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级课程基地,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

来源:高一 发布时间:2020-09-13 点击:

  基于省级课程基地,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

 摘要:课程基地为跨学科融合教育创造了条件。基于课程基地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基本经验是:基于基地、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现象或主题。跨学科融合教育促进了师生的成长。跨学科融合教育与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课程基地;跨学科;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24-04

  常州市第一中学建有“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传承美育课程基地”两个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这两个基地都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在课程基地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跨学科融合教育在师生成长中的作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的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育在师生成长中的作用

  跨学科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思于1926年提出,一般是指,在遇到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需要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进而创造出新知识。跨学科可以分为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是把跨学科理念引入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新型教育范式,自提出后曾一度沉沦,20世纪90年代后在美国又再度兴起。由于近年来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跨学科背景或通过跨学科研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已成为研究性大学本科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和教育研究的热点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高中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特别是文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以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高中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包含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这两种课程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跨学科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不懂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所教学科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建立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让单纯的学科知识有了应用场景,变得鲜活起来,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在应用层面上的整合运用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创造作品,这是知识学习从浪漫期、理解期到应用期的全过程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在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实现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产生积极意义的变化的目的时,学习学得最好”[1]

  跨学科还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这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也使其实际教学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并且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于课程基地跨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开始,我校就十分重视跨学科教育,以研究性学习、智能机器人、戏剧教育和综合科学校本课程等作为主要抓手,?泶俳?跨学科融合教育的落实。2012年和2016年分别成功申报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省“传承”美育课程基地。“综合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两个省重点课题均获得省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省首批STEM项目试点学校,并成为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联盟创始会员单位。学校还成为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学校中江苏省唯一的中学

  我校跨学科教育的基本做法是:基于基地、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现象或主题

  1.基于基地

  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2]“场域”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空间,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这些逻辑、规则与常规构成了该场域特有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征。课程基地和教室是两种不同的“场域”,学生在教室“场域”中,“秧田式”的座位布置使学生自然有一种教师讲授自己听讲和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惯习”。我们要将课程基地建成另一种“场域”,能够让学生自然形成动手、自主、融合的“惯习”。因此我们努力在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营造一种科学探究的氛围,实验室内外张贴了机器人相关招贴画,小组围坐的桌子上准备了各种工具,到处都是学生曾经的获奖或未获奖的作品,或者是学生尚未完成的作品,学生进入这一“场域”就自然有一种动手做的“惯习”,学生的这种“惯习”又反过来增强“场域”的特征。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余时间到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去“做一做”

  2.基于项目

  我们学科融合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基于项目。智能机器人比赛项目如WER、FLL、VEX等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传感器、控制、编程等多学科知识来搭建机器人,并能够完成一些设定任务。STEM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项目来实现的,比如LED灯、动力小车、基于智能硬件Arduino的各种设计等都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器乐合奏集成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演奏技术层面)、文学与哲学、历史与地理、心理与美学、民俗与社会、音色识别与人工调控、声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戏剧表演则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系统规划、综合思维、评价与反思等高级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基于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不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智能窗户的设计”就至少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以及学科跨度大的传感器技术。我校早在高中新课程实施前的2000年就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两个课题或项目,其中必须有一个是科学探究或创新设计方面的项目。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课题都是跨学科的,比如2013年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谢程程同学的“模拟酸雨、紫外增强和高温条件对洋地黄花粉活力的影响研究”就综合运用了地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2016年获得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的梅文怡同学设计的“智能风扇”则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编程、机械、传感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3]。多学科融合的、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合作力、思考力、创意表达力和在复杂情境中行动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4.基于现象或主题

  基于现象或主题是指教学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教学。我校早在2005年就开发了“综合科学校本课程”,该课程的内容重在融合,主要从“统一的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科学和技术”“从个人与社会的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与本质”等方面来考虑,突出其融合性,避免与学科内容重复。“综合科学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一般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或以某主题为中心综合有关学科的相关知识,构成教学的内容系统。如以健康、环保、能源、生态、交通、航空航天等为主题,将有关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二是以学生心理过程或活动为主线,突出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假设、实验等活动,学会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和方法进行操作的基本能力。但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必须体现下列原则:探究性、整体性、实用性。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头脑风暴,选择主题;各自准备,交流讨论;一人主授,多人参与。“头脑风暴,选择主题”就是让多位实验教师在一起,每人想几个主题,其他人可以补充,但不争论,充分展开后明确几个主题。“各自备课,交流讨论”就是主题确定后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师围绕同一主题从自己的学科出发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进行整合。最后一人主导,其他教师参与课堂的指导与讨论

