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文本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XX 市 市 XX 镇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 2016- - 2030 )

  第一部分

 文

 本 第二部分

 图

 纸 1、区位分析图 2、村域文物古迹分布图 3、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4、村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5、村域保护规划图 6、山水格局分析图 7、用地性质现状图 8、遗产资源分布图 9、建筑质量评价图 10、建筑风貌评价图 11、建筑年代评价图 12、保护范围规划图 13、保护规划总图 14、高度、视廊控制图 15、建筑整治规划图 16、道路竖向规划图 17、道路交通规划图 18、工程管线规划图 19、综合防灾规划图

  20、环卫环保规划图 21、旅游功能分区图 22、旅游设施布局图 23、旅游线路组织图 24、用地性质规划图 25、重点地段详细规划图 26、分期建设时序图 27、新建住宅意向图 28、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图 2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 30、总体设计效果图 31、重点地段整治效果图 32、建筑屋顶形式图 第三部分

 附

 件 附件一:说明书 附件二:专题研究 附件三:基础资料汇编 附件四:现状建筑调查报告 附件五:各级部门审查意见及其答复

 XX 市 市 XX 镇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 2016- - 2030 )

  第一部分

 文

 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1 第二章

 保护框架与目标 ......................................................... 2 第三章

 历史文化价值特色评价 ................................................... 3 第四章

 村域保护规划 ........................................................... 3 第五章

 村庄保护规划 ........................................................... 4 第一节

 保护体系 ............................................................ 4 第二节

 保护措施 ............................................................ 5 第三节

 重点地段详细规划 .................................................... 9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 9 第五节

 旅游发展规划 ....................................................... 10 第六节

 道路交通规划 ....................................................... 11 第七节

 绿化景观规划 ....................................................... 11 第八节

 市政工程规划 ....................................................... 12 第九节

 环境保护规划 ....................................................... 13 第十节

 综合防灾规划 ....................................................... 13 第六章

 文保单位保护规划 ...................................................... 14 第七章

 名村实施规划 .......................................................... 14 第一节

 分期建设 ........................................................... 15 第二节

 规划实施措施 ....................................................... 16 第八章

 附

 则 ................................................................ 18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 XX 历史文化名村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环境整治,指导 XX 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合理发展旅游经济,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9、《XX 省文物保护条例》 10、《XX 省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 11、《XX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 12、《XX 市北湖区“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13、《XX 市北湖区 XX 镇总体规划(2008-2030)》 14、《XX 市北湖区 XX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5、《北湖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16、《XX 市北湖区 XX 镇总体规划(2008-2030)》 17、国家和省有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文件 18、有关的历史文献 第三条

 指导思想

 1、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为基本思路总揽全局,切实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特色人文景观,做到整体格调的一致性。

 2、正确把握 XX 村的历史价值,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改造手段,保持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延续真实的历史文化脉络。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4、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为古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蓝图。

 第四条

 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保护村庄以明清湘南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形态,整体延续 XX 村的山水格局和历史发展脉络。严格保护古村落群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溪流、田园等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古村落的布局结构、传统肌理、街巷格局、历史遗存等人工环境;深入挖掘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整体性把握 XX 村的人工、人文、自然环境。

 2、原真性原则:保护村落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田园风光、文物与历史建筑等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持 XX 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的保护修缮理念,保护建筑群落真实的历史风貌,延续和谐的居住生活形态。

 3、可持续原则:完善功能,整治景观,改善居住环境,运用多种保护和利用方式,使建筑及其环境既保持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提升村落的整体品质。

 4、分类保护原则:依据村庄建筑不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状不同的完好程度、村落空间不同的类型和环境特征,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定和整治措施,保持历史风貌的多样性并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XX 市北湖区 XX 镇总体规划(2008-2030)》保持一致,规划期限为 2016-2030 年,近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

  第五条

 文本中强制性条文以 黑体字强调,必须严格执行。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2 第二章

 保护框架与目标

 第七条

 保护层次及范围

 (一)

 保护层次

 建立“村域 -- 古 村庄 -- 文物保护单位 及 历史建筑 ” 三 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二)保护范围

