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0-11-09 点击:

 联系人:

 叶树华

  电话:15659922690

 邮箱:756701815@qq.com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XXX-20XX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XX

  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 质量管理标准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 for whole process of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road in hot and humid area

 (征求意见稿)

  XXX-XX-XX 发布

  20XX-XX-XX

 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湿热地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 质量管理标准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 for whole process of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road in hot and humid area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XXX-XXXX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XX

 主编单位: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大学 福建省闽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20 年 XX 月 XX 日

  2020 年 福州

  1 前 前

 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 2020 年第一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办科[2020]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结合我省当前实际情况,总结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复核;5、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6、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7、功能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8、平整度品质提升技术;9、全过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地址:福州市仓山区高盛路3号,邮编:350026)、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址: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邮编:350108)和福建省闽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地址:福州市仓山区南台路38号,邮编:350007),以供今后修订。

 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大学 福建省闽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2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3 3

 基本规定 .............................................................................................................................. 5 4

 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复核 .................................................................................................. 8 4.1

 一般规定 ................................................................................................................... 8 4.2

 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 ............................................................................................... 8 4.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 ........................................................................................... 8 4.4

 路面材料设计复核 ................................................................................................... 9 5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 16 5.1

 市政道路水稳拌合站建设技术管理 ..................................................................... 16 5.2

 原材料质量控制要求 ............................................................................................. 16 5.3

 配合比设计 ............................................................................................................. 18 5.4

 铺设试验段 ............................................................................................................. 19 5.5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质量管理 ................................................................................. 21 6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 24 6.1

 市政道路沥青拌和站建设技术要求 ..................................................................... 24 6.2

 沥青面层原材料要求 ............................................................................................. 27 6.3

 配合比设计 ............................................................................................................. 29 6.4

 铺筑试验路段 ......................................................................................................... 30 6.5

 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与保证 ................................................................. 31 7

 功能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 37 7.1

 透层 ......................................................................................................................... 37 7.2

 黏层 ......................................................................................................................... 38 7.3

 封层 ......................................................................................................................... 40 7.4

 级配碎石 ................................................................................................................. 43 8

 平整度品质提升技术 ........................................................................................................ 45

  3 8.1

 一般规定 ................................................................................................................. 45 8.2

 旧路错台处治技术 ................................................................................................. 45 8.3

 井盖的铺设 ............................................................................................................. 47 9

 全过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 ............................................................................................ 49 9.1

 路基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 ..................................................................................... 49 9.2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全过程质量验收内容与标准 ................................................. 57 9.3

 沥青混合料施工全过程质量验收内容与标准 ..................................................... 59 9.4

 沥青路面实体施工全过程质量验收内容与标准 ................................................. 63 本标准用词说明 ...................................................................................................................... 66 引用标准名录 .......................................................................................................................... 67 条 文 说 明 ............................................................................................................................ 68

  4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ms ......................................................................................................................... 2 2.2

 Symbols ..................................................................................................................... 3 3

 Basic Requirement ............................................................................................................... 5 4

 Pavement Structure and Material Design Review ................................................................ 8 4.1

 General Requirement ................................................................................................. 8 4.2

 Subgrade Structure Design Review ........................................................................... 8 4.3

 Pavement Structure Combination Design Review .................................................... 8 4.4

 Pavement Material Design Review ........................................................................... 9 5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Cement Stabilized Macstone .............................................. 16 5.1

 Construction of the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Station ....................................... 16 5.2

 Raw Material Quality Control ................................................................................. 16 5.3

 Mix Ratio Design .................................................................................................... 18 5.4

 Laying Test Section ................................................................................................. 19 5.5

 Construc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 21 6

 Quality Control of Asphalt Mixture throughout Construction ........................................... 24 6.1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of Asphalt Mixing Station .................... 24 6.2

 Raw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Asphalt Layer ....................................................... 27 6.3

 Mix Ratio Design .................................................................................................... 29 6.4

 Paving Test Section ................................................................................................. 30 6.5

 Asphalt Mixture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 31 7

 Quality control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functional floor .............................. 37 7.1

 Prime Coat ............................................................................................................... 37 7.2

 Tack Coat ................................................................................................................. 38 7.3

