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精选)

来源:高一 发布时间:2020-09-13 点击:

 智障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精选多篇) 智障学生德育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 1

 少儿年龄小、知识少,缺少社会经验,思想很不稳定,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很大的可塑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儿童这块思想阵地,如果不用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占领,那么,不健康的、消极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对于智障儿童、少年来说,更加如此。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加幼稚无知,缺少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更加容易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走上歧途。人们对犯罪和智商的关系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犯罪的人当中低智商者占有很大比例。由此看来,加强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艰巨性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形成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过程。它不仅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家长、教师及社会对学生行为不断提高的要求分不开。而且还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到智障学生身上,就与他们的种种局限性和障碍性发生矛盾,使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遇到极大的困难,显得格外的艰巨。

 (一)道德认识难以形成

  智障儿童知识贫乏,不善于抽象概括,很难像正常儿单那样,看到不同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的本质特征,概括出一定的道德

 观念,尤其是在处于周围人们言行不一致的环境里时,他们更加无所适从,也就是说,智障儿童不善于依靠自己形成道德认识,从而使道德品质的形成失去必要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让他们利用道德标准对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做评价了。

 (二)道德情感难以产生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密切相关。智障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低,又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因而很难产生道德情感。再者,他们的情感发展不成熟,理智对情感的调节作用削弱了,这使道德情感如:尊严感、责任感、友谊感、诚实感等形成和发展推迟、放慢了。他们的行为往往受着低级情感的驱使,而不是高级情感的鼓励。在这种情况下,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也不易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产生类似行为的动力。

 (三)道德行为难以产生

 智障学生对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往往很具体,总是同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学习礼貌用语“对不起”,他们只能说:“当你把别人的东西弄坏时,说对不起”或者:“当我碰痛别人时,说对不起”。因为教师可能是结合这样的具体情况讲的,为此他们只能在这种具体联系中理解。但是很难把学到的准则迁移到其他的情况下,成为他们在各种类似条件下的行动指南。

  不能真正理解道德准则的含义,还导致智障儿童机械重复道德行为的特点。如:学校教育教学在离校时要同教师和其他人说“再见”,结果他们走过教师办公室时,不管里边有没有人,都说“老师,再见”。

 二、智障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工作的方法,就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实现教育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发展,激发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坚定他们的意志。对他们所施加的这些影响的性质,决定着所采用的方法。智障学生使用的德育方法,也就是普通教育常用的那些方法:说服、榜样、练习和训练、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我们在应用他们时,当然应该估计到智障学生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一)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积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习惯对于智障儿童的整个精神面貌,与他们缺陷补偿的方向密切联系着。如: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获得所希望的某种东西,他们

 可能借助撒野,做出丑态的举动,也可能通过强力对别人突然袭击,进行抢夺,还可能利用撒娇,无休止的哭泣或乞讨。这种行为几经重复,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变为他们的性格特点。结果,他们的问题变得日渐复杂和严重,最终使他们成为不受人们欢迎的“废物”。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的言语调节功能削弱了,在很长时期内,他们往往不能以用言语表达的行为准则和其他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只有通过实际的习惯培养,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进行言语概括,是他们不仅知道如何正确的行动,而且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智障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我们通常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活动中练习。制度是加强学生实际联系的一种强制的辅助手段,可以确保联系的连续性和经常性。如:培智学生以日常规、班规等给学生的行为行为规定除合法的界限。在活动中练习就是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智障学深感相应的行为尊则行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最重要的锻炼,可以使他们养成许多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如:劳动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培养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做事有条理的品质。

 在利用方法培养习惯时,首先要估计到培养习惯要及时。儿童一生中有许多习惯都有自己的发生期。智障孩子在何时出现新情况,新的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时,都不宜家长和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们的出现都要伴随着相应行为习惯的发生,不是积极地符合希望的习惯,就是消极的不良习惯。如:低年级智障孩子要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通过训练和练习,使其养成自己整理书包、按时上学、遵