 1 1 、村域范围

 整个 X XX 行政村界线划为村域范围,面积 5 410.5 公顷。

 2 2 、村庄范围

 村庄东至燕泉湖和紫阳湖、北抵文简湖,西达龙门池,南靠后垅山,控制用地面积 5 48.85 公顷。

 3 3 、 保护 范围

 (1 1 )核心保护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核心保护区 燕泉街以南、骑田路以西、X XX 路以东的区域 ;西部核心保护区位于龙门池居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以东,后垅山 以西的区域,总 控制用地面积 6 5.6 公顷 ;

 (2 2 )建设控制地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建设控制地带北至文简湖,西至浚明公园山脚,南抵文峰塔,东临燕泉湖,除去东部 核心保护区 范围;西部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浚明公园山脚,西至龙门池,北面为观光电瓶车停车场,南抵保护范围线 , 除去西部核心保护区范围,总 控制用地面积 5 28.5 公顷 ;

 4 4 、文物保护单位 及历史建筑 范围

 保护的范围为文物保护单位 及历史建筑 建设控制地带以内的用地。

 第八条

 保护框架及内容

 (一)保护框架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体现两者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环境三部分组成,分为村域的保护、 古 村庄的保护 和 文物保护单位 及历史建筑 的保护 三 个层次。

 (二)保护内容

 1 1 、村域保护

 村域范围重点研究村庄的形成肌理、相互关系、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和土地利用规划。

 2 2 、村庄保护

 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

 3 3 、 保护范围

 (1 1 )建设控制地带

 在建设控制地带进行新建、扩建构筑物 ,必须在建筑风貌上与古村建筑保持一致,严格控制建筑层数 。

 (

 2 2 )核心保护区

 对核心保护区内的整体格局、街巷肌理以及建筑外观进行保护。

 4 4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划定,并实施控制管理。

 第九条

 规划目标

 1、整体目标 保护古村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确保古村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2、整治目标 保护 XX 古村落整体环境,巷道格局,传统生活特色的形象和氛围,使得古村恢复原有的湘南民居风貌。

 3、展示利用目标 保护和恢复古村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充分挖掘古村名人文化内涵,成为展示燕泉文化的集中地。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3 第三章

 历史文化价值特色评价

 第十条

 深厚的 燕泉 文化

 XX 古村有着 800 多年悠久的建村史,历来人才辈出。明代何孟春家族“三代进士、五代科甲”更是开创 XX 科举奇迹,何孟春坚持原则的燕泉精神至今影响深远。

 第十一条

 经典的 山水 格局

 古村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与祖山共同遥对月形的案山,素号“三星拜月”;村庄东南和西南均有山泉水溪,汇流至村前,呈“金城环抱”状,因此 XX 古村具有“山环水抱”的经典山水格局,也奠定了“湘南第一水村”的形象和地位。

 第十二条

 优秀的 湘南民居

 800 多年来,XX 古村人才辈出,为后人留下了较多的公祠、官邸、豪宅、民居。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近百栋,占地面积 3 万多平方米。现存古建筑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湘南民居风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朴而精致。

  第四章

 村域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

 保护体系

 村域范围内保护好 XX 的山水格局,规划形成“一村一水五山”保护体系。“一村”指的是 XX 古村;“一水”指的是村前的一条玉带般流过的潺潺溪流;“五山”指的是五座山岭像五座骏马围绕全村,左右的山峦为左青龙右白虎盘守两边,古人称为“五马归槽”。

 第十四条

 保护措施

 1、“一村一水五山”的保护 保护好“一村一水五山”形成的古村落环境。保护古村落 “山体—民居—水体”构成的生活空间,复原美好的田园风光。

 2、古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 古村保护必须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延续,保持古村的“人气”,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古代生活方式与活动,以强化历史文化氛围。

 3、历史沉淀 “古名称”的保护 保留流传至今的地方名称、建筑名称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称呼,如“XX、鲤鱼舍、三线路”等名称。

 第十五条

 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发展方向 在保护好古村落整体风貌及外围山水景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古村观光、山水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业,并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村庄的农业也要综合发展。

 (二)生产力布局 1、农业 保护现状农田,在粮食生产上做到自给自足。林业发展以经济林观赏林和防护林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段发展不同林业种植。

 2、商业服务业 利用民居设置乡村旅馆,提供农家住宿。利用民居设置乡土菜馆,提供农家菜。

 第十六条

 居民调控规划

 1、村域人口控制 规划保留村庄的分布格局。按照《XX 镇总体规划》要求,XX 村为农业型行政村,村域人口规模 1700 人,人均建设用地 112.90 平方米,主要经济职能为农业、古民居旅游。

