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消化道里的“蘑菇”】 消化道长息肉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前不久,我在消化内科接诊了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他说一个多月来脐周痛反复发作,伴有便血。腹部可摸到软软的包块,不排气(放屁),不发热。   经肠镜检查发现,患者结肠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疙瘩(就像“蘑菇”一样,医学上称之为结节)。大小有的像大米粒,有的像玉米粒,凸起在肠壁表面。这些结节颜色紫红,上面还有新鲜渗血,诊断是多发性直肠息肉。
  根据患者腹部胀痛越来越重,再加上几天来没有排气,我考虑为肠梗阻,立即对患者进行了剖腹探查手术。果然,诊断正确,手术时还发现,患者的小肠里也同样长满了小结节。
  多发性结肠息肉有家族性倾向。所以,我建议患者的3个兄妹来医院检查。结果只来了一个弟弟,检查结果与患者相同,只是息肉的数目较少。细问之下,才知道患者的父亲56岁时死于肠梗阻,伯父50岁时死于大肠癌。
  息肉为何物?
  本文所讲的息肉,仅限于食管、胃、大肠、小肠、胆囊等消化道息肉。它们是消化道最表浅的黏膜不同组织长出的小结节,多向胃肠腔内突出。息肉在消化道任何部位都可出现,也可以几个部位同时都有。总的来说,大肠息肉,以乙状结肠和直肠较为多见,占消化道息肉的80%,其次是胃。小肠和食管内则少见。息肉大小非常悬殊。最小的直径只有1毫米,即使在放大的电子胃镜下,也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而大的息肉可长达8―9厘米。
  息肉可能癌变吗?
  息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良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假性息肉等,它们与肿瘤的关系不甚密切。另一类与肿瘤关系密切,常是癌前期病变,如绒毛状腺瘤、淋巴肉瘤性息肉等。另外,少数息肉介于两者之间,尤应高度重视。
  胃镜检查,并不能区分息肉属于哪一类,还要取出一小块息肉做病理切片,由病理科的医生检验定性。息肉的症状,常依其所在部位而不同。胃和小肠息肉可引起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肠套叠;大肠息肉症状以便血多见,可以是间断、少量出血,也偶见出血甚多者,大便常伴鼻涕样黏液,还有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因丢失蛋白质过多而造成营养不良、水肿、贫血、低血钾等。
  有的息肉本身性质不恶,但长在消化道狭窄口,就会引起严重后果。我曾见过一位患者,反复出现呕吐、营养不良,后来发展到水米不进。胃镜检查发现,胃的幽门口处被蚕豆粒大小的息肉堵住。病理报告系良性增生性息肉。
  息肉癌变是最让人感到不安的话题。那么临床上如何判断息肉的良、恶性呢?一般说来,一是家族性的各种息肉多有恶变倾向。二是与息肉大小有关。据统计,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1%~3%;直径1~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10%;大于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30%-50%。三是与息肉生长的部位有关,直肠息肉较易癌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癌变的机会也多一些。
  胃镜及肠镜的广泛应用,使息肉的诊断准确易行,同时痛苦小、安全性高、花费少。治疗良性息肉的方法有高频电凝切、微波、射频点灼;对带“脖子”的息肉,可用高频电或机械性圈套器加以套扎勒除,还可通过肠镜,插入长长的注射针,向息肉内注射高渗盐水、止血药等。
  对于恶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当为首选,某些早期患者也可通过内镜手术切除。
  防治消化道息肉有“六要”
  一要每年主动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尤其是40岁以后,如有前述症状之一,或有其他器官病变的,更应如此。
  二要根治息肉。任何类型、大小的息肉均以根除为妥,以绝后患,这是预防息肉癌变的主要措施。
  三要注意胃肠道以外的症状。
  四要将标本送病理检查。不论是首次内镜检查。还是切下整个息肉标本,都应去做病理检查,千万不要嫌麻烦。
  五要注意家族史。
  六要常复查。具体复查的方案是:良性者可于术后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胃镜或肠镜。如无问题,可于2-5年再查一次。如为恶性病变者,可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一次。如无复发迹象,5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息肉,可按恶性方案对待。

推荐访问:消化道 蘑菇 长在
上一篇:有些药不能用水服:拉稀水服啥药好
下一篇:【食物中的“营养冠军”等】 营养冠军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