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河北工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 征求意见 稿)

  学校规划编制起草组

 河北工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纲要 ( 征求意见 稿)

 目

 录

 序言 ..................................................... 2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环境 ................................... 3 (一)发展现状 ........................................ 3 (二)面临环境 ........................................ 3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 4 (一)指导思想 ........................................ 4 (二)发展思路 ........................................ 5 三、发展目标和关键发展指标 ............................... 6 (一)发展目标 ........................................ 6 (二)关键发展指标 .................................... 7 四、重点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 ............................... 9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9 (二)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 14 (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 17 (四)培育工大特色文化 ............................... 19 (五)提升国际化水平 ................................. 20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22 (七)拓展用好办学资源 ............................... 24 (八)强化依法治校、依章办学 ......................... 27 (九)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 28 五、加强党的建设 ........................................ 29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 31

 河北工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纲要 ( 征求意见 稿)

 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

 序言

 “十二五”期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党委和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努力拼搏,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广大师生和校友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必须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的步伐,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贡献度,着力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时期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我校推进综合改革的攻坚期,落实依法治校、依章办学的关键期和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冲刺期。学校既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又要正视差距、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用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前瞻的思路、更扎实的工作,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把我校的各项事业推向新

 的高度。

 一 、发展现状与面临环境

 (一)

 发展现状

 学校 的发展基础是:多年积淀形成了“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基本具备了支撑学科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范围较广、层次丰富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搭建起了学校省市部共建平台,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启动了综合改革,正在逐步破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学校: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各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还亟待提高,学院办学自主权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工学并举”办学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学科整体水平还亟待提高,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总体规模和水平还亟待提高,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高水平人才缺乏,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机制和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总体规模还偏小,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丰富;办学资源紧张的同时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还比较突出。

 ( 二 )

 面临环境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明确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

 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高等教育要服务、引领社会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河北省加快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着力实现“三个河北”战略目标,天津市面对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提质增效,推动转型升级。这些,都为我校加快建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学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面对高校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能否很好地发挥地处天津的区位优势,利用好省市部共建战略平台,通过自身改革和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破解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化解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真正落实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需求导向,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是学校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完成的关键任务。

 二 、 指导思想 和 发展 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及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科研水平为重点,以优化学科布局、培育一流学科为抓手,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基础,以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章办学为保障,传承“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化的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并跻身国内强校行列。

 (二)发展 思路

 发展思路是: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把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学校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核心任务。

 “十三五”期间,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在加快学校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着力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把内涵发展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传承拓展“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学校区位特色;以紧密结合京津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的需求,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强化学校科研服务特色。

 , 学校坚持协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建设发展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同,实现办学过程中学校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协同,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协同,实现学校师生员工成长成才的协同。

 学校坚持创新发展,通过抓牢用好历史发展机遇,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破解学校办学资源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三 、发展 目标和关键发展指标

 (一)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把我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有重要影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具体体现在:

 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具有“工学并举”鲜明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持续优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本科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社会排名进入全国百名以内;成为国家和京津冀区域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建立有利于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承担一批国家级大项目,产出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学术成果;科技项目、科技经费和科技产出力争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明显增强,成为支撑京津冀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方面。在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5 个以上学科进入同类学科排名前列;建成 3-5 个国内领先的一流学科,确保2-3 个重点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实现 ESI 前 1%学科的突破;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对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度的特色学科;围绕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培育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

 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形成引领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大文化,并向河北省、天津市乃至国内外辐射传播,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

 。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与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新格局,建成一所实质性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孔子学院,成为冀津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基地。

 。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现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的新突破,青年杰出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形成百人以上规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升;逐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

 育人环境建设方面。基本完成北辰校区基本建设和红桥校区学院搬迁工作;建成高度集成、管理有效、运行可靠的信息化系统和共享数据平台;建设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为学生成长成才、为教职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

 。

 综合改革方面。基本完成学校综合改革任务,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内部体制机制,激发学校各类办学要素活力,让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校师生,为加快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 二 )

 关键 发展 指标

 项目(指标)

 5 2015 年 0 2020 年 备

 注 事业规模 教职工总数(人)

 2563 3115

 其中:教师总数(人)

 1451 1870

 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人)

