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澍会计学财务会计分册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来源:二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17 点击:

  第一章 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1.1 复习笔记

 一、会计: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1. 会计定义的各种观点 (1)

 艺术论 艺术论认为会计是一种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其结果的艺术。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在该观点下,会计被定义为一种艺术,旨在将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且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

 (2)

 管理工具论 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该观点在我国20世纪50至80年代比较流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不等于会计工作,会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手段,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体系,而把这个方法体系用于会计实践,才表现为会计工作。既然会计是一种技术方法,那么它本身就不可能有管理职能,而只是服务于管理的工具或手段。

 (3)

 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把会计当作一项有人参加的活动,即一项工作。该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认为会计即是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活 动,而会计这项活动或工作是指对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事项,按特定的方法,予以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及评价。

 (4)

 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该观点自1980年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 统。

 2. 会计定义所涉及的几个概念 (1)

 系统 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殊目标的统一体。对于会计,输入的是会计数据,输出的是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

 (2)

 信息 信息是指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反映, 是影响或可能影响系统使用者的决策的有关知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简称经济信息),是生产经营活动所需人、物、能源、资金等要素相互结合的特征和不断变化的数字化反映。

 (3)

 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是指能够用货币表现的那一部分经济信息,也称为货币信息。

 3. 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旨在提高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按照其所提供的信息的性质和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1)

 财务会计

 它主要是把已发生的价值运动所形成的信息,运用复式簿记系统, 通过分类、计量、记录和汇总并予以分析解释,转化为以报表形式出现的财务信息。其特性表现在以下三点:

 ① 财务会计是以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为主的企业经济信息; ② 财务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它有助于使用者尤其是企业的外部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和经济决策; ③ 财务会计反映了企业资源的受托人对资源的所有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

 管理会计 它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产生的信息或其他数据,对预计发生的价值运动或其他经济活动,运用标准成本、变动成本等计算模式,各种财务分析方法,计划编制与评价方法,特别是现代数学方法中求最优方案的定量技术,通过预测、分析和评价,转换为各项计划、预算和决定未来行动的备选方案,以做出最优经济决策。其特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 管理会计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基本上是预见性的,主要是运用货币形式对一个单位的全部、部分或某项未来经济活动所做的预测、分析或评价; ②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进行经营与管理决策,是一种高级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

 二、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指财务会计)运行所依存的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的抽象与概括,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界限。会计信息系统所加工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应该局限于特定的、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

 (1)

 把会计建立在每一个经营主体的基础上,要求会计只反映涉及该主体的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费用和盈利的交易或事项,要把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所有者的私人经济活动严格分开; (2)

 在主体范围内进行的经济活动能够比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经济活动节约交易成本; (3)

 在主体内进行的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控制并节约生产和经营成本,使资源使用的优化能够量化表现。

 2.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该假设把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提出该假设的原因:

 (1)

 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发挥反映和控制作用,把分散的经营数据连续、系统地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地陈述主体持续经营的状况和业绩的必要前提; (2)

 持续经营假设是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等原则的应用前提; (3)

 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

 3.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把企业无限、连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据以总结工作并报告经营业绩的期间,以便能够及时地核算与报告有关的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

 (1)

 会计分期假设是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基础; (2)

 会计分期假设使收入与费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跨期分配,由此产生了应计、递延、分配和摊销等专门的会计程序。

 4. 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界定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能够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加以量化的价值运动。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货币计量单位,二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用做货币计量单位的货 币,通常指各国(各地区)的法定名义货币,并假定货币的价值稳定不变。

 三、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1. 会计目标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与其他任何人造的系统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而这一目标就是为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会计目标就是要了解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

 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如统计、财政、税务部门等。他们需要获得会计信息以进行宏观调控; (2)

 处于企业外部、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者和债权人

 (包括目前的与潜在的)。他们需要利用会计信息来评估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以进行有关的决策; (3)

 企业的管理当局。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以便进行恰当的预测、决策、计划与控制,最终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 (4)

 其他的相关利益者,如本企业的职工、客户、供应商以及有关的社会福利部门等。他们需要利用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信用状况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2. 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带有客观必然性,主要包括以下五项职能,其中反映和控制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1)

 反映经济活动 现代会计的基本使命是提供经济信息,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而这些经济信息正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

