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印文化艺术交流面面观

来源:空姐招聘 发布时间:2020-08-29 点击:

 中古中印文化艺术交流面面观 诸位老师早晨好,诸位女士先生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中古中印时期文化交流的一些层面。过去大家非常了解,发端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介绍主要是从物质文化这样一个方面,介绍当时印度文化是怎么样对中国社会发生作用的。谢谢大家。

 先请看我们这个封面,这是一件唐代的金银器。金银器上面刻画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图像,大家看看这个图像,既像是鸟雀,又像是花卉,可以说是在造型艺术史上,在设计史上都达到了巅峰。那么这样一种创作,它的源泉在哪里?今天主要是介绍这样一个话题。

 这是亚洲的地形图。古代的亚洲世界是因为高高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将这个大的一个版图划分成几个地理单元,我们看一看,在东边这个地方是黄河长江,南边是南亚印度这样一片版图,在西边,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分成几个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几个文明的单元。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隆起的青藏高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印度和当今的印度概念不太一样,古代的印度泛指是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在现在的阿富汗,这两座山脉以南的广大的次大陆地区。这是印度,北面是高高的山脉,中央是两条河流,一是流经印度本土的恒河,还有流经现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南边是德干高原,这是它的一个地形的形态。

 整体来看,我们看一看南亚次大陆,也就是以印度为中心的一个地域,像一只硕大的牛留下了一滴奶汁,就形成斯里兰卡。这就是次大陆的一个地理形态。

 在《史记》《汉书》之中,将印度称之为“身毒”,“身毒”是一个音译,它是来源于印度河的一个音译。印度河实际上是在现在的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地方。到东晋和南朝的时候,印度的名字在中国的古典文书中就称之为天竺,从此就说是天竺代替了“身毒”。到初唐的时候,著名的求法家玄奘西行,到印度,基于他的考证,认为印度才是正音。从此就是将古来的天竺名字改为印度,印度这个名字从此就是成为中国史书的一个基本的定名。这是印度的这样一个情况。

 在介绍正文之前,先介绍两个著名的文化的先行者,一是东晋的法显,再一个就是初唐的玄奘。东晋的法显,过去因为学界宣传各方面原因不到位,所以大家了解的比较有限,实际上就是法显其人对中国文化的事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的行迹《法显传》记述了中古中段那一段时间亚洲大部分地方的风土和文化,使我们有机会真切地了解当时的那些地方的实际情况。

 法显其人是山西人。早在就是公元 399 年的时候,就开始从长安出发,经过中国的甘肃、新疆,然后到达现在的巴基斯坦,然后继续向南走,到达现在的印度。从恒河的海口这个地方后来登船,从那里到达斯里兰卡,又从斯里兰卡顺海路,到达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从印度尼西亚顺海路回到中国。首尾 15 年的求法的经历。

 在介绍这个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古代印度为什么和现在的印度不同?古代的印度实际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泛指的大的地域。今天我们称之为印度,这是 1947 年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中争夺开来之后,这样一个概念。现在的印度主要是包括恒河流域,还有德干高原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在 1947 年独立的时候,西北这一片就是印度河流经的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就划分出来,还有另外的就是孟加拉这样一个地域,当时称之为东巴和西巴,也就是巴基斯坦。

 那么我们看一看分裂出来的巴基斯坦,这是在 1947 年独立的时候。两个版图不相邻接,所以在 1971 年的时候,再次分裂,分裂出一个孟加拉,一个巴基斯坦,这是现在的一个概念。当时之所以划分出不同的版图,形成不同的国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一个差异。在印度教居主导的这样一个区域,形成了现在的印度。在伊斯兰教主导的区域就形成巴基斯坦,还有孟加拉。

 在介绍古代印度的时候,实际上和现在的印度概念大不相同,通常称之为古印度,是以恒河为中心的这一片地方,还有德干高原,德干高原的北部称之为中印度,就是恒河的上游和中游这片地方。恒河的下游也就是主要是现在的孟加拉国为中心的这样一片区域,称之为东印度。德干高原南面广大的区域称之为南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这片绿色区域称之为西印度。巴基斯坦也就是印度河流经的这片区域,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北印度。现在从地理单元上看,它是西北印度,这就是古印度的这样一个概念。古印度总体的面积大约是 400 多

 万平方公里,分裂之后的印度,我们称之为印度本土 300 多万平方公里,另外的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分裂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当然古印度还包括尼泊尔这样一个广大地区,整个是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这样一个区域,都称之为古印度,这样一个概念。

 下面我们继续介绍法显到印度去的一些情况,我们先介绍他的一些片段,当时他从长安这个地方出发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重要的事件。

 当年法显是因为什么原因出使印度,我们知道就是佛教是由经律论构成一些基本的典籍叫做大藏。法显当时是感慨中国律藏残缺,律藏也就是约束僧团规范,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称之为经藏。如何解释佛所说的经和约束僧团规范的律,叫做论藏。经律论加一块称之为三藏。从各种媒体之中经常听说这样一些概念,三藏法师,三藏和尚,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呼。比如说玄奘精通经典律藏,而且他自己还擅长论藏,就说他是一个著名的三藏法师。

 法显西行的时候,他主要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到印度是求取一些中国当时缺少的律藏。法显其人他出发的时候已经是 60 多岁了。当时怀着那样一种求法的热情到印度去。首先从长安出发了,向西走,出了敦煌,敦煌就是汉文化地区当时的最后一站,再向西走,就进入西域了。当时从敦煌到鄯善,鄯善是一个罗布泊的古国,以前的名字叫做楼兰,在公元前 77 年更名为鄯善,从此鄯善代替了楼兰。从敦煌到鄯善这样一个地方是戈壁沙漠,路中非常难以穿行。

