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美白祛斑药效实验研究进展|中药美白祛斑

来源:五年级 发布时间:2019-03-31 点击: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pharmacodynamic action research of whritenning and removeing speckle by TCM
  邵秋莲 综述,钟晓明 审校
  
  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如雀斑(遗传性)、黄褐斑(内分泌性)、晒斑(炎症性)、瑞尔黑变病(代谢性)等因影响美观, 越来越多的患者迫切要求治疗,因而产生大量的美白祛斑产品,其中中药美白产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安全,刺激性小,副作用小)倍受欢迎。但是,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美白祛斑药效研究方法及产品效能评价体系。本文就中药美白祛斑药物药效实验研究及进展综述如下:
  
  1皮肤黑素形成机理及美白机理
  
  1.1 皮肤黑素形成机理:黑素的形成过程,存在于黑素细胞组织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等酶的作用下经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二羟基吲哚等中间体逐步转化为真黑素,进而黑素细胞组织将黑素转移到表皮基底层细胞中,随着细胞的新陈代谢而被带到角质层中,最后随角质化细胞脱落[1]。但是由于受紫外线、遗传、内分泌、炎症介质、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黑素代谢异常,皮肤黑素过快增长和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局部皮肤过黑及色素沉着,表现为黄褐斑、雀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等[2]。
  1.2 美白机理
  1.2.1 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医宗金鉴》认为本病“源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外科正宗・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本病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甚密,而“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是黄褐斑的主要病机[3]。选用药物时,众医家多以活血化瘀为先导。活血化瘀法可疏通瘀阻,使气机得以流畅,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皮肤代谢,使面部色素逐渐消散。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林新瑜等[4]检测黄褐斑患者全血粘比、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认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黄褐斑的发生关系密切。
  1.2.2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细胞的增殖及合成:皮肤黑素抑制机理是美白机理的核心内容,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或者阻断酪氨酸生成黑素的氧化途径,从而减少黑素的生成达到美白祛斑的效果。
  1.2.3 提高机体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黑素的生成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该过程除与酪氨酸酶有关外,还与自由基等因素密切相关[5]。研究表明,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和多巴醌及其以后的自动氧化反应均需自由基的参与,自由基数目减少可减少黑素的生成[6]。王国丽等的实验显示黄褐斑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降低、丙二酮(MDA)含量升高。从而提出OFR与皮肤黑素的形成及色素沉着有关。抗氧化剂SOD能有效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使LP0、MDA形成减少,从而阻止黄褐斑的产生。
  
  2美白祛斑实验方法
  
  2.1 细胞生物学实验
  2.1.1 细胞选择
  2.1.1.1 正常人黑素细胞体外培养:李诚让等[7]取环切术切下的包皮作为标本进行不同浓度的中药单体芦荟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的影响观察。采用人表皮的正常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虽然接近人体实际生理情况,但是成人表皮中黑素细胞含量极少,基底层的黑素细胞数平均为1 560/mm2,只占表皮细胞的2%。正常情况下,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生长缓慢、增殖能力极为有限,容易被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污染,能得到的黑素细胞量少,限制了黑素细胞的临床应用。但可以在黑素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促黑素细胞生长因子以刺激其增殖。
  2.1.1.2 活体动物皮肤内的黑素细胞:中药外涂于动物的皮肤,作用一段时间后,取动物表皮中的黑素细胞并研究其变化,这种方法最接近真实情况[8]。过伟峰等[9]用黄体酮注射液攻击雌性小鼠,同时灌服克斑胶囊,通过检测皮肤黑素细胞的消长情况等来探讨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2.1.1.3 永生化黑素细胞株:正常组织来源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生长和分裂,但经过有限次的细胞传代后,就会停止增殖,发生衰老和死亡,这就限制了细胞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学者们常用永生化的黑素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8]。常用的有Melan-a鼠黑素细胞株、小鼠永生化黑素细胞株B10BR。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来源于新生C57BL鼠皮肤的永生化二倍体黑素细胞,基因型为agouti/agouti(纯合子,显性),该细胞保留了正常黑素细胞的特征,体外无限增生依赖十四烷佛波酯(TPA);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接种到同系小鼠或裸鼠身上,不能诱发黑素瘤的发生,该细胞株广泛应用于研究黑素转运、药物对黑素合成的影响等方面。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比B16F10、S91等黑素瘤细胞株更接近于普通黑素细胞[10]。李永伟等[11]在观察siRNA抑制InnVit基因后对鼠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了小鼠永生化黑素细胞株B10BR。
  2.1.1.4 黑素瘤细胞:在人体原代皮肤黑素细胞培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多科研单位在筛选美白剂的过程中也广泛采用黑素瘤细胞。常用的有鼠B16黑素瘤细胞株[12]、鼠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13]、 A375人黑素瘤细胞[14]。在研究中药对黑素合成的抑制实验时常选用鼠B16黑素瘤细胞株,它是一种实体黑素瘤细胞株。康琰琰等[12]采用小鼠B16黑素细胞为受试细胞,分别研究药物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鼠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一般在中药促进黑素合成的研究中选用较多。A375人黑素瘤细胞是一种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
  2.1.1.5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在体外模拟“表皮黑素单元”,更符合表皮的生理学特点。Nicolay等使用共培养系统观察到被广泛用于化妆品组成的L-酪氨酸衍生物对于UV引起的黑素生成呈现剂量依赖性刺激作用,精氨酸则通过使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产生适量的NO而促进UV引起的黑素合成。国内尚没有中药对共培养体系影响的任何报道[15]。2.1.2 检测对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马晶波等[16]通过研究添加旱金莲提取物后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等的测定发现旱金莲提取物有抑制黑素合成的功效。采用以L-多巴为底物,参考NakajimaM等方法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康琰琰等[12]采用几种天然活性物质对黑素合成影响的进行研究,采用了经典的MTT法来测细胞增殖率。杨亚军等[2]在研究天然活性物对黑素形成的影响时采用了NaOH溶解法测定黑素含量。牟宽厚等采用微孔滤膜分析法研究了首乌提取物对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其角质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释放出一种称为内皮素的物质。内皮素与黑素细胞膜受体结合会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合成更多的黑素及新的DNA,以对抗紫外线的照射[1]。bFGF是一种碱性多肽细胞生长因子,既往研究发现它是黑素细胞的重要促分裂剂,而且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bFGF在体内可能是黑素细胞的自然生长因子[17]。所以研究者也可以通过中药作用于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体中ET-1、bFGF的含量变化来进行美白祛斑的效能评价。吴艳等采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法分别测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及酪氨酸酶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发现桂枝可以抑制酪氨酸酶mRNA表达,减少这种限速酶的蛋白产量,有很强的抑制黑素产生的作用。
  2.2 动物实验
  2.2.1黄褐斑动物模型的治疗实验[18]:用紫外线照射或给予黄体酮的方法复制黄褐斑模型,以皮肤病理学检查和黑素细胞多少等检测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18]。周继刚等[19]在探讨祛斑胶囊的药理作用时采用黄体酮致大鼠“黄褐斑”,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得出祛斑胶囊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大鼠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对黄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李洪武等选择UVB照射豚鼠背部皮肤并涂药3周后组织活检取材,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酪氨酸酶m-RNA表达水平。胡军等[20]对外涂“祛斑霜”的小鼠局部皮肤组织液中SOD活性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空白组比较,结果表明,实验小鼠用药处皮肤组织液SOD活性均明显增高,表明提高机体SOD活性,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减少黑素形成,是“祛斑霜”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3讨论
  