 2、村庄人口调控 村庄人口控制为 1300 人,新增 100 人引导流向古村南面和村委会西面的新村建设区,古村核心区控制为 1200 人。

 第十七条

 居住发展用地规划

 古村南面和村委会西面选择作为两处新村建设点,规划新建 36 栋住宅用于新增户数和原地拆迁户数。采取一户一宅的方式建设新区,建筑层数不超过 3 层,容积率控制在 0.8-1.2 之间,建筑密度小于等于 35%,绿地率大于等于 35%。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4 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规划

 充分体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节约集约用地。村域规划总用地 410.5 公顷,其中建设用地 19.23 公顷。

 村域规划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

 地

 性

 质 用地代号 面积 (公顷)

 比例(%)

 1 居住用地 R 7.78 40.46 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 R1 7.78 40.46 2 公共设施用地 C 1.72 8.94 其中 行政管理用地 C1 0.10 0.52 教育机构用地 C2 0.18 0.94 商业金融用地 C5 1.29 6.71 旅游接待中心用地 C24 0.15 0.78 3 对外交通用地 T 3.39 17.63 其中 公路交通用地 T1 3.39 17.63 4 道路广场用地 S 3.62 18.82 其中 道路用地 S1 1.53 7.96 广场用地 S2 1.29 6.71 社会停车场用地 S2 0.80 4.16 5 工程设施用地 U 0.03 0.16 其中 环卫设施用地 U2 0.03 0.16 6 绿

 地 G 2.69 13.99 其中 公共绿地 G1 2.67 13.89 防护绿地 G2 0.02 0.10 7 总 建 设 用 地 19.23 100 8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391.27

 其中 水域 E1 4.61

 农林林地 E2 385.27

 未利用地 E6 1.39

 9 规 划 总 用 地 410.5

 第五章

  村庄保护规划

 第一节

 保护体系

 第十九条

 保护范围

 根据现状分布情况划定保护范围,并考虑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保护范围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

 (一)保护范围

 燕泉湖和紫阳湖以西、文简湖以南,龙门池以东,浚明公园以北的区域作为村庄范围,控制用地面积 5 48.85 公顷。

 1 1、 、 核心保护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核心保护区 燕泉街以南、骑田路以西、X XX 路以东的区域 ;西部核心保护区位于龙门池居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以东, 后垅山 以西的区域,总 控制用地面积 6 5.6 公顷 ;

 2 2 、建设控制地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建设控制地带北至文简湖,西至浚明公园山脚,南抵文峰塔,东临燕泉湖,除去东部 核心保护区 范围;西部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浚明公园山脚,西至龙门池,北面为观光电瓶车停车场,南抵保护范围线 , 除去西部核心保护区范围,总 控制用地面积 5 28.5 公顷 ;

 (二)环境协调区

 为保证整个历史文化名村的风貌环境完整性,在保护范围以外划定环境协调区,其范围为村域行政界线。环境协调区用地面积 5 361.65 公顷。

 第二十条

 保护体系

 规划形成“一祠三水绕名村”的保护体系。“一祠”为何氏宗祠代表历史环境,“三水”为三条水渠代表自然环境,“名村”为 XX 村代表人文环境。

 第二十一条

 保护内容

 保护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空间格局、文物保护单位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名人轶事、民间文学艺术等方面。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5 第二节

 保护措施

 第二十二条

 用地分级保护

 (一)核心保护区的保护要求

 1 1 、整体格局

 (1 1 )保护核心区内方格网式的整体格局,突出山水环绕的布局特征。

 (2 2 )在核心保护区除可以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其他构筑物。

 (3 3 )在核心保护区的出入口处设置历史文化名村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或损毁标志牌。

 2 2 、街巷肌理

 严格保护并沿用村内三线路这一传统路面形式和街巷格局,保持历史原状。

 3 3 、建筑外观

 (1 1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

 (2 2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保持现有体量关系,建筑外观及色彩形式与传统民居的“青砖黛瓦”保持一致。

 (3 3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 层数 控制在 2 2 层以内。

 (4 4 )有效保护建筑的构造、造型以及装饰等细部处理方式。

 4 4 、法律程序

 在本规划获得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古村保护做出具体的措施规定。在本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或深化分项规划内容,落实分项规划的实施计划与责任部门。