 《法显传》中是这样写的,"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只要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很难保全自己,到什么样的情况,“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那个地方生态极度贫乏,连飞鸟走兽都难以见到,茫茫苍苍地望过去,“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茫茫苍苍的,不知道往哪里走,“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当时之所以能够前行,向哪里走,看看当时以前的行人留下了自己的尸骨作为标识。

 到达鄯善之后,他又向西北走,到达了焉耆,现在焉耆是一片绿洲。到达这个地方,到焉耆之后,然后他又横穿塔克拉玛干,这段路程非常的不可思议,就是今天我们走也是十分艰难,因为路上没有多少食物和饮水,更没有居民。所以我们看看他从焉耆到古代的一个大国就是丝路南道的大国于阗,也就现在的和田。这个地方说是“路中

 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到达于阗之后,在这地方待了几个月,他关于当时的形象。

 之后就从这里向西走,翻越喀喇昆仑山,在中古的前段的时候,尤其就是东晋南北朝,当时中印交通主要是走这样一条路,就是从现在的新疆的南道,从鄯善,经过民丰,到当时的于阗国,再从这里向西走,翻越喀喇昆仑山,这条路比较近便,但是非常艰难,因为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五六千米,尤其是 6000 米的高山大岭,非常难行,但是比较近便一些。因为这条路非常难走,所以到初唐之后,也就是过了 200 多年,后来西行求法和商旅以及使者们就开始走北边,翻越帕米尔,到达阿富汗那边,去印度,所以这条路后来就不再走。

 过喀喇昆仑山的时候说“其道艰岨”,道路非常艰险,“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从山上向下望去,头晕目眩,就说是相对的海拔太高,根本没有地方下脚,下面有一条河就是印度河,当时有人出行印度,怎么走?在印度河的河谷之中,凿了很多栈道,因为路太艰险了,陡壁,开凿一条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山上砸入木楔,然后是横向装入木桩,上面再铺上板子,这样走过去,这就是栈道,但是非常危险。“凡度七百”,就是说走了这样的栈道走了 700 节,过去之后又是面临着滔滔的印度大河,怎么样?蹑悬緪,也就是那种悬梯,这样走过去得非常的艰难。

 从这到达西北印度,到达西北印度之后,法显从这里到达了中印度,也就是当年佛陀活动的地方,从这里面又到达恒河的出海口,从这个地方登船到达斯里兰卡,我们只介绍一些关键的节点。

 当时的斯里兰卡叫狮子国。法显在这块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斯里兰卡在阿育王的时候,也就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的这个时候,阿育王的弟弟将佛教传到斯里兰卡,从此那里就开始有佛教。到法显去的这个时候,已经经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当时斯里兰卡有几座大的寺院,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就是无畏山寺,无畏山寺当时有 5000 僧,另外还有是大菩提寺等等,也是很有名。那么我们看看,当时法显到达了无畏山寺,说这个寺里面有一个青玉像。

 我们这个图片并不是这个像,这个青玉象当时应该是可以移动的。大家都知道斯里兰卡这个地方是产宝石的地方,尤其是蓝宝石,十分的珍贵,非常有名。这个地方有一个青玉像,高两丈多,“通身

 七宝焰光,威相严显”,就说这个像非常的光辉灿烂,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两丈多高的玉像右手掌中有一颗无价宝珠,这是斯里兰卡产宝石的地方。法显这个时候已经离开中国十几年了,他所接触的都是异域的人、异域的风土,当时就是和他一块出发的有四个比丘僧,这四个比丘僧或死或亡或留在印度不回去了,这个时候只剩下他一个人。

 所以他悲感交加,这个时候,忽然他在青玉像旁边见到当时的商人用一个晋地白绢扇供养,白绢我们知道汉地是产丝织品的,产绢,一个商人用汉地的白绢扇,一下子勾起了他的思乡的情绪,“不觉凄然,泪下满目。”因为他在这个地方就说是出来已经是十几年了,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故乡的人,也没有故乡的物,这个时候突然看到商人有晋地白绢扇供养,当时这晋地白绢扇应该是通过海路传到斯里兰卡去,把这个东西供养佛陀。

 他从斯里兰卡又开始搭上了商人的船,向东走,到达印度尼西亚,他是从陆路去,从海路回来的。看看当时东下三天,船就开始漏水了。当时商人因为是一个 200 人的大船,以备不虞,就带了一只小船,系在大船的后面,这个时候不少人担心大船会沉没,于是攀上了这个小船,又担心所有人都上了小船之后,会把小船压沉,所以就把缆绳给砍断了!这个时候大船的商主非常焦急,他命令把所有粗笨的财物都扔到海里面去。法显到印度是为了求取佛经,求取戒律,同时他还画了一些个人像等等之类,他担心商主迫使他把这样一些好不容易取来的经典等等之类扔到海里面去,他一心祈祷观世音菩萨保佑他,把他送到最后的目的地。

 这是从斯里兰卡到印度尼西亚这一段路程是非常艰险,遇到大风,结果船漏。另外一段,他在印度尼西亚北行到达中国这段途中,又发生了一些事情,还是搭上了两百多人的一个大商船,本来是准备从耶婆提,也就是印度尼西亚,到广州,这是最初的这样一个安排。这段路程通常是要走 50 天左右,他走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到一个晚上,突然遇到暴风雨,商人非常恐怖,法显这个时候再次祈祷观世音菩萨保佑他。坐在船上的当时净是一些印度教的婆罗门。在南亚还有东南亚,基本是印度文化影响的范围。东南亚现在称之为外印,是属于印度文化波及的范围。当时的人主要是信奉印度教。他们说,一些印度教的人坐在船上是因为有我们的天神在保护着我们,但是这上面