 21200 24600-26800

 其中:本科生(人)

 15200 18000

 硕士研究生(人)

 5400 6000-8000 全日制

 博士研究生(人)

 600 600-800

 学科建设 进入 ESI 前 1%的学科数(个)

 0 ≥2 累计总数 国内前 30%的一级学科数(个)

 0 ≥5 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个)

 7 ≥9 累计总数 人才培养 本科生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

 94 ≥95 第三方评价 本科生就业专业相关度(%)

 79 ≥85 第三方评价 本科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52 ≥70 第三方评价 研究生一次就业率(%)

 70 ≥80

 研究生就业专业相关度(%)

 80 ≥90 第三方评价 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80 ≥90 第三方评价 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数(个)

 0 ≥5 五年累计 省优秀硕士论文数(篇)

 12 ≥15

 省优秀博士论文数(篇)

 5 ≥6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

 95 ≥98

 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

 80 ≥90

 队伍建设 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人)

 4 ≥12 累计总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

 1 ≥3 累计总数 专任教师博士学位(985 及海外)比例(%)

 35.1 新进教师该 比例 80%以上

 教育部创新团队(个)

 3 ≥5 累计总数 科学研究 年度科研总经费(亿元)

 1.2 ≥3.0

 国家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数(个)

 1 ≥3 累计总数 国家级科技奖励(项) 2 ≥3 主持,五年累计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项)

 1 ≥3 五年累计 Nature/Science 及相应级别论文数(篇)

 0 ≥1 累计总数 SCI 收录论文数(篇)

 191(13 年)

 ≥490(19 年)

 获授权专利(件)

 481 ≥750 五年累计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亿元)

 1.85 ≥4 五年累计 国际化 在校学位留学生数(人)

 35 ≥200

 国际师资数(人)

 28 ≥55 持外籍护照师资 具有 6 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

 12.7 ≥20

  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次)

 5 ≥30 五年累计 海外访学经历学生数(人次)

 310 ≥1000 五年累计 与海外联合培养研究生(人)

 20 ≥100 五年累计 教学科研 条件保障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29.97 45.07 累计总数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 0.81 5.31 累计总数

 馆藏图书(万册)

 165 253 累计总数 电子经费占图书总经费比例(%)

 40 60

 校园教学科研区无线网覆盖 北辰校区 所有校区

 基建及后勤保障 基建总投资(亿元) 6.43 10 五年累计 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64 20.1 五年累计 学院办公楼(万平方米)

 9.5 五年累计 教学实验楼(万平方米)

 5 五年累计 学生宿舍(万平方米)

 3 五年累计 学校食堂面积(万平方米) 3.11 4.31 累计总数 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万平方米)

 11.74 13.14 累计总数 四 、 重点战略任务 和主要举措

 为了顺利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全力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学校的重点战略任务。

 为落实重点战略任务,学校的主要举措是:

 ( 一 )

 提高 人才培养 质量

 “十三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优化办学规模。适度增加本科生培养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到 2020 年,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 18000 人左右,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 6000-8000 人,博士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 600-800 人,其中非定向类博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 50%以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 1000 人左右。

 2、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制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合理确定本科专业数量,按照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协调共生的原则,明确优先建设、重点建设和培育的专业,持续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系(教研室)主任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到 2020 年,建成 10 个左右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40 个左右的特色专业。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到 2020 年,有 5 个左右的专业通过工程认证,为学生进入国际就业市场奠定基础。建立学位授权点建设与评估长效机制,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等因素对各学院研究生招生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3、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设,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到 2020 年,构建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

 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起“理论、实践两条主线,创新创业贯穿全过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建立校企、校校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省市部共建平台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校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立社会导师制,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实地参加专业性实习实践,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与京津冀等区域高校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开展校际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构建校际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到 2020 年,新增建设 20-30 个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的保障机制。建设 2-3 个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研究生理论研究向知识多元化纵深发展。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每年资助10 名左右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自主课题研究。

 5、提高生源质量。积极推进生源基地建设,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优秀生源基地的布点工作,完善招生宣传机制,将高考招生改革的压力转化为专业建设的内驱力,着力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到 2020 年,本科生生源质量社会排名进入全国百名以内。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充分发挥学科教师专家组、导师组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中对考生学术能力、学术志趣、发展潜力的评价和决定作用。充分发挥熟悉行业领域、职业需求的专业招生选才人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的评价和决定作用。积极探索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申请—审核”制度,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

