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监测仪器改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英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

 交通监测仪器改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MACRO 泓域咨询

 报告说明

 交通管理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公路交通管理和其他交通管理。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之中,随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建设等政策规划的实施,交通管理行业正向物联网、高清图像、人工智能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与安防的深度融合,促使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涌现,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66849.65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52721.2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8.87%;建设期利息 1063.2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59%;流动资金 13065.13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9.54%。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1378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110272.83 万元,净利润 16868.83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9.77%,财务净现值 1967.05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5.87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综合判断,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有利,将通过全面的调整、转型、升级,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创新功能不断强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报告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第六章

 建筑物技术方案

 第七章

 原辅材料分析

 第八章

 工艺技术及设备选型

 第九章

 环境影响分析

 第十章

 劳动安全评价

 第十一章

 节能分析

 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

 第十三章

 进度计划方案

 第十四章

 项目投资计划

 第十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

 项目招标、投标分析

 第十七章

 风险评估

 第十八章

 项目总结分析

 第十九章

 附表

  附表 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建设投资估算一览表

 附表 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附表 4: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5: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 6:项目总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附表 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 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 1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一)项目名称

 交通监测仪器改建项目

 (二)项目投资人

 xxx 有限责任公司

 (三)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待定)。

 二、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

 2、选择成熟、可靠、略带前瞻性的工艺技术路线,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3、设备的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用地;

 4、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积极推进“安全文明清洁”生产工艺,做到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和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注意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可操作弹性;

 5、形成以人为本、美观的生产环境,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6、满足项目业主对项目功能、盈利性等投资方面的要求;

 7、充分估计工程各类风险,采取规避措施,满足工程可靠性要求。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3、《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

 4、《现代财务会计》;

 5、《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6、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法规、规划;

 7、项目建设地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

 8、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及相关数据;

 9、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

 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本报告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概况、市场需求预测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计划、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依据。

 五、项目建设背景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源头,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国防建设、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制造 2025》强调: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进入“十三五”以来,《“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均对仪器仪表、测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扶持和鼓励政策。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推进,将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除了能引导传统智能交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向纵深、智

 能化方向发展之外,还助推了各系统之间的横向融合,激发出更多的智能化应用,各系统间的数据融合共享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综合判断,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有利,将通过全面的调整、转型、升级,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创新功能不断强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六、结论分析

 (一)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待定),占地面积约 143.37 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交通监测仪器 250000 套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4 个月。

 (四)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66849.65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52721.2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8.87%;建设期利息 1063.2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59%;流动资金 13065.13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9.54%。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66849.65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 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5149.65 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21700.00 万元。

 (六)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37800.00 万元(含税)。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10272.83 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6868.83 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9.77%。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87 年(含建设期 24 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2995.74 万元(产值)。

 (七)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95579.90

 约 143.37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113740.08

 容积率 1.19

 1.2

 基底面积

 ㎡

 57347.94

 建筑系数 60.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50.97

  1.4

 基底面积

 ㎡

 57347.94

  2

 总投资

 万元

 66849.65

  2.1

 建设投资

 万元

 52721.23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46141.54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5047.49

  2.1.3

 预备费

 万元

 1532.20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063.29

  2.3

 流动资金

  13065.13

  3

 资金筹措

 万元

 66849.65

  3.1

 自筹资金

 万元

 45149.65

  3.2

 银行贷款

 万元

 217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1378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110272.83

 ""

 6

 利润总额

 万元

 22491.77

 ""

 7

 净利润

 万元

 16868.83

 ""

 8

 所得税

 万元

 5622.94

 ""

 9

 增值税

 万元

 5062.29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5035.40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5720.63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39400.08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22995.74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87

 含建设期 24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9.77%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967.05

 所得税后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一、产业发展情况

 1、有利因素

 (1)政策扶持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源头,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国防建设、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制造 2025》强调: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进入“十三五”以来,《“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均对仪器仪表、测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扶持和鼓励政策。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推进,将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需求稳定

 2015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 2020 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2015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 年 8 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建成并完善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天地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强化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检定维护,确保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提高数据质量。相关规划的实施,将为行业提供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3)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相继成熟,仪器仪表行业也迎来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仪器仪表行业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行业向高精尖及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设备更新换代会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仪器仪表行业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进一步扩大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行业技术进步拓展了应用领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不利因素

 (1)技术与人才短板

 仪器仪表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人才、技术经验还是研发设备等方面,国内企业目前都相对落后。

 (2)部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仪器仪表行业上游硬件行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市场大多被德国西门子、瑞士 ABB、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外资企业占领;部分核心部件,如分析模组和传感器,国外公司还处于垄断地位,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挤压行业利润。