 Seal Coat ................................................................................................................. 40 7.4

 Graded Broken Stone .............................................................................................. 43 8

 Flatness Quality improvement Technology ........................................................................ 45 8.1

 General Requirement ............................................................................................... 45 8.2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the old road Fault Station ........................................ 45 8.3

 The Laying of Manhole Covers .............................................................................. 47

  5 9

 Acceptance and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in the whole process .......................... 49 9.1

 Quality Acceptance of Subgrade Construction ....................................................... 49 9.2

 Quality Acceptance of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 57 9.3

 Quality Acceptance of Asphalt Mixture Construction ............................................ 59 9.4

 Quality Acceptance of Asphalt Pavement ............................................................... 6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66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67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68

  1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市政道路工地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编制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所有新建、改建市政道路项目工程的施工。

 1.0.3

 除参考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表面层

 surface layer 路面面层中最上面一层的层位。

 2.1.2

 中间层

 intermediate Layer(称粘结层

 binder course) 中间层由表面层之下的一层或多层 HMA 构成。

 2.1.3

 基层

 base course 基层是置于 HMA 结构层下面的一层或多层的 HMA 基层、粒料基层或结合料稳定性基层,是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

 2.1.4

 整平层

 leveling course 整平层是铺筑路面前对纵、横断面上的细小偏差进行调平的一个 HMA 薄层。

 2.1.5

 透层

 prime coat 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

 2.1.6

 粘层

 tack 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2.1.7

 封层

 seal coat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

 2.1.8

 天然沥青

 natural asphalt 石油在自然界长期受地壳挤压、变化,并与空气、水接触逐渐变化而形成的、以天然状态存在的石油沥青,其中常混有一定比例的矿物质。

 2.1.9

 沥青结合料

 asphalt cement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性剂等)的总称。

 2.1.10

 乳化沥青

 emulsified asphalt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

  3 2.1.11

 改性沥青

 modified asphalt cement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12

 改性乳化沥青

 modified asphalt emulsion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2.1.13

 沥青混合料

 Asphalt 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2.1.14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dense-graded asphalt mixtures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AC)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

 2.1.15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tone mastic asphalt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 SMA。

 2.1.16

 全过程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管理理念,借助第三方综合性科技咨询单位,从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实践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工程质量保证与管理的监控提升,是一种涉及规划设计、原材料生产、混合料生产、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全过程、全要素、全阶段的系统综合质量管控模式。

 2.2

 符

 号 A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ATB——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HMA——热拌沥青混合料 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TFOT(RTFOT)——沥青的薄膜加热试验(沥青的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VV——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MS——马歇尔稳定度 FL——马歇尔试验的流值

  4 VM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 VFA——压实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饱和度 PC——喷洒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ES——乳化沥青稀释封层沥青混合料 PWL——允许限值内百分率 IRI——国际平整度指数

  5 3

 基本规定 3.0.1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管理理念,借助第三方综合性科技咨询单位,从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实践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工程质量保证与管理的监控提升,涉及规划设计、原材料生产、混合料生产、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全过程、全要素、全阶段的系统综合质量管控。

 3.0.2

 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流程(见图 3.0.2)。

 图 3.0.2

 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流程图

  6 3.0.3

 试验段摊铺前 20 天完成沥青生产单位考察 1

 具备道路设计编制说明和道路结构图复印件; 2

 沥青拌和站生产硬件应能满足摊铺需求(日生产量满足摊铺需求(日生产量>本项目沥青混凝土总量/计划摊铺天数);原材料是否分仓存放,有防雨措施); 3

 应与省站联网,数据实时上传; 4

 应有环保合格证明; 5

 与施工地点距离应在 50 公里以内; 6

 现行规范要求的其他内容。

 3.0.4

 准备情况(试验段摊铺前 3 天完成)

 1

 原材料送检应合格; 2

 目标、生产配合比应有检测单位合格报告; 3

 应对检测报告进行验证并写明验证结论; 4

 采购合同应已签订; 5

 施工单位应对沥青路面施工进行技术交底,有交底记录、照片和签到表; 6

 现行规范要求的其他内容。

 3.0.5

 摊铺计划(每次摊铺前 1 天完成)