 ① 财务会计主要反映企业作为整体已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经营成果; ② 管理会计主要反映企业内部基于决策需要的有关经营、理财和投资的未来活动方案,以及这些方案的预期经济利益和其评估比较。

 (2)

 控制经济活动 ①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较为严密的信息子系统,除本身具有保护性控制作用(其目的在于保证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正确和真实)外,还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两项功能。前馈控制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 反馈控制是财务会计发挥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② 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特别是标准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由于能及时揭示偏离标准的差异,都是企业经营者据以进行决策从而施加控制的必要信息。

 (3)

 评价经营业绩 ① 在财务会计方面,业绩的评估是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完成的; ② 在管理会计方面,业绩的评估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责任中心并推行责任会计制来实现的。

 (4)

 参与经济决策 现代会计的职能就是提供信息、支持决策。决策是做出未来行动的决定,会计活动是一项广义的决策活动,其中会计提供的信息是决策的一部分,同时,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也是决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5)

 预测经营前景 ① 从财务会计看,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就能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 ② 对于管理会计,由于它以企业未来的资金运动,特别是其中的预期现金流动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并加以规划是它的主要职能。

 3.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关系 (1)

 会计职能体现会计的本质,而目标则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把会计职能具体化; (2)

 会计的职能是相对稳定的,而目标则随着会计所赖以存在的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

 会计目标赋予了会计职能以环境的影响和时代的特征;

 (4)

 从总体上看,只要会计的本质不变,会计的基本职能也不变。但倘若会计的外在环境和使用者改变了,从而改变了会计的目标,则会计的具体职能也会有变化和发展。

 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而这12项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 求。

 (1)

 总体性要求 ①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②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也称统一性原则,是指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同一期间的会计报表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可以进行比较; ③ 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应该在前后各个会计期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除非存在充足理 由,否则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

 (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①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要求,并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当局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② 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时效性,要求会计

 核算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 ③ 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与使用。

 (3)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 ① 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要求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为确认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承担的费用,不论与收入和费用相联系的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支付,都应作为收入或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经收到或付出款项,都不应该作为本期的收入与费用; ② 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指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匹配,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联系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计量。配比关系包括互为因果的配比和时间性的配比; ③ 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它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④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明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地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4)

 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 ①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当某些经济业

 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益和费 用; ② 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地说, 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 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做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合并反映。

 四、会计要素 1. 会计要素的分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的设置,是在财务会计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考虑到基本假设作为制约因素所起的影响,把会计对象(体现为账户体系和财务报表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虽互有联系、但在性质上又相异而可据以确认和计量(运用观念上的货币)的大类的举措。主要可分为两类,共七项要素。列示如 下:

 (1)

 用于反映财务状况的部分:① 资产要素;② 负债要素;③ 所有者权益要素; (2)

 用于反映经营和财务业绩的部分:① 收入要素;② 费用要素;③ 利得(营业外收入)要素;④ 损失(营业外支出)要素。

 2.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个主体通过市场价格或其

 他公允价值取得的、该主体拥有或可以控制并使用的可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流入)的资源。包含三层含义:

 (1)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在定义中仍然是前提; (2)

 通过市场价格或其他公允价值取得的; (3)

 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 其他要素的定义 (1)

 负债是指一个企业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3)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 入; (4)

 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5)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五、会计的基本程序: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由数据转化为信息并向外传递,主要通过初次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元素组成,它们共同形成系统运行的内部加工程序。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概括起来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

 1. 会计确认 (1)

 关于初始确认 任何一项交易,从开始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到通过报表传递已加工的信息,总要经过两次确认:第一次确认是为了正确地记录,称为初始确认;第二次确认是为正确地列报(在财务报表中表述),称为再确认。初始确认有三项原则:

 ① 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该原则解决反映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影响的经济事项应否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会计程序来处理; ② 做出分录的时点。该原则要解决的就是记录和确认的时点,即何时确认; ③ 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该项原则属于计量问题。

 (2)

 关于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再确认 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按照财务报告的目标把账户记录转化(加 工、整理、分类和归并)为报表要素与项目,使之成为对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所有金额均计入报表合计。这一程序就是再确认,它有四个特点:

 ① 它的数据(信息)来自于日常的记录; ② 它在财务报表表内既用文字表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报表大 类)、项目(要素的分类),又用数字(金额)描绘为要素和所属项目的数量,并求出各类合计和报表的总计; ③ 把日常记录转化为报表的要素与项目有一个挑选、分类、汇总或细化的加工过程; ④ 在报表中的表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

 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3)

 关于确认的时间基础和确认的基本标准 ① 确认的时间基础:一为收付实现制,二为权责发生制; 在收付实现制下,一切会计要素的确认,特别是对于收入、费用的确认,以是否收到现金作为确认的时间标准。只要收到现金或支出现 金,不论其相应的权利或者义务是否形成,都立即确认收入或费用。

 在权责发生制下,对于一切会计要素的确认,特别是对于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或义务是否形成为标志,而不论是否收到或支出现金。

 ② 确认的四项基本条件:可定义性、可计量性、计量的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

 2. 会计计量 (1)

 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必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通常指某国、某地区法定的货币,然而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就不能以假定币值不变的法定货币为计量单位,而应当按资产负债表日的计量单位 (即资产负债表日的货币购买力),重新表述以受到恶性通货膨胀影响的法定货币编报的企业财务报表。

 (2)

 计量属性 任何计量都离不开计量所依据的单位或尺度以及计量应当采用的属性,即计量对象的特征、形状、标志等等。在会计计量中,计量属性一般包括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3)

 计量模式

 ① 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是一种传统的计量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较为流行; ② 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这种模式供一般物价水平出现剧烈上升时(特别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采用; ③ 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这种模式供具体物价水平出现剧烈上升时采用; ④ 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这种模式供一般物价水平和具体物价水平均出现剧烈上升时采用。

 3.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对经过确认而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数据,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各种账户,运用一定的文字与金额,按照复式记账的有关要求在账簿中进行记录的过程。唯有经过会计记录这个基本的程序,会计才有可能最终生成有助于各项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

 4.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传递给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手段。财务报告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核心组成部 分)、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我国称之为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是企业报告的核心,而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财务报表分为表内和表外附注两个部分,它们共同组成财务报表的整体。其中,财务报表的表内是主体,附注只起支持和补充作用。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六、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 1. 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是由财政部统一审查、中央企业各主管部门分行业制定会计制度。1953年以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统一会计制度基本上适应当时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属于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它对于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财政收入等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统一会计制度这种会计规范形式便不再适应我国的国情了。

 我国会计界有组织、有计划地酝酿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是始于1987 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组。1989年该研究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理论讨论会,推出了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首先建立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等一系列重要建议,并将“会议纪要”送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参考。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在1988年也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财政部的这个组织,是按照《会计法》的授权,专职负责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官方机构。1990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准则(草案)提纲 (征求意见稿)》。1991年11月,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1992年11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 则》,该准则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

 1997年5月22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正式制

 定了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即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迄今为止,第一份具体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共修订并颁布了16份具体会计准则。此外,我国又于2001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制 度》,要求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实施。

 2. 我国企业会计规范的层次 第一层次:《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最高规范形式,它是整个会计法规体系的核心。

 第二层次: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作为一种“桥梁”,既体现着《会计法》的基本精神,又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起着规范作用。基本准则是为所有其他准则提供理论基础、一般原则和共同适用的基本概念的准则,是准则 的“准则”。

 第三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上市公司,而《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

 (1)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和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 (2)

 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3)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差别:

 ① 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规范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规范特定部

 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 ② 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

 答:(1)按照“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是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尤其是价值增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对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又能起到控制作用。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二者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按照子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的性质和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

 ① 财务会计主要是把已发生的价值运动所形成的信息,运用复式簿记系统,通过分类、计量、记录和汇总并予以分析解释,转化为以报表形式出现的财务信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上是历史性的, 助于制定财务决策。

 ②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产生的信息或其他数据,对预计发生的价值运动或其他经济活动,运用标准成本、变动成本等计算模式, 各种财务分析方法,计划编制与评价方法,特别是现代数学方法中求最优方案的定量技术,通过预测、分析和评价,转换为各项计划、预算和决定未来行动的备选方案,据以做出最优经济决策。管理会计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基本上是预见性的,有助于制定经营与管理决策。

 (2)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从以下四点理解:

 首先,会计信息系统具备了一般信息系统的特点:目的性、整体性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认识“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 统”?

