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来源:医生招聘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2001年3月

 一、学科点概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早在1955年,我校就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中设立了人口和劳动计划管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当年,便招收了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在该专业中设置了人口计划管理、劳动力计划管理和工资计划管理三门核心课程。1982年国民经济学专业(其前身为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后,便在该专业中设立了劳动人事管理研究方向,开设有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与实践、劳动经济与管理研究等专业课程,并注意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1986年,我校从事劳动科学的教师队伍已有一定规模,因此,决定招收劳动人事函授专科,同时着手全日制劳动人事管理普通本科的招生准备工作,并在1988年成立了劳动人事管理教研室。1989年,受湖北省劳动厅(现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委托,在其系统内开办了劳动人事管理、劳动仲裁、社会保险三个大专层次的专业证书班,1989年,面向全国正式招收劳动人事管理专门化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993年更名为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专业。1998年随着国家专业目录的调整,我校原有的劳动人事教学体系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1998年我校在原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教研室主任赵曼教授的带领下,一举取得了这二个普通本科的招生权。1997年企业管理硕士点被批准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1998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生。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现分布在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工商学院。其中,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劳动经济教研室和社会保障教研室以及两个研究所(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的力量较强,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4人,均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先后在该学科从事学术研究的国内知名学者有:陈远敦教授、叶景哲教授、张怀富教授等。经过几代人努力,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具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点中具有较大影响。在湖北武汉地区名列前茅。目前,在博士导师赵曼教授和张怀富教授、陈全明教授、王长城副教授等中青年学术骨干带领下,该学科点正以新的姿态和生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

 (一)主要研究方向

 1、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本方向运用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形成、运营、回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体制和管理方式;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系统和理论;探讨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理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改革研究等。目标是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为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系统。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

 该方向研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变迁和理论创新;探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措施和方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研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人力资源企业系统、公共部门系统以及农村系统三大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和体制决策支持系统。

 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本方向瞄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注重研究世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并结合中国实际,寻求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所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力资源行为管理规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系统;研究人力资源的招聘、考试、录用、培训等具体管理过程和方法。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方法支持系统。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比较研究

 本方向进行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方法、体制比较研究。目标是总结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发展的规律、经验和教训,为建立、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二)研究特色

 1、重视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运用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探索中国人力资本运行机制和规律,丰富人力资本理论宝库。

 2、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力求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注重研究的对策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服务。

 3、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方法,尤其要借鉴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改进经济范式和水平,切实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4、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道路。坚持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教学、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成果,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献计献力。

 三、学术队伍

 (一)师资队伍结构

 本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现有12名专业教师中,教授占33.3%,副教授占33.3%,讲师占25%,博士和硕士所占比例分别为8.4%和33.3%;35岁以下的占33.3%,36-45%岁的占25%,46-55岁的占33.3%(见表1、2、3)。主要学术骨干有赵曼教授、张怀富教授、陈全明教授、马振杰、王长城副教授、袁和平副教授、刘恒庆副教授、蒋文莉副教授等。

 表1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合计 人数 4 4 3 1 12 百分比% 33.3 33.3 25 8.4 100 表2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其中:在职博士生 学士 合计 人数 1 4 2 5 12 百分比% 8.4 33.3 16.7 41.6 100 表3 年龄结构

  56年以上 46-55岁 36-45岁 35岁以下 合计 人数 1 4 3 4 12 百分比% 8.4 33.3 25 33.3 100 (二)学科带头人

 陈全明,男,1955年出生,教授,经济学硕士。湖北省人事厅特聘专家,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险基金运行与信息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45篇,出版专著、教材7 部。科研成果曾两度获得省部级奖励。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主持人事部1999年课题《人力资本运行与法律保障研究》,获国家人事部第二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评审部级一等奖;主持劳动部1997年课题《大城市流动人口研究》,获劳动部科技进步四等奖;主编MBA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出版);重要学术论文有:《论人力资本经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再就业工程中三对关系研究》(《财政研究》1999年)、《中国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研究》(《财政研究》1996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投资研究》1999年)、《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力资源》2000年)、《人才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