 1

 天气情况、温度是否满足规范规定; 2

 现场人员清单检测单位至少 1 名人员,监理至少 1 人在现场,1 人在拌合站,且已通知到位; 3

 现场机械清单(至少 1 台钢轮,1 台胶轮),且已进行检查确认,满足规范规定; 4

 下承层压实度、弯沉值、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厚度检测合格报告,监理单位分部分项验收资料齐全; 5

 下承层标高联测结果已报设计单位复核,附设计单位复核意见; 6

 其他要求。

 3.0.6

 摊铺当天各方要求 1

 监理单位检查现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形成签字记录; 2

 监理人员旁站、检查记录,包括测温,沥青拌合站出场温度,现场到场温度、摊铺温度、完成温度,测温需使用插入式测温仪器; 3

 保证井边平整度、纵缝、横缝依据施工规范处理记录; 4

 检测单位需到现场进行取样检测;

  7 5

 现行规范要求的其他内容。

 3.0.7

 项目所有沥青路面完成后的任务 对沥青路面已全部摊铺完成的项目出具项目评价报告,在项目所有沥青路面摊铺完成后 7 天内列出问题清单和改进方案,进行项目验收工作。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管控流程(见图 3.0.7)。

 图 3.0.7

 管控流程图

  8 4

 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复核 4.1

 一般规定 4.1.1

 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复核应以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为核心,包含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及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三个内容。

 4.1.2

 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应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4.1.3

 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主要对路基填料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路基工后沉降量、路基防排水设施等方面进行复核。

 4.1.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主要对面层、基层、垫层及功能层组合设计、路面防排水措施进行复核。

 4.1.5

 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主要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设计进行复核。

 4.2

 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 4.2.1

 路基填料设计应满足路基强度和回弹模量的要求。

 4.2.2

 路基应以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路床顶面设计弯沉值应满足相对应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的要求。

 4.2.3

 路基设计应考虑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设计完善的防排水系统。

 4.2.4

 市政道路改扩建项目应加强路基、路面的拼接设计,做好路基路面的综合设计。

 4.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 4.3.1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结合路基结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等级,并结合路面材料和结构特性,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耐久和全寿命周期经济合理。

 4.3.2

 面层各层的混合料类型应与交通荷载等级以及使用要求相适应,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道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宜使用三层式沥青面层结构,中面层结合料宜使用改性沥青。

 4.3.3

 市政道路公交停靠站、交叉口、高架桥引道长大陡纵坡等路段,路面结构组合设

  9 计应进行特殊设计,宜采用抗车辙沥青混合料。

 4.3.4

 检查井四周路面结构组合应进行特殊设计,宜将检查井四周 30cm 范围内摊铺碾压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切割挖除,并用素混凝土回填振捣养护。

 4.3.5

 应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可选择采取下列措施:

 1

 选用抗裂性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

 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

 3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沥青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等柔性基层。

 4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应力吸收层或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等。

 4.3.6

 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下列情况下的路基应设置垫层:

 1

 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

 2

 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

 3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4

 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4.4

 路面材料 设计复核 4.4.1

 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主要包括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设计复核。

 4.4.2

 应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交通荷载与结构层功能要求等因素,结合沥青层厚度和当地经验,合理地选择各结构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

 4.4.3

 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温稳定性应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来评价。按交通等级、结构层位和温度分区的不同,应分别符合表 4.4.3-1 的要求。对公交停靠站路段、交叉口、高架桥引道长大陡纵坡路段的沥青混合料,应提高一个交通等级进行设计。

 表 表 4.4.3-1

 热拌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 )

 交通等级 结构层位 稳定度技术要求 (次/mm)

 试验方法 轻、中 上 ≥1500 T 0719 中、下 ≥1000 重 上、中 ≥3000 下 ≥1200 特重 上、中 ≥5000 下 ≥1500

  10 2)水稳定性应符合表 4.4.3-2 的规定。

 表 表 4.4.3-2

 沥青混合料 水 稳定 性 技术要求(次/mm )

 沥青混合料类型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80 T 0709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85 SMA 混合料,不小于 普通沥青 75 改性沥青 80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75 T 0709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80 SMA 混合料,不小于 普通沥青 75 改性沥青 80 4.4.4