 守纪律、暗示作业、尊师爱友、爱护学习用品、课间安静的休息等好习惯。其次要注意使那些所希望的行为能给智障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行为的简单重复,并不能使之巩固下来,成为习惯。在行为训练时要考虑到效果,应让儿童从完成道德行为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内心的满足是一种有力的强化因素,有助于行为的巩固。

 (二)启发式的说服教育

 所谓说服,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说服法用得很广。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利用什么方法进行德育工作,都离不开说服的因素。不能把练习和训练理解为只是机械地重复同一活动或行为,而且还应该重视引起这些行为的要求和动机。向学生指出完成一定行为的要求和动机,就是进行说服。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智障儿童,很深的道理接受不了。对他们的说服也只能是通过实践,利用本班本校的真人真事,利用具体的材料,向他们说明完成这种或那种要求的合理性,使他们领会道德要求的主要精神。超越实践论证的范围,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要教育学生保持正确的走姿,可以利用班级中具体的人物,让大家看到,谁的坐姿端正,他的字就写得好,完成任务就多,让人看起来也有精神。总而言之向学生讲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其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接受,才能指导行动,否则对他们是无意义的。

 说服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和态度至关紧要。教师的言语速度要慢些,要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态度应该亲切、真诚而自然。

 (三)合理的榜样法(示范法)

 榜样亦称之示范教育,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对儿童有巨大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为儿童都有很强的模仿性,特别是向成年人模仿。少年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和判断能力,模仿心理可能造成他们向坏典型学习的危险,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儿童去学习模仿好的先进的典型,以此去抵制坏样子的影响。运用示范教育的方法,要非常注意选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一般常选用的榜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同学中的好人好事。他们本校、本班,在年龄上和经验上相接近,彼此熟悉。他们的好品德、好行为容易为别人接受。但是,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这类榜样。切记不要把示范教育变为令儿童讨厌的说教,不断地宣讲那些美德的好孩子故事,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反感,而且还会有害于作为学习榜样的孩子。

 (四)多用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是教师(或集体)对个别学生的举动与行为给与肯定性评价,完成集体的要求应该是表扬和奖励的基础。表扬和批评表明,儿童工作和生活的集体对他是满意的,因此巩固正确的习惯,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于智障学生,表扬和批评要比批评和惩罚具有更大的作用。批评和惩罚往往不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不愉快的内心体验。但是,任何的赞扬,任何的奖励,哪怕顺便的赞扬,都能使智障儿童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所要求的行为得到巩固,激发他们继续做下去的愿望。对于这类儿童,要非常注意爱护他们的点滴积极性,及时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五)适当的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也称为行为疗法.就是根据学习的理论,对个体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对智障孩子进行行为矫正时要注意强化的及时性,以使智障孩子能在被强化的同时明白其行为得正确与否,使用行为疗法矫治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的基本原理是,放松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兴奋性降低,全身肌肉放松,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以增进身心健康。如:有的智障儿童有自伤行为,猛拉自己的头发,抓自己的脸等。为消除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可以利用糖果或其他强化物教他按音乐的节奏拍手。

 2.厌恶暂停疗法

 厌恶疗法基本原理是,将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与某些不愉快的的刺激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如:对于爱发脾气的智障儿童,每当他开始发火,立即停止他正在参加的活动(或让他在老师办公室呆一会儿),让他安静几分钟,等他不再发火再恢复说服教育。许多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儿童的破坏攻击为具有良好的效果。

 4.代币法 代币法又称奖励强化法,是一种通过奖励(即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即智障儿童一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表现时,立即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可以是小红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要注意将代币与智障儿童感兴趣并想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建立一定的代币兑换规则。

 三、智障学校德育原则实施的特殊性 智障儿童由于认知活动的缺陷,他们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活动的发展也受到限制,水平很低。他们从小就不能正常地适应家庭和环境,在经常的失败和挫折影响下,往往产生一系列病态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自卑感、依赖心理、意志软弱、孤僻及其他一些不良习气。因此智障学校在贯彻实施德育原则的过程中既要和普通学校保持一致又要考虑到自己教育对象的可能性,要符合于他们的整个心理发展水平,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严格要求的同时尊重热爱学生,要求合理适度,多步子小循环。

