,选项对“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解释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 C。

 1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B 项,“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故选 B。

 17.B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故选 B。

 18.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故选 A。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课内的积累来分析正误。本题中,A 项,“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 20 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 18 岁。故选 A。

 20.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 C。

 2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单于”不同。故选 A。

 22.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这里是指后一种”错误,这里应指前一种。故选 D。(此题没有具体的语境)

 23.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题中 A 项,“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员”为御史(府)台的职责。故选 A。

 24.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故选 D。

 25.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故选 A。

 26.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故选 A。

 27.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故选 B。

 28.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故选 D。

 29.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与之相对的是‘东朝’”错误,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故选 B。

 30.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

推荐访问:必考 点题 高考
上一篇:销售幽默励志故事演讲稿素材
下一篇:四川省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硬件建设公开招标采购公告6626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