 沥青面层用材料包括沥青材料、集料、填料、纤维和各类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沥青材料品种与标号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面层结构与层次、施工工艺等因素,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并应符合表 4.4.4-1 的规定。

 表 表 4.4.4-1

 沥青材料的适用范围 沥青材料类型 适用范围 道路 70#石油沥青 轻、中交通的下面层、特重交通及重交通的下面层 改性沥青 特重交通、重交通、交叉口进口道、公交车专用道与停靠站、长大纵坡的沥青路面 乳化沥青 透层、粘层、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与表面处治 改性乳化沥青 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的粘层、稀浆封层、桥面铺装的粘层、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微表处等 2

 道路 70#石油沥青应符合表 4.4.4-2 的规定。

 表 表 4.4.4-2

 道路 70# 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0~80 T 0604 针入度指数

 PI -1.5~+1.0 T 0604 延度(5cm/min,10℃)

 cm ≥20 T 0605 延度(5cm/min,15℃)

 cm ≥100 T 0605

  11 表 续表 4.4.4-2 软化点

 (R&B)

 ℃ ≥50 T 0606 闪点

 ℃ ≥260 T 0611 动力粘度

 60℃

 Pa.s ≥180 T 0620 含蜡量(蒸馏法)

  % ≤2.2 T 0615 密度

 15℃

 g/cm 3

 实测记录 T 0603 溶解度

 % ≥99.5 T 0607 薄膜烘箱试验 163℃×5h 质量损失

 % ≤±0.8 T 0610 针入度比

 % ≥61 T 0604 延度

 10℃

 cm ≥6 T 0605 3

 改性沥青应符合表 4.4.4-3 的规定。

 表 表 4.4.4-3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0.1mm 40~60 T 0604 针入度指数 PI,

  不小于 — 0 T 0604 延度 5℃,5cm/min

  不小于 cm 20 T 0605 软化点 TR&B,

 不小于 ℃ 75 T 0606 运动粘度 135℃,

 不大于 Pa·s 3 T 0625 T 0619 闪点,

  不小于 ℃ 230 T 0611 溶解度,

  不小于 % 99 T 0607 弹性恢复 25℃,

  不小于 % 75 T 0662 贮存稳定性离析, 48h 软化点差,不大于 ℃ 2.5 T 0661 RTFOT(或 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不大于 % ±1.0 T 0610 和 T 0609 针入度 25℃,

  不小于 % 65 T 0604 延度 5℃

 不小于 cm 15 T 0605 4

 乳化沥青宜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4.4.4-4 的规定。

  12 表 表 4.4.4-4

 阳离子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 验 项 目 技 术 要 求 试验方法 1.18mm 筛上剩余量

 % ≤0.1 T 0652 贮存稳定性

 (5d)

 % ≤5 T 0655 贮存稳定性

 (1d)

 % ≤1 T 0655 沥青标准粘度

  C255

  (秒) 8~20 T 0621 恩格拉粘度

 E25 1~6 T 0622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 ≥2/3 T 0654 蒸发残留 物性质 固含量

  % ≥50 T 0651 三氯乙烯溶解度 ≥97.5 T 0607 针入度

 25℃

 0.1mm 45~150 T 0604 延 度 5℃

 cm ≥40 T 0606 软化点

  ℃ ≥50 T 0606 5

 改性乳化沥青宜采用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4.4.4-5 的规定:

 表 表 4.4.4-5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 试 验 项 目 技 术 要 求 试验方法 1.18mm 筛上剩余量

 % ≤0.1 T 0652 贮存稳定性

 (5d)

 % ≤5 T 0655 贮存稳定性

 (1d)

 % ≤1 T 0655 沥青标准粘度

 C255

  (秒) 8~25 T 0621 恩格拉粘度

 E25 1~10 T 0622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 ≥2/3 T 0654 蒸发残留 物性质 固 含 量

  % ≥65 T 0651 三氯乙烯溶解度 ≥97.5 T 0607 针入度

 25℃

 0.1mm 45~120 T 0604 延度

 5℃

 cm ≥40 T 0606 软化点

 ℃ ≥60 T 0606 6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4.4-6 的规定,各级道路沥青表面层所用粗集料的磨光值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4.4-7 的规定。