 (二)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要求

 1 1 、在 建设控制地带 进行新建、扩建构筑物 ,必须在建筑风貌上与古村建筑保持一致,严格控制建筑层数 。

 2 2 、改建的建筑,要与核心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3 3 、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 层数 控制在 3 3 层以内。

 (三)环境协调区的控制要求

 1 1 、 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应在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方面进行控制,其建筑形 式在不破坏古村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建筑设计可部分采用传统符号,具有传统建筑的特色。

 2 2 、环境协调区内建设强度控制为容积率在 1.2- -5 1.5 之间,建筑密度小于 30% ,绿地率大于 30% ,建筑高度小于 5 15 米。

 第二十三条

 空间格局保护

 (一)入口广场整治 保留古村内的“三个广场”,即位于村委会前的“XX 广场”、位于燕泉街北侧的“燕泉广场”、位于 XX 路与骑田路交叉口的“浚明广场”。新增加三个广场,即位于紫阳湖前的“紫阳广场”、位于南阳古村北入口的“南阳广场”,并在龙门池东侧建设居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

 (二)视线通廊控制

 1 1 、视线通廊控制

 保护好水渠两侧的视线走廊,保持现有的水渠两侧空间间距。

 2 2 、天际轮廓线

 严禁在后垅山(浚明公园)附近新建 3 3 层(0 10 米)以上建筑,规划控制现有房屋高度,不许加高层数,保持现有天际轮廓线。

 3 3 、建筑 层数 控制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 层数在 控制在 2 2 层以内,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 层数在 控制在 3 3层以内,风貌协调区内建筑 层数 控制在 5 5 层以内。

 第二十四条

 历史街巷保护

 1、历史街巷格局 严格保护并沿用村内三线路这一传统路面形式和街巷格局,保持历史原状,尽量避免实施路面工程改造,以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维持路面清洁,及时清理沿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6 街的垃圾、粪便等污物。

 2、历史街巷材料 历史街巷材料要保持传统的石板材料,保护范围内的路面材料禁止采用石板以外的其他材料。已经采用水泥路面等路面材料的,规划要逐渐改造,恢复原有的石板路风貌。

 3、历史街巷立面 保护沿街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保持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方面的完整性,对于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采取整治、更新等措施,使历史街巷景观得到延续。

 第二十五条

 建筑保护 与整治

 (一)分类模式 1、保护修缮类建筑即一类建筑,共 124 栋历史建筑,参照《文物保护法》执行。对历史建筑采取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措施。

 2、保留改善类建筑即二类建筑,共 38 栋风貌建筑,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对这类建筑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完善内部布局,要保证其整体风貌、格局、尺度、风格不变。

 3、整修更新类建筑即三类建筑,共 180 栋现代建筑,对其采取外立面整饰,使其融入历史环境中。

 (二)历史建筑的修缮 1、室外修缮 编号 建筑 类别 建筑 所有人 建筑 年代 建筑 层数 保护 措施 1 历史 何忠诚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 历史 何赞波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3 历史 何赞金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4 历史 何国成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5 历史 何赞武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6 历史 何干行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8 历史 李白成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青瓦。

 92 历史 何勇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93 历史 何汉忠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拆除墙面附着物。

 99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01 历史 何金华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06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08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10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青瓦。

 111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青瓦。

 112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13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14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115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17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20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23 历史 何十三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25 历史 何百幸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26 历史 何赞兵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28 历史 袁兰姬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129 历史

 明清 1 修补屋面的青瓦。

 131 历史 何明寿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32 历史 何贤卫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33 历史 何胜长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134 历史 何玉明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7 13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36 历史 何明光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37 历史 何国庆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38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窗扇。

 139 历史

 明清 1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40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41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42 历史

 明清 1 拆除墙面附着物。

 143 历史 何先生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144 历史 何贤华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4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46 历史 何二福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48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49 历史 何明日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50 历史 何白万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青瓦。

 151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52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53 历史 何明良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54 历史

 明清 1 拆除墙面附着物。

 155 历史 何文林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小青瓦。

 156 历史 何明元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157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58 历史 何爱国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60 历史 何国鹏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61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62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63 历史 何二鹏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64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66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67 历史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168 历史 何二海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170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73 历史 何石太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74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81 历史 何明通 明清 1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183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84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8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86 历史 何氏家祠 明清 1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188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189 历史