 坐了一个佛教徒,对他们来看,这是不吉利的事情,也可能是这个佛教徒招致了天人的愤怒。我们不能因为他一个人就是损害了我们这么多人的行程,所以我们不如就是把法显这一个人,他是佛教徒,给他放到海岛上,然后我们再走。这个时候,法显的供养人说了,说你们这样是不可以的。如果你们这样做,那么我到汉地之后,会向那个地方国王报告,你们这样这样不善行为,因为是汉地的国王也相信佛法。这个商人当然是怀有慈悲之心,踌躇半晌,最终还是让法显和他们一起前行了。这一段路程是非常艰难。法显差一点被扔到海岛上去。

 等到天晴之后,再顺便说,在东晋,当时指南针还没有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用于航海,宋代以后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是航行舵手主要是靠天象,也就是天上的星辰,根据星辰的一些方位来确定海上航行的方向。晴天时候,舵手重新看一下方向,原来是偏误了,航向,本来正常应该是走 50 天,结果走了 70 天,淡水粮食这个时候差不多都已经用尽,只好用海水来做饭,每人平均分两升淡水,就是仅有的一点淡水也快用尽了,所以人们纷纷议论说,正常的情况下 50 天就到广州了,我们现在走了 70 天,为什么还没有到?于是他向西北求海岸,结果到达山东的青岛崂山,在这个地方登陆,这就是法显其人的一个行程,非常艰难。

 下面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玄奘,过了 200 多年了,玄奘是公元 629年出发的,到公元 645 年回来的,也就是在唐太宗这个时代,他是西行的。玄奘西行的时候,当时正好是赶上唐朝开国这段时间,天下非常不稳,所以他是偷渡出关。在敦煌还遇到了险,差点被守关人给射杀。他从敦煌出发之后,到达了现在的哈密,从那里又到达了高昌,也就是现在的吐鲁番。当时高昌有一个王国叫麴氏高昌。麴氏高昌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玄奘在高昌国受到了非常礼遇,所以因为得到了高昌王的大力资助,所以后来的一段行程非常顺利。

 玄奘从那块出发,是从陆路出发,经过喀什等等这样一些地方,然后从这块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阿富汗的北部,从这里面进入中印度,然后是循礼了印度一大圈之后,再到中印度,从这里再回国,回国的时候是从西域南道,也就是向东走,翻越喀拉昆仑山,经过和田等等这样一些地方,到达了就是河西走廊,回到长安。

 玄奘是中国古代翻译佛经数量最多的一位译经师,前后翻译了一千二百余件,这是翻译数量最多的一位译经师。

 这是他的基本的这样的一个行程,从陆路去,巡游印度本土,然后到达中印度,再返回中印度,然后从陆路再回到长安。

 玄奘这里我们只介绍一个片段,我们看看就是他当年到达高昌那个时候,当时的高昌王热情地欢迎玄奘,高昌王与玄奘拜为兄弟,玄奘和高昌王的母亲拜为母子。当时他就从高昌那个地方向西出发的时候,高昌王,派骑吏六十人护送他。给他带上 500 批的丝绸,还有 24封书信,他向西走,因为西边那这些地方都属于突厥管辖。高昌国恰好也是属于突厥的联邦的成员。他在向西走的时候就受到了保护,而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玄奘到达印度之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知道就是说他在印度游学前后十五六年,他通晓了当地的文化和语言。当时他到印度的时候,印度主要是盛行小乘佛教,另外除了佛教之外,其他的许多的宗教这个时候也是非常活跃。其中这里面特别列举一个叫做顺世论派,顺世论派是当时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唯物论的一个哲学流派。这样一个哲学是逻辑非常严密,很不容易击破。玄奘到印度的时候,当时的印度非常流行哲学论辩,也就是不同的宗教、同一宗教的不同的派别是非定时的进行论辩争论。

 当时玄奘到达了一个著名的寺院纳兰陀,这个地方当时是外道,当时佛教是把其他宗教称之为外道,认为其他的宗教都不能够寻求到真正的道理,所以把它称之为心游道外,外道。顺世论派就向纳兰陀寺的僧侣提出挑战,当时没人敢应战,这个时候玄奘站出来了,他就说是很有自信心,于是他和另外几个高僧大德一起去应战挑战顺世论派。在当时印度,哲学辩论的时候非常受到重视。

 彼土常法,按照印度的一般的当时的世俗的约定俗成的这样一些办法,如果是论战失败了,就是让他怎么样?骑上驴,屎尿灌顶,公之于众,让他从此之后永远沦为奴隶。而且我们看,在论战前,顺世论派就已经给自己发誓了,说是如果自己论败了,自己把自己的头献给对方。结果是玄奘这个队伍一下子把外道给击败。所以佛教欢呼雀跃。而且玄奘还因为这个事情写了一个著名的论藏叫做《制恶见

 论》,顺世论派的哲学理论称之为制服恶见,这是在当时非常受到重视。

 当时印度的大国曲女国,国王叫做戒日王,当时就是执政了四五十年,在印度建立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家,他说你写了这样一部论藏非常有利,但是多数人都不知道,所以我给你摆一个擂台,在曲女城当时的国都摆了一个擂台,18 天没有人敢于去挑战。巡众唱言,就是说宣言说,支那法师最终取胜,支那法师就是中国的法师,最终取胜,有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事件。这是玄奘在印度取得了这样的光辉业绩。

 玄奘最后从印度返程的时候,国王赠送了他一头大象,这在印度历史上是没有的。国王虽然也是赠各种僧侣赠比丘僧,但是从来没有赠送给大象这样的事情。

 所以后来人们称,这是圣象,胜利之象。玄奘就带着这头大象,最后驮着他请来的经典,还有一些佛像,就一直向北走,一直走到和田。这头大象被累死了,于是他在那里写信给唐王朝,后来再迎接他,回到了长安,这是玄奘这样一个事情。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今天的正题,就是从物质层面,当时印度文化怎么样对中国产生影响。