  三、跨学科融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学生发展

  以民乐合奏、实用美术、戏剧表演等为主要项目的省“传承”美育课程基地建设促进了学生在语言运用、审美体验、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校民乐团获得2016年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民族器乐类一等奖。张辰婧同学获得江苏省首届青年演说家高中组冠军。每年的戏剧节都有新突破,原创剧本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剪纸、扎染等实用美术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头脑奥林匹克多次获得全国和华东地区一、二等奖。以智能机器人、创客、STEM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为主要项目的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建设促进了学生在系统规划、综合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校智能机器人代表队近几年共获得国际级奖项3个,其中冠军1个;国家级奖项47个,其中冠军4个,一等奖15个;省级奖项52个,其中一等奖22个;市级奖项35。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方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7个,其中一等奖4个;省级奖项25个,其中一等奖4个;市级奖项64个。学生在“金钥匙”科技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其中一等奖1个;省级奖项52个,其中特等奖8个,一等奖12个;市级奖项102个。在WER2016赛季世界锦标赛上,我校喜获高中组特等奖。在第二届“未来科学家”创新大赛上,我校申报的10项创新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我校是所有参赛学校一等奖获奖比例最高的学校,全国十佳创新作品我校占据2项,高一(9)班仇楷涵作品获得特别奖(全国共3名)。近两年我校学生参加智能机器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类项目获奖人数和等级都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这跟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的建设密不可分

  2.教师发展

  为促进学科融合教育的深入,我校成立了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美术等学科的教师组成,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讨活动,重点围绕学生的创新作品和创客、STEM等课程进行集中研讨,从不同学科集思广益,形成了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的成员分别承担创客、STEM等课程的授课任务。仅2016年学校就派十多批教师外出参加融合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了相关教师课程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满春燕副主任负责戏剧教育,她主持的项目“指向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教育戏剧探索”获常州市第五届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一等奖(普高仅三项),她也被评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地理教师孙旭和通用技术教师赵越多次合作,制作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电子书获得全国一等奖,设计、制作的“等高线”增强现实技术信息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准备申请专利。孙旭老师还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最近又获得市骨干教师重点推荐,并被推荐为常州市最年轻的市兼职科研员。赵越老师也获得常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市基本功竞赛二等奖。信息组的教师全部成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四、跨学科融合教育反思

  1.跨学科融合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

  由于现行的师范教育大多为分科教育,目前在职的普通高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分科教育背景,在进行跨学科融合教育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除了组织相关的培训外,很有必要开通绿色通道,吸引综合性大学动手能力强或有跨学科研究背景的毕业生进入跨学科融合教育教师队伍。

 2.正确认识跨学科融合教育和分科教育的关系

  我们倡导并实践跨学科融合教育,并不是否认分科教育的价值。事实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跨学科融合教育难以实现;仅仅有单一学科知识,不仅不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

  学科教育最先被学校教育所采用,这正说明学科教育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当年杜威在美国倡导进步主义教育,主张生活教育和主题学习,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事物作为教科书,提倡以儿童为中心设置综合课程,教学强调儿童的活动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愿,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把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怼5?由于1957年苏联卫星的上天,美国各界对进步教育的指责非常猛烈,并由此导致了进步教育运动的终结。随后学科结构运动兴起,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强调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原则等理论知识。基本结构有普遍意义,有广泛的可迁移性”[4],学科教学又得到重视。因此,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网上传言,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下发通知,2020年前,将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但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芬兰学校不会废除分科教学》,其中写道:芬兰将废除教授分科科目的新闻,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尽管基础教育新课程在2016年8月后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分科教学不会被废除

  学科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教育模式,而不是落后和可以随便去除的。这个判断的重要性在于,学科教育的实施如果能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的过程,那么学科教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综上,普通高中跨学科融合教育应该在学校全部课程中占到一定的比重,而不是用跨学科融合教育来替代学科教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是跨学科融合教育太多,而是太少了

  参考文献:

  [1][美] S.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M]. 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

  [2]左晶莹,吴清.场域惯习理论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山东青年,2015(11):30-32.

  [3]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4]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

  收稿日期:2017-01-03

  作者简介:李万龙,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丁伟红

 1

推荐访问: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 省级 融合
上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下一篇:党员干部以蒲波案“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研讨会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