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来源:初三 发布时间:2021-03-04 点击: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试题来源 考查考题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考情分析 2018 年全国Ⅰ卷 华盛顿;罗斯福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比较、作用类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与教材的联系,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8 年全国Ⅱ卷 三娘子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原因、评价类 2018 年全国Ⅲ卷 唐宪宗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原因、比较类 2017 年全国Ⅰ卷 季札 《史记》等 原因类、意义类 2017 年全国Ⅱ卷 颜回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原因类 2017 年全国Ⅲ卷 陈云 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背景类 2016 年全国Ⅱ卷 郑板桥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特点类、背景类

 2016 年全国Ⅰ卷 高仙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背景类、评价类 (3)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二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依据时代背景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016 年全国Ⅲ卷 蔡元培 周天度《蔡元培传》 原因类、特点类、评价类 2015 年全国Ⅰ卷 元代的丘处机、成吉思汗 《元史》等 原因类、作用(意义)类 2015 年全国Ⅱ卷 近代德国的俾斯麦与《非常法》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 2014 年全国Ⅰ卷 宋代的包拯(包青天) 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原因类 2014 年全国Ⅱ卷 晚清光绪帝与戊戌变法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措施类、评价类 1.(2018·高考全国Ⅰ卷)(15 分)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 世纪后,美国

 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 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 1939 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 分)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著名历史人物华盛顿、罗斯福的政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研读史料、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推敲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华盛顿时期政策的“中立”特点和罗斯福政策的“渗透”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中立”“渗透”推理出二者基本特征在于是否干预拉美内部事务。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利益、拉美经济发展以及抵制法西斯势力扩张等角度分析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结合德国对拉美地区的干涉和渗透以及罗斯福的应对措施推理出美国调整政策的实质在于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巩固其在拉美的地位。

 【参考答案】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

 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2.(2018·高考全国Ⅱ卷)(15 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蒙古俺答汗之妻三娘子,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史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三娘子的行为与明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根据材料“深受俺答汗

 器重”“相持已近 200 年”“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等信息,从三娘子推动明、蒙之间经济发展、满足人民安定生活的愿望等角度作答。第(2)问,可从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安定社会政治秩序角度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3.(2018·高考全国Ⅲ卷)(15 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 分)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人物唐宪宗,意在考查考生研

 读史料、调用所学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在于巧妙地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出唐宪宗能够获胜的原因。第(1)问,可以从唐宪宗继位后采取的经济措施、在作战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等方面进行回答,其中应着重体现唐宪宗的开明与务实精神。第(2)问,需要立足材料信息“唐朝一时兴盛”“元和中兴”等,并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进行对比,既要体现二者维护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又要体现治世时的国泰民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乐等。

 【参考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重难拓展]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历史的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

 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

 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考法新探] 1.材料 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

 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春秋战国手工业获得一定发展;根据材料“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春秋战国战争频繁;根据材料“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文化交流广泛。(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可知,鲁班注重发展创新,认真钻研,顺应时代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推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根据材料“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各文化间的交流。

 (2)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重视创新、精益求精、注重实践、敬业专注。

 影响:推动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材料 初唐时,饮茶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饮者较少。8 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启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 600 余首,诗人达 150 余人次。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影响历代的茶人纷纷效仿创作茶书。1191 年,《茶经》传到日本,使茶学在日本广泛传播,目前,《茶经》已经译成日、英、韩、德等多种文字。

 ——摘编自《中国唐代茶文化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陆羽著《茶经》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陆羽《茶经》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8 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结合所学唐代的大一统政治局面和民族融合的推动得出唐代大一统与民族融合有利于饮茶风气的传播;根据材料“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启店铺煎茶买之”得出制茶业的兴盛;根据材料“《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 600 余首,诗人达 150 余人次”得出文人对饮茶的推崇;根据材料“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结合所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南方经济的繁荣得出江南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得出安史之乱之后,江南较为安定。(2)根据材料“8 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

 结合所学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得出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影响历代的茶人纷纷效仿创作茶书”得出促进了茶学的发展,为后世茶文化提供了典范;根据材料“1191 年,《茶经》传到日本,使茶学在日本广泛传播,目前,《茶经》已经译成日、英、韩、德等多种文字”得出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向外传播。