 第一是一些装饰性的元素,大家看看,这一个非常优美的这样一个瓶花,也就是插花,我们看在这样一个小巧的瓶子上,长出了这样一些非常可爱的侧面观的莲叶,侧面观的荷花,还有上面是莲蓬,两边还垂下了忍冬纹,这是非常精美。

 首先就介绍了满瓶莲花,刚才这样的图像,就是在一个瓶子里面长出了非常丰饶的莲花图象,这叫做满瓶莲花。在古代印度的时候,这样的图像非常流行,因为它代表着丰饶多产,象征着人们期望的丰收这样一种寓意。这种满瓶莲花图像是起源于印度,然后后来是在印度和中国都获得了充裕的发展空间,首先是在纪元前后的印度,当时就是印度佛教文化初步发展的阶段。后来是在五六世纪七八世纪这个时候再一次获得发展。

 这是满瓶莲花。

 先介绍这样几个概念,我们看是中印度,一个是秣菟罗,一个是巴尔胡特,再一个是桑齐,还有东南印度的这个地方,一个叫阿玛拉巴提,龙树窟这样几个地方。这是佛教物质文化,也就是佛教的一些造像等等之类最初产生的地方之一,秣菟罗。在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时候,印度佛教文化就佛教的物质文化就开始出现并发展了,就是阿育王的时候。公元前 565 年到公元前 485 年,佛陀生活的时代,佛陀之后这样几百年的时间,佛教在缓慢的发展,到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佛陀去世之后 200 多年,就出现了佛教的一些造像活动,最初那样一些造像活动就集中在这样一些地方。一是在中印度,一是在东南印度。

 首先介绍满瓶莲花图像。这是在中印度,公元前两世纪,就是说在最初建立的一些佛塔,佛塔的周围有一些窣堵波,窣堵波就是佛塔,也就是周围的一些围栏,这些围栏上刻画了很多的一些图像。

 这张图像内下面就一个瓶子,上面站着一个女神,两头各有一头大象立在莲蓬上,为这个女神在灌顶,这就是一个满瓶莲花,满瓶实际上就是起到水的这样一个作用,它上面承载这样的莲花,上面又是一个拉克希米女神,当时称之为丰饶女神。这个水瓶就是可以说是生命之源,它代表水的存在,莲花就是生命的种子,代表着无限的这样的生机,我们再加上就是这样一个丰饶多产的女神,整体给人们带来一个丰收的希望,这样一种寓意,这是当初出现的这样的图像。这个时候这样的图像广泛的流行,引起就是当时世俗人们的普遍的喜爱和造作。

 我们看看这是在窣堵波的栏楯上刻画的这样的圆形的图案,底下是一个带有装饰的满瓶,上面长出这样一些,除了白莲花,这是白莲花,还有一些红莲花,上面还有一些水鸟。印度在古代在造型的时候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是从商周以来特别注重对称性,但是印度我们看这是一个大体的对称,在对称之中又追求不对称,形成这样一个就说是擅长变化的一个构图。莲蓬之上有一些水鸟在吸引着这样一些甘露。

 另外我们看看这个,在第二窣堵波的这样一个地方,下面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这样一个满瓶,上面长出侧面观的莲花,还有侧面观的这样一些荷叶,就是给人一种就是丰饶的这样一种感觉。

 那么过了就说是一百多年,在中印度叫做桑齐的这样一个地方,这块又创造了另外一个佛教文化的中心,这里面现在还保存着著名的这样一些巨大的佛塔,最初就是在印度流行的佛塔,都是这样一种馒头状,它是和墓葬有密切的联系。在佛塔的周围就是有这样一些围栏,在四周各有这样一些塔门,塔门上就刻画这样一些满瓶莲花图像。我们看看过了一百多年之后,这个时候莲花的造型趋向了多样化,我们见的这样一些就是荷叶都在卷曲的,这是一个新的发展。就像被太阳晒了之后,它就卷起来。另外加上我们看前上面观的莲花,还有一些莲蕾变得丰富多彩。上面拉克希米女神也开始坐在上面,和以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上面我们看看,这是满瓶之上装饰的东西更加繁荣。这个时候在东南印度受中印度的影响,也出现了这样一些装饰图像满瓶,但是它的满瓶更富有图案性。我们看因为这样这样一些莲花和实有的莲花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在东南印度形成这样一种特点。

 那么在在纪元前后可以说是四五百年间,中印度和东南印度满瓶莲花图像到底是什么意图?在满瓶中生长的莲花意味着满瓶是水的载体,承载水的满瓶成为生命的泉源,莲花则是旺盛生命力的这样一个表现。再加上莲花多籽、根系发达,使得满瓶成为丰饶多产的象征表现,这一点学界几乎是一个共识。再者,满瓶莲花图像与丰饶女神拉克希米组合,进一步说明了生殖繁衍的内涵。这在古代印度是特别受到重视。这些满瓶莲花图像几乎是与窣堵波,也就是佛塔相关联,配置在窣堵波的栏楯、塔门或者基坛的这样一些满瓶,经常与富于生命力的植物、动物、夜叉,还有夜叉女,夜叉和夜叉女这都是古代印度的地方的守护神。它本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传到中国之后是具有这个贬义,组合表现,根本寓意在于佛教的繁荣。

 我们再看一看笈多时代及其以后印度的满瓶莲花图像。在公元三世纪中叶,印度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国家叫做笈多王国,笈多王国是印度文化的这样一个高峰,从三世纪中叶到六世纪中叶,这是笈多时代,从六世纪中叶到八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又称之为后笈多,这个时候印度的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这个时候我们看一看它的这样一些满瓶莲花图像继续发展,但是这个时候通常这样一些满瓶是作为柱子的柱脚,也叫柱础,发展。这是一个满瓶上面长出这样一些侧面观的莲花,然后还垂下来,在当时这样很多柱的柱础上都见有这样一种满瓶,这是这个时候的一个新的发展,就像一个大的花篮。和以往不同

