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理学有关分析与事例

来源:英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与心理学有关的分析与事例

  “运用‘心理画像’,能比较迅速、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这是促使我不停研究这一学科的动力。”41岁的徐俊文说,自打迷上犯罪心理学后,他就开始钻研理论著作,到宜昌、孝感等地,深入刑侦一线调查。

  1月23日,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发生一起“双尸案”:64岁的婆婆王某死在客厅,66岁的爹爹万某死在房间。

  万某夫妇生前无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不与人发生冲突;生活非常有规律,早6时起床,晚8时睡觉,无仇杀、情杀的可能。万某过去从事贩卖水牛生意多年,有一些积蓄;婆婆在家纺纱织布,卖布也存了一些钱。但夫妇俩没有将钱存入银行,而是用来放高利贷。刑侦人员从其家里发现借据50余张,计18万余元,故初步断定,作案人入室行凶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抢钱,二是曾经借贷的人试图取回借据。

  徐俊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作了分析:此案发生在深夜,无撬门、扭锁痕迹,系老婆婆开的门。可见凶手与被害人比较熟悉,可排除流窜作案的可能。

  警方围绕与死者有借贷关系的人及急需用钱的人进行排查,很快将万泉锁定。

  万泉,33岁,已婚,与死者万某是邻居。案发前几天,万泉在打牌时,万某找他要债。万泉说:“我总是要进棺材的,没有钱还。”随后,有人看见他连续几晚总在被害人门前转。更可疑的是,案发当日凌晨,万泉家里传出不明不白的哭声。警方“收网”后,万泉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经查,万泉的同伙叫万胜。两人于23日凌晨零时许来到万某家,万泉以借钱为由把门叫开。婆婆王某开门后,还没说两句话,万泉示意万胜动手,酿造了血案。两人共抢得现金260元,银元若干。

  因犯下命案而心神不宁的万泉回到家中后,自言自语地说:“都死了,都死了……”妻子得知后,与他一起在屋里哭了很久。

  徐俊文说:嫌疑人的犯罪动机非常典型,受害人有钱,平时为人友善,也无不良嗜好,嫌犯杀人劫财的意图非常明显。并且,嫌疑人在犯案前后存在着异常行为,无异于“供认”自己为凶手。

  “搞‘心理画像’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是一件非常复杂、枯躁的工作。但并非神秘莫测,这其中自有乐趣和曲径通幽之美。”徐俊文信手拈来几个案例。

  一天,有人在京山向阳坡村向阳湖的中央,发现一具尸体。正当侦查员准备将尸体从湖心拉上岸时,突然传来一个妇女的哭声:她说湖中的死者是她的丈夫。妇人悲痛欲绝,围观者无不同情。但警方却怀疑这个妇女有重大作案嫌疑:死者在湖中央,视力极好的人也难以辨认其容貌,况且该妇人患有眼病。破案后,凶手果然是该妇人。徐俊文说,犯罪嫌疑人的“超前反应”,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纯属欲盖弥彰。

  湖北一地级市一度频发盗窃汽车案。侦查员在地图上将汽车失窃地点一一标出,发现失窃点呈扇形分布,中间则为空白。根据犯罪分子“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心理,警方将排查范围缩小到扇形的中心地带。经努力,将盗窃汽车的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现代城市里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益智能化,案件侦破难度加大。“心理画像”有助于案件的侦破。“这一技术还在发展、完善中,我的目标是让一线的侦查员都能掌握这一本领,狠狠打击犯罪分子!”徐俊文自信地说。

 “而且,心理痕迹是客观的,越想遮掩,暴露得就越彻底。我不担心犯罪分子从中学到反侦破技术。”

  据悉,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犯罪“心理画像”,并应用其矫正作用来教育转化罪犯。或许,以后还会对犯人进行“心理画像”,根据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改造计划;刑满出狱前进行心理鉴定,如果其恶习仍存,即使把他释放,也要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音乐为什么可以治疗?音乐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回事呢?据实验报道:音乐能够调节人的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对神经有镇静甚至镇痛的作用;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现代音乐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应用音乐来治疗情绪和行为障碍,使人格健康发展。