 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统筹设计实施本科与研究生贯通培养机制,加大在校优秀研究生奖助学金力度,着力优化研究生生源质量。

 6、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二次选择的自由度,增加辅修专业项目,建立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选择课程、课堂的自主性,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压缩必修课学分,重点加强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自然科学、经济管理、法律及环境保护等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慕课”等网络在线课程及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推行问题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立课程建设与评估长效机制,加强课程学习的过程考核,增加课业挑战度,整体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全面落实阳光体育工作,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具有“工学并举”时代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按照“统筹、合作、共享”的基本原则,加强实验与实训中心建设,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着力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和质量,实现本科生实践教学“四个一”工程全覆盖。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积极性。

 7、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本科生导学、导研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建设。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研究生专、兼职导师资格准入和聘任制度。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探索实施博士生导师招生年度申请审核制。建立健全导师的权责机

 制,进一步加大导师和导师组在研究生招生、日常管理、经费使用及论文选题和毕业答辩等环节中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积极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的机制,鼓励以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多元化为目标组成导师组,吸收一定数量的校外、国外的专家学者参加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到 2020 年,学校高水平博士生导师的数量达到 200 人左右,校内硕士生导师的数量达到 900人左右,企业导师达到 400 人左右。

 8、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培养方案体系与鲜明的培养特色,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淘汰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三五”期间,每年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 5-6 篇,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10-15 篇。

 9、加强继续教育。秉承服务区域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宗旨,强化质量导向,健全项目开发、课程设计、教师选聘、教学评价等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继续教育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规范成人教育管理,培育学校继续教育特色品牌。

 10、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管理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

 11、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校院两级、全员参与、覆盖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加强自我评估,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把好教学质量关,强化部门、单位、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加强组织协调,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各项工作。实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专业学位授权种类及领域通过河北省及国家的相关评估,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 二 )

 提高 科研 水平和社会 服务 能力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运行模式,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科研评价方法,面向“中国制造 2025”战略需求的主体方向,着力建设高水平团队,着力提高科研总体规模和质量,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按照“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京津冀区域重大技术需求,围绕产业链布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的基本方针,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的统

 筹规划,发挥好学校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各学院(学部)的作用,凝聚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构建“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成果推广-创新产业孵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2、创新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国防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指导作用,聚焦京津冀区域和行业产业技术需求,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的整合,统一管理,重点投入,新增建设 1-2 个国家先进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建设 1 个国家先进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和 3-4 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建设和管理,确保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依托科技平台,改革阻碍交叉协同研究的制度约束,建立交叉和协同研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3、改革科研评价方法。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的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针对研究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研究项目等不同对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

 4、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围绕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超前部署和择优培育,着力提高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构建大团队、形成大平台”实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科技奖励、到校纵向科技经费和高水平论文等数量,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产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成果,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十三五”期间,实现 50%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与地方和企业的对接转化,到校横向科技经费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

 推进国防科技条件保障体系建设,着力争取承担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启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拓展国际视野,聚焦中国和区域问题,强化理论创新,形成对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争取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的突破。

 5、进一步提升对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抓牢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发挥好省市部共建平台的作用,积极建设并依托三地工大“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进一步深化与京津冀区域高校的合作,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开展智能制造装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根据京津冀空间和功能规划,在区域内布局建设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分院,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校京津

 冀发展研究中心的优势,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智库,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前瞻性、现实性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一批有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各类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做出贡献。

 6、完善科研经费执行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风险防控机制和监督体系,建立科研、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行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逐级问责和倒查机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有效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7、构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众创空间建设,设立学生创新创业资助经费,对学生中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助。鼓励科研人员开设研究性、探索性、项目化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将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探索将本科生毕业设计周期扩展到整个专业学习阶段。

 建立重点科研平台、国家级项目结项、获奖成果的学术报告制度。依托校内外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集中力量孵化培育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师生进入大学科技园创业。

 ( 三 )

 提高 学科建设 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分类建设和重

 点支持,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培育建设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学科,扎实建设基础学科;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积极培育交叉学科;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绩效管理。