 的是,在这个满瓶的两侧垂下了很多蔓草,上面长出了很多曲曲的这样的枝和蔓,是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发展,我们见这是在这个石窟上柱的柱头位置上面有一个硕大的满瓶,上面有这种半圆形的满瓶,垂下这样一些蔓草,这时候的一个新的发展,像一个大花篮,不仅仅是佛教的,在印度教的这样一些柱础上柱头上也都普遍流行。

 这样一些满瓶莲花图像在印度是具有一个普遍的流行这样一个趋势,也就是说它受到特别的重视和人们的喜爱。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中国的这样一个情况,印度的满瓶莲花图像实际上就是说在西晋的时候就已经传入了,但是突然又绝迹。然后在南北朝,伴随着大规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它再一次传入了中国,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的满瓶莲花在南北朝和唐代,这是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我们看一看南北朝这个时候,从印度传过来的这样一种满瓶,我们看看它是作为佛像的台座出现了,这时候主要是流行在成都周围,也就是蜀文化的区域。我们在当地特点的一个满瓶之上,上面长出许多的这样一些莲花和莲蓬来,佛陀菩萨坐在上面,或者是两个佛或三个佛,总之是和多佛这样一个信仰相关联的。

 另外我们看看这样一个满瓶之上还立着站两个菩萨,这两个都是观世音。在满瓶之上长出曲折的莲茎来,上面就说是成为这个大莲花和莲蓬,成为佛像的这样的台座。在这样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莲花化生图像,也就是说在印度本来满瓶莲花它主要是做一个丰饶多产的这样一个象征。但到传到中国之后,净土的这样一种含义增强了,也就是把莲花看成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圣洁的世界。这样一种含义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两个菩萨。

 那么就是说,这样一些在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些满瓶,它往往是和多佛多菩萨相连接的,也就是说,它自身有一种寓意佛教繁荣的这样一种意涵,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同时它这里面又增加了一些净土的含义,这是印度不显著的,在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的方面。

 另外我们看看,在南京这个地方,和成都不太一样,这个地方的满瓶莲花,一开始上面有一些莲花,但是还有一些忍冬这样一些图像,这样的图像它是往往是作为墓葬的画像砖上刻画图像出现。这样

 一些图像从南京出现之后,又影响了北朝,首先是影响到当时北魏的首都平城,也就是现在大同这个地方,我们看就是说这个造型这上面是一个正面观的忍冬,侧面观的忍冬,还有垂下的忍冬,这样的一个东西在大同这地方就出现了,这就是南京影响的这样一个结果,就是当时文化交流造成的。

 另外我们看看这一个典型的,在南京地方出现的莲花图像。我们看在这个非常可爱的一个满瓶上,长出了侧面观的莲花,侧面观的莲叶,还有莲蓬等等之类的,泛着灼灼的光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南朝的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的程度。

 另外在汉水流域,这个时候应该是和长江下游南京这地方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形成了地方性特点,我们看它是两个满瓶上面都长出了这样一些莲花这样一种造型。

 这个大家再看一看,在当时受到南朝的影响,在佛像的背光上,这个地方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满瓶莲花的图像,在满瓶之中长出了侧面观的莲花荷叶,曲曲折折的一周,形成佛像的背光。这是满瓶和这个忍冬、莲花等等之类组合在一起。

 从印度传过来的满瓶莲花图像,一是在长江的中游和下游这个地方,主要是作为画像砖上面表现的装饰图案发展。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成都这个地方作为佛像的台座在发展。到唐代这个时候基本就是集中在四川这个地方,继续作为佛像的台座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朝的时候的满瓶上面没有装饰,但是就说到唐代这个时候,满瓶上出现了这样一些连珠的装饰。从这一点上可以判断,在成都这个地方,唐代的满瓶并不是完全从南北朝演化来的,而是这个时候新一轮的中印文化交流带过来的又一些印度的文化因素,我们看看,就这样一些东西,在这块又再次出现,这是新一轮文化交流的结果。

 在印度流行这样一些千佛化现的图象,就是龙王变现出一个大莲花来,上面分出层层叠叠的许多的莲花台座,佛陀坐上去,我们看这是两个龙王在扶持的一个大莲花,传到中国之后,这种人形的龙王因为没有这样一种观念,它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满瓶,上面也是坐着这样的佛陀。

 大家看看这样一个细部的一个图像,上面是千佛化现,下面是一个大的满瓶,满瓶上还装饰这样一些连珠纹样,这是初唐时期再一次吸收了印度的文化因素形成的这样一种新的图像。

 这个时候和作为七佛的这样的台座,我们看新的这样的满瓶,七佛,这也是作为不同的造型的七佛的台座出现了。

 另外这个满瓶还作为西方净土世界的阿弥陀净土的这样一个佛陀的台座来出现,这个时候它的意义更主要的就是作为一个净土的象征,因为西方净土世界也就是阿弥陀的一个世界,它通常是用什么呢?莲池,荷花,这样一些东西代表净土世界的存在,所以满瓶就取代了水池成为净土的一个象征性的表现。