 赵曼,女,1952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部系统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该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兼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劳动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武行市劳动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特约研究员,湖北省政府“十五”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工会学会常务理事。获199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基础理论与制度结构,从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57篇,出版专著3部。获奖成果共6项。主持完成和主持在研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共计12项。主要代表性的成果有:《社会保险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医疗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1996年获湖北省首届人文社科基金奖)、《再就业工程与市场化目标》(《经济日报》理论版1995年12月)。目前主持的主要项目有:中国医疗改革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险课题)、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研究(1997年财政部课题)、善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研究(199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

 张怀富,男,教授,1942年出生。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网常务理事,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计划学会副会长、武汉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为是社会保险基金运行与信息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1篇,出版专著2部。获奖成果共4项,其中省级3项,部级1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论文《中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年1期)、专著《宏观经济发展分析与调控》(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专著《中日年薪制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等。

 马振杰,男,教授,1946年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28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4部,主持和参加省级科研课题4项,科研成果两度获省级奖励,代表性科研成果《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成因和对策》(《湖北社会科学》1999)、《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中国地大出版社,1995年出版)、《国有企业的产权配置与企业效率》(《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应引入劳动者个人产权》(《计划与市场》))

 王长城,男,1961年出生,经济学硕士,国民经济学在读博士,副教授。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工资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公开出版著作1部(著者之一),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高校劳动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湖北省劳动学会97年优秀成果二等奖)、《论企业自主分配的基本条件》(中国劳动学会教学分会95年优秀成果一等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及其处理》(《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等。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城镇化与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国家计委“十五”规划课题)。

 (三)主要学术骨干

 刘恒庆 副教授 男,现年49岁,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会计学研究。

 袁和平 副教授 男,现年49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劳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

 刘俊霞 讲师 女,现年40岁,硕士,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保护、薪酬管理的研究。

 蒋文莉 副教授,女,现年34岁,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

 本专业在学生培养上,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办好学生科研团体、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进行知识竞赛、加强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计算机均达到三级水平。60%的学生外语达到六级水平。同时,本学科点在人才培养上,还通过与国家、省、市的业务主管部门(如劳动部、财政部、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与大型企业集团(如武汉钢铁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派出专家、学生参与对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诸如工资、劳动组织、定员定额、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改革方案的设计、论证和咨询,参与对方的大型调研等形式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稳定的实践基地。

 本学科点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教师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及相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8部,承担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12项,且有多项获奖,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具体情况见表4、表5、表6、表7。

 表4 1995年以来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项 目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万元) 负责人 人力资本营运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人科发[1999]3号) 人事部重点课题 1999—2000 1.0 陈全明教授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98—1999 8 赵 曼教授 大城市流动人口实证分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1997—1998 1 赵 曼教授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与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998-2000 2.6 陈浩副教授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研究(财人字[1996]137号) 财政部“九五”科研规划课题 1997—1999 1.5 赵曼教授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1997—1999 1.9 朱巧琳副教授 中日年薪制比较研究(财人字[1996]137号) 财政部 1996—1997 1.5 张怀富教授 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层与竞争 福特基金公共政策项目 2000-2002 12 杨云彦教授 Internal Migration and Labour Marke tDevelopment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LUCE基金

 资助项目 1997-1998 6 杨云彦教授 劳动力流动的户口、性别决定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2000--2001 2 杨云彦教授 湖北省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研究 湖北省社科基金 1997—1998 1.2 赵 曼教授 武汉市再就业工程研究(武宣[1996]2号) 武汉市社科基金