 智障学校是弱智儿童接受教育和熏陶的最主要场所。弱智儿童精神面貌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工作。智障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随时随地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我们应以德育目标为依据,通过多种形式与家庭、社会联系,统一协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并使学校内外的教育影响保持连续一贯。逐步提高智障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浅谈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 2 摘要: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知社会道德和自我道德的行为准则。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是其融入社会和被社会所接纳的基础条件,因此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对其今后融入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智障儿童能够因为具有良好的品德而被社会所接纳,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同情和帮助。其次是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可以避免因为品德和习惯的不足(如挖鼻孔、乱丢垃圾和偷东西等)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和排斥。

 关键词:智力障碍 德育 特殊教育 近年来,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越来越多,需要的教师数量很大,可是专业教师却很少,于是,不得不把非专业教师也调入特殊教育岗位。对于特殊学生的教学,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教师,很多都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让学生有所发展,如果能挖掘出学生潜力并充

 分发挥特长,就是特殊教育的成功。对于德育,相对来说有所淡化,缺乏系统性,德育教育往往依托的是就事论事,针对个体学生的不良表现进行个别教育。其实这样的思想不奇怪,社会上就有很多人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不可能对智障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整个人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学校德育是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但可以补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而且是一个人一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期。在普校,德育教育常态化,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系统的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身残志坚,积极健康的形象,充分发挥他们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消除社会偏见。

 在特殊学校的学生构成中,智障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所以,本文就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三字经》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处之“习”,应指“教化”而言。由此看来,人的一生,“习”性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对于智障学生的教化,我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别是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有效的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和生活德育这两个途径。

  教师、家庭和社会首先要在头脑里有效的集合相关的培养行为点,有效的融入到教育的点点滴滴当中去。例如我们应该培养智障儿童的文明礼仪、集体意识、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意识,能够独立的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能力和行为习惯等等,包括在家庭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在社会上的一些行为道德意识等,都是我们应该在教育当中有效培养的,这也是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和融入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借助于这个平台。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而学习必要的知识,增长智力,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体验友谊的可贵,懂得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在特殊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时间远不及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有的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无声世界,眼神孤独茫然,无视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经常兴奋的大喊大叫;有的学生与前后同学不停打闹。就连做简单的练习也有半数学生还不会,这样的课堂在普校会让所有教师崩溃。但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来说,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了解、坚韧的耐心等,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的节奏。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往往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内容就是法制和品德的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的懂得初步的法制常识,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过,如前文所说,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系统的德育很难得以实现,学生获得的德育教育只是一些零星的点滴。即使如此,只要教师耐心教导、反复强化,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仍然可以获得品德的提升。

  “生活即德育”是一个普遍的德育教育原则。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场所,与他们共同相处,师生之间的体育活动及游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不断加深,

 教师的威信也不断提高。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往中,天性更多的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活场 景更加广泛。这样的环境,贴近学生生活,教师的角色更像父母,这时的教育既有父母的慈爱也有教师的严肃,教育的效果犹如春雨润物,一点点慢慢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谆谆教导的关爱教育和行为的亲身师范。谆谆教导的关爱教育就是将将心比心,通过自身的关爱和关怀,耐心的讲解道理,也许孩子还听不懂,也许还听不明白,但是从语言和手势当中,孩子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作用,从潜意识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教育需要教师在教育当中进行有效的感化和指导,更需要一种对于孩子的爱,我们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到平常的点点滴滴当中去,逐渐的改变孩子的内心,指导他们的行为,不断的纠正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结合智障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团队活动、各种群体组织和集会、节日庆典、升降旗仪式、晨会和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能,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能够自理、自立,进而融入社会主流,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而不是社会的包袱,给社会造成负担,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齐欣等.中国特殊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 赵健伟.儿童特殊行为教育———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智障 德育教育 精选
上一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一篇:水利工程同行专家评议意见汇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