 我们看这都是净土世界的这样一些图像。这种图像一直连绵发展,我们看这是在莫高窟的这个地方,盛唐到中晚唐的时候流行的这样一种图像,还在继续发展。

 到什么时候?到宋代的这个时候,它就逐渐脱离了印度的满瓶的形态,形成中国的这样一个插花。中国后来之所以流行这样一种插花,它的源头就在印度,就在于这样一种满瓶莲花图像,我们看后来就形成一般化的这样的插花了。这是这样一种图像的由来,本来是佛教的东西,后来在中国的世俗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另外的图像,叫做花鸟嫁接式图像,大家请看封面的这样一个图像,它既像是花,又像是鸟。这样一种图像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是怎么样发展?首先介绍印度的花鸟嫁接式的图像,也就是将植物和动物两种图像结合在一起了,而且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我们知道同一个物类,或者就是一般的物象或者动物或人物,那么同一种东西的图案在拼接的时候,这并不难理解,但是超物类的这样一种结合,这是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首先我们看一看印度,这是在印度笈多时代,也就是在公元四五世纪一尊佛像,大家看这是一尊佛像,这是笈多时代的秣菟罗造像在头光这个地方刻画出这样的图象,一对的鸟雀衔着葡萄,我们看那个鸟雀的这样一些尾羽,就像翻卷的浪花,又像是这种缠枝蔓草。

 那么就是说它的鸟雀和这种植物结合起来了,这是一种全新的这样一个设计,大约出现在公元五世纪前后的印度,在中印度出现之后,又影响到西印度。

 这是在西印度的一个壁画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鸟雀,是动物的鸟加上卷草似的尾羽,形成这样一种新的创造。既是动物的,又是植物的。

 大家再请看这样一个图像,这是在新疆的和田发现的,鸟的前身加上植物的尾羽,这样一种构造,这是一个鸟雀它的头翎它的尾羽都像是这种卷曲的蔓草,这样一种造型这是以前所不见的。和田这个地方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造型,它就是直接受到这样一种印度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来自于中原。这是一个建筑构件。

 在印度出现了这样一种植物和鸟雀结合的图像出现之后,中印度这是菩提迦耶这个地方,鸟的前身加上这种像水涡一样的尾羽,这一对图像,出现之后又传到了西印度,这是在阿旃陀石窟流行的这样的鸟雀的图像,鸟的前身加上缠枝蔓草的尾羽。阿旃陀石窟,鸟雀的尾羽。再传到了南印度。

 还有鸟雀衔着这样的珍珠项链的这样一种表现,这个鸟雀下面完全是花卉的这样的尾羽,衔着这样的珍珠项链。这种图像又从中印度传到了东印度,这在奥里萨这样的地方。衔着珍珠项链的这样一种做法是来源于波斯,我们看这是一个波斯银盘,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当时伊朗它的文化它的波斯的文化也影响了印度。

 这是在阿旃陀石窟上面一个绘画,在天井上一个绘画,这是一个波斯的一个人物,拿到波斯的长杯围成这样一个圆形的构图,还有带着波斯的这样的宝缯,它完全就是一个波斯文化。这样的文化把波斯这样一种鸟雀的构图传到了印度。

 这是巴米扬石窟,一对的鸟雀衔着珍珠项链。这是印度这样的情况。

 印度的这样一种鸟雀的图像也传到了中国,最初就是在陕西,就是关中这个地方,唐太宗昭陵的陪葬中,基本就是唐高宗这个时候最先出现了这样的图像,我们见印度的就是说花鸟的一个图像传到中国之后,鸟雀都变成了凤凰的这样一种造型,再加上这样一个花卉的尾

 羽最初出现。在武则天时候就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造型,还是一对的鸟雀加上一个卷曲的尾羽。这种图像还影响到当时日常生活的许多用品。在这个铜镜的背面就出现了这样的图像。一只鸟雀后面这样卷曲的蔓草的尾羽,还有这样一个丝织品,当时可能是屏风,我们看一下它的头翎它的尾羽全是花卉形式的。

 在这种图像传来之前,中国的凤凰是这样一种造型,这是在公元六世纪,邓县画像砖墓出现的王子乔吹笙引凤,这个凤凰,后来印度那种花鸟嫁接式图像传来之后,凤凰和缠枝蔓草结合起来了。就是说这样的图像还传到了日本,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一只凤凰它的尾羽是这种花卉似的,这就是在中国形成之后又传到了日本。

 在盛唐的时候,它的尾羽通常就形成这样一个波浪形的构图,我们见这是两只凤凰相互追逐,它的尾巴的这样一个形态。

 到五代的时候,鸟雀的尾羽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树叶的片状。这是在十世纪,这是辽代的前期的一个金银器,鸟雀的尾羽也是变成这种叶片状。

 这是在成都,这是在辽河流域,地域上相差千差万别,但是它的文化面貌、文化的元素确实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当时的文化交流非常的便捷。

 这还是一件辽代前期的两个凤凰在相互追逐的一种造型,我们见这个凤凰的尾羽都是这种树叶形的。这样一种图像在哪里?在柬埔寨的吴哥古迹这个地方也发现了。吴哥古迹基本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出现,但是在这里面也可以见到零星的中国的艺术元素。我们看这就是两只凤凰在互相追逐,它的尾羽也是这种叶片似的,这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文化,毫无疑问,中国文化的影响。

 大家再看看,鸟雀图像在发展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些变形,这是在武周,它的尾羽像一个卷曲的水涡,在盛唐的时候,像一个波浪。到五代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树叶状的一个尾羽,就是传承有序。

 这种图像实际在发展的时候,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看看这个鸟雀在衔着这样一个绶带,这样一种造型。一对鸟雀衔着这样一个绶带。而且一对衔着这样一个绶带的鸟雀还从中原传到了新疆。另外还有佛教的迦陵频伽,它的造型就是人的上半身加上鸟雀的

 下半身。这是有手的。迦陵频伽鸟的尾羽就是这样一种花卉的造型。这就是印度花鸟嫁接式的这样一种图像,影响到佛教的迦陵频伽。迦陵频伽这样的一种东西,我们看看这样一种造型,这个人的上半身加上鸟的下半身,再加上这种花卉的尾羽。花卉的尾羽是和当时社会上一般化的流行图案同步在演进,我们看到五代这个时候就形成叶片状。佛教的迦陵频伽和中国传统的神仙系统叫做千秋万岁。