  音乐能通过音响的作用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失去平衡的心态重新获得平衡。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音乐对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的音乐能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变化、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无论是喜、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它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一般人的听觉十分分敏锐,因此,音乐具有最为自接、最为强烈的情感引发作用。人们通过接触音乐,即能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心理能产生一种比其它艺术更强、更深刻的感染力和影响人(影响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音乐治行就是运用音乐这一“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殊性,让患者通过接触音乐活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变化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人的情绪活动不仅与大脑皮层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内分泌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丘脑下部和边缘系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边缘系统是调整人体内脏器官活动的最高中枢。因此,能引起人们积极情绪的治疗音乐,就能改善和加强人的人脑皮质、边缘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等功能,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增进人体各种内脏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以上,就是音乐对人的情绪、情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同样,音乐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音乐治疗本身就是包括欣赏、演奏、演唱等多种形式的一项有结构的活动:(1)当患者参加音乐治疗活动的同时,他实际上已进入一连串的有组织、有规律的活动之中。音乐,就乐曲本身来看,它是个有规律性的整体结构,乐曲有其固定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患者参加音乐治疗活动,就需要学习,需要自始至终注息乐曲的全貌。因此,患者必须精神集中,才能通过参加音乐活动来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那些精神病、神经病和弱智者所缺乏的。(2)在参加练习的同时,患者还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乐曲在时间上有规律的持续活动,以逐步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3)通过参加音乐治疗活动,能使患者将注意力放在他所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他残缺的地方,久而久之,就能给患者闯出一条成功之路,从而建立自信心,并逐步恢复认识及接受自我。(4)智力或身体有残缺的人,一般都缺乏适当的社交活动。这是由于自身的残缺而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或是缺乏社交的技能以致不愿或不能与人交往。音乐活动(例如参加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能将人们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这样,患者就能借助音乐与别人有初步的、非语言的沟通,进而达到语言的沟通,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

  音乐能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科学家们曾研究过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发现一根听神经纤维只接收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以及其它器官的活动。由于人体的神经和感官都有一定的振动频率与生理节奏。而音响也有它自己的振动频率与节奏,假如外部音响的振动频率、节奏与人体内部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一致时,当音响传入人体之后(音响能透入人体被吸收),就会引起一种共鸣(或称共振)反应,从而激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使人体原有的能量动员起来,由静态变为动态、所以说,音乐中旋律的刚劲与柔美、节奏与节拍的长短与轻重、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强与弱、音区的高与低等方面的不同,分别表现为镇静作用、兴奋作用、镇病作用、降压作用、情绪调节作用等不同的治疗效果。

  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可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地和催眠的作用、例如在术前让患者听轻松的音乐,可以消除紧张感,减轻恐惧不安的情绪。据日本的报导,术中戴耳机听音乐也具有镇静的效果。又如神经衰弱和失眠的患者,听平稳、柔美的音乐,可以消除烦燥和不安情绪,安静入睡。在哮喘病房里播放具有镇静性的音乐,以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比单纯服用药物更好。

  活跃、欢快雄壮、激情的音乐对疼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麻醉的效果、这是由于恐惧、焦虑等情绪会使病阈降低,愉快、兴奋的情绪可使病阈升高的缘故。英国剑桥大学口腔治疗室就曾用音乐来代替麻醉剂,成功地为200多个患者拔掉病牙;德国赫莱尔德体育医院用音乐代替麻醉剂进行了万余例手术;又据美国阿德费大学一则报导,术后病人听轻音乐,其疼痛的比分都明显降低。

  由于音乐有利于消除精神紧张和烦燥不安感,因而对心血管系统发生良好的反射作用,促使血管舒张,紧张度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以及改善心脑供血状况。据实验,所一曲抒情、柔美的乐曲之后,血压可下降10~20mmHs;在候诊室里播放抒情、柔美的音乐,可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防止血压升高。

  音乐能使人的情绪产生变化,它可使淡漠的情绪变为积极;相反也可使积极的情绪变为淡漠。例如明快、活跃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开朗;抒情、优美的音乐会令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激情兴奋的音乐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平稳、柔和的音乐则可使人情绪安静,心平气和等等。

  此外音乐还有调节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作用,例如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尽管都能通过音乐得以充分表达,但从医疗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起到治疗作用的。应该说,多数音乐对不同患者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刺激性过强的,或使人产生恶性反应的音乐则不宜用于治疗之中。例如那些矛盾冲突极为激烈的、时有突强音响出现的音乐,嘈吵、烦人、使人不安的音乐,表现手法过于古怪、荒诞的音乐,旋律性不强而又不美的音乐,旋律、和声、节奏、音响都带有刺激性的音乐,以及格调低下的音乐等等,都不宜作为治疗之用。而那些旋律优美动听、情绪欢快、充满激情、对人具有良性感受、能产生有益联想的音乐,则完全适用于治疗之中。

  音乐为什么能够产生治疗?