 和层次性。

 其次,将会计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可以把会计工作和开展会计工作所运用的方法或艺术统一起来,能够突出方法的作用,突出会计的反映职能,突出经济信息在现代管理中的特殊重要性。

 再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具有以提供财务信息(能用货币来计量、记录、预测的那些数量方面)为主的特点。会计的对象为价值运动,财务信息是指企业经营资金运动所生产和发生的货币信息,会计实际上是提供由资金运动(价值运动)所生成和发出的货币信息。当然, 会计信息系统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并不是说它仅限于提供财务信息, 像管理会计这个子系统,它就能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其他经济信息。

 最后,将会计的本质定义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比较简明,能比较准确地表述现代会计自产生以来就始终存在 的“反映”的职能,考虑到了现代会计的新内容及新发展,能较好地 把“管理工具论”和“艺术论”同“管理活动论”统一起来。

 2. 如何认识现有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的基本内容? 答: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程序都离不开主要由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所建立(决定)的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指财务会计)运行所依存的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的抽象与概括,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迄今为止,会计界所普遍认可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是:

 (1)

 会计主体假设。该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界限。会计信息系统所加工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是局限于特定的、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如果不把会计定位在一个主体(企业)的范围内,会计的其他概念将不会产生,也就没有会计的一系列其他的特点和

 特有的功能与专门的程序。会计主体假设要求把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主体所有者的利益界限进行明确的区分。此外,主体假设还有两个特点:① 在主体范围内进行的经济活动能够比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资源调配活动节约交易成本;② 在主体内进行的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控制并节约生产和经营成本,使资源使用的优化能够量化表现。

 (2)

 持续经营假设。为了能经常和定期地提供各种财务信息以供企业各类相关利益者进行各自的经济决策,会计学中假定在市场上寻求生存、获利、发展即参与市场竞争的大量企业将会长期继续经营,该假设把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它反映了财务会计的要求:① 正是由于假定企业的经营具有持续性,才会有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概念;② 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等才能够应用;③ 会计才能把连续不断的交易与事项产生的数据,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转化为对生产、经营、理财、投资及决策都有帮助的信息。

 (3)

 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满足了财务会计的需要,也给会计核算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此,人们便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等距离的区间,以便能够及时地核算与报告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由此,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相结合,使得会计上的递延、应计、预提、待摊等方法和实现、配比等原则成为可能。会计分期假设下,一般以一年作为一个会计期 间,一年可以以公历年度计算,即从1月1日至12月31日,也可以以财政年度计算,如有些国家规定会计期间从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此外, 考虑到信息提供的及时性,会计期间也呈现出逐渐缩短的倾向,如以半年、季度和月作为会计期间。

 (4)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

 统,该系统采纳复式簿记原理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复式簿记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采纳统一的货币进行计量,因为只有统一的货币才具备可加总性,才能够将各种经济活动综合地反映出来,否则不同属性项目之间的加总是毫无意义的。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一步界定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能够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加以量化的那些方面。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货币计量单位,二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 否。用做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通常指各国(各地区)的法定名义货 币,并假定货币的价值稳定不变,但如果客观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并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时,会计上就不应该再坚持币值稳定不变,而应该采取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如通货膨胀会计调整等。

 3. 如何理解会计目标?你认为对我国的会计目标应该如何进行定位? 答:(1)概括来讲,会计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① 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如统计、财政、税务等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等;② 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与潜在的);③ 管理当局;④ 其他各个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以及有关的社会福利部门等; 其次,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关注的企业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信息;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信息;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及概率分布的信息;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现金净流量的信息。此外,具体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甚至在每一类会计信息内部, 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侧重点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例如:税务

 部门关注企业对应交税金的核算与交纳情况的信息;财政部门关注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信息等。债权人关注的是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未来有利的现金净流量;管理当局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关注企业的整体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 再次,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财务会计为了提供这些会计信息, 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及采用如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货币计价、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财务会计的目标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提供评估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受托责任观);第二,提供可以供各种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与信贷决策的信息(决策有用观);第三,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信息。