 重点项目 1996—1997 0.8 赵 曼教授 整体性人才开发研究 湖北省人事厅项目 1997—1998 1 王长城副教授 中国隐性就业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1996—1997 1.5 曾繁华副教授 企业人才开发研究 湖北省人事厅项目 1997—1998 1 陈浩副教授 劳动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鄂教高[1995]091号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1995—1996 自筹 陈全明教授 人口城镇化与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国家计委项目 1999—2000 1.0 王长城副教授

 表5 1995年以来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统编教材

 序号 著作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MBA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陈远敦

 陈全明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赵曼 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1 3 社会保障经济学 赵曼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 赵曼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7 5 美国社会保障比较与借鉴 赵曼 武汉出版社 1999 6 社会保障理论探析与制度改革 赵曼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7 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 王长城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8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杨云彦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9 中国人口迁移与长期发展战略 杨云彦 武汉出版社 1994 10 小企业员工管理 蒋文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11 社会主义劳动经济问题研究 王长城 红旗出版社 1997 12 宏观经济发展分析与调控 张怀富

 王长城 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7 13 铁饭碗·黑饭碗·金饭碗 曾繁华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14 隐性就业新论 曾繁华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5 股份制与证券投资 马振杰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7 16 通用商业银行管理学 马振杰 武汉出版社 1995 表6 1995年以来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

 名 称 作 者 时 间 出 版 单 位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陈全明 2000.7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企业裁员须慎行 陈全明 97.11 中国改革 论人力资本营运 陈全明 99.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对提前退休现象的经济分析 陈全明 98.11 劳动月刊 透视提前退休 陈全明 98.12 中国资产新闻报(理论版) 我国人才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陈全明 2000.11 宏观经济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陈全明 99.4 国有资产研究 医疗消费价格居高不下的症结与对策 陈全明 98.10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 陈全明 96.4 财政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优势、障碍、对策 陈全明 99.12 财政研究 民工潮:溯源与求解 陈全明 95.5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略论企业家的选拔机制 张怀富 98.3 经济问题 美国股市“泡沫”缘何胀而不破 张怀富 99.3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张怀富 99.1 计划与市场 劳动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思考 赵 曼 93.1 江汉论坛 三项制度改革中若干问题论综 赵 曼 93.5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劳动力市场若干理论问题刍议 赵 曼 95.6 理论月刊 劳动科学教育体系初探 赵 曼 93.2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劳动力市场运行特征三种关系 赵 曼 94.4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流动人口现状、结构与特征分析 赵 曼 95.3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大城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研究 赵 曼 95.5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关于破产企业职工再就业 赵 曼 95.12 中国劳动科学 再就业工程与市场化目标 赵 曼 95.12.15 经济日报 美国如何对待失业难题 赵 曼 96.1 改革与理论 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三对矛盾 赵 曼 98.8 理论月刊 试论再就业的机会成本 赵 曼 96.17 改革内参 体制转轨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 赵 曼 95.11.14 中国劳动报 医疗保险需要“急诊” 赵 曼 95.23 改革内参 医疗保险费用缘何节节攀高 赵 曼 96.1 中国劳动科学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 赵 曼 99.2 中国改革 道德风险规避与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创新 赵 曼 97.1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医疗保险制度配套改革刍议 赵 曼 93.