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单元知识小结

来源:空姐招聘 发布时间:2021-05-01 点击:

第1单元 归纳总结 重要考点 考点解析 典型例题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在下面的图形中,以一边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柱的是(   ),可以得到圆锥的是(   )。

【解答】 A B 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C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半径r和高h,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2πrh。

(3)已知底面直径d和高h,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πd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S表=S侧+2S底或S表=πdh+12πd2或S表=2πrh+2πr2。

一个圆柱形茶叶桶,底面直径是10 cm,高是8 cm,做这个茶叶桶至少需要用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解答】 3.14×(102)2×2+3.14×10×8=157+251。2 =408.2(cm2) 圆柱的 体积 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柱的体积时,已知底面积S和高h,可运用公式V=Sh。

(2)已知底面半径r和高h,可运用公式V=πr2h. (3)已知底面直径d和高h,可运用公式V=πd22h. (4)已知底面周长C和高h,可运用公式V=π(C÷2π)2h. 4。圆柱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容积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如图,圆柱形钢柱有多高?(单位:cm,结果保留整数) 【解答】 10×30×203.14×(162) 2≈30(cm) 圆锥的 体积 1.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圆锥的底面积,h表示圆锥的高,那么V=13Sh. 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的体积时,已知底面积S和高h,可运用V=13Sh这一公式。

(2)已知底面半径r和高h,可运用V=13πr2h这一公式。

(3)已知底面直径d和高h,可运用V=13πd22h这一公式. (4)已知底面周长C和高h,可运用V=13π(C÷π÷2)2h这一公式,当π取3。14时,也可写成V=13×3.14×(C÷6.28)2h。

(易错题)有一顶圆锥形的帐篷,底面直径约为6 m,高约为3.5 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答】 13×622×3。14×3.5=32。97(m3)
有一个圆锥的体积为18.84,高为2,则底面半径为    。  【解答】 3 第2单元 归纳总结 重要考点 考点解析 典型例题 比例的 认识 1。比例的意义.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比例的项 2。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它有两项(即前项、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
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3.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填一填。

在比例1。5∶2.1=5∶7中,(  )和(  )是外项,2.1和5是(  ),将这个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    )。

【解答】 1。5 7 内项 1.52.1=57 比例的 应用 1。解决问题。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问题. 2.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3。解比例的方法. 解比例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把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程,再解方程。

乐乐家用方砖铺地,72块方砖可铺地面18 m2,用同样的方砖铺27 m2的地面,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答) 【解答】 解:设需要x块。

72∶18=x∶2718x=72×27x=72×2718x=108 答:需要108块. 比例尺 1.比例尺的意义。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1个单位长度表示的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1个单位长度表示的实际距离×图上几个单位长度(单位要统一)。

4。应用比例尺画图。

(1)确定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3)画图。

(4)标出实际距离。

若地图上1 cm表示实际300 km,则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解答】 1∶30000000 填一填. 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 的线段相当于实际距离(  )km,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解答】 40 1∶400000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一看,二算,三画。

(易错题)根据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

(1)将图A按2∶1放大。

(2)将图B按1∶3缩小。

【解答】 上图中的图A’、图B'即为所求。

第3单元 归纳总结 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 考点解析 图形的旋转 1.旋转的定义:物体绕着某一点运动,这种运动现象叫作旋转. 2。图形旋转的方向: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与钟表的指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逆时针方向。

3.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相对应的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

(2)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易错题)填一填。

(1)从中午11时到下午4时,时针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  )度. (2)从5时到5时15分,分针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  )度。

【解答】 (1)150 (2)90 图形的运动 1。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平移、旋转、轴对称。

2.图形变换的应用:一个图案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变换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得到不同的图案。

下列各图中不能通过旋转得到的是(  ). 【解答】 B 欣赏与设计 欣赏的同时,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
(1)用平移的方法设计图案。

(2)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 (3)用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4)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来设计图案。

如图,为保持原图案的模式,应在空白处补上(  )。

【解答】 ② 第4单元 归纳总结 重要考点 考点解析 典型例题 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关联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下表是乐乐打字时的字数变化情况。观察表中的数据,说明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这两个变化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分 1 2 3 4 5 字数 30 65 77 115 155 【解答】 乐乐打字的时间和字数在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增加,打的字数越来越多。

正比例 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那么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买同一本书的本数与所付书费如下表。

本数/本 0 1 2 3 4 5 6 … 书费/元 0 10 20 30 … (1)把上表填写完整。

(2)先根据上表描点,再顺次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正比例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 ①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趋势相同)。

②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3。当两种变量成正比例时,所描出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直线上每个点都代表了与这两个量相对应的一组数。

(3)所付书费与买书的本数成正比例吗? (4)(8,80)这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解答】 (1)40 50 60 (2)如图所示。

(3)所付书费与买书的本数成正比例。

(4)(8,80)这一点表示买8本书,付书费80元钱。

反比例 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那么反比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条件:
①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趋势相反)。

②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一盒糖,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

(1)完成表格。

(2)从表格中可看出,(  )没变。

(3)每人分的颗数与可分的人数是否成反比例?请说明理由。

(4)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0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解答】 (1)20 15 12 10 6 (2)糖的总数 (3)因为每人分的颗数与可分的人数是相关联的量,每人分的颗数×可分的人数=糖的总数(一定),即1×60=2×30=3×20=4×15=5×12=6×10=10×6=…=60(一定),所以每人分的颗数与可分的人数成反比例。

(4)60÷20=3(个)

推荐访问:
上一篇:高二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4.2.2第1课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同步练习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学做一本书|辽海版,(1)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