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思考

来源:英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01 点击:

  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的思考

 [摘 要]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中国的电影音乐经历了萌生、发展、挫折、辉煌的过程,本文从中国电影音乐审美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分析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与审美作用,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

  

  电影艺术在当今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因此,电影音乐为大众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对大众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审美趣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大众这种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反过来推动电影音乐创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当前电影音乐的作用已经不是早期简单的“音配画”,它已经成为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都有完美的音乐在中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作曲家们在创作电影音乐时,除了顾及导演的意图和画面的内容外,还融入了自己对影片内容和思想的思考,使得电影音乐较以前更富有思想性、独立性和欣赏性,较之其他音乐门类更具独特的审美魅力。

  一、中国电影音乐审美发展轨迹

  从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1905)片断,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当时中国电影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从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将戏曲音乐对电影画面进行一般背景性的引用。可以说,当时电影音乐的审美地位在电影中还不是特别重要。

  随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音乐内容主要由当时的流行歌曲和其他选配的伴奏音乐共同完成。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影片中的插曲都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任光的《渔光曲》、聂耳为《桃李劫》所创作的《毕业歌》等。也就是说,30年代前后,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主要以歌曲形态为主。

  进入50年代,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更为丰富,出现了两大现象;一是电影音乐器乐(伴奏音乐、背景音乐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如葛言作曲的故事片《南征北战》(1952);翟希贤作曲的影片《祝福》(1960)等。二是电影歌曲创作(主题歌、插曲等)空前的活跃,如影片《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洪湖赤卫队》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等。这些电影歌曲伴随着许多人从少年唱到成年,代代相传,使电影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奠定了其重要的审美地位。

  “文革”后,随着“第五代”电影人的崛起,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实现了真正的复苏觉醒,其审美特征日趋鲜明。著名的电影作曲家赵季平从1984年第一次为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作曲开始,先后为影片《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作曲。其创作风格多样,创作技巧多端,在《红高粱》中用“音型”性手法,让一组唢呐群模拟呼喊的人声,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主人公敢爱敢恨的性格。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音乐则用京剧曲牌“西皮流水”和京剧打击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秋菊打官司》中,音乐运用了陕北说唱;在《霸王别姬》音乐中则用了流行音乐。[1]

  90年代后期至今,新的创作手法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被越来越灵活地运用。例如在《英雄》中,为了寻求最佳的音效和表达方式,创作者用二胡的弦换在小提琴上,终于找到了介乎二胡、马头琴与弦子之间的独特音色。而电影中小提琴与古琴音乐音色的成功融合,更成为电影音乐的经典片段。

  二、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特点

  中国电影音乐随着导演群体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内容和形式不断演进,其审美也呈现出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合理的审美定位

  要讨论当代电影音乐审美定位的特点,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属性

  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这就决定了它带有先天性与必然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不管电影音乐如何发展,这一属性必然贯穿始终。当代电影音乐当然无法脱离这一特殊的审美属性,所以,它一方面具有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

  2.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形态的特点

  (1)音乐内容指向性具体、明确

  音乐进入电影艺术就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同一时空出现,画面具体、明确的内容仿佛都在对音乐进行着客观说明。因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那样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随意发挥,而要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风格等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在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其内容必须具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从观众的角度分析,一方面,由于音乐被置于影片的特定环境和情节之中,使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与影片内容自然相连,从而产生较为明确和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音乐借助电影的具体内容与情节,让观众通过电影画面,更加准确、直接地把握音乐的内容,强化自身的音乐感受力。由此可知,电影音乐内容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使其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然而,中国电影在20世纪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歌曲泛滥成灾的现象。正所谓“戏不够,歌来凑”,许多歌曲同影片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本毫无关系。可喜的是,许多导演和作曲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追求音乐内容指向性的具体、明确,成为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的重要特征,正如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所说:“最成功的音乐就是当作曲家没有打算超出剧作任务的范围,而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这种剧作任务而写出来的作品。”[2]

  (2)音乐形式灵活

  一部纯音乐作品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演奏(唱)时间上也应保持完整性。而音乐一旦进入电影,它就变得非常灵活,作曲家创作不再遵循纯音乐中运用的曲式结构,而是根据影片的具体需求创作出若干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其结构则根据画面内容与时间的需求进行“变形”发展。电影音乐的这一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导致电影音乐丧失其连贯性,呈现出时间上的间断性。