  音乐对人的作用在于音乐能够调理人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团体心理治疗,一般是由1~2名治疗师主持,治疗对象可由8~15名具有相同或不同问题的成员组成。治疗以聚会的方式出现,可每周1次,每次时间~2小时,治疗次数可视患者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而定。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

  被他人授受与容纳——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假如不被家人、朋友或他人所接受与容纳,会感动孤苦伶仃,心情无所依托。假如自己有身心上的缺陷而被人拒绝或排斥,更是难受。团体治疗的基本功能就是让参与者感觉到自己被团体里在成员所授受,感到自己是团体里的一份子而感到心安、有所归属。假如是患病的患者,由于“同病相怜”可获得同情与授受。

  交流信息与经验——团体是传达信息的媒介物。通过成员间的交往,可增进患者的内省力、自我理解水平和交往能力。通过角色转变,可看到别人眼中的我,并可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增加对他人和知觉敏感性,学习如何解决冲突。

  享受群体团聚性——有些人自小没有经历过温暖的家庭生活或体会亲近的朋友关系,对于人际关系持有负性的看法和态度。对于这样的人,很需要去尝试正性的群体经验。假如参加团体治疗的成员能经由治疗者的督促,逐渐建立有群体团聚性,能体会到成员相互关心,能团结一致,有共同的利害感,相互帮助,能对人与人的关系持有健康的态度。

  重复与矫正“原本家庭经验”——所谓“原本家庭群体”就是指每个人在自己小时候所体验的家庭关系。因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期体验的群体,称为“原本”的群体经验。由于人与人所经历的家庭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本群体经验。有些人饱受父母的温暖与照顾,经历充满情感与喜爱的家庭关系;有些人却儿时被抛弃、欺负或虐待,存留下来不敢回想或怨恨的过去,特别是心情不稳定或有心理困难的人,往往有不悦的原本家庭经验。

  团体心理治疗的形式非常多样:参与者可以有特定精神科诊断、也可以没有;治疗师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作为观察者;团体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团体治疗或许有特定主题,例如戒酒、加强对精神药物的认识、出院准备;也可以没有固定主题,例如人际互动团体。

  活动团体(Activitygroups): 当病患无法参与以下其他团体时,可以进行这种团体来加强社会技能,例如职能复健团体。

  支持性团体(Supportgroups): 存在主义是支持性团体的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大师May和Yalom认为:人是能够自我反思、超越环境的,这是一种自我意识,如果能够扩延我们的这种自我意识就能提高丰富生活的能力。治疗师所扮演的角色比较接近知识上的卫教,精神病患的家属或许可以从这样的团体中获益。

  问题导向团体(Problem-focusedgroups): 例如戒酒团体。成员彼此支持、尝试辨认阻抗、发展出因应策略。

  动力取向团体(Psychodynamicgroups): 包含所有心理治疗与团体治疗的内涵,希望达到最终的内在改变。强调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认定和发展个人潜能,焦点也在个人内在于人际互动。

  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团体治疗: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是指事先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活动,让组员来实施治疗的团体;非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是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对组员实施治疗。

  封闭式与开放式团体治疗:开放式团体治疗是指组员不固定,不断更换,新组员有兴趣可以随时加入的团体;封闭式团体是指一个固定团体,从第一次聚会到最后一次活动,起组员保持不变,一起进入团体,一起结束。

  同质式与异质式团体治疗:同质式团体治疗指团体组员本身的条件或问题具有相似性;异质式团体治疗是指组员自身的条件或问题差异大,情况比较复杂,如年龄、经验、地位极不相同的人,组员所抱有的问题也不同。

  现代团体治疗主要有三种:心理治疗、人际关系训练和成长小组。心理治疗的重点是补救性、康复性的,组员可以是精神患者,也可以是有心理问题的神经症病人;后两种团体是成长和发展性的,参加者是普通人,目的是为了改善关系,发挥潜能,自我实现。团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学校、企业、军队、监狱等领域,适于不同的人参加。

  1、有动机、想改变,准备好要做改变。

  2、对团体治疗有信心,愿意参加治疗。

  3、有足够的心理成熟度,能反思自己、关注他人,能耐受治疗过程中暂时的不如意。

  1、团体的目标:分为一般目标、特定目标以及每次会面的目标。

  一般目标是指所有团体心理治疗都具有的。例如:减轻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等。

  特定目标是指每个团体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针对住院患者担忧焦虑情绪的“住院生活指导团体”;针对丧亲人士的“走出情绪的低谷”;针对吸烟人士的“戒烟团体”等。