 明清 1 拆除墙面附着物。

 193 历史 何明念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19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197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小青瓦。

 198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00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01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02 历史 何占兵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03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204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8 206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07 历史 何明远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209 历史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211 历史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214 历史

 明清 2 水泥地面恢复青石板铺地。

 219 历史 乾隆六十年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32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33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34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小青瓦。

 235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青瓦。

 253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254 历史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256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257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258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66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67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69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70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修补屋面的青瓦。

 271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72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73 历史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274 历史

 明清 2 水泥地面恢复青石板铺地。

 27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277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278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79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81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83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青瓦。

 284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

 28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86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87 历史 何小超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88 历史 何张娥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89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90 历史

 明清 2 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93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

 294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小青瓦。

 295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96 历史

 明清 2 拆除墙面附着物。

 297 历史

 明清 2 修补屋面的小青瓦。

 298 历史

 明清 1 修复破损的窗扇,修复受损的马头墙。

 299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300 历史

 明清 2 修复破损的门扇,修复破损的窗扇。

 2、室内改造 针对历史建筑的保存现状和特点,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室内的市政设施进行改造。改造室内的电力线路,对厨卫进行设施改造,改造室内卫生设施,配合污水设施建设,大力推行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

 第二十六条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三线路的保护 保持石板材料原状,维持路面清洁,及时清理沿街的垃圾、粪便等污物。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9 2、古井的保护 对村庄内现有的古井保持现有风貌,不得增设任何设施。注意对古井周边的防滑安全处理,防止游客滑倒。

 第二十七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传承内容

 1、名人轶事 XX 古村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了不少人才,尤其是明代尚书何孟春一家有“三代进士五代科甲”之美称。

 2、民间文学艺术 (1)民间传统艺术主要体现为傩戏和郴阳对子调; (2)民间文学主要为何孟春诗文集,何孟春善诗文,是“茶陵诗派”的重要人物,屏居 XX 后著书立说,现存有《馀冬叙录》等著作。

 (二)传承方式

 1、规划利用何氏宗祠作为展示馆,展示 XX 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规划利用 XX 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作为表演场所,进行民间艺术表演。

 3、政府大力扶持民间文学艺术,对民间文学艺术项目及其从事者给予实质上的支持。

 (三)传承措施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录像网络等多种方式,对XX 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以书面、电子、照片等多种性质保存。

 2、做好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挂牌和标识 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的基础上,对其所对应的文化空间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内容、传承人等信息。

 3、建立“XX 市 XX 历史文化名村”网站 尽快在互联网上建立“XX 市 XX 历史文化名村”网站,申请专有域名,将反映XX 村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文保单位、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传统格局的文字、照片上载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迅速便捷、大范围宣传 XX 村的特色风貌。

 4、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的展示宣传 通过新闻出版、专题宣传、各类广告、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社会更多的人共享 XX 村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

 第三节

 重点地段详细规划

 第二十八条

 X XX 广场整治

 把 XX 广场区域作为名村的重点地段详细设计,对村委会东侧水泥坪进行改造,用青石板代替水泥平地,在合适的地方设置绿化草坪及游道设施,并且将浚明、义坚、何孟春等历史名人以碑记形式体现其历史功绩设置在水口林,形成“文化碑林”。

 第二十九条

 建筑整治

 沿广场的建筑立面整治修缮,风貌冲突建筑采用“穿衣戴帽“方式改造为青水砖纹理、坡屋顶和风貌窗门形式,恢复古村青砖黛瓦的风格,营造出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十条

 土地利用调整

 (一)调整措施 1、增加前村形象区、水上娱乐区和旅游接待区三个旅游功能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2、把村庄东南侧用地预留为新村建设用地。

 3、在村内适当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面积。

 4、新增加三个广场,即位于紫阳湖前的“紫阳广场”、位于南阳古村北入口的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10 “南阳广场”,并在龙门池东侧建设居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

 (二)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

 地

 性

 质 用地代号 面积(公顷)

 比例(%)

