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后心理救援 [灾祸后的心理救援]

来源:空姐招聘 发布时间:2019-09-02 点击:

  灾祸即灾难,据国际红十字会统计,1967年至1991年全球共报告灾难7 766起,导致700万人死亡,损失近300万亿美元。瞬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难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不亚于战争的摧残。我国的灾难同样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1975年8月一次由特大暴雨引发的水库垮坝而致的大水灾,使1 700万亩农田被淹,1 100万人受灾,85 600人遇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2008年5月12日震惊全球的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截至目前已造成近7万人死亡,17 000余人失踪。其他灾难,诸如火灾、交通事故以及矿难、空难、海难等也时有发生,损失巨大。
  灾难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时的应对策略,不仅包括社会救援系统,还包括心理救援系统,国际社会,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非常关注。灾难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是复杂和沉重的,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带来长期的不良后果。这就需要及时的心理救援(也称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帮助受灾群众增强信心和提高应对能力,防止和减缓灾难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维持精神心理的健康。
  在我国多数重大灾难中,心理救援的目标人群一般分为四级。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等。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受灾群众、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护和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第二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
  心理救援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开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救援人员对目标人群进行简单询问调查(如条件允许,可做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没有出现严重心理反应的人列为普通人群,出现严重心理症状的人列为重点人群。也可以进一步采用筛查问卷(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自评问卷,作为筛查重点人群的量化工具),了解其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对重点人群施以心理危机救助。
  对普通人群的心理危机管理,从灾难当时的救援到整个事件的善后安置处理,都需要有心理危机管理的意识与措施,以便为整个灾难救援工作提供心理保障。
  1.对灾难中的普通人群进行妥善安置,避免过于集中。可在集中安置的情况下实施分组管理,尽量将较熟悉的灾民组成一小组,并选派小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负责本小组的心理危机管理,以建立新的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及时发现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症状的人员。
  2.依靠各方力量参与。与当地民政部门、社区领导或志愿者组织等负责灾民安置与服务的机构建立联系,让他们协助参与、支持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3.利用大众传媒向灾民宣传有关灾后心理反应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
  4.与当地救灾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对在心理危机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并提出对策,以使问题得到及时化解。
  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危机救助
  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技术实施心理危机救助。
  1.稳定情绪
  ①倾听与理解。以理解的心态接触重点人群,给予倾听和理解,并做适度回应,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②增强安全感。减少重点人群对当前和今后的不确定感,使其情绪稳定。
  ③适度的情绪释放。运用言语和行为上的支持,帮助重点人群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
  ④释疑解惑。对重点人群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解释和确认,减轻疑惑。
  ⑤实际协助。对重点人群提供实际的帮助,使其调整和接受因灾难而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尽可能地协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
  ⑥重建支持系统。帮助重点人群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联系,获得帮助。
  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灾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知识,帮助重点人群积极应对,恢复正常生活。
  ⑧联系其他服务部门。帮助重点人群联系可能得到的其他部门的服务。
  2.放松训练
  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做反复训练,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及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和宁静的状态,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方法的训练。也可采取静默法(或称冥想法)进行放松训练,即通过调整呼吸,排除杂念使自己心情平静、肌肉放松、完全入静的松弛疗法。
  3.心理辅导
  ①了解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包括表现形式和灾难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引导重点人群倾诉灾难中的感受、恐惧或经验,帮助其理解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
  ②寻求社会支持网络,让重点人群确认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明确自己能从哪里得到相应的帮助,包括家人、朋友及社区内的相关资源等。尽量具体化,如哪些人能给自己提供何种帮助,包括情感支持、物质援助以及建议或有关信息等。强调让重点人群确认自己可以从外界得到的帮助,以提高其安全感。
  ③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帮助重点人群思考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强化个人的良好应对能力,提高其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还要帮助重点人群思考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冲动、酗酒、自伤或自杀)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应予避免。
  心理辅导是通过交谈的方法减轻灾难对重点人群造成的精神心理方面的伤害,可个别或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开展集体心理辅导时,应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如死难者家属、住院轻伤员、救援人员等。同时,在心理辅导中要注意鉴别和发现心理创伤严重者,并为其提供需要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治疗的建议和信息。
  常见问题和干预方法
  1.情绪释放。灾后急性心理反应是严重的情绪上的打击和紊乱,受灾群众往往忍不住要哭喊、倾诉,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保护反应。心理干预人员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做一名“理解的倾听者”,不要劝阻,甚至要鼓励他们“吐苦水”。
  2.耗竭状态。体力的挣扎和精神上的打击可使人迅速处于耗竭状态,表现为精疲力竭,极度衰弱,对什么也不注意,不感兴趣,似乎已经麻木,此时应予补充水和电解质等能量,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得到休息,暂不要多和他们交谈。
  3.抑郁、悲恸。具备这种情绪的人需要陪伴、照料生活,以防止发生过激和意外行为。接触中要注意倾听,尽量沟通,让他们畅所欲言,倾泄悲恸。他们常处于感情上的饥渴状态,需要别人给予安慰与温暖。有条件时可以组织临时自救小组,让受灾群众与亲人好友团聚,如有坚强的受灾者现身说法,能给不能自持者以极大鼓舞。
  4.兴奋激动。避免易于兴奋激动的受灾群众聚集在一起,尽可能分散开进行个别照顾,以免情绪激动的“传播”。可以将他们转移到安静的环境,脱离受灾的情境。也可由医生给予安定类药物口服或注射,使病人心情平静下来。
  5.过度紧张状态。有些群众无法使自己松弛,精神紧张,肌肉僵硬。可以陪伴其慢步行走,或做慢节奏体操、按摩、呼吸训练等。必要时可由医生给予一些抗焦虑药服用。
  心理救援或心理危机干预是整个救灾减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项工作进行得越早越快,对受灾群众越有利,效果也越好。否则,没有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可能会给受灾群众留下心理社会功能的缺陷,使得原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而难以解决。

推荐访问:灾祸 救援 心理
上一篇:双下肢酸胀是啥病等 是什么病会下肢酸胀
下一篇:【老方子不能常用】 身体虚火用什么中药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