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养生 以静养生

来源:英国留学 发布时间:2019-04-09 点击: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南朝的道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时常保持精神宁静祥和对于养生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服用滋补药物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道:“真人曰,虽常服药物,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修养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所讲的养性之术。道家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能不受或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就能时常以一种豁达开朗、宁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产生巨大的养生效果。对于健康老人的调查也证明,“以静养生”的确是养生的真理。据洪昭光先生的健康报告介绍,他在北京调查了很多高龄健康老人,他们的健康并不是吃得好或钱多。这些高龄健康老人,有的早睡早起,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吃肉,有的吃肉,还专吃肥肉,有的不抽烟,有的抽烟,有的喝茶,有的不喝茶……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心地善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的老人,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是心胸狭隘,脾气暴躁,鼠肚鸡肠,钻牛角尖的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高寿健康老人都是心理平和的人。从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这些健康老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以静养生”的人。
   要实现“以静养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使自己能够从一个较超越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得失、恩怨,能够认识到名利得失、恩恩怨怨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事与自己生命的健康长寿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小矛盾更不值得计较。对于正在为生存而奋斗的中青年人,要他们抛弃名利得失,恩怨纠缠是很困难的,但是,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将名利得失、恩怨纠缠看得淡一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对于已经从为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中退下来而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应该较容易地认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名利得失与恩怨等都是身外之物,是次要的事情,纠缠这些次要的东西,只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摆脱名利得失的纠缠是应该做得到的。在改变人生观的前提条件下,再修炼一些修养心性的功夫,可以进一步增强“以静养生”的养生效果。我从自己的养生实践中体会到,庄子的坐忘功是一种较好的修养心性的功夫。我们将庄子的坐忘功简称为静坐功。静坐功具体的练法是,首先是端坐下来(可以自然坐在床上,也可以垂腿坐在椅子上,两手自然放置两腿上,也可以两手在腹前轻握),然后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将眼晴微闭,意念微守下丹田,然后凝神听自己的一呼一吸,这时如果有杂念产生,不必理会它,继续凝神听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就会进入极宁静的境界。每天用半小时到一小时练习静坐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或治疗疾病都有很大的效果。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我国,随之一种号称“生命在于运动”的“以动养生”的养生学也传入我国,逐渐使许多中国人以为,中国的“以静养生”的养生学是不科学的,应该淘汰。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后期,这种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现代医学与心理学对身心关系的深入研究指出,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能够对人的生理产生巨大的作用。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认识到,一个人如果能常常保持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就能够影响自己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发挥治病与健身的作用。这就强有力地告诉我们,现代身心关系研究的成果,给我国传统的“以静养生”的养生理论提供了科学根据。所以人们不但不应该抛弃这个理论,反而应该将这个传统养生理论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与长寿服务。
   “生命在于运动”是一种“以动养生”的养生学,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播,已经很深入人心,被大多数人所奉行。以致人们一讲养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运动,于是兴起了爬山热、跑步热、做操热、跳舞热……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古人曾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以静养生”的养生瑰宝。
  奉行“以动养生”的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完全排斥“以静养生”的传统养生学。当一些人因运动过度或不恰当而猝死,暴露了“生命在于运动”这种养生学有很大的片面性时,这些人并不去反省“生命在于运动”这种养生学存在什么根本性的缺陷,而只是对“生命在于运动”这种养生学作少许修补。认为这些因运动而损丧身体的人,只是没有掌握运动的度,只要运动适当,“生命在于运动”是绝对正确的。其实,动与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只讲动不讲静,也不能只讲静不讲动,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生命在于运动”养生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它完全忽视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而中国的“以静养生”的传统养生学,虽然将静摆在第一位,但是并不反对动。它只是认为,养生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心性的修养,通过心性修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能够摆脱名利恩怨羁绊,从而使心境能常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第二位是适当的体育运动及服用必要的药物与营养品。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以静为主,动静兼顾的中国“以静养生”的传统养生学,较只强调动的西方“生命在于运动”的养生学更全面,更符合现代身心医学的成果,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推荐访问:静养
上一篇:[秋天需防的三种主要疾病] 三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下一篇:生物钟乱了晚上睡不着 [春节莫乱生物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