 二、区域产业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区推动转型发展契合发展大势。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宏观形势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我区发展将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从自身来看,我区仍处于产业培育的“关键期”、社会稳定的“敏感期”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重构支柱产业体系任重道远,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创新要素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突破,维护安全稳定压力较大,保障和改革民生任务较重。

 三、项目承办单位发展概况

 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公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

 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公司将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

 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

 四、行业背景分析

 (1)行业概况

 环境质量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质量监测和噪声监测等;污染源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废污水监测、废气监测等。

 2017 年,我国共计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 56,575 台(套),同比2016 年增长 38.5%。除采样器设备外,其余 4 大类产品的销售量均比2016 年显著增长。其中,烟尘烟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 18,486 台(套),同比增长 22.7%;环境空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 7,162 台(套),同比增长 55.3%;水质监测设备共销售 19,345 台(套),同比增长 86.3%;数据采集设备共销售 9,511 台(套),同比增长 53.6%。在产品结构方

 面,销售量占比大的是水质监测设备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分别占总体市场销量的 34%和 32%。数采仪、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和采样器分别占比 17%、13%和 4%。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统计年鉴数据,环境监测行业收入规模从 2010年 9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223 亿元,复合增速 19%;增长主要来源于大气、水质、工业污染源监测的高速增长。如果按照 16%的增速测算,2019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400 亿元。

 (2)市场规模

 1)空气质量监测市场

 我国空气环境质量状况严峻。根据《2017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7 年,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称“338 个城市”)中,只有 9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 29.3%;23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 70.7%。338 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 2,311 天次、严重污染 802 天次,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 74.2%,以 PM10 为首要污染物的占 20.4%,以 O3 为首要污染物的占 5.9%。其中,有 48 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 20 天,分布在新疆、河北、河南等 12 个省份(部分城市受沙尘影响)。纳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的 74 个实施城市(包括京津冀、

 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地级城市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74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72.7%,比 2016 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

 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建设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能直接带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市场需求。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大气监测方面,适当增加国控监测站点建设并充实监测功能,实现对全国主要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满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考核和评价需要。“大气十条”提出,要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

 2)污染源监测市场

 污染源监测主要是采用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来源、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等,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解决污染纠纷的主要依据。2011 年-2015 年污染源监测重点企业数量复合增速为 4%,自动监控企业数量复合增速为 3%,COD、氨氮、SO2 和 NOX 的增速分别为 10%、31%、22%和 24%。随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方式的转变,预计工业企业的监测设备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 COD、

 氨氮、SO2 和 NOX 的增速分别为 20%、35%、25%和 25%,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市场规模在 145 亿元。

 2016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 2,000 万元)数量共有 37.7 万家,其中生产工艺包含 VOCS 排放的企业共有 23.3 万家,2017-2020 年预计工业园区 VOCS 监测设备需求量超过 10 万台,按照25 万元/台计算,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250 亿元。

 3)水质监测市场

 2016 年 3 月,环保部印发《“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要求将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由 972 个调至 2,767个,其中,超七成监测断面与考评挂钩,地表水监测国控断面数扩容近两倍,“十三五”期间将新建 1,795 个。

 2014 年《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修改稿)》发布,要求 2020 年以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在近期仍需要定位试点监测范畴,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为基本目标,力争到2020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要求在每个县选择 3-5 个代表性村庄,开展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按照 334 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按照 2个地表水监测设备;2,851 个县,每个县安装 6 个地表水监测设备计算,

 “十三五”预计新增地表水监测设备 17,774 个。另外,饮用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备预计每年小幅增长 100 个、50 个,则“十三五”预计新增 750 个。综上,地表水、饮用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备共新增 18,524 个。

 4)环境监测运维市场

 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央上收的环境监测站点、监测断面等,除敏感环境数据外,原则上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2018 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 1,436 个国家空气监测站进行运维招标,2019 年-2021 年 3 年总运维金额 7.2 亿元,市场空间 2.4 亿元/年;对于非国控点,2016 年全国共有 3,750 个监测点位,预计 2020 年末全国将有10,776 个监测点位,2017 年-2020 年全国需运维的点位为 6,000 个,按照每个点位 15 万元/年的运维费用估算,运维市场规模将超过 9 亿元/年。

 (3)未来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系统呈现智能化、网格化融合发展趋势

 根据 2017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

 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

 2018 年 8 月,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要求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 3 千米×3 千米划分网格,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 3,600 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每月对热点网格进行综合评估,选出各城市 PM2.5 月均浓度高、同比去年 PM2.5 浓度改善情况差、环比上月改善情况差的三类热点网格作为预警网格,进行通报。2018 年 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 月起增加汾渭平原 11 个城市,2019年 2 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 41 个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的全覆盖。