 千秋万岁,就是说在葛洪的《抱朴子》之中称之为“千秋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是和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相互关联的,大家看一看,千秋万岁和佛教的迦陵频伽有什么样的区别,长得有什么不同?传统的神仙系统的千秋万岁没有人的双手,是不是?这就是两个系统的不同。来自印度的迦陵频伽是人的上半身和鸟雀的结合,但是中国传统的千秋万岁是人的头和鸟的身子这样一个结合,这是它的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迦陵频伽大体就是初唐的时候传到了中国,我们看最初传出来的迦陵频伽身躯很沉重。但是后来就是和植物的尾羽结合起来了,就形成很飘飘然的这样一种造型。

 我们看看这是在纪元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印度出现的迦陵频伽,人的上半身,鸟雀的后半身。当然类似的造型也见于波斯。这种图像传到了中国之后,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大家请看,这是在开元的时候,一位就说是被封为皇帝的他的那个石椁,石椁上面就刻画了这样的图像。这是一个完全是用树叶勾画出来的一只鸟雀,树叶构成了鸟头、鸟的身躯和鸟的翅膀。这种造型在印度是没有的,完全是在中国的一个新的发展。

 再者就是看这样一件金银器,盛唐时候的,完全是用树叶构成鸟的身躯,鸟的头,它的身躯,还有它的翅膀,还有它的尾羽,我们看栩栩如生,虽然全然是由植物来构成的,但是没有一点生硬感。这样一种造型在印度是没有的,是在中国盛唐这个时候创造出来的。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如果有实力,强大到足够的程度,它是有信心有能力吸收另外一种文化,这就是因为它自身很强大。同时在吸收的时候,把其他的文化完全融汇在自己的机体之中。这就是大唐文化的能量,它的魅力,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创造出来的,这是再一种升华。

 我们展开图就是这样一个造型,完全用花卉重构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设计。这就是我们看在吸收其他文化的时候达到了一种升华。

 现在我们讲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从何而来?就是吸收不同的文化,然后就是说融汇自己的有机体,再进一步升华,这就是创造。

 这是中国的一种花和鸟嫁接式的这样一种图像,获得了这样一个新的发展。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时候人物造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它是怎么样受到印度的影响?这是西晋的时候一件佛像,它特别讲究人体的比例,就是人的自身的机体的造型。

 下面我们还是要从印度这块说起,尤其是介绍这样几个地点,中印度的秣菟罗、鹿野苑,这是在笈多时候就说是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印度文化的中心。

 另外一个就是在印度河的中上游这个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地点叫做犍陀罗,这个地方是一个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印度文化的中心。下面我们介绍这样几个地点,还有东南印度的阿玛拉巴提。

 首先是犍陀罗这样一个地方。这是广义的犍陀罗这样一个范围,它的核心的地点就是在印度河的中上游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有两条河交汇,一个是发端于喀喇昆仑山的印度河,再一条是发端于兴都库什山的喀布尔河,两条河在这个地方交汇,就形成了古代西北印度政治文化中心叫做犍陀罗,它的中心城市叫做白沙瓦。大家看在这个地方,白沙瓦向东走,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

 这是印度河从上面向下流淌,还有西边兴都库什山的喀布尔河,在这个地方交汇了,形成这样一个冲积扇平原。以白沙瓦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区域,东西大约是 300 公里,南北将近 200 公里的这样一个范围,就是著名的犍陀罗。这个地方是古代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地中海文化的一个交汇区。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形成犍陀罗文化?因为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叶那个时候,来自于地中海的亚历山大东征,大家知道亚历山大东征前后仅仅十几年,但是造成的文化和政治影响非常巨大。后来亚历山大他的后人在中亚还有西亚这个地方,建立了不少的希腊化的国家,他们推行希腊化的文化,所以使得遥远的东方这个地方种下了地中海文化的种子。那么到公元前后,也就是纪元前后,以

 往留下来的希腊的文化,和这个时候从印度本土传来的印度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犍陀罗文化。犍陀罗文化是将希腊的罗马这样一些雕刻的技术,用它来表现印度的教义,那就出现了犍陀罗佛教艺术。

 我们介绍一下,在中国秦汉这个时候,还有秦汉以前,中国本土的文化特别重视一些礼仪性的,尤其是和祭祀有关系的一些文化。至于人体自身的造型不是特别关心。

 秦汉时候的一些陶俑就能看得出来,它是一个讲究大概的形制,不太重视人体的比例、肌肉的隆起,人体自身的形态不是特别的关心。但是我们知道秦始皇兵马俑是一种写实的造型,不过这个写实的造型的面部的形态大体是一种模具化造出来的,不是一个一个这样抠出来的,而是一批量用模具来造出来的,它是写实的。可是这写实的范围又基本限制在头部自身,身躯上基本是穿上这样一些铠甲,这些铠甲也是用模具造出来的,而不是单个的造型。所以就说,我们说它是写实的,但是基本是局限在头部。而且这样一种写实的造型也没有传承下去。

 大家再看看这样一个就是画像石,这是所谓的乌获扛鼎,表现这样一个大力士把这个鼎扛起来,这样一种造型。我们看一看这个力士他的四肢他的躯体都是一个基本的形式而已,没有非常按比例,按他的具体的形态这样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上不太重视人体自身的机体形态这样一种造型。

 下面我们看一看犍陀罗,因为是受到了希腊罗马的造型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常注重人体自身形态刻画的这样一种新型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直接是从犍陀罗传到了北中国,改变了中国以往的一个雕塑艺术。

 大家看,这是来自于地中海的,这个罗马帝国时代的赫拉克勒斯的这样一个造型,我们看看它的整个的躯体人物,无论是比例关系,还是躯体的肌肉的形态,基本是合乎常人的。而且我们看看他是将身体的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外一条腿慢慢地翘起。这在造型艺术上是非常讲究的。