  随集体的发展,每次会面目标也不同。例如:相识、增加信任、自我认识、价值探索、提供信息、问题解决等。

  2、团体的目标具有导向、维持和评估的功能:对团体目标的清晰理解有助于组长选择相关的活动,使团体活动朝一定的方向聚焦。

  3、不同理论指导的团体心理治疗的目标:心理分析团体治疗的目标是协助组员重整人格,自我性格的完善;行为治疗团体的目标是教导组员发展出一套自我管理的办法,从而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有效处理当前和未来的问题;支持性团体治疗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组长为团体营造和维持充满真诚、尊重和共情的氛围,就可以导致组员自我形象和自主行为有所改变。

  观望、揣测治疗师的意思;整个团体处于不确定状态,缺乏结构、没有议题、只有个人目标而无团体目标;病人想表现出最佳行为,表面上试着给建议、协助别人,而自己则小心翼翼、不愿冒险。

  不愿依赖取代原先的依赖;对治疗师失望;表现成员间的冲突与竞争,会有挫败感与愤怒情绪(表现为不准时或缺席),成员间会出现粗话、攻击、嫁祸及不耐烦等;病人会表露负面情绪,试探团体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士气低落及失望是团体必须付出的代价,是迈向成熟健全团体治疗的必经之路。

  对治疗师有了更符合现实的看法,不认为他是万能的;成员问的冲突消失,「相互靠拢」取代「相互排斥」(我能否跟其它人更亲密靠近?);团体表现出更大的信任、分享(分担)以及自我揭露。此时所表达出来的负面情绪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充满支持力量架构的脉络中所产生。

  1、利他思想:透过其对团体成员的协助而感受到自己蛮好的,或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优点。

  2、团体凝聚力:团体成员体验到的一种「大家在一起」的感觉,即团队(团结)精神。成员有被接纳及不再和旁人隔离开来的感觉。

  3、普同性:成员接收到其它成员也有类似问题及感受,不再认为“只有我才是这样的”,从而降低了紧张不安的感受。

  4、人际学习:成员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观感看法,从而更清楚了解自己问题的本(性)质。

  5、人际学习:团体为成员提供了一定的机会,让成员有机会以一种更能适应的方式和他人关联、交往。团体是成员练习新的行为方式的场所,是一个实验场。

  6、引导指示:透过治疗师或其它成员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给予建议。

  7、情绪倾泄:成员在团体中将对过去或此时此地发生状况的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情绪得到缓解。这些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哀愁等,而在过去这些是很难或不可能让它释放出来的。

  8、认同模仿:成员认为他就像团体中另一位成员或治疗师,因而在行为上模仿他。

  9、家庭重现:在团体中重现某些原初家庭的不良经验,并给予矫正重整的机会。团体中新的、有效的经验将取代既往的不良经验。

  10、自我了解:成员尽可能了解到自己行为的机制和起源,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疾病。

  11、希望灌注:成员看到其它人进步了或正在进步中,因而觉得团体是有帮助的,对团体能帮助自己产生乐观的希望。

  12、存在因素:成员最终要接受他必得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事实。

  喝醉酒与催眠之间的关系

  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就是有关喝醉酒与催眠之间的关系。

  历代文人雅士中很少有不会喝酒的,李白斗酒才会诗百篇,刘邦酒后豪迈高唱《大风歌》并传为千古绝唱,曹操煮酒论英雄,周恩来总理外交风云中离开了“茅台酒”恐怕就少了“中国特色”和周恩来式的个人魅力……看来饮酒的确能激发灵感。

  催眠是心理治疗当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手段,通过催眠可以知晓潜意识的内容,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才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一说。通过潜意识层面来讨论问题,引导病人。并在意识层面获得一定的认知。就可以改变病人的一些认知偏差。但毕竟催眠不是人人都能被催眠的,而且催眠实施也比较复杂。解除催眠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所以还是具有局限性的。

  好了,为什么我要谈到喝酒呢,这就要从最近的一部电影《宿醉》说起。这部电影讲到三个伴郎和即将举行婚礼的新郎在拉斯维加斯的单身聚会中大醉一场,结果醒来后,新郎不见了,房间里多了一只老虎和一个婴儿。然后大家由于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所以通过现场的一些证据在一步步探查喝醉酒后所做的事情。现在就要讲到我们的正题了,很多人都认为酒后吐真言,很多人喝醉酒后都说“我没醉,我没醉,我最清晰了”并且多数醉酒的人在醒来之后都忘记了最后发生的事情,由此大家肯定会觉得和催眠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处吧。