 与点状监控有所不同,网格化监控采用新的小型化、微型化组合监测技术,以“全面布点、全面联网”为宗旨,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结合立体监测、移动监测等,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在线监控网格,为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提供决策依据,大幅提高治霾的工作效能,推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2)环境监测设备向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发展

 根据 2017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领域,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氨、重金属、三氧化硫(SO3)等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以及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诊断等技术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

 3)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2015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 2020 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和路线图”。在国家提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概念之后,各地政府相继发布了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相关政策,争取到 2020 年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的目标。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激光/光谱技术促进了大气立体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光学探测和光谱数据解析为核心的各种立体监测技术以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多组分以及实时等优势在大气、环境、气象、空间、遥感以及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光与大气中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形成了多种探测技术,实现了对大气痕量气体、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大气风场、水汽、温度以及多种大气污染成分的快速、实时探测,并通过光波的遥感特性,在地基、车载、机载及星载多平台上对大气多种成分、大气参数进行多维度的探测。

 4)环境监测社会化趋势明显

 “加快转变政府环境监测职能,创新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国家深化环境监测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监测社会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政府将部分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从直接提供转为购买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此外,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催生出环境监测领域的投融资方式的改变,以政府购买数据服务、PPP 模式等提供服务,为社会资本进入环境监测市场,更快地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监测数据辅助决策打开了通道。

 5)环境质量监测进入监测数据标准提升和监测点位下沉阶段

 环境质量监测在经历了监测体系建设的完整周期后,对环境监测数据标准和质量要求开始提升。一方面,2015 年以来,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暴露出篡改、虚报数据等诸多问题,因而规范监测数据、打击数据造假成为监管核心。通过建立惩罚机制加大监测数据造假成本,通过监测事权上收、调整监管体系架构,从根源上避免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与此同时,2017 年以后广西、重庆、四川、江苏等省份陆续出台对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其中提出将强化督察考核结果在干部管理、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中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的紧迫性。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0 年,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另一方面,随

 着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升,环境监测的指标范围也在扩大。早在 2012年环保部颁布的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增了 PM2.5,部分区域实施的指标中新增了 CO、O3,并新增推荐项目镉、汞、砷、六价铬,扩大了环境监测数据的覆盖范围;同时对 NO2、PM10、铅、苯并芘等已有监测指标的合格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2014 年又进一步出台对大气和石化行业的细分要求,提高了对排放限值的规定。

 监测数据质量标准提升的系列措施引发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对可实时传输数据、微型可广泛布局、成本低的小型检测设备的新需求。尤其在 2016 年以后环保监测垂直管理改革将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叠加对地方政府的环保考核压力,催生出网格化监测的需求,各地逐步开展覆盖范围更广、分布更密集的监测网络建设,监测点位下沉趋势明显。

 第三章

 市场前景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1、与上下游行业关联性

 仪器仪表的上游行业主要有光学器件、机械制造、电子通讯、工程材料等行业,下游行业主要涉及政府的交通、环保、气象、食品、药品部门,以及电力、建材、石化、冶金等污染企业。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体现为对采购成本的影响,由于上游的原材料供给充足且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对本行业影响较小。

 下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牵引作用,下游行业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本行业未来发展。

 2、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影响

 (1)上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上游行业基本属于竞争性行业,上游行业的产能、需求变化对本行业自身发展的影响较小。随着国内上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除部分技术水平较高的原材料和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外,本行业所需的多数原材料及部件都可以从国内得到充足的供应。

 (2)下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产品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建设的投入力度,直接影响行业需求。从目前看,上述领域都是国家重点投入和发展的方向,属于基础性民生工程,刚性需求大,政策确定性强,对市场需求有很大促进作用。

 3、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根据核心仪器设备、软件、系统平台的研发、生产能力的不同,行业的具体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以仪器设备及配套软件开发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该类企业具备较强的仪器自主创新和研发、系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和数据服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分析测量仪器。主要从事分析测量仪器研发、生产、销售,同时承接综合性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开展运维、数据服务业务。

 (2)以系统软件开发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该类企业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和系统软件开发能力。主要通过外购硬件、配备自产软件,承接综合性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开展业务。

 (3)以集成安装为核心,进行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该类企业熟悉行业的需求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安装调试和运维服务。主要通过外购硬件、软件,承接功能单一的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开展业务。