  色素沉着性皮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用中草药治疗和护理各种皮肤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出于对化学美白祛斑产品毒性、刺激性的疑虑,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者倾向于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安全高效的美白活性物质。
  总体上说,中药美白祛斑实验研究可以从细胞生物学、整体动物、组织器官水平去考虑。结合美白祛斑原理,研究者可以做黑素细胞生物学、抗氧化、抗衰老、清除氧自由基等实验研究。在美白祛斑产品的效能评价时,还可做抗炎、防晒实验,若能消除紫外线及各种炎症因子对黑素形成的刺激作用也能提高产品美白祛斑效能。通过以上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以进行美白祛斑中药的筛选、药效实验研究以及产品的美白祛斑效能评价,以便更好地促进中药美白祛斑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徐 良,步 平.美白祛斑化妆品及其未来发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1,31(2):42-45.
  [2]杨亚军,林 莉,丁家宜,等.天然活性物美白功效的细胞生物学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2,32(3):19-21.
  [3]李英松.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281.
  [4]林新瑜,周光平,李利,等.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6): 359.
  [5] 傅国强,马鹏程,吴勤学.21味中药乙醇提取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样活性的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2):134-136.
  [6]Sanchez-Ferrer A,Rodriguez-Lopez JN,Garcia-Canovas F,et al.Tyrosinase: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 smechanism[J]. BBA,1995,1247:1-11.
  [7]李诚让,朱文元,王大光,等.芦荟素抑制人表皮黑素细胞酪氨酸酶的最佳浓度选择[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8):506-508.
  [8]常淑彪,李永伟,许爱娥.中药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4):247-249.
  [9]过伟峰,徐 立,项晓人,等.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3-48.
  [10]鲁 严,朱文元,谭 城,等.芦荟素对Melan-a鼠黑素细胞株黑素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02-505.
  [11]李永伟,张迪敏,刘东银,等.InnVit基因沉默对黑素细胞B10BR黑素合成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3-4.
  [12]康琰琰,张美英,邢少�,等.几种天然活性物对黑色素细胞毒性及美白功效的比较[J].日用化学工业,2005,35(6):361-363.
  [13]马慧军,朱文元,王大光.胡椒碱等6种中药单体促进黑素瘤Cloudman S91细胞株黑素合成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4):145-147.
  [14]夏 俊,陈治文,胡守芬,等.芦笋提取液抑制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2):95-97.
  [15]张迪敏,李永伟,许爱娥.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的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2):236-238.
  [16]马晶波,黄岚,冯淑芳,等.旱金莲提取物祛斑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5):56-58.
  [17]Akiyama M,Smith LT, Holbrook KA.Growth factor an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ocalization in the hair follicle bulge and associated tissue in human fetus[J].J Invest Dermatol,1996,106(3):391-396.
  [18]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2.
  [19]周继刚,汪鉴植,陈仁美,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15-17.
  [20]胡 军,孔 力,鲁春光,等.“祛斑霜”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2):112-113.
  
  [收稿日期]2007-06-18 [修回日期]2007-08-20
  编辑/李阳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药效 研究进展 美白 祛斑
上一篇:goldenhar 综合征是指【小儿Goldenhar,氏综合征伴腹股沟斜疝一例】
下一篇:监管层概念炒作 [化妆品中的概念炒作]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