  13 表 表 4.4.4-6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SMA、AC 技术要求 ATB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面层 中、下面层用石料 下面层用 石料 集料压碎值

 不大于

 % 26 28 30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 28 30 35 T 0317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

 % 2.60 2.50 22.45 T 0304 吸水率

 不小于

 % 2.0 3.0 3.0 T 0304 坚固性

 不大于

 % 12 12 10 T 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

  不大于

 % 其中粒径大于 9.5mm

  不大于

 % 其中粒径小于 9.5mm

  不大于

 % 15 12 18 18 15 20 10 T 0312 水洗法<0.075mm 颗粒含量

 不大于

 % 1 1 — T 0310 软石含量

 不大于

 % 3 5 3 T 0320 表 表 4.4.4-7

 石料磨光值(PSV )的技术要求 年降雨量(mm)

 快速路与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1000 >42 >40 >38 7

 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细集料应洁净、无杂质、干燥、无风化,并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4.4-8 的规定:

 表 表 4.4.4-8

 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SMA、AC 技术指标 ATB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 2.5 2.45 T 0328 坚固性(>3mm 部分)

 不小于 % 12 — T 0340 含泥量(<0.075mm 的含量)

 不大于 % 3 5 T 0333 砂当量

 不小于 % 60 50 T 0334 亚甲蓝值

  不大于 g/kg 25 — T 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 s 30 — T 0345 2)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细集料总质量的 20%。

 3)在 SMA 混合料中不宜使用天然砂。

 8

 矿粉应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4.4-9 的规定:

  14 表 表 4.4.4-9

 沥青混凝土用矿粉的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质量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不小于 g/cm 3

 2.5 T 0352 含水量,不大于 % 1 T 0103 烘干法 粒径范围 <0.6mm % 100 T 0351 <0.15mm % 90~100 T 0351 <0.075mm % 75~100 T 0351 外

 观 — 无团粒结块 — 亲水系数 — <1 T 0353 塑性指数 % <4 T 0354 加热安定性 — 实测记录 T 0355 9

 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表 4.4.4-10 的规定:

 表 表 4.4.4-10

 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指标 试验方法 纤维长度,不大于 mm 6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灰分含量 % 18±5 高温 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pH 值 — 7.5±1.0 水溶液用 pH 试纸或 pH 计测定 吸油率,不小于 — 纤维质量的 5 倍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 含水量(以质量计)不大于 % 5 105℃烘箱烘 2h 后冷却称量 4.4.5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所用碎石宜采用反击式破碎轧制的碎石,建议级配范围表 4.4.5-1 所示。

 表 表 4.4.5-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 混合料建议级配范围 层位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数(%)

 37.5 31.5 26.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底基层 100 95~100 — 68~86 44~62 27~42 18~33 8~15 0~3.5 基层 — 100 90~100 72~89 47~57 29~39 17~27 8~15 0~3.5 2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中的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有良好的级配,粗集料颗粒应接近立方体,用于底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37.5mm,用于基层的

  15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31.5mm,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 4.4.5-2 的质量要求。其中有机质含量、硫酸盐含量、液限、塑性指数必要时测定。

 表 表 4.4.5-2

 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基层用集料技术要求

 项

 目 最大粒径 (mm) 表观相对密度 压碎值(%)

 针片状颗粒含量(%)

 有机质含量(%)

 硫酸盐含量(%)

 液限(%)

 塑性指数 底基层 37.5 ≥2.50 ≤30 ≤20 ≤2 ≤0.25 <28 <9 基

 层 31.5 ≥2.50 ≤26 ≤20 ≤2 ≤0.25 <25 <6 3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用水泥,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也可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为 32.5 级的水泥,快硬、早强和受潮变质水泥不得使用,水泥稳定碎石用水泥指标应符合表 4.4.5-3 的规定,其中初凝时间不得小于 4h、终凝时间宜在 6h 以上。

 表 表 4.4.5-3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水泥质量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指标 凝结时间(h)

 初凝 ≥4 终凝 ≥6

 抗压强度(MPa)

 3d ≥10.0 28d ≥32.5 抗折强度(MPa)

 3d ≥2.5 28d ≥5.5 细度(负压筛析法%)

 ≤10 安定性(雷氏夹法 mm)