 1、优化学科布局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品牌学科优势明显、特色学科特色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力强的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布局。面向“中国制造 2025”战略需求,以支撑国家和京津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引领学术发展能力、彰显学科实力与水平为目标,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体方向,依托现有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资源,遴选确定 3-5 个重点学科、10 个左右重点培育学科进行集中支持,培育学校的品牌学科和特色学科,确保 2-3 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到 2020 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有 5 个以上的学科排位达到前 30%,并实现 ESI 前 1%的学科突破。

 2、扎实做好基础学科建设。以提升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及服务能力,完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目标,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力学等学科,建成一批扎实且具有服务工科特色的基础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形成学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良性互动的学科体系,提升学校学科整体建设水平。

 3、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为目标,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努力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创新设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建成多个有利于学科交叉融

 合的载体和平台,并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机制体制。

 4、不断深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与保障体系、提高学科投入产出效益为目标,初步建立起科学先进的学科建设管理理念和模式,形成规范合理的学科资源投入配置机制、学科评估考核与激励机制、学科目标与过程管理机制等系列制度和运行良好的管理体系。加强学科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建设成效差或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不大的学科不再进行支持,将具有发展潜力成为新增长点的学科列入重点建设计划。

 (四)

 培育工大特色文化

 “十三五”期间,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品位,发挥好文化育人作用,以文化引领凝聚学校发展的正能量。

 1、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生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2、秉承“工学并举”办学传统,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文化活动,着力营造求真务实、尊师笃学、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

 3、制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加强学校学风建设的办法,完善学校科研学术规范,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

 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彰显大学精神。

 4、丰富校园建筑、设施的文化内涵,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品位。继续加强校史馆建设,进一步丰富展馆内容,呈现一个全面、真实、感人、励志的工大发展史,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 五 )

 提升 国际化 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校国际化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完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国际教育学院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

 1、完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机制。合理划分职能部门和学院工作职能,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学院在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工作中的作用。

 2、扩大合作办学规模,深化合作办学层次。加强国际教育学院建设,在优化现有各类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欧美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拓宽专业领域,开拓新的生源渠道,重点推进与新西兰梅西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美国BU、FIU 等高校合作办学,增加与美国、英国合作办学项目 2-3项,与新西兰梅西大学争取成立信息技术学科的中新联合学院,到 2020 年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班在校生达到 1000 人规模。建成一所实质性合作办学机构,在南非申办建设孔子学院 1-2 所并实现正常运转。

 3、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利用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

 项目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招生渠道,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交换生到校学习。“十三五”期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 500 人,其中学历生比例不低于 40%。

 加强留学生专业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加强留学生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形成全英文的留学生教学和指导体系。积极推进留学生成班级建制的教学模式。建设留学生公寓,改善留学生在校生活条件。

 4、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支持在校学生特别是博士生和硕士生赴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我校学生与国外大学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短期互访交流学习活动,逐步扩大有国际学习交流经历学生的比例。“十三五”期间,每年选派 10 名在读博士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每年到国外交流学习学生数量达到 200 人次以上。

 5、加强教师国际交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加大专任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交流支持力度,到 2020 年具有留学经历(半年以上)教师数量达到同类高校较好水平,优势学科达到 60%以上。定期组织管理干部出国学习、交流活动,着力提高管理干部的国际化视野和管理服务水平。

 6、加强引智工作力度。加强与京津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外籍专家和语言类外教等智力资源的共享水平。积极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来校工作或讲学,外籍教师中长期语言外教达到 20 人以上,专业外籍教师覆盖全部工科和工商管理等学科专业,外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同类别高校水平。申报外籍

 高端专家项目 10 项左右。积极主办、承办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 六 )

 加强 人才队伍 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工投身学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完善学校人才引进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学院、团队的积极性,依托国家、河北省、天津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分类制定人才引进标准,明确引才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加大选才引才力度。全面实行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制度,规范引才审核程序和工作规则。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社会同行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提高学院在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中决定作用。

 2、实施“元光学者 1312”人才建设工程。未来 10 年,设立“元光学者—领军人才”岗位,引进、培养 10 位左右国外机构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元光学者—杰出人才”岗位,力争引进、培养 30 位左右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在本学科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青年学术带头人;设立“元光学者—青年骨干学者”,引进 100 名