 答案:(1)背景:唐代大一统与民族融合有利于饮茶风气的传播;制茶业的兴盛;文人对饮茶的推崇;儒家思想的影响;江南经济的繁荣;安史之乱之后,江南较为安定。

 (2)影响: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茶学的发展,为后世茶文化提供了典范;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向外传播。

 3.(2018·吉林长春二模) 材料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他对宋代官场之弊有深刻认识,疾呼当政者必须以法令严惩贪赃枉法、蠹政害民的种种行为;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他提出了旨在节财节用、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对策与改革方案。在对待农工商关系的问题上,包拯突破了前人强本抑末的儒家传统观念,在重农的同时,主张发展工商业;包拯主张对科举的改革实行弥封誉录考校举人之法。包拯在朝廷为官刚正不阿,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包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 (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提出的改革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

 解析:(1)结合材料中的“以法令严惩贪赃枉法”“节财节用、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在重农的同时,主张发展工商业”“对科举的改革”“为官刚正不阿”等进行概括即可。

 (2)可以从包拯的改革措施及本身的个人品质进行分析。

 答案:(1)建议:以法治吏;节财节用、轻徭薄赋;农商并重;改革科举。

 (2)原因: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4.材料 (明太祖)谕群臣曰:“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颁(律)与《大诰》,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以请者,呈重典。”又曰:“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应政,事专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皇亲帷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听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 ——《明史·太祖本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的治国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太祖这些措施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朕起兵至今四十余年„„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颁(律)与《大诰》,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大力整顿吏治,前期使用重刑,后颁布法律禁止使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根据材料“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应政,事专归于朝廷”,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事归朝廷;根据材料“皇亲帷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听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除谋逆大罪,法司不得擅自逮捕皇族。(2)根据材料

 “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应政,事专归于朝廷”,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根据材料“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答案:(1)措施:废除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大力整顿吏治,乱世用重刑,和平年代颁布法律废除黥刺、剕、劓、阉割之刑,不能擅自逮捕皇族。

 (2)影响:有利于保护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5.(2018·山西孝义模拟) 材料 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基于这种思想,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用心于内”的方法是“近世祥学之说耳”。他反其道而行之,提倡外向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顾炎武所提倡的治学绝不仅仅是训诂考证,而是与“当世之务”紧密联系的。潘来在《日知录》序中就曾指出:“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辩,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顾炎武治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实地的考察,一是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治学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顾炎武治学思想的作用。

 解析:(1)据材料“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可知顾炎武反对空谈;据材料“他反其道而行之,提倡外向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可知他提倡实用,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据材料“治学绝不仅仅是训诂考证,而是与‘当世之务’紧

 密联系的”可知他注重考证、实证,联系实际;据材料“一是注重实地的考察,一是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可知他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2)据材料“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批判宋明理学‘用心于内’的方法”可知纠正宋明理学空谈的不良学风,突破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据材料“提倡外向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而是与‘当世之务’,紧密联系的”可知开清末考证实学之风气,注重联系实际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依所学,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培养民族精神。

 答案:(1)内涵:注重实用,反对空谈;强调实证和实事求是;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

 (2)作用:有利于纠正宋明以来理学空谈的不良学风,开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他所倡导的学以致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突破了中国自古以来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有利于塑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6.材料 屠呦呦,1930 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 60 多个单位的 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 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 190 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 40 多年来,共使超过 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 年,屠

 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 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5 年诺贝尔奖委员会 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解析:(1)通过“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得知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通过“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得知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通过“20 世纪 60 年代,„„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 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 60 多个单位的 500 名科研人员参加”得知中国政府重视疟疾的防治;通过“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1971 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 190 次之后,项目组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得知屠呦呦及其团队紧密合作和辛勤工作;通过“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得知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

 (2)通过“青蒿素问世 40 多年来,共使超过 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得知青蒿素的发现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通过“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得知它是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通过“2015 年,屠呦

 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 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知青蒿素的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答案:(1)原因: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中国政府重视疟疾的防治;屠呦呦及其团队紧密合作和辛勤工作;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任答三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意义:青蒿素的发现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任答三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推荐访问:年高 复习资料 历史人物
上一篇:2021广电支部总结述职报告
下一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生产加工项目策划方案通用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