 ≤5.0

  16 5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5.1

 市政道路水稳拌 合站建设技术管理 5.1.1

 厂区面积不宜小于 10000m 2 ,且应与生产能力相匹配,拌合厂(站)贮场内道路应做硬化处理,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

 5.1.2

 技术负责人应具有3年以上从事水泥稳定粒料类混合料生产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拌合厂(站)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 10 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 5 人。

 5.1.3

 拌和站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生活区的建设参考项目部生活区的建设。

 5.1.4

 生产、生活营地的消防、安全设施应齐全到位,并做好临时雨水、污水排放以及垃圾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在场地外侧合适的位置设置沉砂井及污水过滤池,严禁将站内生产废水直接排出。

 5.1.5

 拌和站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集中布置,宜采用封闭式管理,拌和站内宜设置工地试验室。

 5.1.6

 堆料场原材料的堆放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凡用于工程的砂石料应按配料要求,不同粒径、不同品种分仓存放,不得混堆或交又堆放,并设置明显标志。

 2

 应严格按照规定对现场材料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应包括材料名称、产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出产批号、进场日期、检验状态、进场数量、使用单位等,并根据不同的检验状态和结果釆用统一的材料标识牌进行标识。

 3

 包括储料斗在内的所有地材存放场地应加设轻型钢结构顶棚。

 4

 所有集料分批验收,验收合格的材料方可进场。

 5.2

 原材料质量控制要求 5.2.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使用的原材料进场后应按规范要求的检测频率取样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报监理、业主抽检,经三方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留样备查。

 5.2.2

 材料入库后,应严格管理料场,集料堆放场地应平整,做到材料整洁无污染,对石料应进行隔仓堆放,并注明自检和抽检合格情况。

  17 5.2.3

 集料进场应办理质量检验单和计量单,集料应采用分层堆放以避免离析,细集料应采取必要的覆盖措施。

 5.2.4

 水泥储存过程中应注意覆盖,防止雨淋,不得使用过期水泥。

 5.2.5

 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所用碎石宜采用反击式破碎轧制的碎石,且应分别按四级备料,各种集料的规格应符合表 5.2.5-1 的规定。

 表 表 5.2.5-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集料规格要求 2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中的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有良好的级配,用于底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37.5mm,用于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5.2.5-2 的规定。

 表 表 5.2.5-2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基层用集料技术要求

 项

 目 最大粒径 (mm) 表观相对密度 压碎值(%)

 针片状颗粒含量(%)

 有机质含量(%)

 硫酸盐含量(%)

 液限(%)

 塑性指数 底基层 37.5 ≥2.50 ≤30 ≤20 ≤2 ≤0.25 <28 <9 基

 层 31.5 ≥2.50 ≤26 ≤20 ≤2 ≤0.25 <25 <6 5.2.6

 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也可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为 32.5 级的水泥,快硬、早强和受潮变质水泥不得使用,水泥稳定碎石用水泥指标应符合表 5.2.6 的规定。

 表 表 5.2.6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用水泥质量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指标 凝结时间(h)

 初凝 ≥4 终凝 ≥6 抗压强度(MPa)

 3d ≥10.0 28d ≥32.5 规格 (mm)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比(%)

 53 37.5 31.5 26.5 19 13.2 9.5 4.75 0.075 10~30 — 100 90~100 — — — 0~15 0~5 — 10~20 — — — 100 90~100 — 0~15 0~5 — 5~10 — — — — — 100 90~100 0~15 — 0~5 — — — — — — 100 90~100 0~10

  18 表 续表 5.2.6 抗折强度(MPa)

 3d ≥2.5 28d ≥5.5 细度(负压筛析法%)

 ≤10 安定性(雷氏夹法 mm)

 ≤5.0 2

 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应高于 50℃。否则,应采用降温措施控制混合料的出场温度。

 5.2.7

 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凡是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的施工,遇到可疑水源时,应经过试验鉴定是否可用。

 5.3

 配合比设计 5.3.1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应按骨架密实型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5.3.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内容包括:根据设计和规范规定要求,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集料和水泥、确定合理的集料配合比例、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5.3.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比。

 5.3.4

 采用振动试验方法成型试件,并以振动成型试件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密度。

 5.3.5

 为减少底基层、基层裂缝,应做到以下三个限制:

 1

 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 2

 在合成级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限制细料和粉料用量; 3

 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

 5.3.6

 采用振动试验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表 5.3.6 的规定。试验方法参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标准》JTJ E51-2009 的规定进行。

 表 表 5.3.6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技术性能指标

 项 目 设计强度(MPa) 设计水泥剂量(%)

 最大 最小 底基层 ≥3.0 4.0 3.0 基层 ≥4.5 4.5 3.5 5.3.7

 不同规格碎石应分别进行水洗筛分,碎石的组成比例和级配范围应符合表 5.3.7

  19 的规定。

 表 表 5.3.7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混合料建议级配范围 层位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数( %)

 37.5 31.5 26.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底基层 100 95~ 100 — 68~ 86 44~ 62 27~ 42 18~ 33 8~15 0~3.5 基层 — 100 90~ 100 72~ 89 47~ 57 29~ 39 17~ 27 8~15 0~3.5 5.3.8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取工地使用的符合要求的水泥和确定的合成级配碎石,按不同水泥剂量(按设计要求,选取 4-5 个剂量),用振动试验分别确定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2

 根据振动试验法确定的两种(不同)水泥剂量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拌制相应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并按振动成型方法制备规定数量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生 6d,浸水 24h 后取出,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

 3

 进行强度试验时,平行试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表 5.3.8 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验数量。

 表 表 5.3.8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数量表 偏差系数 小于 10% 10%~15% 15%~20% 最少试件个数 6 9 13 4

 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 R 不小于设计值,水泥剂量不得大于最大施工水泥剂量。在规定的水泥剂量范围内,试件强度如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取调整级配或更换碎石料等措施,不得单纯采用提高水泥剂量的方式。

 5

 生产配合比进行调试时,应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通过试拌确定混合料拌制用水量。

 5.4

 铺设 试验段 5.4.1

 在正式开始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之前,均应铺筑试验段。

 5.4.2

 试验段应设置在生产路段上,长度宜为(200~300)m。

 5.4.3

 试验段开工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交完整的目标配合比报告和生产配合比报告。

 2

 正常施工时所配备的施工机械完全进场,且调试完毕。

  20 3

 全部施工人员到位。

 5.4.4

 在试验段施工期间,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1

 施工所用原材料的全部技术指标。

 2

 混合料拌合时的水泥剂量,应不少于 4 个样本。

 3

 混合料拌合时的含水率,应不少于 4 个样本。

 4

 混合料拌合时的级配,应不少于 4 个样本。

 5

 不同松铺系数条件下的实际压实厚度,宜设定 2~3 松铺系数。

 6

 不同碾压工艺下的混合料压实度,宜设定 2~3 种压实工艺,每种压实工艺的压实度检测样本应不少于 4 个。

 7

 混合料压实后的含水率,应不少于 6 个样本。

 8

 混合料击实试验,测定干密度和含水率,应不少于 3 个样本。

 9

 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样本量应符合要求。

 5.4.5

 养生 7d 后,水泥稳定碎石的试验段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1

 标准养生试件的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2

 水泥稳定碎石钻芯取样,评价芯样外观,取芯样本量应不少于 9 个。

 3

 对完整芯样切割成标准试件,测定强度。

 4

 按车道,每 10m 一点测定弯沉指标。

 5

 按车道,每 50m 一点测定承载比。

 5.4.6

 试验段铺筑阶段应对下列关键工序、工艺进行评价:

 1

 拌合设备各档材料的进料比例、速度及精度。

 2

 含水率的控制精度。

 3

 松铺系数合理值。

 4

 拌合、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5

 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5.4.7

 试验段施工后,应及时总结,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试验段检测报告。

 2

 试验段总体效果评价。

 3

 施工关键参数的推荐值,包括配合比、含水率、松铺系数、碾压工艺等。

 4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5.4.8

 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试验段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正

  21 式施工。

 5.5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质量管理 5.5.1

 在路面底基层、基层开工前,业主应组织设计、施工...

推荐访问:湿热 质量管理 全过程
上一篇:对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人大支持与监督方面)思考与浅谈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监督
下一篇:服务人员工作总结-优秀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