 (2)确定我国的会计目标,首先要考虑我们的国情。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缺。因此, 应将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提供有助于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会计信息;其次,会计目标的确定在一定阶段带有假设性,它强烈地依存于客观会计环境。因此,会计目标是否合理,应以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凭据,并根据环境的变迁对会计目标做相应修 改;第三,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是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会计人员的水平较低,投资者的专业知识有限,国有企业处境不利,存在较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考虑到这些具体的现实,我国的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第一个层次,即主要提供有助于所有者评估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4. 如何理解会计目标本身就是一项会计基本假设?如何理解会计目标与会计对象的相互依存关系? 答:(1)在“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论断下,会计目标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会计目标是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主观要求,定位是否合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要征求各级会计人员的意见。因此,会计目标的确定在一定阶段上带有一定的假设性,从本质上讲,它本身也可以归类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会计基本假设,而且同会计四项基本假设一样,会计目标的确定也强烈地依存于客观会计环境,环境的变迁必然要求会计目标做相应修改,所以会计目标并非一成不变。

 (2)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应达到境地的抽象阐述,会计目标引导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会计信息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而会计对象是价值增值运动,会计信息系统则是提供由价值运动所生成和发出的货币信息。因而,会计对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一样,可以说会计对象规定了会计信息的性质及其界限。另外,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包括账户设置、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而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

 为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确立会计对象要素。确立会计对象要素,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会计目标,如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不相同;又如,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两者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另外,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会计目标是沟通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会计环境变化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对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通过会计目标的调整影响会计要素体系的内容与结构。由于会计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素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如新经济环境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导致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5. 如何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你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如何理解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答:(1)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现代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反映经济活动、控制经济活动、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经营前景五个方面,其中反映和控制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① 反映经济活动。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现代会计的基本使命是提供经济信息,而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反映。财务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管理会计主要反映企业内部基于决策需要的有关经营、理财和投资的未来活动方案,以及这些方案的预期经济利益及其评估比较; ② 控制经济活动。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控制功能。财务会计除本身具有保护性控制作用外,还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两项功 能;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特别是标准成本会计系列,由于能及时揭示偏离标准的差异,都是企业经营者据以进行决策从而施加控制的必要信

 息。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出去支持决策,而后才能实施控制,因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必须建立在反映职能的基础之上; ③ 评价经营业绩。财务会计对业绩的评估是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完成的;管理会计对业绩的评估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责任中心并推行责任会计来实现的; ④ 参与经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现代会计参与的是广义的经济决策,即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通过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成为决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⑤ 预测经营前景。从财务会计看,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就能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对于管理会计,由于它以企业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所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并加以规划是它的主要职能。

 (2)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经济时代对会计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电子会计、网络财务的实现将带来会计工作方式和会计人员职能的转变, 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量会大大减少,会计核算也相对比较简单,整个会计期间也会大大缩短,网络财务监督的需要突显。会计职能将由注重事后反映的核算型功能向动态、预测的管理型功能倾斜,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整体信息系统管理、企业的分析决策中去,会计的预 测、控制、分析和决策职能将大大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会计的主要职能。

 (3)

 ① 会计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成为确定会计目标的客观依据,而会计目标则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把会计职能具体化,会计目标的提出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会计职能;② 由于会计的本质是由生产发展特别是由商品经济对信息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所以会计的职能 (尤其是基本职能)就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而会计目标则随着会

 计所赖以存在的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更;③ 设定会计目标,既能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设定运行的导向和应达到的预期目的,同时也赋予会计职能以环境的影响和时代的特征;④ 从总体上看,只要会计的本质不变,会计的基本职能也不变,但倘若会计的外在环境和使用者改变了, 从而改变了会计的目标,则会计的具体职能也会有变化和发展。比如, 在肯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所有者报告财产的经营责任或委托责任时, 其反映职能主要指通过记录和报告过去的资金运动提供历史信息;所设定的会计的目标如转向满足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包括通过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资金运动提供预测信息,这时,在反映这一基本职能的基础上, 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分化出与之相关的“参与决策(支持决策)”和“预测经营前景”等新的职能。

 6. 如何理解会计要素?我国的会计要素包括哪几个?你认为会计要素设置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基本因素? 答:(1)会计对象是价值增值运动,由于会计对象比较抽象,要从整体上把握会计的内容,只有对会计对象进行恰当的分解,形成基本的、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几个部分,才能从质和量上准确地用文字与金额描述会计对象,了解价值增值运动。对会计对象进行基本分类就形成了会计要素。