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与困惑 赵 曼 94.3 改革研究 中日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 赵 曼 98.10 湖北人民出版社 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增效、再就业、社会保障 赵 曼 99.12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武汉市社会保障改革20年 赵 曼 99.11 武汉出版社 城市扶贫“四议” 赵 曼 96.4 中国劳动科学 中国人口迁移:多区域模型与实证分析 杨云彦 99.4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杨云彦 99增刊 人口研究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 杨云彦 99.5 人口研究 人地关系的新出路 杨云彦 99.1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再就业问题的定位与对策 杨云彦 98.4.25 长江日报 城市屋檐下的“外来人口” 杨云彦 97.4 人口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 杨云彦 97.4 中国社会科学 城镇外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管理对策 杨云彦 95.11.23 长江日报 建立现代人口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杨云彦 95.6 人口研究 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 杨云彦 2000.5 中国社会科学 企业托管经营初探 马振杰 96.7 江汉论坛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成因与对策 马振杰 99.9 咨询与决策 国有企业的产权配置与企业效率 马振杰 99.4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上市公司的独立审计 马振杰 99.6 现代审计 湖北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与对策 马振杰 99.5 计划与市场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表现及控制对策 马振杰 99.9 咨询与决策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应引入劳动者个人产权 马振杰 99.8 计划与市场 谈加强对内部人的控制的审计 马振杰 99.9 湖北审计 企业社会贡献评价问题探讨 马振杰 98.1 湖北电大学刊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对策 马振杰 99.12 经济评论 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若干不同看法 王长城 2000.4 计划与市场 推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 王长城 2000.12 中国劳动 劳动执法不严的立法原因及其补救 王长城 95.6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及其处理 王长城 2000.1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隐性就业新说 曾繁华 96.5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的隐性就业 曾繁华 96.6 经济研究资料 国际隐性就业比较与评价 曾繁华 96.8 财政经济 隐性就业: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曾繁华 96.10 经济学消息报 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与人力资源开发 陈 浩 97.5 人口学刊 中国贫困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策略分析 陈 浩 99.6 生态经济 An Analysis on Popul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mpoverished Areas of China 陈 浩 Volume1,Issue1~2,June2000. Ecological Economy 合理发展农村劳动力外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陈 浩 98.5 农业经济 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系统 陈 浩 99.1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土家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分析 陈 浩 99.1 中国人口科学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陈 浩 95.4 南方人口 中国人口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 陈 浩 96.3 西北人口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 陈 浩 96.4 人口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 陈 浩 96.4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陈 浩 96.5 经济·社会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 陈 浩 97.1 农村技术经济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管理与农村发展 陈 浩 97.1 农村经济与管理 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业规模经营 陈 浩 97.5 农村经济与科技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 蒋文莉 2000年增刊 经济地理 部分人员下岗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蒋文莉 98.8 理论月刊 合理开发利用企业科技人才的对策分析 蒋文莉 2000.5 计划与市场 处理好劳动力市场的两个关系 蒋文莉 2000.7 计划与市场 农村劳动力城就业困境与出路 蒋文莉 98.6 人口与经济 生态企业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措施 蒋文莉 2000.11 生态经济 职业教育乃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希望工程” 朱巧琳 97.5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表7 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