  首先是催眠,倾向于用大脑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的巴甫洛夫学派对催眠现象的机制另有见解。他们认为,催眠是一种大脑皮质部分性抑制状态,更具体地说,催眠师发出的不断加强的暗示在被催眠者的大脑皮质形成了强烈的兴奋中心或者叫作兴奋灶,由于兴奋在大脑皮质某些部位的高度集中,因此会对其周围部分产生强烈的负诱导,并引起周围部分的广泛抑制。在被催眠者的具体表现方面,就是只有和施术者的言语指令有关的部位才能保持清醒,才能按施术者的要求作出反应,而大脑皮质其他部位相对处于无反应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施术者发出的信息是为了医疗目的而精心策划的,这样的信息自然会比平时更易被病人所接受,并遵照执行。歇斯底里性瘫痪患者在催眠状态下接受了医生的指令,说是肢体已受到有效的治疗,已经能动了,于是便遵照执行,瘫痪便消失了。

  催眠的机制是暗示。西方学术界通常认为,催眠是一种经由诱导而发生的心理分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比平时更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心理影响。心理分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除见于催眠时外,还可见于像歇斯底里或多重人格这样的心因性精神疾患。在分离状态下,整体的和谐的心理活动被分离为不同的意识层次,这样一来,各个心理过程之间就不能像平时那样的互相沟通与互相协调,而是相互离解,相互隔绝,各自为政了。以歇斯底里性耳聋为例,这种患者的整个听觉系统从耳部直到大脑额的都并无任何器质方面的毛病,其所以听不见,是由于听觉信息的接受与分析是在较低的意识层次里进行的,本人觉察不到,“意识”不到;而其他的精神活动;则仍然保持着平时的意识水平。另一方面,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在心理分离状态下,由于有的外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是在较低的意识层次进行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在当事人觉察与意识不到的状况下输入的,这些信息就比平时更能发挥影响力,更容易被当事人所接受并遵照执行,这就是催眠治疗的机制所在。就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催眠就是进入潜意识。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催眠就是通过激发潜意识来突破意识状态。

  醉酒,医学上通常称为“酒精中毒”或者“乙醇中毒”,是指由于饮酒所致的精神障碍。可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所谓生理性醉酒,是指由于饮酒过量而引起的一种对酒精的中毒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动、注意力涣散、判断力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因为酒精可以抑制人的神经中枢,表现严重的近记忆力障碍、遗忘、错构、虚构及自知力丧失,并常伴有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那么这有没有可能竟然潜意识状态呢?

  庄子曾用醉者不为外物所伤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一旦知觉模糊,就能更加接近大道。他说:“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达生》)庄子的这番论述,其中很有值得我们珍视的地方。现代心理学表明。人一旦醉酒,便会因情绪过度亢奋而导致意识的昏蒙迷幻,这时潜意识就会迅速淹没理智而使他不再意识到外物正伤害着自己,因此伤害也就可以大大减轻了。庄子所说的“神全”,便是指这种不识不知的潜意识状态。而醉者坠车“虽疾不死”,正说明了这种潜意识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

  但在庄子看来,与“酒者以沈湎迷其知”(江遹语)相比较,“冥于自然”(成玄英语)而“藏于天”者则更加符合大道“自然无心”(郭象语)的基本精神,因此《庄子》中涉及到这方面的文字就更多了。

  现在看来如果喝酒就能达到潜意识状态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心理治疗又可以增加一种新的方法。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方便,而且还可以控制程度的方法。当然我现在只是一个猜想。希望能有更详细的统计学数据及其他科学的论证来揭示两者的关系。

  最要,不可否认的是,过度饮酒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有严重危害的。引用一句广告词吧“XX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精神分析在中国

  三十年前初识精神分析,立即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折服。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日本人写的《青年心理学》,里面提到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心理防御机制,我马上联想到《西游记》,猪八戒就是本我,孙悟空就是自我,唐僧就是超我,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人格面具理论。

  当时觉得,精神分析来自西方,讲到很多希腊神话,不太适合中国人,需要做一番“本土化”的工作,于是对中国神话进行研究,找到了中国的俄狄浦斯,一个是哪吒,一个是沉香。哪吒杀父,沉香恋母。

  与俄狄浦斯不同,哪吒杀父不成,这是因为父亲李靖得到神仙的支持,拥有了法力无边的玲珑宝塔。玲珑宝塔是男性的象征,代表父亲的威严。可见中国的父权太强大了,哪吒无可奈何。

  其实中国神话里有许多哪吒式的英雄,他们反抗父权,但最终遭到镇压,他们是夸父、刑天、蚩尤、共工。

推荐访问:领导干部有关事例 事例 心理学 分析
上一篇:六、安全检查
下一篇:【精品】康复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