 (2)

 依据会计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内容,同时考虑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我国的会计要素分为两个部分共七项要素:① 用于反映财务状况的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 用于反映经营和财务业绩的部分:收入、费用、利得(营业外收入)、损失(营业外支出)。

 (3)

 设置会计要素既不能够过细,也不能够过粗。如果过细,那么就隶属于账户或会计科目的范畴了,会计要素也就失去其作为会计基本

 概念的地位了;如果过粗,则不能够把具有不同质的部分完全进行分 离。会计要素的设置与分类不能够超越会计对象的内涵与范围,要接受会计对象的约束,在对象的约束范围内,主要根据财务会计的目标,即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决定设置多少会计要素以及要素如何进行分类。另外,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的对象——企业的价值增值运动,也是影响会计要素设置的重要因素。从会计的基本假设看,所有的要素都是属于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或经营业绩组成部分,都以持续经营的主体为前提,而如果没有会计分期,没有反映期初或期末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经营业绩的要求,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上述要素是不可能汇总量化描述的。从会计的对象看,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而对象则是会计要素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

 分类则成要素,综合是为对象。

 简言之,会计要素设置应该综合考虑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的对象,即在财务会计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考虑到基本假设作为制约因素所起的影响,把会计对象(体现为账户体系和财务报表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虽互有联系,但在性质上又相异而可据以确认和计量(运用观念上的货币)的大类。

 7. 什么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答:(1)会计确认是指在交易与事项发生后,把受到交易与事项影响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正式按账户加以记录并按报表项目列示于财务报表的全过程。广义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涵盖了计量、记录和报告三个环节。确认包括:① 何时以何种金额何种要素进行记录(初始确认);② 何时、以何种金额通过何种会计要素列入财务报表(再确认)。严格地讲,确认包含四项基本条件:可定义性,即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即要能够利用某种计量属性进行计

 量;计量的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

 (2)

 会计计量。财务会计信息是一种定量化的信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得及损失等会计要素要经过计量才能在财务会计中得到反映。会计计量有两个构成要素: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① 计量单位。不存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以假定币值不变的法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存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应当按资产负债表日的计量单位(即资产负债表日的货币购买力)重新表述受到恶性通货膨胀影响的法定货币编报的企业财务报表。②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应当采用的属性,即计量对象的特征、形状、标志等。对会计计量来说,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是会计计量的主要特征,但是当可靠性与相关性发生矛盾时,应当从具有可靠性的计量属性中选取最相关的属 性。因此,除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项目(如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外,一般的资产与负债,还是应当按历史成本计量较好。

 (3)

 会计记录是对经过确认而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数据,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各种账户,运用一定的文字与金额,按照复式记账的有关要求在账簿中进行记录的过程。通过会计记录,可以对价值运动进行详细与具体的描绘与量化,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分类与汇总。唯有经过会计记录这个基本的程序,会计才有可能最终生成有助于各项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

 (4)

 财务报告是指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传递给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手段。财务报告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核心组成部分)、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我国称之为财务情况说明书)。

 8.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哪些?应如何理解? 答: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导致投资者、信贷者的决策差别能力,它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方面;可靠性包括客观性、中立性与可验证性三项内容。将相关性放在首位,主要是为了体现会计目标的第二个层次即“决策有用观”;而把可靠性放在首位,则主要突出会计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即“受托责任观”。此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包括一些次要的质量特征,如“可比性”与“一贯性”,也包括一些约束条件,如“效益大于成本”等。

 我国习惯上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称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这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会计信息的总体性要求, 包括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包括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三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四是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包括谨慎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1)

 会计信息的总体性要求。①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② 可比性原则,也称统一性原则,是指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同一期间的会计报表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③ 一贯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应该在前后各个会计期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除非存在着充足的理由,否则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

 (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①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并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② 及时性原则,作为相关性原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具有时效性,要求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地使用有关信息。③ 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

 (3)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① 权责发生制原则,它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都是揭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该原则要求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为确认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承担的费用,不论与收入和费用相联系的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支付,都应该作为收入或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经收到或付出款项,都不应该作为本期的收入与费用;② 配比原则,指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联系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计量;③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

推荐访问:会计学 知识点 分册
上一篇:区信访局副局长述职述廉报告
下一篇:国际会计随堂练习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