 国内对本学科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评价 成 果 名 称 作 者 评价单位或评价人 评价内容简介 中国隐性就业问题研究 曾繁华 光明日报

 中央电视台 (1)《光明日报》于1997年6月27日专题报道,认为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园地,填补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空白,(2)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8月31日制作“隐性就业面面观”节目在经济半小时中播出 武汉市劳动力市场研究 赵 曼

 张怀富

 王长城 长江日报 1994年6月22日以“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为题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武汉市医疗保险制度主体框架设计 赵 曼 武汉市社科联 成果终审二等奖 企业自主分配的基本条件 王长城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 优秀论文一等奖 民工潮;溯源与求解 陈全明 中国劳动期刊学会 优秀论文二等奖 劳动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思考 赵 曼 中国劳动学会 建会十周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居民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初步研究 王长城 中国劳动学会 建会十周年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校劳动科学课程设置与改革 王长城 湖北省劳动学会 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劳务输出的问题与对策 张怀富 湖北省劳动学会 优秀成果二等奖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 赵 曼 中国劳动学会 优秀成果二等奖 人力资本营运及其法律保障研究 陈全明 人事部 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人口迁移模型 杨云彦 国家教育部 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表8 转让或被采用的成果

 项 目 名 称 项目完成人 采 用 单 位 采 用 时 间 企业动态效益结构工资制度设计 王长城 武汉胃康集团 1997.6 企业补充养老方案设计 赵 曼 武汉胃康集团 1997.6 汉川钢绳厂劳动人事改革方案设计 赵 曼 湖北省经贸委 1998.10 武汉市流动人口实证分析 赵 曼 武汉市政府 1998.12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诊断意见 王长城 武汉香满楼奶业 2000.12

 五、学科发展

 (一)建设目标

 力争在5年内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按现代化的要求配备齐全,在5-8年内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成我国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企事业单位的咨询中心,政府公共决策的智囊中心。

 (二)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做好“四上六抓”。“四上”即教师上水平、科研上档次、学术上影响、教学上层次;“六抓”即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材建设,抓好科学研究,抓好学术交流,抓好横向联合,抓好社会服务,从各方面促使目标的达成。

 (三)主要内容

 1、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学科教育的品牌。质量是教育关键,也是学科点生长的生命。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要合理分工。要适当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比例,争取3—4年内实现博士、硕士和本科生1:3:6的比例发展。

 2、实现师资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全面更新与优化,实现教学、科研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国家级课题、学术专著、教材和论文,建成能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进行现代化教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多媒体实验室和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使本学科点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平,力争成为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中心。

 (四)主要措施

 1、教学改革

 以教学手段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建立劳动科学实验室的基础上,使各个课程全面推进多媒体教学,力争全体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和应用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继续完善学科建设,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深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务方面的内容,形成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2、教材建设

 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丛书编委会,抓好教材建设。5年内拟编写七本专业主干教材:《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比较》、《劳动经济学》、《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社会保障学》、《薪酬管理》。

 3、师资培养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水平。

 本学科点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名,其中在读博士有2名,硕士有3名,要激励这3名硕士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其他教师则通过主动多承担教学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深造。5年内,使现有40岁以下的教师力争全部达到博士水平;40岁以上的教师要通过派出培训、进修等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力争每年补充1—2名博士或较优秀的硕士,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培训,力争使60%的中青年教师达到外语“四会”水平。目标是建立一支学历高、综合素质强,并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队伍。

 4、调动全体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目前,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丰富,水平在国内同行中也居于前列,但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教师身上。今后,要采取各项激励措施,调动全体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多承担科研课题,多发表论文,特别要在提升科研成果的档次上狠下功夫,以提高整体科研水平。提倡并要求教师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同时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在学术成果的出版发行方面提供方便。5年内,力争人均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5年内出版学术著作7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业绩管理》、《人员招聘与选拔》、《人力资本运营研究》、《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团队管理》。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立项重点课题10项;力争80%的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国家和省级学会优秀奖励。

 5、对外学术交流

 抓好科学研究交流工作,扩大学术影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争取每年请2—3名国内外同行专家来校讲学或作专题研究报告,尽量争取多派人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或学术团体的活动,鼓励教师多到外校去学习取经。

 鼓励教师以提交学术论文的方式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发起并主办2—3次全国性高层学术理论研讨会,展示我学科的科研成果。

 加强与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树立理论研究的市场观。不断地从实际部门获取新的信息,从实践中获取营养,真正做到理论研究有的放矢,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六、学科建设的配套条件

 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为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本学科点拟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1、广泛开辟学科建设的经费来源,争取建立专门的学科发展基金。继续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省市厅局和大中型现代化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与多样化合作,争取其经费支持;积极开展有关业务咨询服务和改革方案设计,补充学科建设经费来源;争取社会各界的赞助。

 2、进一步扩建,改造学科资料室。拟增加最新藏书,增订专业外文期刊;开发并建立专业数据库系统、学科资料信息检索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咨询系统,并与Internet联网;增设多功能阅览室,扩展服务功能,力求使本学科资料室成为中南地区资料最全,信息较充分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中心。

 3、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严格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加强教学过程及各环节的管理;全面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效率化和自主化。

推荐访问: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重点学科 人力资源管理 建设规划
上一篇:浙江财经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下一篇:2020年度最新入党志愿书申请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