 1 居住用地 R 5.90 36.35 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 R1 5.90 36.35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1.72 10.60 其中 行政管理用地 C1 0.10 1.62 教育机构用地 C2 0.18 1.11 商业金融用地 C5 1.29 7.95 游客接待中心用地 C24 0.15 0.92 3 对外交通用地 T 2.27 13.99 其中 公路交通用地 T1 2.27 13.99 4 道路广场用地 S 3.62 22.30 其中 道路用地 S1 1.53 9.43 广场用地 S2 1.29 7.95 社会停车场用地 S2 0.80 4.93 5 工程设施用地 U 0.03 0.18 其中 环卫设施用地 U2 0.03 0.18 6 绿

 地 G 2.69 16.57 其中 公共绿地 G1 2.67 16.45 防护绿地 G2 0.02 0.12 7 总 建 设 用 地 16.23 100 8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32.62

 其中 水域 E1 1.63

 农林林地 E2 30.99

 9 规 划 总 用 地 48.85

 第五节

 旅游发展规划

 第三十一条

 名村旅游定位

 根据 XX 村燕泉文化的价值特色,结合 XX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其旅游发展定位为“燕泉先生故里

 湘南第一水村”。

 第三十二条

 旅游发展客源市场分析

 1、客源市场 将XX古村景点的客源市场定位如下:核心市场为为XX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基本市场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株潭衡,机会市场为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沿线的各大中城市。

 2、目标群体 规划以核心市场为主体,进一步将客源市场细分为单位和学校等集体活动、家庭假日休闲度假和专业人士对湘南古村落民居的学术考察活动。

 第三十三条

 旅游容量测算

 古村落最大日合理容量为 8000 人,常态日合理容量为 2000 人,年容量为 56万人。

 第三十四 条

 功能分区 通过对实地调查和资源分析,结合村庄保护范围界限,将村庄用地分为入口形象区、新村建设区、古村保护区、水上娱乐区、旅游接待区和后山休闲区六个功能区。

 第三十五 条

 游线组织

 1、区域游线:(1)东西线为“XX 中心城区—小埠古村—阳山古村—XX 古村—陂副古村—大溪古村—桂阳县城”;(2)南北线为“龙女温泉—梦里故乡—月亮湾—三合古村—阳山古村—XX 古村—仰天湖—仰天巨佛”。

 2、古村线路:(1)游客中心--紫阳湖--紫阳广场--馀冬阁--仲方岭--燕泉湖--燕泉湖--友俊岭--浚明公园--南阳古村--观光电瓶车停车场--水口林--化字炉--XX 广场--XX 池--乌鸦戏水--筒管滴豆--尚书第--何氏宗祠--坚公祠--游客中心。(2)游客中心--紫阳湖--紫阳广场--馀冬阁--仲方岭--燕泉湖--友俊岭--家语亭--礼说岭--浚明岭--浚明公园--南阳古村--观光电瓶车停车场--水口林--化字炉--文简湖--游客中心。

 第三十六 条

 餐饮服务设施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11 规划 XX 餐饮接待 267 位。布局采用分散方式,在水上娱乐区的餐馆安排 100位,在古村条件适合的民居内安排 167 位。

 第三十七 条

 娱乐休闲设施

 在水上娱乐区开展划船、垂钓等休闲活动。

 第三十八 条

 商业购物设施

 在旅游接待中心设置商品自选超市,包括小吃、饮料、电池等一般旅游所需物品;在入口形象区设置土特产商店。

 第三十九 条

 住宿接待设施

 规划 XX 住宿 86 床位,在古村保护区内利用闲置民居设置“乡村旅馆”提供住宿功能。

 第四十 条

 管理和医疗设施

 规划在游客接待中心内设管理用房和卫生室,卫生室建筑面积 35m2 ,购置必要的医疗用品,使卫生所具备对常见病的处理能力。

 第四十一 条

 导游标志设施

 导游标志设置景区内道路交叉口、主要景点、景点交接处等,包括路标、景标、位标、游标、图标、禁标和公益宣传牌等,制作材料采用纯木质,形式要求简明、自然、统一中求变化,结实耐用。另外景点标志可与照明结合,做成灯箱标志,便于夜晚通电照明,使人辨别,为古村创造迷人夜色。

  第六节

 道路交通规划

 第四十二条

 对外交通规划

 1、骑田路 位于村庄东侧,为进村及过境公路,现状为县道 060 线。规划将这条公路改造为 12 米的路幅,其中车行道 7 米,每边 2.5 米的人行道, 取名为骑田路。