 左右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和青年教师,作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后备人才重点扶持培养;设立“元光学者—青年骨干教师”岗位,培养 200 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具有扎实的研究积淀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大培养支持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十三五”期间,完成人才建设工程任务的 50%左右。

 3、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派 100 名左右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在站博士后规模,进一步完善博士后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博士后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蓄水池作用。引进或兼职引进 100 名左右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以加强与产业企业联系,提高学校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结合学校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依托重点科技平台、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到 2020 年,力争新增 2 支团队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建设行列,新增 3 支团队进入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行列,培育 20 个左右能够直接服务冀津产业发展、承担重大项目、产生重大成果的科技创新团队。

 5、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强化培养、积极引进,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到 2020 年,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 70%左右。通过完善、实施师资

 聘用制度,调整专任教师的职务结构,使教师的职务结构更好地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时补充中青年教师队伍,使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鼓励教师到外校攻读学位,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

 6、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不断改进干部选拔、管理、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严谨、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加强专职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构建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推进专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教师和管理干部兼职担任辅导员。

 7、建立完善教职工管理机制。深化教职工聘用、考核、激励、流动、发展等机制改革,建立“标准明确、权责清晰、评价公正、流动有序”的教职工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突出岗位职责导向,面向教师设置教研、教学、研究三个岗位系列,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鼓励各系列教师立足本岗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8、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为基本原则的校内分配办法,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多元薪酬体系,在整体提高教职工待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的二次分配职能和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

 ( 七 )拓展用好办学资源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拓展用好办学资源方面的主要思路

 和目标是:依法依规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改革房屋、水电、仪器设备等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北辰校区基本建设和红桥校区学院的搬迁工作;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1、依法依规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经费支持。提高服务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河北省、天津市和国家的教育经费、科技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其他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依规努力提高教育事业等收入的增长幅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企业出资、捐资办学。发挥校友会、基金会等各方积极作用,争取海内外各界人士、校友和机构的支持。调动学院积极性,通过开展社会化培训等服务增加收入。加强和规范校办产业管理。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体系,实现收支规模协调增长。

 2、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提升学院在财务运作上的相对自主权,逐步实现全成本核算机制和绩效拨款制度。建立健全财政专项经费申报和使用的协调机制,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的申报和使用,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财经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控制体系。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房屋、水电、仪器设备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学院用房、水电等资源使用标准体系,科学调节公有用房,实施公房、水电有偿使用机制。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

 共享运行机制,加强公共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实施绩效考核,提高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水平。统一国有资产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全面落实政府采购。

 完善教师周转公寓使用管理制度。按照“有限租期、市场定价、租补分离、阶梯定价”的原则,健全实施教师周转公寓使用管理制度。

 4、基本完成北辰校区新增学院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博士教师公寓、学生宿舍、体育馆和游泳馆等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基本完成红桥校区学院的搬迁工作,充分利用红桥校区腾出的办学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建设。

 5、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着力加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成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新一代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信息化体系,实现与天津各高校的统一认证、与天津高教系统的资源共享,建设学校“信息中心”、“网络学习资源中心”和支持跨学科科学研究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技术服务体系,建成高度集成、运行有效的信息化系统,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6、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分离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明晰经营性或保障性的功能,优化后勤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新型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做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作,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节水节电,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校园、美丽校园。

 (八)强化依法治校、依章办学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落实依法治校、依章办学方面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健全、规范、协调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

 1、以学校章程统领依法治校工作。落实依章办学,开展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清理工作,完善教学科研运行基本制度、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健全、规范、协调的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提供制度依据。

 2、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校办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校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完善学校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保证行政组织系统的执行效率。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健全和维护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民主党派等各组织在学校治理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规范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渠道和机制。提高服务校友的意识和水平,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深化校务信息公开,提升办学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3、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牢固树立起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建立起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学校的办学行为、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切实尊重保护师生权利。

 4、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着力提升教职工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尽职履责的能力,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依法健全校内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规范校内师生申诉和调解制度,健全安全管理和突发事...

推荐访问:河北 工业大学 规划纲要
上一篇:财务劳动合同范本2篇
下一篇:科技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