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1-03-30 点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依据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本单元文章为自然科学小论文。

一.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本文作为科普文章,教学设计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起青年学生对于建筑学内容的关注和热爱为指导思想。文本从内容方面讲,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核心,并涉及建筑特征的限定范围、概念的引入、外延的联系、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从写法方面讲,知识介绍清楚,详略得当。层次清楚,条理性强。是科普文章中的典范。

文章充分体现古建筑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醉心建筑研究,一腔爱国热忱”的职业精神和大师风度,以及严谨认真、准确生动撰写学术论文的态度和追求。

这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即将结束必修课本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鉴赏及思辨能力。对于课文中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基本不存困难,理解和学习文章的组材和顺序将是学生学习中有困难的地方。

【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 了解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3. 理解“建筑的文法”这一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1. 理解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 了解围绕特征安排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拘束性、灵活性,中国古代建筑和国外建筑的可译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了解介绍的顺序;

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办法概括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梁思成先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明成果的热爱之情。

4.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二. 教学准备 认真阅读文本及课本相关内容(单元提示、课后研讨与练习等),参阅《教学参考》中的相关文章,阅读梁思成的传记文章,在网络上浏览下载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制作幻灯片。给学生印发梁思成传记文章。

三.教学过程 1.引入(展示图片)
房屋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房屋发展的历史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史。下面展示几幅历代的房屋图片,来了解下建筑的发展轨迹。图一,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中可以看出五六千年前的房屋一半在地下,没有地基,房屋比较低矮。图二河南偃师商代宫殿遗址复原图中可以看到宫殿群呈四方形状,建筑高大雄伟,形状规整,呈现出对称形状。图三,汉代未央宫复原图中可以看到,建筑群密集,建筑方正、对称,屋顶倾斜。图四,唐代大明宫宫殿复原图,可以看到宫殿壮观,高大,地基高,屋顶的四角有点上翘。图五,北京故宫可以称之为金碧辉煌,华丽壮观,是最美的中国古代建筑。

这些都是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的内容,但是如果要科学完整地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就必须经过建筑学家的考察和研究。梁思成先生所写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就是这样一篇科学小论文。

2.阅读鉴赏文章 【思考1】速读文章,请用找关键句和关键词语的办法,勾画出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

提问学生,预设学生能准确回答出来。

总结:关键词语和句子通常出现在段首和段尾。因此阅读和写作议论文,段首尾的关键词句至关重要。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的特征,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思考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提示:在思考顺序时先给九大特征分类,1-5的特征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6-9涉及的是建筑物的装饰内容。简言之,就是结构内容和装饰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这是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种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虽然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了解了九大特征,但文章的内容才读了一半。

【思考3】精读第14——15段(自P57最后一段始),理解“建筑的文法”的这种说法。

明确1:建筑的文法是指建筑中沿用的惯例和法式。

明确2:建筑“文法”是喻体,本体是建筑的特征。

明确3:由建筑的文法,衍生出系列的比喻。例如,本体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喻体是词汇;
本体是宫殿和庙宇,喻体是大文章;
本体是山亭、水榭等,喻体是小品;
本体是影壁、牌楼,喻体是横额、对子等。

总结:这是梁思成先生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形象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问题而精心选择和构思的,他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语言”这一概念来做比喻。贴切,形象,生动,便于理解。这就是大师写文章的能力,看起来信手拈来,但是实则是让人敬佩的功力。

【思考4】再次浏览文章14——16段,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

总结:拘束性是指建筑的特征经过千百年的考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灵活性是指,在遵守规则和惯例的前提下,可以有灵活的变化,建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建筑。

【思考5】浏览18——19段,说说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怎么理解。

总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建筑,但是解决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可以在前面的比喻中再加入一个比喻,本体是建筑物不同,解决的问题基本相同,喻体是语言具有可译性。

3.推荐延伸阅读 (1)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此文原载于《人民日报》1951年2月19——20日 (2)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文物》2 卷 5期,1952年 (3)《梁思成:宗匠一意》,刘托 王颢霖 谢宛鹿,载于《传记文学》2016年第5期 注:推荐语见PPT,给学生印发第三篇,另外两篇可建议学生在网上阅读 4. 作业 (1)
完成《创新设计》配套练习;

(2)
阅读《梁思成:宗匠一意》。

5.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逻辑顺序 比喻 先主后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法 先总后分 构件、因素 词汇 建筑物 文学作品 不同建筑,用途相同 可译性 四.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既学习内容,又了解方法的双向维度。课堂上基本完成了预期内容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建筑特征的具体内容,欣赏照片加深了解的内容,兴趣较高。文章的叙述顺序,需要教师进行帮助总结。对于理解文章的选材和组材问题,学生存在困难。没有在课堂上安排介绍作者的环节,而是设置为课堂上总结时的提示和课后传记文章阅读时的了解,以期延伸课堂内容。

推荐访问:
上一篇: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下一篇: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