 2、孟春路 位于村庄北侧,为进村及通南阳村公路,规划路幅 9 米,其中车行道 6 米,人行道两侧各 1.5 米。

 3、XX 路 位于村庄西北至东南,为进村及环村公路,规划路幅 6 米,其中车行道 5 米,路肩两侧各 0.5 米。

 第四十三条

 内部交通规划

 1、燕泉街 为古村北侧与新村之间的街道,宽不小于 3 米。

 2、其余街巷 村庄内保留现有路径宽度,所有街巷不通机动车,水泥路面的街巷恢复原来的青石板路。

 第四十四条

 广场规划

 保留古村内的“三个广场”,即位于村委会前的“XX 广场”、位于燕泉街北侧的“燕泉广场”、位于 XX 路与骑田路交叉口的“浚明广场”。新增加三个广场,即位于紫阳湖前的“紫阳广场”、位于南阳古村北入口的“南阳广场”,并在龙门池东侧建设居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

 第四十五条

 静态交通

 游客停车场规划 79 个小型停车位和 31 个大型停车位,观光电瓶车停车场规划 55 个停车位,共计 165 个停车位。停车场地规划采用林荫式,地面铺设植草砖,以绿化和乔灌木带分隔停车空间。

 第七节

 绿化景观规划

 第四十六条

 绿化措施

 1、保护现有乔木,保护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突出原汁原味的自然风景特色。

  2、从历史学、生态学、景观学等角度出发,建立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使 XX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与其历史文脉相符的具有绿化景观特色风貌的古村落。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12 3、进一步绿化 XX 村四周的山体,提升 XX 村的环境特色。

 4、通过村落整治,利用空隙地段、遗址进行绿化。

 5、增加庭院绿化,优化人居环境,鼓励村民种植花卉、植物。

 6、通过各层次绿化系统的互相渗透和交织,形成完整而有机的绿化系统。

 7、村庄内的绿化应见缝插针,采用小块绿地的形式,并采用地方树种,不搞城镇化的绿化形式。

 第四十七条

 绿地结构

 1、道路绿地 在道路两侧种植本土植物,在孟春路与骑田路交叉口处设置绿化岛。

 2、滨水绿地 对水渠沿岸的绿地进行改造,对植物配置和种植设置的调整,采用当地自然水系绿化的种植手法,结合周边的山坡、农田,营造丰富的层次。

 3、庭院绿地 强化小尺度的庭院绿化,提倡村民对各自的庭院进行观赏绿化布置,鼓励沿院墙种植攀爬植物如爬山虎,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通过这些手段,为老屋旧街增添绿色的生机。

 4、公共绿地 增加公共开放绿化空间,丰富传统聚落空间层次,营造乡土情趣景观。结合现有的零星空地和废弃住宅,布置街坊中的小片公共绿地;在街头巷里种植单株地方观赏植物,形成视线吸引点或具有地标意义的标志。

  第八节

 市政工程规划

 第四十八条

 给水工程

 规划龙王井水库作为古村饮用水源地,村民用水量每天为 325 立方米,游客用水量每天为 500 立方米,古村共计用水量每天为 825 立方米。保留现状位于后垅山最高处的高位水池,另外古村内其他水井可作为生活辅助用水和景观用水。

 第四十九条

 污水工程

 规划 XX 村平均日污水量为 700 立方米/日。整个古村污水分区分为四个,分别为西部龙门池区域、中部的文简湖区域和东部的紫阳湖、燕泉湖区域,在四个区域临近湖泊的地方分别建设容量恰当的三级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后再排入湖泊。

 第五十条

 雨水工程

 保留现状雨水系统,现状雨水利用巷道的明沟组织排入水渠。规划排水工程利用古村已形成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在后垅山(浚明公园)与村庄边缘设置截洪沟,处理山洪排泄,防止地质灾害。

 第 五十一 条

 电力工程

 现状电力系统已形成,电源从 XX 镇引入。进入古村内所有电力线路均采用套管直埋敷设,埋深不小于 0.7m。变配电设施采用户内型,保持景观协调。在核心保护区内设置路灯照明,各景点设置庭院灯、投射灯、轮廊灯等与景点环境协调的照明,给古村创造迷人的夜景。