 4、行业的盈利模式

 (1)仪器设备及系统生产制造业务

 主要通过以销售自产的仪器设备(系统)取得收入、利润。其主要成本为仪器设备的制造成本、配套软件的开发成本、现场安装调试成本以及运输费用、检测费用等其他费用。

 (2)系统集成及工程业务

 主要通过承接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取得收入、利润。其主要成本为自产仪器的生产制造成本、配套应用软件的开发成本、外购设备(部件)的采购成本、集成材料成本、安装调试与施工的人工成本以及运输费用等其他费用。

 (3)运维服务

 按照运维合同的约定,企业对相关客户的监测设备或系统提供日常运行维护、远程监控、现场巡检等服务,通过保障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取得收入、利润。其主要成本为运维人员的人工成本、工程车辆折旧、零部件更换等其他费用。

 (4)数据服务

 根据服务合同的约定,企业自主投入测量分析仪器和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测量分析数据来收取服务费用;其主要成本包括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以及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等。

 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目前仍存在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弱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行业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较差,高档产品几乎都被国外产品占领,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成套项目中的核心控制系统及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

 二、市场分析

 1、《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完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应急、监察等能力建设力度,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设,推进环境卫星应用。建设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

 2、《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 号)精神,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四)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五)有序放开公益性、监督性监测领域。

 3、《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 2020 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 2030 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4、《中国制造 2025》

 提出工业强基是五个重点工程之一,实施工业强基主要是为了解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落后问题。

 5、《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

 6、《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 年)》

 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气象服务企业和非盈利性气象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和清单,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气象现代化建设。

 7、《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明确提出上收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环保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8、《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

 息技术平台,定期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9、《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方案》

 提出以“国家考核、国家监测”为原则,将分三步完成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上收的方案。

 10、《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2016-2020)》

 提出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

 11、《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提出加快推进交通监测建设,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2、《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13、《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全时监测,提高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

 14、《“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提出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技术水平。

 15、《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提出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构建全社会统筹气象观测、天地空一体、实现“一网多用”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16、《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推动解决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加快监测事权上收,明确各方职责,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7、《“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

 提出 2020 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8、《“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提出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智能交通产业。

 19、《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

 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探索构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网络。结合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综合考虑环境管理需要及经济技术可行性,在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基础上,选择若干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工作机制,研究技术方法体系,针对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来源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和人群暴露途径开展监测,持续、系统收集基础信息,为及时、动态评价和预测环境健康风险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20、《公安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

 提出对“十三五”期间公安科技创新工作整理布局,要通过“421专项”、“221 工程”与“521 计划”的实施取得促进技术与装备应用的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集成化、移动化,提升公安工作智能感知、立体防控、快速处置与精准服务能力,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指挥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安全治理从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变、侦查破案从循迹追踪向精准发力转变。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和质控,按照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关工作。

 22、《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2020年)》

 将用三年时间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排污单位、运维机构三类主体实行全覆盖检查,其中重点检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三角区域、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和造纸、火电、钢铁、化工、城市污水处理等行业。

 23、《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第四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95579.90 ㎡(折合约 143.37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113740.08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x 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交通监测仪器 250000 套,预计年营业收入 137800.00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所选场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特别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性目标。项目建设区域地理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并且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园区坚持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和“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开发道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较好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经过多年发展,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凸现,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大数据、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生物工程等特色产业。

 在环境建设方面,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开发、高标准配套、高效能管理”的思路,遵循“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努力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功能服务,配套条件日臻一流。近年来,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港口、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务服务方面,园区以“放管服”改革为统领,以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为契机,坚持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创新服务内容,全力打造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软环境。

 当前,园区以全新的姿态拥抱世界、面向未来,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开放的举措,全力营造效率最高、程序最简、服务最优的国际化营商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区推动转型发展契合发展大势。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宏观形势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我区发展将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从自身来看,我区仍处于产业培育的“关键期”、社会稳定的“敏感期”和转型发

 展的“攻坚期”,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重构支柱产业体系任重道远,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创新要素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突破,维护安全稳定压力较大,保障和改革民生任务较重。

 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经济增长、发展质量效益、生态环境在省市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比 2010 年增加 1.5 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增加 1.5 倍以上;是到 2020 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环境,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价值充分展现,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改善创新环境,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价值充分展现,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

 大力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积极鼓励企业与京津科研机构、院校开展对接活动,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瞄

 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计划,积极争取和培育实施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使之成为技术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区域经济龙头企业;抓住有潜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精心培育,大力扶持。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一批“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业载体,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着力实施“互联网+”战略,逐步推进互联网科技大市场发展,建立集技术交易、技术经纪、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成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科技合作交流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技术信息网络成果推广服务体系。

 (二)加快人才创新步伐

 制定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扶持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到青县兴业创...

推荐访问:改建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交通
上一篇:年公司财务部上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6月19日早自习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