 再看一看这一尊,这是阿富汗东部属于犍陀罗范围的一尊泥塑的菩萨像。它的人体的比例是合乎常人的,而且肌肉的隆起也是合乎常规的。

 再者也是将身体的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外一条腿慢慢地翘起,这种造型的技术就是来自于地中海。毫无疑问。

 中国之所以后来出现这样一种能够合乎人体雕塑规范的造型,正是来自于犍陀罗文化的一种影响。再看一看这个,犍陀罗这地方不仅有来自于地中海的影响,还有来自于印度本土也就是中印度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夜叉女,也就是说女性的夜叉,夜叉这是一个音译,在古印度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比如说有山神有水神,还有树神,这是一个树女神夜叉。非常优美的这样一个造型,两条腿叉起来,完全裸体的。

 印度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一样,中国是因为自汉武帝以来受到了儒家的纲常礼教的儒家的道德规范的影响,所以就说很忌讳表现裸体的人,通常都是要穿着衣服。印度不是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它是歌颂人体的自然的美,那种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一直到十六七世纪,所以一直都是特别重视表现裸体的一个造型。

 传到了犍陀罗,这是佛母摩耶夫人她在诞生太子的时候这样一个造型,两条腿还是这样叉起来,非常优美的一个形体的机体的形态,这是来自于来自中印度的影响,这是犍陀罗,有不同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看一看这是在新疆的拜城克孜尔石窟,大约 5 世纪的一个壁画,放牛的难陀,难陀多半裸体的。人体的比例、肌肉都是合乎常规,重要的是什么呢?他将躯体的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外一条腿慢慢地翘起。这样的一种造型是来自于键陀罗的,犍陀罗又是受到了地中海文化的影响而出现。我们看这是一尊犍陀罗的菩萨像,他将身体的重心放在这条腿上,这条腿慢慢地翘起。这是犍陀罗文化的因素。

 值得重视的是当时受到了犍陀罗文化的影响,将这样的一种造型传到了西域,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但是没有传到汉文化地区,这就是当时犍陀罗文化的影响。

 大家再看,这样一尊西晋前后的佛像,这个佛像,我们看到穿着这样一种一直通到肩上的厚实的袈裟,两手是禅定印,在冥思苦想。

 佛像高高的肉髻,他的头部和身躯的比例关系,基本是三头半,这也恰恰合乎雕塑的造型艺术水准,也就是在盘腿坐的时候,人物的身高基本是三个头半。这样一个比例关系是合乎当时常理的。

 这时候我们再看一看,为了形成一种有立体感的人物造型,特意将躯体胸部和两臂之间深深地凹陷雕刻,而且通过袈裟高高的褶皱的隆起,我们看这个褶皱隆起是一种自然的写实的,造成这样一个立体感。这在以前的中国是没有的,几乎是没有,是这个时候将犍陀罗的造型传到了中国。我们看看这是犍陀罗的一件造像,都是穿着这样一种通到肩部的右皱式的这样一种袈裟。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人物的造型它的褶皱的表现也基本是对称的,但是犍陀罗不是这样,我们看看它是将褶皱放在胸的右部,形成这样一个有力的垂感这样一种造型,躯体和四肢之间形成非常清晰的一个空间感,我们看这造型直接传到西印的这样的佛像,乃至这个地方这样一种非常自然写实的褶皱的变化也影响了中国。这是佛陀这样一个造型。

 再看看就是说肩部的这样一个火焰纹,这是佛陀在发出火焰光芒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个所谓的火焰三昧,禅定的时候,出现一种神通,把它也传下来了。从阿富汗传到了中国。

 再看看这样一种特殊的服饰,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称之为袈裟,右肩半披式的一种袈裟,这是在犍陀罗出现的。这样一种袈裟的源头也是在希腊罗马,这个是古希腊时候一件铜像,人物就是把这个右臂从袈裟这个地方掏出来,然后伸出来,我们看,这也是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这样的一种造型又影响了当时的新疆。我们看佛陀造型的时候也是在右肩上披了这么一块袈裟,然后把手从这里面掏出来。这样一种造型在新疆和河西走廊这个地方传承发展,适应于禅定的这样一种姿态。袈裟是右肩半披式的,但是两个手完全露出来,这是适应这样一种禅定的姿态出现的一种造型。从西域传到了河西走廊。

 这是河西走廊的最东端,炳灵寺石窟,420 年。

 我们看一看,比较一下这两尊禅定的佛陀,就会发现西域的这样一尊佛陀非常圆润,但是西秦建弘年间这样一尊佛像就比较骨感,也就是在东传的时候,人体造型的一种优美性在逐渐消退了,把它的形式传下来了。非常优美,而且躯体和两臂之间有明确的空间分离关系,两条腿也非常饱满,和身躯形成这样一个优美的构图。这种造型向东传的时候有所消退。

 这样一种造型继续向东传,就形成了公元 460 年的这个时候,云冈的大佛,它的造型的时候,也基本是继承了西域以来的这样一种风貌。头部与身躯大约是三个半头高这样一种造型。我们看身躯和两臂之间形成明确的空间分离关系。

 看细部,这是佛陀的造型,佛陀造型和一般的人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在哪里?大家看,高高的肉髻,这是佛陀特有的,代表智慧,这上面就是说长出来一个肉的疙瘩,这是和一般人不一样。再者,佛陀的双耳垂肩,和一般人的耳朵也是不一样,这都是什么呢?佛陀有 32种大的特征,还有 80 种小的造型特征。我们后来俗话中有的说,这个人就说是有福相。这个福相实际...

推荐访问:中古 面面观 中印
上一篇:廉政建设心得感悟8.27
下一篇:供电所培训安全工作计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