 第 五十二 条

 电信工程

 对新进入古村的所有电信、有线电视、宽带网采用套管直埋敷设,埋深不小于 0.6m。

 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无线通讯网、无线宽带网等技术融入到景区管理、服务和营销中来,建设智慧景区。

 第 五十三 条

 燃气工程

 规划古村内居民用燃料为液化石油气,规划期内居民瓶装液化石油气使用率达到 100%。规划设立液化气供应基地一处,位于骑田路以东,仲方岭西南山脚处,保证基地与周边建筑的距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有关规定。

 第 五十四 条

 环卫规划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13 1、果皮箱规划 在用地内沿道路、步行街巷旁设置果皮箱,间隔不大于 100m,在入口区域及各人流集中地也应设置 18 个果皮箱,果皮箱的形式风格与色彩要与环境相协调,由专人定期清理。

 2、垃圾站规划 在古村内设密封型垃圾收集站 6 处,四周设置 3 米的绿化隔离带,配备专职人员定期回收垃圾箱内垃圾,统一集中到规划区外的垃圾场处理,避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古村内还要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整个基地环境卫生的日常维护与清理,做到有污染立即清理,不留后患。

 3、公厕规划 在古村内设置 8 处公厕,以满足游客和村民对卫生间的使用需求。

  第九节

 环境保护规划

 第五十五条

 分级保育规划

 1、一级景观生态敏感区 指用地的生态保护和景观特色十分关键和具有标志性作用的区域。主要是生态林地、水渠和广场。

 2、二级景观生态敏感区 指用地的生态保护和景观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区域。主要为绿化用地。

 3、三级景观生态敏感区 主要是古村的规划控制区,规划强调尽量低强度的土地开发和低密度的建设方式,以减少对用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景观或项目。

 第五十六条

 环境质量控制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满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 1996 )》中规定的二级标准,生活用水水质达到《》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5749- - 2006 )》的要求,地面水环境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 2002 )》中规定的三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 GB3096- - 93 》中规定的一类标准,公共场所卫生达到《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3- - 9673- - 1996 )》和《饭馆( ( 餐厅) ) 卫生标准( GB16153- - 1996 )》的要求。

 第五十七条

 “三废”处理规划

 1、废水排放处理 各类生活污水经过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组织排入龙门池、文简湖和燕泉湖 2、固体废弃物处理 通过教育和宣传达到较少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的现象,建立游客专用和村民生活弃物收集点,专人专职,定期定点回收。

 3、大气污染防治 充分利用电力及其他无污染能源,取代煤、油等污染能源。在古村保护区内利用步行系统,限制机动车在古村保护区内通过和停放。

  第十节

 综合防灾规划

 第五十八条

 消防规划

 1 1 、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名村消防工作在 X XX 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 村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工作实行主任负责制 。本村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由 XX 派出所负责,对村民委员会的防火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2 、消防安全制度建设

 成立义务志愿消防队,每年采取自愿报名和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村民委员会成立防火安全小组,设立消防安全员,健全工作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组织火灾扑救,建立消防工作档案。

 3 3 、消防设施建设

 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 围内的消防设施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XX 市 XX 镇 XX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30)·文本

 14 护条例》执行。

 配备能进入村内的消防摩托,设置室外消火栓。在古村与后垅山之间设宽 3.0—0 5.0 的防火隔离带,可作菜园地和截洪沟。对古村民居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保证消防用水,利用古村内的水井和古村边的湖泊作为消防水源。对每座保护的古民居配备消防用干粉灭火器,以确保古村消防安全。

 村内义务或志愿消防队应配备消防泵、水枪、水带、灭火器、破拆工具等适合村内灭火的消防器材和装备。

 4 4 、在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时,应尽量选用不燃、难燃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火等级,并建议在历史建筑、文 物保护单位等重要建筑内推广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第五十九条

 防洪规划

 古村背倚后垅山,对山洪和水土流失的灾害发生须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一是对后垅山植被严格保护和加强培育,防止雨水冲刷和泥石流、滑坡现象的发生;二是设置截洪沟,组织雨水排入湖泊。

 第六十条

 地质灾害防治

 根据地质灾害...

推荐访问:历史文化 文本 规划
上一篇:劳动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研究
下一篇:县领导全县第三季度干部大会讲话发言稿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