  (3)音乐创作手法多元化

  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和形式多样,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风格丰富,为了与之相适应,电影音乐需要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等方面不断变化,产生“新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音源被开发出来,给电影音乐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些全新的创作手法、理念的出现,更是为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审美局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以《夜宴》为例,这部电影的音乐是由著名旅美作曲家谭盾担任作曲,片中音乐有一种跨越几千年的时空感,非常的古典和唯美,作曲家使用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乐队编制,特别是钢琴的使用尤其富有特色。在音乐素材的使用上强调了中国民族风格,比如“雅乐调式”以及其他的一些中国古代的调式也时常出现在音乐中。在许多武打场面的音乐中,还使用了中国民族的打击乐器。而且,作曲家在这部音乐的写作中非常强调旋律性,一些歌曲都非常动听。在配器上运用了大乐队与独奏乐器相结合的手法,和声语汇以及现代的作曲手法也使用得很得体。影片中有两个音乐主题,分别来自“片头歌曲”和“片尾歌曲”。做这样的处理既加强观众的音乐记忆,又使得音乐元素集中统一。有趣的是,电影结尾竟然使用了非常现代的摇滚乐,但一点也不显得突兀。[3]

  3.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地位

 众所周知,电影音乐在电影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审美地位。现在,这种地位日趋重要。21世纪的中国电影音乐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个性化色彩和生活气息。作曲家们已不再单纯满足于把音乐作为电影的附属品去填补语言与音效的空白,而是参与揭示影片主题。特别是在制作、出版、发行渠道逐步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电影音乐专辑先于影片本体发行已完全成为可能。

  (二)多方位的审美作用

  在一部电影中,音乐有时只可能发挥一种审美作用,但更多的时候发挥着数种作用,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就预示着音乐在电影中正多方位发挥着审美作用。

  1.剧作审美作用

  巴拉兹指出:“当声音效果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时,声音的剧作意义就变得更深刻、更重要了……这时声音不仅出现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影响整个过程。”他还说,“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4]显然,影片中的音乐作为剧作的一个构成部分,作为一种能直接推动影片剧情发展、概括内容、深化主题的因素,它的剧作审美作用的可能性和深刻性是远远超出于一般声音的。

  2.抒情审美作用

  电影音乐可以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情感、心理的变化等。同时,因为它表达了作曲家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和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观众通过音乐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并唤起对人物的爱憎。所以,电影音乐的抒情审美作用通常在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烘托意境的审美作用

  意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也是世界各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它通过环境、气氛等外界的“景”,表现情绪、情感等内部的“意”,它既具有朦胧美、超越美、自然美等特点,又具有象征美、渲染美、强化美等特点。中外的电影音乐,在营造意境的审美作用上,是异曲同工的。在这方面,当代中国的电影音乐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三、结 语

  电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没有票房的电影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娱乐性、商业性被强调的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下,电影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审美特点尤为明显。随着1997年《甲方乙方》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一批商业性较强的影片广泛使用电子音乐,节奏轻快,曲调上口,常常能留下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虽然未必与影片有关,但却必能因其演唱者的影响力和电影的炒作而相互作用,广泛传唱。电影《大腕》《英雄》的片尾曲由王菲演唱;腾格尔、周迅、张靓颖则担任了影片《夜宴》的主题歌与插曲的演唱。这些商业电影在取得较高票房的同时,也在电影以外开拓出了一片大众流行文化的领域。当然,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流变,是和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文艺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创作理念和技法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中国的电影音乐经历了萌生、发展、挫折、辉煌的过程,走到今日已经向世界展现出了它的独特的审美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

  [2] [前苏联]哈恰图良.影片中的音乐,苏联电影中的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46.

  [3]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78.

  [4] [匈牙利]贝•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139.

  [作者简介] 郭博理(1975― ),女,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音乐美学及音乐心理学。

 8

推荐访问: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中国电影 审美 当代
上一篇:提高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活力
下一篇:基层党建“大走访、大调研、大宣讲、大督查、大整改”活动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